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渔家傲导学案

渔家傲导学案

2020-10-20 来源:乌哈旅游
课题:《渔家傲》 课型 授课时间:

执笔:王春彦 审核: 审批: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学习目标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 1.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2. 品味赏析。 教师的创新补充 学习重点 古诗词学习方法指导: 1.读题目 2.读作者(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教学过程 3.读注释或注序 4.读原文(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1.词的定义。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课前预习 定,各不相同。 3.词的分类。 ⑴小令 58字以内;⑵中调 59至90字;⑶长调 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 5、这首词选自《唐宋名家词选》,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自主学习 1.说出诗的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2.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 ,有关诗句: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 一.导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读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 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品味《渔家傲》。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7、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上阕写 ,以描写为主,下阕写 ,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 8、.上阕所绘之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9.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拓展延伸赏析品味 点拨提升 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当堂检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然未勒”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作业 学生知识盘点整理导学案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