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户:单扇的门,这里指堂屋的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就。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城南。寻:寻找。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吾:我们。耳:语气词,而已、罢了。】
(①作者为什么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分析】“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描写月光的澄澈,是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如见。 水调歌头 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中秋夜,(我)欢快畅饮到天亮,(不由)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旦:天亮,早晨。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分析】词前小序,叙述自己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询问青天。】【几时:什么时候。把:持,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天上的楼宇(太高),(我在)高处不能忍受那清寒。】【乘:驾。归去:回到天上去。恐:恐怕,
1
担心。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胜:能承担起,经受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仙宫怎比得上人间!】【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分析】词首发出“明月几时有”为一疑。“今夕是何年”为二疑,反映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向往。欲去而迟疑,为三疑。用“恐”字带出仙界气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朱:朱红色。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何事: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圆满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借指月亮。】
(②如何理解《水调歌头·中秋》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 ③《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性格?)
【分析】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人有悲欢离合„„古难全”句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答案速查:
①作者是被贬之人,而张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二人有共同的遭遇,也有共同的心境,都是“闲人”,可以共同“为乐”。 ②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此事古难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③虽然开篇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但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因而结尾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明自己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