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2]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2]

2024-09-01 来源:乌哈旅游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一 情景导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步骤二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2)背景链接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2.生难字词 (1)读准字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广袤 (mào) 赘余(zhuì) 窗棂(líng) 坍塌(tān) 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2)解释词义 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 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俯,低头,弯腰;即,就。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步骤三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我们的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

明确:(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3.细读1-6段,思考: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4.细读7-17段,思考:

(1) 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了,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健康小屋)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5、 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渐渐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6、 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7、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8、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步骤五 品味语言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

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2) 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因为我们的头脑、思维、言行都受到别人或事物的束缚,成为别人的附庸,失去了自我,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生活的证明。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二)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三)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四)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步骤七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坚固优雅 撑起精神世界的大厦 安放自身——独特安稳

八、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精神的小屋”有了自己的感悟,明白了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本课关键所在。学生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