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比长短

比长短

2021-02-28 来源:乌哈旅游
《比长短、高矮、轻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寮塘中心小学 尹爱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5、6页:比一比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轻重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通过小组比长短、高矮、轻重的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过练习,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感受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存在。

1、谈话: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直尺,再来看一看老师手中的米尺(边说边出示米尺),你有什么感受?(生:米尺很长,我的直尺很短……)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长短、高矮、轻重有关的知识。

【点评:直尺、米尺、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用它们作为教学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谈话中,自己手中的直尺与米尺比,是相对的,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体验比较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郊外)仔细观察一下,郊外有些什么?

(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2、比较长短、高矮或轻重。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通过画“√”,自主比较图中两根跳绳的长短、两个小朋友的高矮、石榴和柿子的轻重,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教师提示: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不可以单独地说谁长、谁短,谁高、谁矮或谁重、谁轻。

引导学生在图上再找一找、比一比,意在让学生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先同桌两人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点评: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郊外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找出要比较的物体,再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比一比长短、高矮或轻重,让学生再次了解到长短、高矮和轻重是比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3、列举生活中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的例子?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事物或寻找身边的事物,然后相互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点评: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举例子、找例子,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另外,让学生自由寻找、讨论,打破了传统课堂严肃、拘谨的组织形式,还学生以自由、轻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应用与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比较两枝铅笔的长短。

师左手拿一支红铅笔,右手拿一支蓝铅笔,这两支铅笔差不多长短。

两手离开远一些,问:这两支铅笔你知道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吗?(学生猜测)

提问: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你能想出办法来知道他们到底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吗?(生:比一比)

请一生上台比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的比较方法是否正确。 提问:他是怎么比的?(生:把铅笔的一端对齐,只要看另一端就知道了。)

同桌两人各自拿出一枝铅笔比较长短。 (2)比较三枝铅笔的长短。

同桌两人任意拿出三枝铅笔,比一比长短,全班交流时说说比较的方法。

【点评:创设了一种很好的“猜测”学习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2、想想做做第2题。 (1)教师出示第一幅图。

师:小男孩和小女孩谁比谁高?为什么?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根据情况还可以进行现场演示,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结合交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2)教师出示第二幅图。 让学生思考谁最高、谁最矮。 同桌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为什么小熊的下面既不画“√”也不画“○”? 3、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画面)

师:小明和小刚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俩从家到学校去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你知道谁走的路近?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的想法。(想法可能有:化曲为直,数有几个拐弯等)

4、想想做做第4题。(教师出示画面)

引导学生比较图中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5、小组排队活动。

以学习小组为一组,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要求:小组长负责,先商量怎样比才能排得又对又快,2分钟后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加以指导。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演示边说方法。 提问:你们小组中最高的是谁?最矮的是谁?

【点评:活动中,先让学生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合作操作,最后在全班演示汇报,不仅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而且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大家可以大胆提问。

反思:

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本节课通过“初步感知——直观比较——操作练习”几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本课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长短、高矮和轻重已有了初步感受,但对

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时在闪现。 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是经常遇到的。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从矮到高排队、判断铅笔的长短和寻找近的路径等。在寻找近的路径时,教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汇报时出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和数有几个拐弯等方法。在这里,小小的一道练习题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交流,都产生于学生的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安排,因为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