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阅读 感悟 语感 教学
感悟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感论。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深处的桥梁。语感论认为,语言本身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语感随着人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所以,感悟型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依赖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郭沫若同志曾指出:“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有对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 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语感。
感悟型教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读为主”。即是在读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悟”可以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感悟使得教材上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素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感;同样,学生在读的过程凭着自己的语感寻找对文章的直觉理解,它使学生悟得更深,悟得更轻松。所以语感和感悟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 一、感悟型教学产生背景
1.素质教育的提出
尽管许多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但由于应试教育的
制约,教育改革停于形式的改革,而并未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 “满堂问”、“满堂练”等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使师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教学内容往往将重心过份集中于对字、词、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问得多,读得少,缺少“悟”,缺少引导。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上海小学语文界首先提出了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感悟型教学模式。感悟型教学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强调教师以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共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说、读、写、悟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感性经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使之举一反三,发展创造力。同时重视对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2.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同时为了使语文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服务,为了造就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新课标》)。它在前言部分就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
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感悟型教学就是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引下,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己任,以读为主要手段,重视学生切切实实地从语言文字中用心、用情去体验,产生内在独特的感受。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而且很好地做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可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具体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特别是低段的小学生,但缺乏抽象思维。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感悟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字词的直觉形象,同时也发展了抽象思维。 感悟型教学就在这时代的呼唤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它为改进和优化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成为一项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感悟型教学的特点及任务
感悟型教学的特点主要重在一个“悟”字,而“感”是“悟”的基础,有感才有悟。所谓“感”,包括“情感”和“语感”。感悟教学强调情感和语感在领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情感的参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良好的注意状态,加速了领悟的速度和效果。使学
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能联系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通过移情入境,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表达自己观点,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语感的参与也使得学生能更深地去理解课文。
“悟”的最终目的与一般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它更强调培养积极的情感,改变认知结构,使情感得到升华,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感悟的基本过程是:以读为主,以感为先,以情激悟,以悟为旨。情感过程始终伴随于悟的过程,教学的安排和指向始终围绕“悟”而活动,最终实现感悟教学的最终目的。“感”和“悟”是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
感悟型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思考、探索,掌握一些读书、表达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就是人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感。 三.感悟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索 ㈠感悟型教学的核心思想
感悟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是感悟型教学的基本的手段,“整体感悟”是感悟型教学的基本要求。 ㈡感悟型教学在字、词、句教学中的实施初探 ⑴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
组成部分。《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制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其中1600~1800个汉字是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识字的任务很重。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言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接都单位。通常说出来的一句句话,都是运用一个个的词来构成的。
感悟型教学模式天然地倾向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方法。
1、字音教学:充分利用自学,加强音感
小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之后,进入了汉字的学习,字音就不必再一个个教了。让学生独立认读,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来加快识字的速度。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容易读、容易记。因为学生平时就在母语环境中生活,口语中就有相当的词汇量。将它们迁移到书面语言中来,可以降低识字的难度。举例来说,要学习“小”、“记”、“者”、“报”这四个字,是将每个字抽出来孤立地读记效果好呢?还是让学生指着一张《小记者报》,然后手指着报头让他读这四个字效果好呢?答案是明显的。除了读记效果之外,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学生的语感的激活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仍以“小记者报”为例,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这四个字的孩子,在以后再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心里会有教这四个字的情景,还有自己读报的心情以及读报后和家人交流的情境等等。这些合起来,组成了某些富有意味的内容,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丰富。 中国的象形文字,有些极富感情色彩和形象感,在让学生读时,
要有所强调,不应当在识字时读音的抑扬顿挫毫不讲究,到读课文时才要求有感情,这中间的落差太大了。譬如“波浪”一词,让学生学习时,就应当通过手势来示范。读出小波浪的感觉,轻轻的,细细的,微波涟漪;读出大波浪的感觉,是重重的,响响的,波涛汹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加强了字与音的联系,在读出字音的时候,心里会有情感,脑中会产生形象。词语被激活,对理解和领悟也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感悟型识字教学,在字音方面强调自学,即在教师未上课前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课文时,自己解决生字的读音,并把句子读通。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发现共同性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或指导。要让学生反馈读通的情况,尽量让学生个别读,强调听的同学的任务。也可以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之前有一个正确朗读的定位性导向,让学生对语音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榜样。 2、字形教学:想象结合书写,加强形感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符号体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感悟型教学重视通过及时地书写结合想象促使了学生在识字中动脑、动口、动手,增强了识字的能力,既发展了智力,又提高了素质。如在教学“溪”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边写边记:“三点水从山上流下来,分成三条道,拐过两个弯,最后一滴水流进了大海。”教师并做适当的书写指导。这样通过形象的记忆、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住了这个比较难写的“溪”字。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溪
水,溪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等等。与此同时也可以进行思维的扩散练习,如:“溪”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系,那么还有那些字也是三点水,他们和水有关系吗?举例。江、河、湖、海、汁、池、泳、泥、泪……让学生知道很多三点水旁的字和水有关,初步明白汉字的造字特点是以形表意的。又如水的变态,为“雨”字头,举例。雾、霜、露、雪、霞、雷……也是同样的道理。
3、字义教学:语境中领悟,加强义感
感悟型教学的字义教学注重结合一定的语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学生理解字义。字离不开词,所以字义教学和词义教学一样,创造一种语境,让学生在这种语境下进行感悟,才能更深、更美地理解字、词内的韵味。
汉字的音、形、义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将它们划分开来教学,只有充分利用汉字的本身规律,结合知识经验进行语文教学就会有一定优势。 ⑵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
词汇需要积累,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新词产生感受,理解并成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是词汇教学的主要目标,以便在用时能左右逢源。因此,教师在课内外都要重视学生对语汇的积累。同时,在语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1、创造语境 把握语感
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如果将它孤立出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更好的理解。虽然查字典是一种理解词义的方法,但应当当作一项技能让学生练习。要真正理解字、词的意思就必须在语境中活学活用。 “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孰美?离开一定的语境就无从判断了。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比较浅近。文中多数字词的意思能为学生所理解,即使是离开本义较远的词语,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在理解上也不会有困难。
如一位教师在《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教学“发现”这两个生字就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应的句子。然后引导说:“小燕子第三次到菜园,看见冬瓜和茄子的不同,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学生回答:“发现。”接着请同学反复读这个词,从个别读到集体读,巩固这两个生字的读音,接着引导:“小燕子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句子:“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师引导:“这些都是不容易看请的,小燕子费了不少的功夫才看出来,所以用了一个词——”学生齐答:“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流水般的到了渠口,教师进一步驱动他们的心灵感觉:“小燕子真不简单,它要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有的说:“他当时的心情很开心!”有的说:“他当时的心情可高兴了!”有的说:“他的心情很激动!”还有的说:“他的心情很惊喜!” ……最后教师引导:“那么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学生读:“妈妈!我发现……”带着各种感情
的童音骤然响起,一个以领悟为主的教学环节完成了。理解“发现”一词的意思不是作为一个任务被完成了,这个词带着一种感情依附在了儿童的心灵上了。在感悟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形容心情的词语。 不同的语境,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内在意蕴。一定言语对象又总是由一定的言语主体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情境中,出自一定的目的动机指向一定的听读对象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所谓的“外部语境”,又称其为言语环境。语感也就是把一定的言语对象置于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把握和培养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一个词语,由于语境的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因此,字、词内在的意蕴也要靠结合上下文来加以理解、感悟。 2、比较思考 体会语感
一般来说,比较感悟可以从词的语意轻重、适用范围、与其他词的搭、,褒贬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关键是要理解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比较的方法也是多种的,可以是近义词的比较、反义词的比较、图表比较、换词比较、删补词语比较、多义词比较等方法。
如《啄木鸟和大树》一文中“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树的叶子变得稀稀拉拉的,枝条也渐渐干枯了。”这里的“稀稀拉拉”、“渐渐”形象地写出了大树从年轻力壮慢慢走向死亡的过程,用词很准确,很生动。通过让学生比较“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树的叶子变得稀稀拉拉的,枝条也渐渐干枯了。”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大树的叶子变得少了,枝条也干枯了。”这两句话,读读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
一点,为什么。
这里用的就是运用换词比较和删补词语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比较、思考,建立在理解稀稀拉拉、渐渐的基础上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 3、咀嚼品味 培养语感
品味字词有“三步曲”。第一步,理解本义;第二步,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第三步,体会词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如古诗王安石的《梅花》中,品味“凌寒独自开”中“凌”字,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凌”的表面意思:“冒着、顶着。”其次,要弄清语境中的意思。教师可启发:“想想梅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放的,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让学生明白,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开放的,是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开放的,它有着坚强的个性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最后要启发学生体会这个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你喜欢这个“凌”字吗?为什么?/你从这个“凌”字中还读懂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喜欢这个字,因为它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个性。”有的说:“梅花不与其他花争春,一个人在那么严寒的冬天顶着风雪独自开,那种精神也是可贵的,我很敬佩它。”有的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的,我想他也非常喜欢梅花,这个“凌”字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也和梅花一样吧!”等等。这一些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感悟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触动,是可贵的。
词汇的积累教师也可以经常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练习,如将一些词语,连词成句,或给一个语境,要求学生描写下来,并用上好词,把
自己认为好的词语用着重号标出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讲评,如某学生用了好词,这个词语是怎么学来的,为什么说用在这里好……老师要用满腔的热情来引导,造成一种用好词光荣的气氛。等等。 ⑶句子教学
句子是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是有词或短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律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积累句式、句型并加以运用;在语境中理解难句,品味佳句;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感的理解力不但能涉及言语对象的皮毛,还能涉及它的肉、骨、甚至涉及它的髓,有时甚至比说这话的人自己还更全面深刻、更真切、更透彻。所以,在句子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1.句子的语感培养要体现层次性 ①低年级要建立句子概念
语感培养一定要抓规律的东西。如写物的时候要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子;写人的要用“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子。一句话的末尾要用上句号、问号、感叹号。再以课文范例进行实践检验。低年级的语感培养尤要这样。 ②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句意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要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低年级最好通过提供实物、图片、影视、幻灯甚至是电脑多媒体等演示手段进行。 ③加强朗读训练,反复体味句意
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低年级朗读句子可分为三阶段:一按词语划分读正确,如“我们爱美丽的春天。”不要一字一字顿读,要把句子读通。二是按词组意思读懂。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要连读,如“我是蒲公英的种子。”。三是看标点练朗读,把句子读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和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语气。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精细,敏锐语感入手。通过语感,直接地、综合地去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对于不可言传的意蕴,更是要靠语感去体味。同时,丰富的想象能激发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低年级的句子教学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不同特点,要体现层次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2.句子的语感培养要有趣味性
一定的句式有其一定的表达效果。句式的变换是汉语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在引燃兴趣火种的同时培养语感。
如《老水牛爷爷》最后一段中有一句话,“他的脾气很怪,真像牛一样。”教师问:“你能把这句话换种说法吗?”这一问,学生积极性大增,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这句话可以说成‘他像牛一样,脾气很怪’”;有的说:“他像牛,脾气很怪”;有的说:“他脾气很怪,像牛”等等。教师又点拨说:“这个比喻句能不能合起来说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的脾气像牛一样怪”;“他的脾气怪得像一头
牛”;“他有像牛一样的怪脾气”……
看似一个普通的句子,经老师一点拨,引起学生智慧火花的撞击,于是推敲的推敲,琢磨的琢磨,思路都打开了,语感的培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引导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变教师的教会为学生的学会,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有趣的思维训练。 3.句子的语感训练要有感悟性
语感能迅速地将句子中的空白地填满,利用想象来感悟,能更好地做到“化物为我”,将言语对象“翻译”成一幅美丽地画。
如《雪被子》一文中,让学生体会“小麦苗正在做着快乐的梦。”中小麦苗的“快乐”。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做做小麦苗,来做快乐的梦,你梦到什么了呢?闭上眼睛。”师边读下面的课文。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着这种快乐,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快乐。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你是小麦苗你还会做什么梦呢?”发散式思维训练,不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更好地体验了快乐。为理解课文和朗读训练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句子的语感培养,方法是多种的,在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积累精彩的句子、段落,在阅读教学中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欣赏、品味美文的兴趣。
同样段的感悟,篇章的感悟也需要在中高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培养和重视。
感悟型教学就是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有
所长,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感悟型教学就是重视用人的感情、意志去激活语言,用经历、心境去补充语言,用联想、想象去联系语言,创造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逐步发生感悟来施教。它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或感知能力。感悟型教学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