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滨海新城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第一部分 说明书
第1章 规划背景
1.1 项目概况 1.2 区域概况 1.3 经济发展的机遇
第2章 规划范围和依据2.1 规划范围 2.2 规划依据
第3章 现状综合分析
3.1 自然条件 3.2 土地使用 3.3 产业发展 3.4 开发条件
第4章 规划建设目标
4.1 发展目标 4.2 功能结构 4.3 规划原理 4.4 规划理念
第5章 土地利用
5.1 规划布局结构 5.2 教育用地规划 5.3 科研用地 5.4 居住用地 5.5 公共设施
5.6 市政设施
第6章 道路及竖向
6.1 交通现状 6.2 综合交通体系 6.2.1 城市交通系统 6.2.2 区内交通系统 6.2.3 停车场 6.2.4 公交系统 6.2.5 道路竖向 6.2.6 出入口 6.2.7 加油站 6.2.8 道路绿化
第二部分 文本
总则
·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要求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建设控制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及竖向 ·公共设施控制 ·绿地控制 ·景观控制 ·城市设计导则 ·工程管线控制 ·环境保护 ·奖励处罚
·附则
第三部分 规划图纸
1 区域位置图 2 与市区关系协调图 3 用地现状图 4 建筑质量综合评价图 5 概念规划图 6 用地结构规划图 7 土地利用规划图 8 道路系统规划图 9 交通设施规划图 10 道路竖向规划图 11 公共设施图
12 景观与绿化系统规划图 13 空间意向图 14 河道水系规划图 15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 16 容积率控制图 17 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图 18 建筑后退红线图 19 给水工程规划图 20 污水工程规划图 21 雨水工程规划图 22 供电工程规划图 23 电信工程规划图 24 燃气工程规划图 25 供热工程规划图 26 管线综合规划图 27 地块编号 28 分图则
第四部分 城市设计引导
1 城市设计目标与原则 2 城市设计总体框架 3 城市设计范围示意 4 城市设计准则 4.1 建筑风貌控制 4.2 街道景观设计 4.3 开放空间设计 4.4 灯光照明设计 4.5 街道家具设计 5 城市设计分析图 6 总平面形态意向图 7 竖向形态意向图 8 开放空间组织图 9 建筑高度分布图
第一部分 说明书
第1章 规划背景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山东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点:山东潍坊滨海近白浪河东、虞河西 工程性质:学院规划
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
1.2 区域概况
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原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潍坊北部,渤海南岸,成立于1995年8月,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省级开发区。2008年2月,潍坊市委、市政府对滨海经济开发区辖区范围进行了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滨海经济开发区陆域面积616平方公里,辖两个街道,51个行政村,人口10万,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2007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收入20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开发区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使科教创新区的开发能够与地方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与开发区整体发展相融合,探寻健康、有序、合理的模式。
1.2 经济发展的机遇
1.2.1国家环渤海经济圈战略实施和天津滨海新区崛起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发展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环渤海地区将是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增长极。潍坊作为环渤海“C”字型“金项链”的重要节点,临近天津滨海新区并且产业发展相关较强,这将会使潍坊在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中率先受益,滨海经济开发区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1.2.2山东“一体两翼”省域经济发展格局
山东的区域发展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这将极大的促使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吸引生产要素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潍坊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和枢纽地带,东靠开放前沿青烟威,西临工业基地淄博和济南,承东启西,抓住机遇可取“左右逢源”之利。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将大大促进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步伐。 1.2.3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以惠民-阳民-无棣为城市走廊,以东营-垦利-利津-滨州多组团复合式廊道型大城市为中心,以沿德龙烟交通干线“发展脊”为主轴,以沿海港口和产业园区,门户城市为节点,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形成黄河三角洲城镇群地域空间结构。 1.2.4潍坊市域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潍坊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日益突出,这既影响了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张,也影响了发展质量的提高。加快北部沿海经济发展,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单一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能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大大拓展潍坊的发展空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2.5 潍坊都市圈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新一轮潍坊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一主五副九组团”的市域空间结构,确立了“鸢飞潍坊、奔海北上”的空间发展战略,明确了北部沿海地区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
第2章 规划范围和依据
2.1 规划范围
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起港营路向东以南,西起白浪河外堤,东至海惠路,南至渤海开发公司盐场南边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2.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 6、《潍坊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7、《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概念性规划》;
8、业主提供的《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科教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
第3章 现状综合分析
3.1 自然条件
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区地处北温带,又在东亚季风区内,西靠亚洲大陆,北临渤海莱州湾。位于弥河、白浪河冲积平原上,形成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干燥,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寒干冷。
滨海新区西部、南部弥河两岸有耕地27750亩,宜于发展粮、棉、果、蔬种植。东部、北部一
带有广阔滩涂,为发展制盐、盐化工、海水淡水养殖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沿海一带有16公里沙质海岸线,宽阔的潮间带哺育着鱼、虾、蟹、贝类等149种海洋动物。地下储有石油、岩盐、石膏等矿,地下卤水静储量58亿立方米,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75亿立方米,具有发展海洋化工的天然条件。 3.2 土地使用
区域内主要以盐田为主,还有部分水产养殖基地。盐田一度是滨海开发区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水产养殖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养殖虾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当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区域地块之间缺少便捷的交通衔接,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雷同。 3.3 产业发展
滨海经济开发区已初步构筑起以海洋化工为主体的产业框架,建成了以山东海化集团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及相关产业,形成了以盐及苦卤化工系列、纯碱系列、溴系列、农药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系列为主,上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
在产业结构构成上:滨海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失衡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且增幅过缓。总体上,滨海经济开发区产业处于工业化阶段。 3.4 开发条件
滨海经济开发区应充分利用重化工特别是海洋化工产业密集的特点,科学地吸收园区上下游关联产业,建立生态工业链网,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以及生态管理等手段,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确保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海洋化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基本实现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2)发挥临港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公共综合港口和现代物流条件,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建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起重运输和工程机械、大型冶金石化设备和海洋工程等。
(3)实施区港联动,加强临港物流业发展。滨海经济开发区应着力完善集疏运输体系,开展多式联运。大力发展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及内河航运等组织的合作与联盟。 (4)发展特色旅游,突显旅游业的支柱作用。滨海经济开发区应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景观、生态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以及海洋体验旅游。
(5)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强化后发优势。开发区应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形成支持加快发展的氛围;引导重点企业建立持续创新机制,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区域内的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4章 规划建设目标
4.5 发展目标
4.5.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4.5.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潍坊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4.5.3 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5.4 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4.6 功能结构
整个科教创新区规划成一个的围合圆形区域,圆形的中心被纵横两条轴线及道路网分隔-横轴线以此为实训、文体中心、演艺中心及科研办公区,纵轴布置学生宿舍,西北角为教工宿舍,与北面住宅相连接,教学区按各学院大小分布在园中各个地块,西临白浪河区域规划为湿地公园等。 4.7 规划原理 4.7.1 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市民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4.7.2 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科学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性建设。 4.7.3 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主动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需求。 4.7.4 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4.7.5 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4.7.6 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4.7.7 管理整体化
设立科教创新区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4.7.8 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4.7.9 投资市场化
提升高校产业化程度,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明确政府、高校、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4.8 规划理念
4.8.1 “天圆地方”——大学城“铜钱”的总体意象
一枚中国古代的“铜钱”,经典的外圆内方形象,包涵了“天圆地方”的中国自然哲学思想,“圆”象征平等、包容、和谐之道;“方”象征尊卑有序、松紧有度、远近有别的理性思想。大学城的规划正是吸取这种理论的精华,给人以“铜钱”的总体印象。 4.8.2 生态浮萍——相对分散、独立的组团结构
浮萍原产中国,以其与环境的良好共生关系为人们所识,更以其绿色、生态、优美的形象和深刻文化的内涵为世人所喜爱。
潍坊科教创新区的规划概念借鉴了浮萍的生长形态,岛状漂浮在水面上,采用整体统一、局部独立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在园区中心规划南北、东西向的景观绿地轴线,仿佛绿色植物体中的茎脉,与自然环境达成协调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 4.8.3 神经组织——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
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处理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调节和影响躯体和内脏的运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发动和控制各种行为,司理学习、记忆、情绪、思维及语言等高级功能,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神经元、神经末梢在体内呈网络状分布,是信息感受、信息传导、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部位。
在潍坊科教创新区大学城规划中,我们借鉴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特点,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认识大学城作为城市的中央智力区和信息中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力图以一种线形网络状的秩序形成清晰的整体空间框架,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功能组织。
第5章 土地利用
5.1 规划布局结构
滨海科教创新区总体规划呈一个的圆形,以水体河道环绕大学城一圈,强化圆的主题,圆形的中心为纵横两条轴线及道路网分隔-横轴线,以此为实训、文体中心、演艺中心及图书馆,纵轴布
置学生宿舍,西北角为教工宿舍,与北面住宅相连接,教学区按各学院大小分布在园中各个地块,西临白浪河区域规划为湿地公园,另外在大学城主入口规划了大面积绿地结合孵化基地等。 5.2 教育用地规划
教育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轴线两侧的1~10个地块中,用地面积为7532亩。
地块编号 用地类别 用地规模 百分比 1号地块 潍坊职业学院 2288亩 30.4% 2号地块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648亩 8.6% 3号地块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727亩 9.7% 4号地块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865亩 11.5% 5号地块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553亩 7.3% 6号地块 潍坊海洋化工学校 957亩 12.7% 7号地块 潍坊第一职业中专 243亩 3.2% 8号地块 潍坊通达国际海运学校 326亩 4.3% 9号地块 潍坊海运学校 504亩 6.7% 10号地块 潍坊旅游学校 421亩 5.6% 合计 7532亩 100%
5.3 科研用地
5.4 居住用地
5.5 公共设施
5.6 市政设施
第6章 道路及竖向
6.1 交通现状
规划中的大学城用地现状是一片盐田和少量水产养殖基地,几乎是未开发的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和交通状况。
6.2 综合交通体系 6.2.1 城市交通系统
大学城的西面是城市的快速干道,是连接潍坊市区与滨海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交通线路;北面、东面和南面都是城市的交通主干道;是连接滨海经济开发区各个基地区域的交通线路。 6.2.2 区内交通系统 6.2.3 停车场 6.2.4 公交系统 6.2.5 道路竖向 6.2.6 出入口 6.2.7 加油站 6.2.8 道路绿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