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谈我国城市化模式

从“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谈我国城市化模式

来源:乌哈旅游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第9卷第1期总第30期 从“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谈我国城市化模式 陈 欢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超级大武汉”的战略构想是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在2010年湖北“两会” 上首先提出的,其目标旨在以建设“超级大武汉”为杠杆,发挥超级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撬动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 起。本文将以“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为范本,探讨我国城市化模式。 关键词:超级大武汉;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 授连续三年分别向省政协提出了《关于创新湖北发 展战略,建设“超级大武汉”的建议——把武汉建 设成为3000万人口以上超大城市的构想》,《践行 “包容性增长”建设“超级大武汉”——对湖北和 武汉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战略的建议》,这些建议案对 湖北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及武汉在湖北城市化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湖北省来说,要推进城市化,优先发展大城市,特 别是建设“超级大武汉”就是应有之义了。 在阐述了建设“超级大武汉”的必然性之后,《建 议》又提出了建设“超级大武汉”的六项可行性条 件,即:一是“要提高城市人口密度,扩大武汉空 间”这里指出了武汉有较大的提高人口密度条件, 即使扩容也可以在现行的武汉城市圈内解决,因此 扩容并不会造成构建超级大武汉的难题;二是认为 “世界上已有20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大城市,我国 也有千万人口的几个大城市,他们已有城市建设管 、解析“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 (一)把武汉建设成为30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 大城市 在《关于创新湖北发展战略,建设“超级大武 汉”的建议——把武汉建设成为3000万人口以上超 理正反方面的经验可供借鉴”;三是认为“武汉为‘九 省通衢’位于华中天元位置,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 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并对此作了六项特有优势论 证。这些是:武汉具有由“一日城市圈”提升为“半 大城市的构想》中,赵作斌教授提出,吸收湖北过 去“两通(交通、流通)起飞”设想中的积极因素, 把武汉由“一日城市圈”提升到“半日辐射圈”,建 日辐射圈”的交通优势;武汉有特殊的区域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武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和生态优势;武汉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良好;武汉 有中部地区最好的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 建设超级大城市有充足的粮食资源。四是户籍制度 改革已经开始,二元经济结构即将结束,农村人口 进城已经没有障碍;五是建设超级大城市的资金问 题;六是武汉城市交通问题正在解决。 (二)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为指导,加速实 现“超级大武汉”的建设 成全国物流中心和实体经济基地,并“倒逼”金融 中心在此形成,最终将武汉建设成为拥有3000万人 口以上的超级大城市。关于为什么要建设“超级大 武汉”,《建议》的理由是“将武汉建设成为超级大 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13亿人口需要更大 的城市。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大城市可以产生规模 效应,发展成本远低于中小城市。我国要在本世纪 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至少要 达到75%。要在短期内实现如此众多的农村人口的 城市化,必须优先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大城市有 利于节约用地,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与保证国家粮食 安全之间的矛盾”。对于拥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的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并不缺乏发展战略。1983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改革开放的“突破点”交 给武汉市。当时的武汉市长吴官正采纳武汉大学李 崇淮教授以“两通”为两翼,工业为主体,把武汉 建设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多功能经济中 收稿日期:2013—10—31 作者简介:陈欢(1991一),男,湖北云梦人,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 102班学生。 138 第9卷 陈欢:从“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谈我国城市化模式 心,以带动广大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可“两 通起飞”的发展战略因为省内各地市顾虑“两通” 损害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的对策,最终未能 实现。吸取“两通起飞”的教训,赵作斌教授在《践 行“包容性增长”,建设“超级大武汉”——对湖北 与武汉构建良性互动发展战略的建议》一文中提出: 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为指导,加速实现“超级大 武汉”的建设。“包容性增长”这一理念是胡锦涛同 志对“科学发展观”的延伸。以“包容性增长”理 念为指导,是建设“超级大武汉”过程中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协调诸方利益,构 建武汉与湖北的良性互动发展。《建议》指出,“超 级大武汉”不仅是作为武汉市的发展战略问题,更 是湖北的发展战略。建设“超级大武汉”是推进湖 北城镇化,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因为超 级大武汉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在武汉形成全国 性的金融中心和实体经济基地,进而促进武汉“国 家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武汉中心城 市地位的不断提升,辐射范围不断的拓展,有利于 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解决湖北省“三农”问题, 增强湖北核心竞争力。湖北省与武汉市互动发展过 程就是基础和主导功能的统一过程,也是湖北与武 汉在事实上体现着“包容性增长”的过程。 为实现把湖北发展的利益包容于超级大武汉的 建设之中,赵作斌教授着重阐释了三项建议。一是 加快武汉城市圈与圈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为这些 区域的农民市民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一转化不仅 包容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而且包容着 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更多的人分享发展成果的实惠。 二是将湖北省和武汉市党的领导关系统一起来,省 市一个党委但行政仍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政府。形成 决策统一而执行分层,政权组合机制的创新,能够 创造出更优的决策和更有效的执行,缓解现行体制 下作为副省级城市的武汉与湖北的发展之间的博 弈。三是抢抓物流大发展的机遇。湖北省与武汉市 建设物流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湖北国 家物流中心的战略”应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 为发展范围,实现武汉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和推动 湖北城镇化建设。其中,第一条“加快武汉城市圈 与圈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仅突破了武汉行政区 范围,甚至扩展至圈外地区,这就有利于带动周边 县市的共同城市化,减少了建设“超级大武汉”的 阻力。第二条“省市一个党委”最具创新点,从体 制上缓解武汉与湖北之间的博弈,为建设“超级大 武汉”创造便利条件。以上三项建议阐释了武汉与 湖北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建设“超级大武 汉”包含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 二、我国城市化路径选择 从对“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的解析,我们很 容易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动作 用,对地区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那么, 于国家而言,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城市化呢?笔 者认为,“超级大武汉”战略构想,对我国城市化建 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即,我国城镇化应以大城市 为依托加快城市化进程。具体的做法是完善北京、 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支持武汉、沈阳、成都、西安、郑州等区域中心城 市的发展,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并且, 以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中三 角等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战略,已有理论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的研究成果表 明:首先,大城市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对 周边区域的市场辐射或扩散效应、城市基础设施的 规模和作用、公共资源的利用,远比小城市更有效 率和竞争力;其次,大城市在创造同量GDP的条件 下,其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中小城市。而且,由 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 远远低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最后,从城市 建设占用的耕地来看。根据有关研究测算,从超大 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 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其人均占地面积 依次为75—88—108—143—154—170(平方米)。另 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 产业带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制约,小城镇发展 遭遇了瓶颈。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应该优 先发展大城市。 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病”多发具有客观必 然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城市病”的根源在于 其“大”,而在于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存在偏差 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在优先发展大 城市的过程中,要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为指导, 科学规划,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倡导“包容性增长” 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协调 人与自然的之间关系,在城市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城 市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加大对城市绿化净化的投人, 【下转第143页】 139 第9卷 姚焱涛:基于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学识特质的影响力研究 法,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既定教学方案进行 五、结论 正确修改”,决策能力的陈述为“教师必须能对教学 任务中的复杂问题做出决策方案”。民办高校专任教 师要达到以上标准以适应教学需求应做到提前规 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生活三者 之间的矛盾。以促进学生在学业成就、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不断进行教学创 纵观七种学识特质我们发现,这些特质都是后天 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这七种特质之 间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良 新,寻找和比较多种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决策能力。 同时,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还应多进行反思和总结, 不断从教学实践当中吸取经验。 (三)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s值等级均为2,对应33 种特质等级表我们发现专业知识的陈述为“教师必 须取得硕士学位、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的 专业证书”,专业技能的陈述为“教师能够熟练使用 PPT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具备教学评 价技能”。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 教学需求,首先,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即社会、 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常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 好的表达能力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作为基础。专业 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计划和决策能力。而Et常 工作当中的计划和决策实践又会不断丰富和提升知 识的内涵。因此,高校教师不可孤立地去提升某种 特质,而应将七种特质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促进 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民办高校 专任教师的选拔可以重点关注应聘者试讲这个环 节。通过对应聘者授课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安排考 察应聘者的计划性和决策能力;通过对应聘者授课 内容的表达、理解深浅、对学生的启发性等考察应 聘者的表达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对民办高校专任教 师表达能力进行培训时,不应仅仅注重表达技巧的 培训,还应培训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 达。另外,注重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倾听才是最 好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双 彩的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其次,注重 专业知识的提升,精通学科本身的基本概念、原理、 事实,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和概念的结构,培养缜 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融会贯通于日常教学当中。 再次,由于高校教师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教师应不 断更新知识,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及时了 解学科发展动向。同时,树立“知识平等”的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充分 尊重学生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最后, 不断尝试和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 向沟通,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进。对民办 高校专任教师进行考核时,考核内容可以以教学和 科研两方面为主,考核形式在定量与定性、分类与 分层的基础上,采取领导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 价三者结合的方式,并注重整个考核过程和考核结 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参考文献: 【11 ]付亚和.工作分析[M埘E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上接第139页】 运用新技术,减少“三废”排放;二是协调经济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发展 的成果,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三是协调 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努力制定 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系统规划,要以“联系”视 角和“前瞻”思维科学规划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功 能。 一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型为主的集中式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建设超级大武汉带动湖北率先崛起.人民网 [EB/OL].http://look.people.eom.cn/GB/14748/10914005.html [2] 王格芳.我国快速城镇化中的“城市病”及其防治.中国 经济网[EB/OL].http://viewsm.cn/view/ent/201212/03/t2012 203 3900708.shtml 总之,发展小城市面临的难题以及优先发展大 城市所具备的的优势,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应采取以 (本文审稿黄红霞) 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