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济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2-07-17
来源:乌哈旅游
第33卷第9期 2011年9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ehun College Vo1.33.No.9 sep.2011 基于协同理论的济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邢晓玉,李爱兰 (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山东 曲阜273155) 摘要: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存在合理的机理内核,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 选择。协同发展是济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分析济宁市旅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并据 此提出实现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济宁市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理论;旅游产业;济宁市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1)09—0026—03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ning Tourist Industry Based on Synergefics Theory XING Xiao—yu,LI Ai—l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fining ,Q屹 273155,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reasonable mechanism that synergeties theory is印pH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t industy.Ir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early out tourist synergy development for regional tourist industy’s develropment.Also,it is an urgent demand to tourist industry’8 development of Jininff Therefore,appropriate COllntermeasLll'es which tile proposed to achieving tis aim based on hnalayzing on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will contirbute to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Jining tourist industry. Key Words:synergetics theory;tourist industy;Jirning city 一、引言 同规律。区域旅游业可以看做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旅游 要素在行政隶属上各自独立、条块分割,如果没有一个相 互联系的机制必然导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无序竞争,不能 很好地协同发展。因此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存 在合理的机理内核。 (三)相关研究回顾 (一)研究背景 旅游活动是一种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休闲活动,不受行 政区划的约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要求各旅游 地之间不能再孤立作战、对抗竞争,而要共存共生、协同 发展。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子系 统)之间的协同和共生,通过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 实现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一体化”运作的区域旅游发展 方式。从旅游活动的特征和旅游业经营规律出发,跨越行 政区划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精心组织旅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始于2O世纪90年代,是地方旅游 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有学者 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机理进行理论探讨,吴泓等(2004 年)提出“一体化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和“对称互惠共 生”的根本法则 ;粟路军界定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 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组建优势互补、资源 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协同体,是区域旅游发展的 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区域旅游规模经济,解决区域旅游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基础 本涵义(2006年) 及其理论依据、发展模式、实现路径 (2007年) J。更多的学者是借助协同理论对某一区域的旅 游业发展进行实证性研究,如徐志勇(2005年)论述了红 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问题 ;赵国岭(2005年)对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协同发展问题做了研究 ;陈烈等 协同论(Synergetic)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 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1976年哈肯 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 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 (2008年)讨论了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 对策-6 J。区域旅游协同理论还被应用于某一类型旅游资源 的开发研究,如周国忠(2008年)对浙江省域内海洋旅游 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 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 ;李晓琴等(2008年)对成都乡村 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的研究 J。 序结构,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 收稿日期:2011—08—16 作者简介:邢晓玉(1984一),女,山东枣庄人,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KRB563)。 ・26・ 第9期 邢晓玉等:基于协同理论的济宁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第33卷 二、协同发展是济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 求 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高铁、日菏铁路;公路有京台 高速、济徐高速(在建)、日东高速和220、104、105、327 国道;航空方面,济宁曲阜机场是鲁、苏、豫、皖交界处 最大的航空港;航运方面,济宁是山东内河航运中心,内 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济宁 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09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260万人次,在全省列第四位, 旅游总收入达到170亿元,(数据来源:济宁市人民政府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当于全市GDP的7.8%,旅游业 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初步形成; “孔孟之乡” 河航运能力占全省的80%以上。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 体系初步形成,有利于组织旅游线路,为实施旅游协同发 展战略提供了便捷的互联互通的条件。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济宁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客观基 础条件 “水泊梁山”品牌家喻户晓,总体结构上基本上形成了 “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发展格局。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济宁市旅游经济指标在山东省的 排名、济宁旅游的吸引力与济宁旅游资源尚不匹配。究其 原因:一是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景区如三孑L、四 孟、梁山景区、宝相寺景区等仍以观光产品为主,缺少让 游客“留下来”的休闲、娱乐、体验型旅游产品。二是空 间结构松散,县域旅游发展不协调,没有真正形成集群发 展、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的格局。三是旅游目的地品牌 形象未被游客和公众所认同。四是旅游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产业要素不完善,旅游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比例偏低; 旅游企业整体实力偏弱,形不成强有力的开发整合能力和 集聚效应,使实施大规模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的后劲乏力。 五是缺乏文化依托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旅游市场秩序不规 范、景区景点管理较粗放,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济宁旅游业必须走协同发展之路,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济宁旅游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为旅游合作主体之间开展合 作,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自然推力。 三、济宁市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经过 调查,笔者认为济宁市旅游业协同发展具备良好的现实基 础。 (一)强烈的合作意愿是济宁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主观条 件 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 来,济宁市各级政府纷纷对旅游业发展予以各种支持,争 相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参与到旅游竞争中。实践证明,盲 目开发、各自为政会造成区域旅游市场难以建立、区域间 利益难以协调、规模经济难以形成。目前,政府旅游管理 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已认识到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积极开 展区域旅游合作。这种强烈的区域协作意识是济宁旅游业 协同发展的主观条件。 (二)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为济宁旅游业协同发 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黄河、泰山,东临临 沂,西与菏泽市接壤,南与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毗邻, 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对交通设施建设十分有利。 济宁市地处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分,是鲁南陆 桥经济带的核心,也是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 的战略支点。优越的经济区位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经济支持。 济宁市拥有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是连接华东与 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铁路有新兖石铁路、 旅游资源总量大。济宁自古被誉为“孑L孟之乡,礼仪 之邦”,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旅游资源景点 共计350处,其中自然资源60种,历史文化资源201种, 社会旅游资源67种,现代人工吸引物22种。济宁市拥有 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 95处,市级167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优 秀旅游城市3座,山东省风景名胜区4处,4A级以上景区 6处,其中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我国第一批5A级景 区;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处(2008年)。 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较为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方 面,山水相映,山有:“岱南奇观”峄山、孔子诞生地尼 山、水泊梁山;水有:山东省最大的湖泊微山湖、山东最 大的泉林泗水泉林、风光秀丽的京杭运河济宁段。观光游 憩湖区及其湿地景观和乡土人文景观在北方地区具有较强 的垄断性。人文资源方面,总量丰富,著名的有:曲阜的 三孔、鲁国故城遗址、寿丘、周公庙、少昊陵、汉碑林; 邹城的四孟、铁山和岗山摩崖石刻、荒王陵;嘉祥的武氏 祠汉画像石、曾子庙;微山的殷微子墓;汶上的宝相寺、 太子灵踪塔及佛教圣物;济宁城区的太白楼、声远楼、东 大寺、岱庄教堂等。济宁的孔孟文化、始祖文化、运河文 化、宗教文化、水浒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叠,形成立体 结构,既塑造了一个厚实的资源基础,又能满足各种阶层 游客需求,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济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旅游资源 禀赋存在空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 县域分布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为济宁旅游资源协同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和开发基础。 四、济宁市旅游协同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大局观念,强化旅游协同发展意识 破除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树立大局观念、协 同意识和区域大旅游观念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首 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官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员 工、公众加强旅游协同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市 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其次,要将旅游协同发展的理念落在 实处,体现于行动中。首要的是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基 础上,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各县市的旅游发展 规划进行对接和整合。总体规划应体现战略性和全局性, 对区域内旅游景点开发、旅游线路设计、交通设施布局、 旅游宣传创意等进行全面策划,发挥各县市旅游的比较优 势、差异性和互补性,避免旅游发展定位和结构雷同,强 化县域合作,防止恶性竞争。 (二)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构建济宁旅游协同发展的空 ・27・ 第9期 间结构网络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33卷 游产品。加快老景区的升级改造和新景区的开发建设,突 出抓好曲阜明故城、尼山、黄帝城、华夏文化标志城、微 山湖生态旅游区、梁山水泊、运河文化旅游带、北湖度假 区、宝相寺景区、梁祝文化园等高端旅游项目和重点旅游 园区的建设,提高旅游景点档次,提升景区产品竞争力。 第三,加快旅游饭店建设。目前,济宁的旅游饭店等 级结构不合理,低档饭店供给过剩,中高档饭店供不应求。 应加快中高档旅游饭店建设,优化酒店空间布局和等级结 构,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根据济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和旅游空间结构现状, 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模式是优化济宁旅游空 间布局,促进区域旅游系统完善和旅游市场扩张,实现旅 游空间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以城镇为旅游 开发据点,以交通干线以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为纽带, 实施空间形态的集聚和旅游资源的整合。 可以构建一个中心(济宁市区)、四个增长极(曲阜、 汶上、梁山、微山)、四条一级发展轴(国道105、104、 327和京杭运河)、若干二级发展轴的中心一增长极一节点 一此外,要加强与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合作,加快 其它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如旅游咨询服务中 心建设、综合性特色餐饮街区建设、旅游购物网点建设等。 (四)明确协同行为主体,增强旅游协同发展动力 网络的区域旅游一体化体系(参见图1)。强化七大主题 旅游板块:以曲阜、邹城为主的孔孟文化旅游板块,以汶 上、兖州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板块,以梁山为主的水浒文 化旅游板块,以中区和任城区为主的运河文化旅游板块, 以微山和鱼台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板块,以泗水为主的山 水生态旅游板块,以嘉祥、金乡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板块。 以此为基础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重点打造儒家文化体 验之旅、大运河文化廊道之旅、佛教文化朝圣之旅、石雕 文化鉴赏之旅、红色文化教育之旅、北方水乡体验之旅、 水浒英雄聚义之旅,民俗体验之旅等旅游产品体系。 济宁旅游业尚处于旅游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协 同是关键。政府应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 资源整合开发,形成综合旅游产品;建立高效的旅游协同 发展机制;开展联合促销,宣传整体旅游形象;协调开发 与保护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维护旅 游市场秩序。随着旅游结构不断升级与产业延伸,政府旅 游管理职能应该逐步弱化,重点放在整体形象促销、产业 与部门协调等公共服务领域,其他的则交由市场调节或行 业自律。 旅游企业的协同是根本。济宁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终究 要落实到旅游企业这个实体上。景点、旅行社、酒店、交 通、商店等旅游企业协同的基本形式是联合经营,可以在 政府支持和协调下,以自愿、平等、互利为前提,通过契 增长中心 约或资产重组等方式共同建立战略联盟,实施联合经营。 重点培育孔子旅游、微山湖旅游、汶上宝相寺旅游、泗水 圣源旅游等集团公司,逐步探索组建济宁旅游集团,使之 增长掇 主题旅游板块 成为带动济宁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和“发 动机”。同时,积极引导我市大企业通过投资、参股、资产 重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五)加快制度建设,优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环境 优化济宁旅游协同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建立保障协同 图1 济宁旅游协同发展空间结构图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协同发展的支撑条 件 发展持续稳定的协调机制,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通过 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现互补,按照比较利益原则,通过经 区域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 施等要素构成的支撑系统的协同发展。 第一,完善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加强对 外交通设施建设,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还要完善区 域内短途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区域旅游产业的地域范围和 旅游经济辐射面。完善各县市区之间的快车道建设,构建 连通重点景区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通往乡村旅游景区的 公路干线和支线建设。开通连接城区主要旅游区(点)的 旅游观光巴士和通往主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专线车。进 一济分工和协同进行合作。其次,要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制定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政策规定,实行彻底的市场开放。 再次,协同开展各类旅游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合理的市场 化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最后,要健全旅游业服务体系, 尝试打破行政区域建立商业保险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金 融服务体系等,为游客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提供全面快捷的 社会服务。 (六)统一形象与品牌,增强协同发展的认同感 实施旅游产品品牌战略。以“孔孟之乡”儒家文化作 为济宁市重点建设的旗帜品牌。曲阜的儒家文化具有高度 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将其打造成为济宁旅游产业 步完善与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码头、停车场、给排水、 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 基础设施,设置规范的各类中英文对照标识牌,方便白驾 游客人。实现交通系统在地表空间的无缝衔接,建立多层 次、网络型的交通体系。 的强势品牌,通过它的“扩散效应”,不断带动“水浒文 化”、“佛教文化”“河湖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从而 促进构成旅游产业的各要素不断向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方 向流动,达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建立完善的营销宣传系统。依据济宁市(下转第39页) 第二,加快旅游景点建设。以景区建设为重点打造旅 ・28・ 第9期 杨永俊等:赣西北普庵教普济与显济二坛堂法事仪轨研究 第33卷 香花法事;普庵教弟子的法事范围尽管已经扩大到 地普庵教信仰的研究论文,包括作者杨永俊论述万载普庵 道教道士专属的本籍范围,甚至挤压了本地道教道 教信仰的论文《南泉普安门下的客家香花和尚——江西万 士的法事空间,但却是以自身发生的向道教的质变 载》,中华书局2007年1O月第1版。 为代价。这些明显的道教化发展特色在赣西北三县 ③杨永俊在《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与2008年第 交界处普济与显济二坛普庵教法事中表现得还不太 10期、《宜春学院学报发表》2005年第1期与2008年第5 明显。 期,分别发表了《论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的度亡醮——以 江西万载高城村佛教道士度亡醮为例》、《迁徙地客家文化 随着赣西北客家语言在年轻一代逐渐失守、客 及其本土化趋势——赣西北万载民间佛、道度亡醮仪式对 家文化的不断式微,代表客家精神文化重要内容的 比研究》、《普庵禅师与赣西北万载客家醮祭民俗》与《普 赣西北普庵教信仰将继续淡化自身的佛教文化色 庵教与万载客家素僧坛堂研究》等系列论文。 彩,这一发展趋势对处于边境的较传统的普庵教香 ④参考钟敬文《民族学概论》第456页有关于日本民俗学 花法事已形成了一种施压。 之父柳田国男论述“文化周圈论”的段落,上海文艺出版 注释: 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①参考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第十一册《闽西北的 ⑤很多人以为孔子这话出自《论语》,而事实上《论语》 民俗宗教与社会》54页,有劳格文先生的论述;同书收集 中并没有这句话,孔子这句话出自《汉书?艺文志》, 了叶明生先生论文《闽西北普庵清徽等派调查》,全书的 1746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一版。 第384—451页,对闽西普庵教信仰展开论述;国际客家学 ⑥此传承表来自宜丰黄冈的普庵教弟子李木林先生。 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与法国远东学院等单位,2000 ⑦参考邓先生的珍藏科书、经书、忏书,手抄本。 年12月第一版。 ⑧参考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97页关于密宗“三密” ②谭伟伦主编《民间佛教研究》,其中收录了多篇关于各 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上接第28页) 旅游资源特点,结合市场的现有感知形象,塑造并 [3]粟路军,奉亚卓.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 推广济宁整体旅游形象。在此基础,各县市突出各 研究意义[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278—280. 自特色,提出自己的宣传口号。旅行社、饭店等旅 [4]徐志勇.红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协同论[J].特区经济, 游企业作为微观的营销主体,要加强各自产品的宣 2005,(3)期:144—146. 传。最终实现济宁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度、美誉 [5]赵国岭.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论 度的整体提升。 坛,2005,(6):32—34. [6]陈烈,沈静.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 参考文献: 对策[J].热带地理,2002,(4):345—349. [1]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 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 [7]周国忠.基于协同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浙江海洋 旅游发展研究[J].产业观察,2006,(7):114一l18. 104—109. [8]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成 [2]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 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2008,(1):45— 路径研究[J].北京第---#1,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46. 2006,(7):19—24.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