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之比较
程慧平/孙建军
2012-10-25 20:16:3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
【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Network
【作者简介】程慧平,男,1984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210093
孙建军,男,1962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从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的内涵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网络、知识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network, and then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关 键 词】社会网络/知识网络/网络引文/结构特点/比较研究social
network/knowledge network/network citation/structure character/comparative research
在图情领域对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时,经常会遇到社会网络、知识
网络这两类网络,了解这两类网络的异同对于进行网络引文分析是必要的。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比较目前尚未有专门研究,二者的比较研究及其在网络引文中的应用是十分复杂的,目前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综合研究。
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研究,并发现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知识管理等学科领域正在研究的引文分析、链接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网络分析、隐性信息资源的显性化分析等都涉及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应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反映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的联系,可见二者的比较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基本上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社会网络其实就是一个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沟通学领域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网络中,你知道谁对你将有重大的影响。社会网络着重研究代表的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动态网络数学模型。在人们参与大量的社会网络的同时,社会网络又是团队建设、传输与维持组织知识的关键资源[1]。
一个社会网络就是一个人群的集合,每个人都与其中某个子群的人相互熟悉。因此,社会网络可以节点的集合代表人,用线的连接表示相识或联系。在理论上,可以为任何共同体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如一个公司、学校、大学、研究机构、地区甚至整个世界。在情报网络中,如果两个或多个人具有联系,则形成一个社会网络,便于情报网络的构建以及情报的获取、交流、管理和利用;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如果两个或多个研究者合作发表了学术论文,则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社会网络,便于了解科学研究网络的结构、发现核心科学家、构建科研合作网开展学术交流[2]。
社会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或技术,长期相互联系基础上,可以从他们的自主权和相互依存中产生理解、合作共存以及互惠与稳定。网络节点可以按内容、形式和强度分类。关系的形式和强度组成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的结构特点有[1]:
(1)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
(2)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性,其主要表述的是在社会网络中一方为了沟通的需要而认识另一方的关系,即谁认识谁的关系。
(3)社会网络中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也就是说该节点的关系越强,该节点的位置离中心越近。但节点不可以自己连接自己,而是代表个体、团体或组织的节点之间的连接。
(4)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类似于“虚拟企业”,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
(5)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因为节点之间的关系中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运行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
2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一种特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网络,代表相关的知识共享。
广义知识网络指描述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网络,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转移过程来聚集和使用知识,即知识参与者间的一种社会网络,能够实现个人、团体、组织等层次上的知识创造与共享[3]。
狭义知识网络:基于各种文献载体而客观存在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整合所有层面的知识资源,包括互联网,并提供简便灵活的手段,以实现知识获取、处理和创造[4]。
网络引文分析中的知识网络研究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共享和创造新知识,也是从对社会网络的路线研究图书情报领域的问题,特别是情报分析问题的丰富、深入和拓展。它是基于社会网络挖掘企业内外隐性知识资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企业知识资源的从静态隐性实现动态显性的一种有效配置形式。
知识网络包括人际关系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和技术网络。其中人际关系网络是因为知识是被人使用的,也是被人创造的,而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人际关系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是指信息与信息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某种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资源本身也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信息资源内部也就形成一个网络,囊括Internet上所有的知识。技术网络是指知识资源的累积和传播总是借助信息网络,也就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网络架构[5]。
知识网络的结构特点有[5-7]:
(1)知识网络是动态的,知识网络是一个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知识网络作为“工作系统”的动态属性更为重要,随着时空和环境的变化,知识网络也在不断地变化。
(2)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节点都可同其他知识节点相连,这种多向度性来源于构成知识节点的知识单元内在构成元素、结构和外在形态的多向度性,即在知识网络中谁知道什么。
(3)知识网络的节点可以自己连接自己,代表知识单元内在构成元素、结构和外在形态的节点之间的连接。知识网络的互连性有利于扩展隐性知识的来源,扩大企业利用知识的范围,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不断建立新的网络,使企业的知识网络更加丰富。知识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有时间要求,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4)知识网络是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利用和挖掘企业内外隐性知识资源的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网络。它是基于社会网络挖掘企业内外隐性知识资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实现企业隐性知识资源向显性过渡的一种有效配置形式。而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社会性,所以,社会网络的社会性决定了知识网络的社会性质。同时,知识网络的社会属性还是由知识的社会特性决定的。知识具有牢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知识的价值便失去了现实意义。
(5)社会网络是联系企业隐性知识主体——人的纽带。企业的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成的网络结构,其范围涉及企业内外的各种社会网络。这些网络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在互动不断扩充、重构、自我适应发展的,常常是跨越时空或组织边界的,网络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团队、部门、组织。社会网络的这种开放性决定了知识网络的开放性。所以,开放性是知识网络的基本属性之一[8]。
3 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的比较
近年来,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在图书情报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二者为网络信息资
源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已经成为网络引文分析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但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目前对二者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人把它们仅仅看作是一种引文分析技术;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群体结构观点;有的人把它们仅看作只是一种新的概念;而有的人则把它看作是有实质内容的理论。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具体如表1示。
表1 社会网络、知识网络比较
(1)研究方法。二者均采用图论的研究思想。
(2)研究对象。社会网络着力研究在信息交流网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谁知道谁关系;知识网络着力研究人与知识之间的谁知道什么的关系。
(3)静态性。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都是采用图论的分析思想,在静态上呈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
(4)动态性。社会网络是动态的,即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知识网络是一个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知识网络作为“工
作系统”的动态属性更为重要,知识网络更是工作而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组织。
(5)目的性。知识网络的目的性,是指参与知识网络的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知识网络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分享知识与情报,为企业创造新知识和价值,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和利益的最大化。知识网络的目的是为了互动知识的创造与使用,促进从分布式信息获取到新的技术和人的能力的演变。通过这一演变,跨学科的社区可以加入共享数据,建立在学科界限内从根本上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社会网络目的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9]。
(6)方向性。知识网络,多向度性即每一个知识节点都可同其他知识节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象、属性、关系相连,这种多维性来源于构成知识节点的知识单元内在构成元素、结构和外在形态的多元性。社会网络中的联系是没有方向要求的,它是为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组建的一种类似于“虚拟企业”的关系网,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因而没有方向性[10]。
(7)知识类型。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需要通过专业的工具把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信息引导出来,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编码记录,成为可方便交流、共享、运用的显性知识。而知识网络是显性网络,响应用户的查询要求,返回给用户的是其所需的信息而不是网站的链接,从而推动信息从静态隐性转为动态显性[11]。
(8)知识转移路径。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是通过知识链接实现知识共享,主要以知识的挖掘和发现为基础,最终目标是要经过情报研究方法的使用,在无关联的信息之间建立某种关联,把研究对象引入知识的层面,进而发现更具价值的情报。而社会中的知识是通过人际关系网中的相互交流实现有效沟通与共享,将人特别是专家引入情报研究工作中,依靠专家的知识与经验,挖掘专家的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和调动人尤其是专家在情报研究中的
作用[12]。
(9)网络组成元素。二者均由节点和关系组成。社会网络中节点,可以是个人、团队、组织。其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是组织流程和活动的重点。关系是社会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各种连接、协调机制和资源流动的渠道,如工作流程和会议,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知识网络是指由多条知识链构成,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其中,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知识网络中各网络节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可能是人。当知识流穿越联系时,新知识建立在两个节点上和联系上,然后应用新知识来满足组织的需要[13-14]。
(10)研究群体规模。社会网络适用于研究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知识网络着力研究知识参与者间知识创造与共享,适用于研究大整群体之间知识创造与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传递、共享过程在社会网络互动中发生,在网络结构特性的约束下共同推动知识创新。从作者所搜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情况看,尚没有学者对网络引文中的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本文属于初探式的研究,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前景。笔者期望在这个研究中搭起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并期望它能够在将来得以扩展和丰富。社会网络、知识网络在图情领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二者对于网络引文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如何将社会网络、知识网络与企业信息资源的挖掘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邓中华.社会网络、引文网络和链接网络之比较[J].图书馆杂志,2008(9):6-10.
[2]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7):38-44.
[3]赵蓉英.知识网络研究(Ⅱ)——知识网络的概念、内涵和特征[J].情报学报,2007(6):470-476.
[4]赵蓉英,张洋,邱均平.知识网络研究(Ⅲ)——知识网络的特性探析[J].情报学报,2007(8):583-587.
[5]王众托.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的知识网络[J].信息系统学报,2007(10):1-7.
[6]钟琦,汪克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组织知识网络及实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211-214.
[7]孙丕恕,赵景华.基于网络关系的IT企业治理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97-100.
[8]马德辉,包昌火.企业知识网络手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37-741.
[9]马德辉,包昌火.企业知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7(11):4-8.
[10]肖冬平,顾新.知识网络的形成动因及多视角分析[J].科学学与科技技术管理,2009(1):84-91.
[11]文庭孝,汪全莉,王丙炎,周永红.知识网络及其测度研究[J].图书馆,2009(1):1-6.
[12]肖冬平,顾新.知识网络中隐性知识的共享困境及其克服路径——基于非正式网络的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08-115.
[13]Andrews K M, Delahay B L. 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psychosocial filter[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37(6):797-810.
[14]Salvatore Pa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 application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J].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2007,9(3):359-3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