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起源说概论
庞金殿
(德州学院文学系,山东德州 253023)
摘要: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概而论之,有八种之多。主要的有:东汉班固首次提出了/出于稗官0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唐代刘知几提出小说是/史氏流别0,此后历代学者不断阐发,形成了/源于史传说0,至今有较大影响。明代胡应麟等人提出的/源于诸子说0,对后世影响也较大。20世纪初,鲁迅提出的起源于/神话与传说0之说,在80年代前最为盛行也最有影响力。20世纪末学术界形成的/多源共生说0,汲取了诸说之长,能够对中国小说的起源和萌生作出比较全面、科学与合理的阐释,将会成为今后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起源说。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起源;发展演进;多源共生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2)03-0044-04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自古至今,言人人殊,众说纷纭。或言/出于稗官0,或言源于/街谈巷语0的民间传说,或言起于汉代的虞初、方士,或言源于诸子,或言源于史传,或言/始于唐宋0,或言源于神话传说,或言/起于休息0时谈论民间故事,或言有多种源头共孕而生。中国小说起源之见之所以言人人殊,众说纷纭,有多方面的原因,/概而论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小说概念认识不一,二是对源的看法不同。同称-小说.,有人指口头文学的小说,有人指书面文学的小说;有人指文言小说,有人指通俗小说;有人指古代的小说概念,有人指后来的小说概念。同是-探源.,有人指远源,有人指近源;有人探文言小说之源,有人探通俗小说之源;有人以社会学的观点探源,有人以文体学的观点探源。正因如此,所以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形成异说并出、众说纷纭的局面。0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然而要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进的历史和规律,又必须从研讨中国小说起源问题入手。/这个问题不能正确解决,,小说史的宏观研究将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0[2]因此,自古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许多学者、专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诸多见解。现概要论述如下,以见中国小说起源说发展嬗变的轨迹,以助中国小说发展史的研讨。
一 /出于稗官0说
此说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5汉书#艺文志6:/小
收稿日期:2002-01-30
[1]
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0、/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0[3]。/稗官0,指古代天子派来了解民俗风情的小官。唐初魏
等人奉旨所撰5隋书#经籍志6
中对/稗官0说有较详明的表述:/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0[4]概而言之,/出于稗官0说认为:古代天子为了解民情民俗,让稗官采传言于市,问谤誉于路,稗官将/街谈巷语0、/道听途说0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记录整理成书面文字,上奏天子,这就是最早的小说。这一起源说在古代影响极大,自东汉班固首次提出,到清代纪昀5四库全书总目6予以总结并基本肯定此说,历代正统的史志及一些民间文人大都承袭。/稗官0也因而成为后世小说、小说家及野史的代称。
二 起于虞初、方士说
此说分别由清人周克达和今人王瑶提出。班固5汉书#艺文志6中著录小说15家,共1380篇,其中在列的5虞初周说6计943篇。东汉张衡在其5西京赋6中说:/小说九百,本自虞初。0据此,清人周克达在5唐人说荟序6中提出了小说起源于虞初之说:/5周说6九百四十三篇,此小说家所由起也。0班固5汉书#艺文志6在列举5虞初周说6后注曰:虞初/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0。/方士0是
作者简介:庞金殿(1955-),男,山东陵县人,山东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44)汉代研究神仙、方术的人。由于统治者的喜好,汉代神仙、方术之说盛行,5汉书#艺文志6著录的小说5封禅方说6、5虞初周说6即为方士所作。据此20世纪40年代王瑶又提出了小说起源于汉代方士之说:/方士一贯的最高理想,就是将方术卖于帝王家,而自己成为卿相公侯一流的人物0,/他们为了想得到帝王贵族们的信任,为了干禄,自然就会不择手段地夸大自己方术的效异和价值。这些人是有较高的知识的,因此志向也就相对地增高了;于是利用了那些知识,借着时间空间的隔膜和一些固有的传说,援引荒漠之世,称道绝域之外,以吉凶休咎来感召人;而且把这些来依托古人的名字写下来,算是获得的奇书秘籍,这便是所谓小说家言0[5]。5文学遗产61985年第1期发表的王齐洲5中国小说起源探迹6持/方士说0,5塞上文谈61991年第3期发表的王枝忠的5中国小说起源新论6亦持此说,认为/小说的最早作者是方士0
[6]
意到了小说与史传的关系。笑花主人的5今古奇观序6开篇即云/小说者,正史之余也0[12],持论十分明确。明代陈言在5颍水遗编#说史中6极为简明地论述了正史)))史传)))小说的源流关系:/正史之流而为杂史也,杂史之流而为类书、为小说、为家传也。0时至当今,有些学者仍持起源于史传说并予以更加充分的论述。黄钧发表于5文学遗产61987年第5期的5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民族传统6一文可为典型代表。黄钧在此文中对20世纪以来最盛行的中国小说源于神话说提出质疑,明确提出了/中国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0,/古代小说从史传文学分流而出。史传文学既抚育了古代小说的成长,同时又限制了它的成熟0[14]。张稔穰、牛学恕在5齐鲁学刊61988年第5期发表的5史传影响与中国古典小说民族特征的宏观考察6一文,从正面及反面详细论述了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巨大影响,并明确指出/史传文学是古典小说的主要孕育者0[15]。石昌渝也认为/中国小说的母体是史传0,/史传生育了小说0[16]。由上述可见小说起源于史传说影响之深巨。
五 起于唐宋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是明代中叶的郎瑛、汪道昆和约为清初期的/西湖钓叟0。郎瑛在其笔记集5七修类稿6卷七十二说:/小说起于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0。托名/天都外臣0的汪道昆也在5水浒传叙6中说:/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0[17]/西湖钓叟0在5金瓶梅集序6中讲得更明确:/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情生则文附焉,不论其藻与俚也。0[18]根据中国小说发展的史实来看,此说所论当是通俗小说的起源。
六 起源于神话传说之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是鲁迅。20世纪初以来,对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进入了新纪元,20年代出现了鲁迅的5中国小说史略6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鲁迅关于中国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的论断成为学术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学说。他在5中国小说史略6之第二篇5神话与传说6中指出:/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征信。5汉志6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
)45)
[13]
。
三 源于诸子说
此说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明确的过程。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其5史通#杂述6中提出小说是/史氏流别0之见,而他又注意到/如5吕氏6、5淮南6、5玄6、5晏6、5抱朴6,凡此诸子,多以叙事为[7]
宗0,这些诸子散文中含有小说因素。至明代,胡应麟在其5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6中说:/小说,子书流也0,明确提出了小说与诸子散文的源流关系。冯梦龙在5古今小说序6中说,/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0[9],可见他将多含寓言故事的诸子散文视为小说之源。至清末,陆绍明在5月月小说#发刊词6中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小说源于先秦诸子散文:/夫往古小说以文言为宗,考其体例,学原诸子0,/文言小说源于诸子之学0[10]。
四 源于史传说
此说为唐人首倡,后多应者,至今仍有不少学者不断阐发。初唐长孙无忌在5隋志#杂传类序6中指出:/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0嗣后,史学家刘知几在5史通#杂述6中首次对文言小说进行了分类,并指出/偏纪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0[11]刘知几明确提出小说是/史氏流别0之说。元初马端临在5文献通考6卷一九五引5宋两朝艺文志6指出:/传记之作,,而通之于小说0,明代有不少学者亦持此说。胡应麟在5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6中既指出/小说,子书流也0,又认为有些小说/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0,注
[8]
也,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0[19]自鲁迅之后,一般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和论者多崇述此说。如刘大杰作于40年代的5中国文学发展史6认为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0。60年代游国恩等主编的5中国文学史6说:/我国小说,,最早可以溯源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0
[20]
史传;主要流行于民间的,则偏重官方琐屑遗闻和民
间细故的内容较多演为小说。这两种演变,共始于传说故事而趋向不同。0[25]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之后,杜贵晨明确归纳结论:/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萌芽于战国。0[26]此说言之成理,可谓是鲁迅/起于休息0说的继承并发展。
八 多源共生说
此说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先秦乃至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多种因素共同孕育产生了小说,它们都是中国小说的源头。此说的提出和形成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1963年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5中国文学史6在肯定小说源于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又谨慎地提到先秦史书/具体记述人物的言行0,先秦子书/杂有不少记事成分0,/它们都对魏晋以后记录人物琐事的小说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0
[27]
7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5中国小说
史6认为/中国小说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0[21]。吴组缃也认为/中国的小说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0[22]。由上述资料可见,中国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是自鲁迅5中国小说史略6以来至80年代最有影响和盛行的观点。
七 /起于休息0、民间故事说
/起于休息0说也出自鲁迅。5中国小说史略6初版一年后,1924年鲁迅在西安作题为5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6的学术演讲,他说:/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认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了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0[23]鲁迅关于小说起源于休息时谈论故事这一新说法,在南开大学中文系编写的5中国文学史简编6和徐君慧的5中国小说史6等著作中曾予以引述,但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术界大都崇述鲁迅此前提出的起源于神话传说的观点,因而/起于休息0说未能引起学术界充分的注意和重视。
据笔者所见,明确提出并较详论述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说的是杜贵晨。他在5中国古代小说散论6的首篇即以5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说6为标题明确立论。文中引述并充分肯定了鲁迅关于小说起于休息时谈论故事的观点,认为/这是鲁迅小说起源理论的重大修正和发展0
[24]
。1978年
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5中国小说史6也在肯定神话传说为小说最早源头的基础上,又论述了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和先秦、两汉散文对小说的影响。1986年第6期5武汉大学学报6发表的吴志达的5古小说探源6一文较早提出:/古小说的渊源,实非仅仅神话一途。先秦寓言、叙事散文、史传文学,特别是大量的野史杂传,对我国古小说民族形式的形成,乃至故事内容,都具有深刻的影响。0[28]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方正耀所著5中国小说批评史略6明确提出中国小说起于二源:/中国小说起源很早,一是源之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先秦诸子篇籍中的寓言,一是源之于史传文学。现在不少论者,往往偏执一端,争论不休。其实是二源合流,促使小说萌发,且不断给予营养使之发展。0[29]方正耀明确提出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都是小说之源,只是他将前二者合为一源。1991年第3期5四川师范大学学报6发表王江的5中国小说源流新探6一文认为:/从史实来看,中国小说的源头也是多个,,我把它们梳理成两个:即源于神话传说(或称浪漫主义源头)和源于寓言故事与史传散文(或称现实主义源头)。0[30]王江也把小说的起源归为二源,与方正耀不同的是,他将寓言故事与史传散文合为一个现实主义源头。199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恒展所著5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6也是主张起于多源的:/像任何一条长江大河的源头一样,小说文体的源头也是多方面的,而且愈近于源便愈显得扑朔迷离。0[31]然后,王著从先秦诗歌、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等书面文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小说的起源,颇具说服力。至世纪之末、千年之交,袁行霈
。鲁迅的这一新说法主
要是由班固5汉书#艺文志6中/街谈巷语0、/道听途
说0一语生发而来的。杜文指出:/由鲁迅见解的启发并结合5汉书#艺文志6的论述,我们认为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应当是最合乎情理的推断;具体过程则是:人类因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语言应用于叙事而产生传说;传说形成故事,并在文字产生以后逐步向书面转移而成最早的叙事散文作品)))小说与神话、史传同源;这个转移过程和奴隶社会历史同步。传说故事中主要流行于官方者,偏重部落领袖和英雄人物功业的内容较多演为)46)任总主编,集全国几十所高校著名专家共撰的面向21世纪的国家级重点教材5中国文学史6问世,其第二卷中论及中国小说的起源时明确主张多源说:/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神话传说,,其次是寓言故事,,第三是史传,,0[32]这说明学术界日趋认同多源共生说。随着这套教材在全国高校的广泛使用,多源共生说的影响将会更为巨大而深远。
概而论之,上述中国小说起源诸说,各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东汉班固首次提出/出于稗官0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意义,影响深远,后世有的小说起源说是受此启迪而生发的。但班固的/小说0概念与后世差异较大,/出于稗官0说强调的是造小说的人,尚不是准确的科学论断。源于虞初、方士之说虽能成一家之言,但也偏重强调最早的小说作者,认同此说者不多,影响较小。起于唐宋说亦言之有理,但所论乃通俗小说的起源,而在中国小说史上,通俗小说形成较晚,应是/流0,而不是/源0。/起于休息0、民间故事之说,推论有较强的说服力,不过其所探乃口头小说之源,是中国小说的远源。源于神话传说之说在20世纪影响极大,而其所探也是中国小说的远源,有的学者对此已提出质疑。源于诸子说和源于史传说所探乃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和母体,持论有理有据,古今影响极大,但同源于神话传说之说一样,仅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颇,难以对中国小说的起源作出全面的阐释。一条长江大河的源头往往不会是一个,一种文体的产生及其渊源不会太单纯。近些年提出和形成的多源共生说,综合汲取了古今起源诸说之长,既从口头文学探讨了中国小说的远源,又从书面文学探讨了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因而能够对中国小说的起源和萌生作出比较全面科学与合情合理的阐释。尽管目前有些学者尚持多种异说,但多源共生说愈来愈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可以断言,多源共生说将会成为今后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起源学说。
综上所述,由于古今文人、学者对/小说0概念和/源0的认识不同,以及上古有关资料大量佚失等原因,致使在中国小说起源这一重要学术问题上形
成了言人人殊、异说纷纭的局面,至今尚难得出准确、科学并一致公认的结论。然而,统观并梳理上述诸说,我们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古及今人们对中国小说起源认识的不断嬗变演进的轨迹,也可以看到,经过历代学者长期的探讨与争议,在中国小说起源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渐趋科学、全面和符合中国小说产生与发展的史实。
参考文献:
[1][31]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3,54.
[2][24][25][26]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1,3,4,8.
[3][7][8][9][11][12][17][18]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35,147,217,33,263,124,326.[4]魏
,等.隋书(卷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12.
[5][6]王枝忠.中国小说起源新论[J].塞上文谈(银川),1991.(3):50,50.
[10][29]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282,8.
[13][14][22]黄钧.中国古代小说起源和民族传统[J].文
学遗产(京),1987.(5):40,41,37.
[15]张稔穰,等.史传影响与中国古典小说民族特征的宏观
考察[J].齐鲁学刊(曲阜),1988.(5):117.
[1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53.
[19][23]鲁迅.鲁迅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7,302-303.
[20][2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296,296.
[2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8.3.
[28]吴志达.古小说探源[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6.(6):106.
[30]王江.中国小说源流新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1.(3):65.
[32]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183.=责任编校 武晓兰>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