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学时安排:72学时 学 分: 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必然性,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并能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指导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其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客观规律 四、经济规律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基本规律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认清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把握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理论,认清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掌握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生产自动化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三、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第五节 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了解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三个职能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认识,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阶级的剥削实质及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历史使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利润和利润率
二、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三、利润率平均化和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式和利息 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三、股份公司、股息和股票价格 第四节 地租 一、地租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第六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认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作用和实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垄断的形成及其特点 二、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 四、国际垄断组织对世界的瓜分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和作用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本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政策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四、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现阶段处理分配问题的基本政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是推动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其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及其必要性。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及意义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及运行机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环节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其作用 一、市场与市场体系
二、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及其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和手段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其创造 一、国民收入的涵义
二、国民收入的定义及其衡量 三、国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三节 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经济关系 一、正确处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以下经济概念: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经济增长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发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及其衡量指标 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节 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第三节 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 二、地区结构优化
三、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一、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二、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和层次 一、对外开放的战略
二、对外开放的层次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一、对外贸易 二、对外资金交流 三、对外技术交流
四、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 五、国际旅游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社会实践是与《政治经济学》课程相配套的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理论认识得到提升,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社会实践内容和学时安排: 总计6学时,其中:
1、实地参观或调查: 2学时 组织参观考察等。
2、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 2学时
邀请知名专家与学者做专题报告,并同时进行学者与师生的交流。 3、课堂讨论 2学时
就教学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开展广泛讨论,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引发思考。 社会实践考核
依据所采取的社会实践内容及方式给予不同的、合理的考察方法。具体方法可包括:实地参观或观看影像资料后组织班级讨论、汇报发言,或者撰写观后感;社会调查以后提交调查报告;学术活动后组织班级讨论或辩论,等等。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 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及其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 剩余价值的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学 时 6 6 6 6 6 6 9 9 6 备 注 10 11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合 计 6 6 72
五、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师生互动,适度运用多媒体。 3.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4.作业要求:
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既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又可为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提供反馈意见。因此每章教完后,均需布置作业。既有书写的作业,又有课后的思考题。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征主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经济类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主要参考书:
(1)《资本论》一—三卷
(2)吴树青 谷书堂 吴宣恭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年
(3)齐兰 李淑湘 于革非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
(4)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南方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5)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夏子贵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