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区科普知识

社区科普知识

2020-03-28 来源:乌哈旅游
社区科普知识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

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2.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

观点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和谐社会部分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观点二: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的社会,

是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四是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新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和谐社会成为中国新的主题。 4.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人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5.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6.什么是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们在各种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合理观念,如关于自然界万物构成和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思想,普遍联系的思想,尊重规律的思想等等;科学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科学意识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技术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科学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文化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

(1)科学意识具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重功能。具有科学意识的人,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学习知识、提高生产技能有自觉性,对伪科学、反科学现象有识别技能,对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观念有免疫和防御能力。

(2)科学意识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只有通过大力宣传和深人普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才能使之成为我们全体干部群众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化为各自在本职岗位上的自觉行动,才能营造一个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文化氛围。

(3)科学意识还包括“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有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状,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系,了解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才能促使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求是精神。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寻求规律。二是怀疑精神。就是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但不怀疑一切。三是实证精神。不能靠主观来判断,具有重复性,能够被别人独立验证,能够做概率统计。有些经验是有效的,但经验并不能成为科学,必须有一个检验过程。四是理性精神。以证据为基础,通过严密的逻辑、理性的思维进行判断。 8.什么是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科学方法的任务是使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最优化,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时的一种严密的、合理的、有目的的、有条理的思维和活动的过程。科学方

法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信息和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目标。

科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类的每一种文化活动,如科学、技术、艺术、教育、政治等中所使用的一些特殊方法,如科学工作中使用的观察方法、逻辑方法、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都是科学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合适的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就会获得较高的成功率。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创新,往往促成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和发明。一些科学家、发明家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是和他们在方法上锐意进取密切相关的。因此传播和普及科学方法,是加强对公众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9.什么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人的知识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可以交流或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主要有三种形式: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知识随社会的实践、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未来的科学必须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只有在普及必要的科学知识上下工夫,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当前应重点普及的科学知识有:

(1)各种自然现象和天文现象的科学解释,宇宙起源、物质现象、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和人类进化的有关知识,各种自然灾害的科学成因,人类文明发展史尤其是科学发展史等自然知识。这类科学知识可促进社会公众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2)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知识。

(3)与人类身心健康、医疗、保健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这类科学知识可使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技术,科技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这类科学知识可使公众逐步掌握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素质。 10.什么是科普?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科普的对象是人,科普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科普的过程是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武装人,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培育人的过程,科普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功能是通过提高人的科学素质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普和教育一样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社会工程。 11.科普的内容有哪些?

科普的内容十分广泛,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应用技术(含技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随着科技革命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都可列人科普内容。但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对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在需求内容和层次上,则不大一样。因此,科普内容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在现阶段应当着重普及的基本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方法是能力,精神是动力。科学知识的建立,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规范和科学方法的使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铸成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12.公众理解科学与科普概念有什么不同?

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科普概念不同的是,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强调科学家与公众的交互式活动,注重公众本身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公众应是科技实践的主体,公众具有参与政府对科技发展政策的决策权。因此公众理解科学能较好地反应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活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看成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未来世界竞争的关键。目前,世界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活动已建立各种相应的组织。 13.如何认识科普的经济功能?

科普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对第一生产力的转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现代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即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如工具、设备等;二是软件,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构成生产力的硬件部分,更重要的是构成生产力的软件部分,也就是知识部分。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第丫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科技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即产生新的机器、设备和工艺;科技与劳动力相结合即必须通过推广、普及、教育等工作,使科技为广大劳动者所掌握,变成他们的智力、技能并创造新的生产资料,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科普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既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又有利于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获得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刺激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化。

(3)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科普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有形的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无形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推动型的内涵式发展,对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低投人、低消耗、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4.全国科普日是哪一天?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科普事业进人了法制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落实《科普法》,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从2003年起,中国科协组织各级科协和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活动。

为持续做好这项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5年全国科普日为9月17日,主题是“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15.什么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国发〔2005.]44号),国务院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 2020)》(国发【2006]7号)。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1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两个奋斗目标是什么?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展望。这与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的安排部署相吻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到2010年和20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一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1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意义是什么?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政府推动、面向全民的社会工程。当前,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明显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不足等突出矛盾,把解决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最重要、影响最大、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问题作为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科学素质纲要》“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将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突出了内容、人群和基础建设三个方面重点。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全面推动科普工作乃至科协工作,也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几个主要行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4个主要行动。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什么?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间题的能力。

20.((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什么?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什么?

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领导干部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什么?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一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3.什么是伪科学?

最简单的定义是:把非科学的东西当科学。常见的伪科学形式有:把神学、玄学当科学,如神创论。把迷信当科学,如卜卦、算命、阴阳、星相、血型学、特异功能、心灵感应等。把幻想当科学,如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惊人的主张。 24.什么是封建迷信和封建迷信活动?

迷信,本来是指人们对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封建迷信是我国解放后约定俗成的一个专用名词,专指人们相信星相、占卜、巫医、风水、命相、鬼神的思想和行为。这些东西有的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就产生了,但由于它们盛行于封建社会,因而人们称其为封建迷信。封建迷信活动,则是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以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骗人钱财者及一般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所进行的有关活动,包括抽签、卜卦、算命、看相、测字、请神、驱鬼、看风水、符水治病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