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
一、单选题:共12题
1.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
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的发展。由材料中先秦儒学强调父子关系应“父慈子孝”,但到西汉突出了儿子对父亲应“绝对服从”且成为法定义务,可见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专制、服从等治国理念,故选A。B、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发展儒学教育,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故D项错误。
2.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材料反映了东汉光武帝将民间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依据,体现儒学的“仁政”、“民本”等理念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故选C。封建时代官吏的升黜取决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故B项错误;两汉实行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以士人的品德作为选官的标准没有变化,故D项错误。
3.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答案】A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农民
B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大量失去土地,使农村部分人口流入城市的工商业领域,故选A。
故排除;租佃关系的发展主要与地主与佃农结成租佃契约相关,故C项错误;宋代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故D项错误。
4.《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
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监察制度。由材料中明朝“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明朝“巡按”除重大事务必须奏请天子裁决外,在较小的一般事务上仍有独立决断的权力,可见明朝监察权力不完整,故选B。A、C项与材料“大事奏裁”相悖,D项与“小事立断”矛盾,故排除。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落后的外交观念。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公使进京”作为与英法交涉的焦点,而在开放口岸等经济主权方面很快达成了协议,可见外国公使以平等的外交地位与清政府打交道,将会打破清朝统治者维护的宗藩外交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等天朝上国传统规制,故选D。清朝统治者在谈判中出卖了经济主权等权益,不可能坚持国家平等的原则,故A项错误;B、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
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学者所述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获得民主解放两大目标,特别是使社会底层的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这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最接近胜利应在解放战争时出现,故选D。1927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各有侧重,也没有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故B、C项错误。
7.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国际影响。材料中的“1942年2月”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蒋介石出访印度之行,被英国舆论称赞为“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美国称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可见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于1942年1月建立,故C项错误;此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进入反攻阶段,故D项错误。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8.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C.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答案】C
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D.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分析表格信息可见,2008-2013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了较大的增加,同时城镇失业人数波动不大,但数量依然较大。以上两个方面数据表明,只有发展才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选C。A项所述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B、D项表述均不能全面反映表中两个方面的问题,故排除。
9.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
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由材料“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可见,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选B。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10.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
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答案】C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意义。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7世纪末的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现象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动摇了宗教神学思想,为理性主义兴起奠定了科学基础,对科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思想动员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均发生在牛顿经济力学体系建立之前,故B、D两项错误。
11.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
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l倍、0. 54倍。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中苏联在实际执行“二五”计划时,重、轻、农投资相对于制定时数据,重工业大增而轻工业、农业大减,可见苏联仍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表明其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故选B。A、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
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
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问题。材料中1965年在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上,法国坚持的“全体一致”原则与德意提议的“多数赞成”的斗争,实际上是超国家倾向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故选C。此时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所述仅为表象,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二、综合题:共5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 - 1900)
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社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趋势:西方不断上升,东方逐步下降。
原因: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或生产力没有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等);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于东方的殖民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前后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东西方世界制造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第(1)问,由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得出“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依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其变化原因。
第(2)问,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见在世界制造业份额中19世纪中期前东方国家主导、之后西方占主导,得出西方不断上升、东方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依据表格中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方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政治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或对外政策分析概括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九一八”事变后严重困难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试金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民众众志成城,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列举不同层面抗日史实。(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爱国民众救亡运动、北平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灾难和民族凝聚力。
材料中的学者提出了一切严重的困难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考验着其民族素质、能力及价值观念包括政府、军队的强弱优劣,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难就是一块试金石。在认识理解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要求针对与抗战相关的问题概括出一个主题性观点的论题,如九一八事变后严重困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加以分析阐释,包括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及各阶层抗日斗争等,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逻辑层次严谨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答案】(1) 特点:规模大、分布范围广;水陆并存;与经济、政治联系紧密;信息传递效率高。
(2)作用:客观上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统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旅安全,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明清的驿站的制度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第(1)问,由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得出“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由“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l,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得出“水陆并存,与经济、政治联系密切”;由“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得出“信息传递效率高”等。
第(2)问,依据材料中元朝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特点及内容的理解,结合元朝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总结所起的历史作用,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商旅安全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其对明清驿站制度的深远影响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在一战后的日本急剧膨胀。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
——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答案】(1)背景: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的重新评估;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
(2)内容: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
实质: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日本的亚洲主义。
第(1)问,依据材料“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得出“欧洲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重新评估”;由“‘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得出“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由“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得出“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等。
第(2)问,由材料中小寺谦吉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概括出“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由“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得出“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等。依据上述亚洲主义内容、特点的理解并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出亚洲主义的实质。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日:“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
(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答案】(1)主要倾向: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主题:年少立志;东渡求学。
(2)主要因素:时局深刻变化的感染;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及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命志士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本题考查邹容的事迹及其革命思想的评述。
第(1)问,由材料“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概括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倾向;依据材料中邹容所作的“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的理解,结合所学概括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依据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及其所作诗歌的理解,概括总结出“少年立志”的主题;由材料中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概括出“东渡求学”的主题。
第(2)问,依据材料中邹容东渡日本后“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邹容思想倾向及其经历,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因素;依据材料“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的理解,结合所学概括说明《革命军》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