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汉字规化与汉字范的发展

浅析汉字规化与汉字范的发展

2022-05-01 来源:乌哈旅游
浅析汉字规化与汉字范的发展

作者:王宁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

王宁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汉字规范化问题及其标准的形成,是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汉字规范化工作日趋严密;另一方面,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是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规范化问题及其标准也更加丰富起来,如何在社会上推行汉字规范化的标准、推广人们的交际需要对汉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字规范化;汉字简化;汉字发展

[中图分类号]H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37-02

汉字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汉字进行的一次次规范推动着汉字的发展,反过来汉字的发展也促进了汉字规范化的丰富和完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是社会进步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一环。

一、汉字的历时发展与汉字的规范化

汉字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发展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了。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的日常交流仅靠有声的语言,对文字使用的需求并不迫切。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起来,仅凭有声的语言的交际受到阻碍,直到产生了画图记事。画图记事即把实物画成图形来传达信息,由此继承和改造便产生了象形字。如果说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那么实现这三者结合的便是象形字。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社会交际丰富发展,先民利用已有的象形汉字,借助其读音来记录那些无法造字的词便产生了假借字。假借字在“六书”中的说法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正因如此,原始社会汉字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假借字的大量使用。

假借的创造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假借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训诂学上所讲的“古音通假”即是在假借风气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种在“本字见存”的情况下,也去借用音同而意义互不相干的字来写词的做法在古人看来是约定俗成的,但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会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一定的困扰。例如早晨的zǎo,这个词本该写成

“早”,但是《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中却写成了“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在记录语言里zǎo(早,早晨)这个词的时候,“早”“蚤”二字通用。曾有人做过统计,在《史记》中本字“早”和通假字“蚤”并用,用于早晨义时,“早”仅用了35次,而“蚤”却用了63次。今天,在汉字的历时发展来看,我们认为在这一时期的汉字使用中出现了不规范。一字多用会导致表达上的不清晰,一字写多词的书面表达则更不易理解。新问题的出现必然引出新的解决方法,为了进一步将汉字规范化,大量的形声字得以创制。例如“其”本义为“簸箕”,借作代词后另造“箕”字;依《说文解字》“西”本义为“鸟在巢上”,借作方位词后另造“栖”字;“莫”本义为“日暮”、“黄昏”,借作无定代词后另造“暮”字等。形声字的大量涌现大大方便了新的汉字词的产生,导致汉字的膨胀发展。由此,汉字的规范化与汉字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的过程。形声字的使用使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大量出现,并不会使汉字规范化工作一劳永逸。

春秋战国时期,各部落之间的言语是不通的,使用文字各不相同,汉字规范化无从谈起。在秦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之后,汉字规范化才在中国汉字历史上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运动。“书同文”即以小篆为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以秦隶用于下级人员日常书写的辅助性文字。如果说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那么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就是: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而秦隶的笔形是平直方折的;秦隶残存着篆书的某些痕迹,汉隶就很少有篆书的痕迹。如此细看,汉字发展史上的这一“隶变”就将汉文字由象形表意直接转化为记号表意了。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汉末楷书兴盛开来,“楷”即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书写简便。这样,以楷书为规范字体的方块字就是我们今天汉字规范化成果的重要基石。

在对历代古籍文献的考察中,不少学者也捕捉到了历代统治者为汉字的规范化所做的努力,但是无论是用功令强制推行标准字还是明令处罚不使用规范字,都效果甚微。对于汉字规范化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才建立了主管文字改革的专门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和1956年陆续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公布了四批简化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方针政策都得到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整,一系列的措施也使汉字规范化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全国,形成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激增,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后,港、澳、台的同胞、海外华人回到国内投资办厂的也多了起来,新兴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作品、光盘、科普读物、文学创作充斥着整个中国社会,一度退出历史舞台的繁体字却得以悄然抬头。这对初见成效的汉字规范化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是在进步的,生产效率也在迅速提高,汉字在华人的社会交际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字规范化的工作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不仅关系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更影响到信息传递的速度。所以,面对今天的国际化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用字的冲击,学术界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与国家一道,积极配合国家的职能部门,尽早想出对策,把汉字规范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汉字的简化与汉字的规范化

推行汉字规范化一直是一项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艰巨工作,与此同时,汉字简化现象也一直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一方面积极为汉字拼音化作准备,一方面对现行汉字进行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异体(指广义异体字)为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但是在汉字的发展史上,自从形声字产生便“促生”了异体字,后来又大量涌现出繁体字,对于现在的文化工作者来说,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的阅读和整理如果缺乏异体字和繁体字的相关知识的话,就会对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和继承产生阻碍。所以异体字和繁体字不能被全部铲除,然而也不能仅仅被保留在字典和辞书中。从这一点来看,汉字的简化问题不完全包含于汉字规范化的范围之内。

对于汉字简化与汉字规范化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如果形成汉字越简化越好的观点,就会忽视和阻碍汉字的规范化,造成全社会的用字混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字简化是可以促进汉字规范化的,简化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汉字,进而有利于规范化的确立。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日渐丰富,汉字使用机会的增多造成了汉字使用的便捷化发展。如果说为了适应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以最快最好的方式去猎取知识,那么汉字的简化还是有一定的功绩的。简化汉字的显著优点就是使笔画变少、结构变简单、字形变得清晰好认,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是非常有利的,进而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

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汉字简化字则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汉语的难度。汉字简化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内,对汉字规范化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

汉字简化对汉字规范化的功绩虽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批汉字经过简化成为法定的规范汉字,但原来的繁体字在一定的环境下还要使用,比如我们在阅读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时候,遇到“后後”、“适適”、“征徵”、“余馀”这些字的时候一定得知道这类简化字和繁体字在古书中的差别,这就加重了我们的学习负担。其次,有些汉字简化的不太合适,以致容易跟相近形体的字混淆,比如“风”“凤”不分。或者,在简化字表中可以看出来,一个简化字有时可以代表两个甚至三个意义并不相关的繁体字,比如“干”对应的繁体字有“乾幹”两个,干是干戈的干,读gān,和读gàn的幹没有什么联系,乾枯的“乾”和干戈的“干”也不相通,特别的是乾坤的乾(qián)和干的读音则完全不同(乾坤的乾是不能简化为干的)。这大大影响了字的别词功能,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容易发生意义的混淆。

汉字的规范化就是要发扬汉字简化的优点,同时克服汉字简化的弊端。汉字规范化工作与老百姓的社会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一工作要根据“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让汉字朝着便捷有序又不失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三、当今汉字规范化的原则、方法与汉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汉字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提高汉字学习和利用率,汉字规范化开始实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将汉字分为“通用汉字”(7000)和“常用汉字”(3500),即用“分层使用”的方法来减少学用汉字时的不便,大大方便了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在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汉字的“定量”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方便了生产管理以及打字印刷中的汉字处理。定形,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一字如果有多个字形,或者笔画繁乱,那么一定会影响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这些规定在字典、教科书、报纸和杂志上,普遍推行开来,为汉字的定形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整理异体字、整理异形词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定音,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使异读词的读音得到统一规范,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定序,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在信息检索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汉字信息的处理以及档案、资料索引的编排、工具书的编写等都需要对汉字进行定序。汉字的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三大类,其中音序法和形序法使用较为广泛。

(二)汉字规范化与汉字发展存在的问题

汉字规范化工作在不断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交际,服务了现代化建设,但汉字规范化建设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汉字规范化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必将迎接新的挑战。实践证明,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以字表等形式颁布的现行汉字规范,总的讲是可行的。但是,由于各个字表制定的时间跨度相隔很大,公布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参与研制的单位人员不断变化,字表间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

例如“盧”简化为“卢”,而含有同样偏旁的“蘆、廬、爐、驢”却简化为“芦、庐、炉、驴”。繁简对应关系的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我们认知、学习的负担。其次,汉语要在国际上推广就一定要对汉字的规范化提出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直到

如今海内外使用的汉字仍分化为三种:简体字系统、繁体字系统和日韩汉字系统,这种现象对汉语的国际化进程一定是不利的,汉字规范化发展必定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对以上三种汉字系统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制定出一套合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汉字规范。2001年4月,在全国政协委员会和社会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下,国家语委启动了《规范汉字表》研制项目。但该表的制定依然“指现代通用于我国大陆一般交际场合的汉字”,“尽可能兼顾海外华人的用字习惯,不人为扩大与使用汉字的国家、地区现行汉字字形的差异,为汉语最终实现汉字文化圈的‘书同文’打下基础”。但是,这些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汉语国际化的形势了。汉字规范化的发展应该把汉字发展的共时和历时联系起来,汉字的规范化既要适应语言文字工作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传播,又要维系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为建立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文化桥梁作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高更生.汉字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陈永蓉.繁简并存,熊鱼兼得——兼谈汉字规范化工作的当前要务[J].科技资讯,2010(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