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作者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创编的故事,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全文以古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稍有修改。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了解寓言的特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学情分析】
文言文,学生接触得比较少,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的寓意,谈读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寓言阐明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借助注释,反复朗读。 难点:理解寓意,懂得道理。
突破方法:引导朗读、背诵,在读中感悟。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分角表演读。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用自相矛盾的话语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自然的开场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自相矛盾的语病,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同学们见过矛和盾吗?课件出示。
2、自相矛盾是个寓言故事,谁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先指名回答,再课件出示什么叫寓言。
2
3、《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课件出示韩非子简介,请同学来介绍韩非子。
4、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与以往学的不同,它是文言文,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呢?请看学习要求,接下来,我们将按以下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3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 三、初读感知,疏通全文。 第一步:读。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师指正。 4、齐读,小结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四、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一)理解句子,弄懂课文意思。 第二步:译。
课文我们能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试试把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请你们根据第一题重点字词的释义,完成第二题。 1、生根据释义翻译句子。 ⑴默读注释,初步理解句子意思。
4
⑵根据注释,把句子的意思写下来。指名学生逐句翻译。
(3)把整个故事完整地翻译出来。
两人一组互相翻译,互相指正;指名翻译,师点评;课件出示,齐读一次。
5
(二)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道理。 第三步:悟。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每组提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待会共同探讨。
(1)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讨论后依次提出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找出答案,师相机板书。
如果真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几种情况? (3)再次四人一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无论哪种结果,最终都会使他的矛和盾一样也卖不出去。 师:所以说……生补充,齐读最后一句。(师相机板书)
(4)说一说,楚国人可笑在哪里?今天这么丢脸,回家后他会怎么想呢?那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道理。
6
(6)分角色表演读。分角色表演读,师点评。 (三)练习背诵,深入体会。 第四步:背。 1、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互评,师评。 3、开火车背诵,互评,师评。 4、全班齐背,师评。
【设计意图:朗读、翻译、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紧扣一个“读”字,读通、读懂、会读,读中悟,以此产生与文本的共鸣,表演读更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由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熟读成诵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体现。互评、师评,学会反思,正确认识,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病句。
2、学生观察、思考,并指名纠错。
7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语文,扩展思维,有效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六、总结全文,回忆感悟。 1、出示课件。
2、师边问边让学生填空,回忆感悟。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于 不 可 物 无不 同世而立 陷
物莫能陷 实事求是 前后一致
附:
8
课 堂 练 习 卡
1、默读注释,初步理解句子意思。
a、鬻(yù):卖。 b、誉:称赞、夸。c、誉之曰:代词,指楚人的盾。 d、又誉其矛曰:他的。 e、陷:刺透,穿透。
f、吾盾之坚、吾矛之利、陷之盾、陷之矛: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g、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助词,表示的。
h、何如:怎么样。i、弗(fú)能应:不能应答。k、也:语气助词。 2、根据注释,把句子翻译出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 3、把整个故事完整地翻译出来,说给同桌听,并互相指正。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写下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教学反思】:
9
成功之处:
1、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通过谈话,用自相矛盾的话语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
2、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的时间,及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地断句,注意感情的表达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还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背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背中感悟,背中理解。
3、新课标还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课堂流程的第四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让他们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合作探讨,得出答案。这样做,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4、 教学结尾处,以分角色表演读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 ,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对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过于依赖,只是简单地“教教材”,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案例研讨】:
谢友元(教研员):最美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尹艳辉老师执教的本课,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寓意的感悟,都以朗读为主要形式。在朗读中识词识句,在朗读中明理悟情。本课始终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的理念,课堂中不乏精彩的动态生成,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情感的体验,润物无声。
陆先辉(课题成员):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基本功底深厚,课堂驾驭能力强。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10
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把握语文课堂要领,努力营造读的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着“读”的热情和渴望,有效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行为,让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开放有效,评价反思能力强,充分展示了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素养。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