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历史知识归纳考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归纳考点

2022-10-06 来源:乌哈旅游
 七年级历史知识归纳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1.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天然火了 (4)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

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 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火:使用的是天然火 ②劳动工具:打制石器和木棒

3.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时间:三万年前 生产情况 ①使用火:使用的是人工取火 ②劳动工具:掌握磨制工具和磨光钻孔技术③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④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生产工

半坡人 河姆渡人 大汶口人 山东大汶口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约6000年 约1万年 约5000—4000年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磨制石器和木器磨制石镰、石锄等 1

具 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耒耜、石镰) 用石刀收割庄稼。 生产情况 原始农耕 种植栗(小米),出现了原始农耕饲养猪、狗,主食有栗,副景象,种植水稻 食有鱼、肉、蔬菜等。 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具有磨制石器,原始手工业有了更朋的进步,能够制造陶器有黑陶、白陶 生活情况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居住干栏式的房屋里有灶炕 子,过着定居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化出现活,挖掘水井,饲了 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文化 会制造彩陶,已会纺线、织还制造简单的玉布、制衣 世界之最 器和原始乐器。 制造精美的玉器等工业品 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居民 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1. 炎帝、黄帝和蚩尤

炎帝:距今约5000—4000年,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

黄帝:距今约5000—4000年,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

2

的“人文初祖”

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2.部落间的战争

阪泉大战:双方:炎帝和黄帝 结果: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

涿鹿之战: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

后的华夏族(汉族)

3. “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 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大禹治水:用“疏”的方法治理洪水,取得成功 4.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出现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夏: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性质:奴隶主统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标志: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

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影响: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国家产生,奴隶社会开始了

国家机器: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灭亡:“桀”的暴政。

2.商:时间:公元前1600年 地点:黄河下游 建立者:汤

迁都: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今河南安阳)

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较快,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迅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灭亡:暴君纣的暴政(炮烙之刑)

3.西周: 建立: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分封制:

目 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内 容: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子弟、亲戚和功臣等 分封对象: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和功臣

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

镇守疆土,战时代并随天子作战。

影 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暴君:周历王(国人暴动) 亡国之君: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4.东周建立:

4

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期) 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夏 商 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 汤 武王 都城 阳城 亳 镐京 暴君 夏桀 商纣 周厉王 末代君主 夏桀 商纣 周幽王 西周 前1046年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1. 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意义:(1)标志着汉字的成熟(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有最大的司母戊鼎(最大的)和四羊方尊(最精美的)。 影响:(1)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2)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5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它的首领地位。(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势;2、诸侯为了获得原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而凭借实力进行战争以达到目的(实质)】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称霸:

条件:(1)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根本原因);(2)北击戎狄,南退楚国,提高了政治威望。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周天子派代表参加) 2. 晋文公称霸:

条件:改革内容: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标志: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退避三舍),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4.楚庄王称霸: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5.秦穆公称霸:秦穆公在位时,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国力强盛,专

意向西部戎狄地区发展,成了西部地区的霸主。

6.春秋争霸的影响:

6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2)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疆域较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代替。

7.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诸侯之间的战役有: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1.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秦孝公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政治上: A、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制订20爵位

制,立有军功的人,由国家赐与相应的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B、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分封制。 (2)经济上: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反对囤积居奇、投机倒把; C、统一度、量、衡, (3)还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7

2.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新兴的广大地主阶级支持变法;

(3)变法措施得当,内容恰当,进行比较彻底;(4)得到秦国君的支持。

(5)符合百姓心愿,得到人民支持(6)商鞅的决心和才能 3.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

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4.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5.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四川泯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6.秦统一六国:背景: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强大进攻。

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人物:秦王赢政 定

8

都:咸阳

地位:(1)结素了春秋战国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2)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1.老子与道家: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造成的,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哲学上: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3. 孔子与儒家:

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核心思想)2、提出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

教育: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温故而知新

文化:①整理和编订《诗经》;②编写《春秋》;③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地位:孔子的学说在西汉时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3.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斗争十分激烈,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在思想

9

上反映出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当时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歁少。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政”;提出“民

贵君轻”的民本学说;道德上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道德观念,著有《孟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政治上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哲学上提出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实行改革,反对空谈,提倡法治,著有《韩非子》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1、废王号,称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10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中央及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经济文化上:

统一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又叫秦半两铜钱)

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 统一全国的车轨,规定车辆的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为六尺。 意义: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 思想上:“焚书坑儒。 目的:为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军事上:

1、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把匈奴赶到大青山以北,夺取河套地区,同时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为解决向岭南输粮运兵问题,在广西兴安修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

11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主题: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3.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和越南北部

第10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1. 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驰道;(2)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建立政权:陈(陈胜自立为王) 结果:失败 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项羽: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3.楚汉战争: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性质是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12

4.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1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监察权,设刺史一人。

经济上:加强中央经济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文化上: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为主要教材。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之战使得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西汉对抗。

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其他方面:张骞通西域;消除割据,设南海九郡;经略西南夷,设郡县。

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西汉灭亡。外戚王莽夺取帝位。

13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出现光武中兴 2.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皇帝,雄才大略,使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武帝治国安邦的措施表现如下: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减诸侯国;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造钱,下令治理黄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根据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1.两汉经济的发展 (1)治理黄河

原因:黄河下游决口,沿岸郡县遭受洪灾

措施:汉武帝时,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程;兴修了白渠,东汉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结果:黄河下游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洪灾

14

(2)农业:汉时期,铁农具大大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倍以上。翻车用来灌溉。

(3)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2.张骞、班超与丝绸之路

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道路,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与世,这就是“丝绸之路”。一条为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南部、西亚和地中海东岸,或南亚;一条为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北部。

(1)开通过程:张骞通西域,首先开通;“西域都护”的设置,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东汉班超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做出贡献 (2)作用: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主要是农作物比如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中原传入西域的物品主要是商品和科技产品,说明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

第13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地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改进 时间:东汉时期 人物:蔡伦 特点: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大。便于大规模生产和推广使用。

15

意义:植物纤维纸的发明和推广使用,是书写材料划时代的革命。纸既平整、轻便又造价低廉,不但利于书写和携带,而且为以后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传入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九章算术

时间:成书东汉前期

内容: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数学成就,包括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地位:标志着我国当进已取得很高的数学成就,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

3.地动仪:时间:东汉时期 人物:张衡 原理:采用地震波 作用:能测定地震方向

地位:是世界第一台的地动议,欧洲直到18世纪才制成

类似的地震仪。

4.张仲景:时间:东汉末年 成就: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分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记载了四诊法(望、闻、问、切)

内容:系统而完整的诊断和治病的原则,为后世中医辩证

施治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中医典籍) 地位: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5.华佗(优秀的民间医生)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外科鼻祖——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 时间:汉代

16

成就(精于外科):(1)制成麻沸散 (2)编出五禽戏

地位: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后代医学尊为“外科鼻祖”,民间称其为“神医”。

第14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1.司马迁(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和《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间:汉武帝时期

《史记》内容: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卷分为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表(以表格形式记载朝代大事和官职)、书(各种制度和专门事项)、世家(诸侯王国和特别重要的事迹)、列传(重要人物和各少数民族的传记)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又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对我国后代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兵马俑(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原因:雕塑水平很高(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时间:1974年 发展地点: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形态:展现了两千多年的秦国强大威武的象征和秦军横扫六国的气势

地位:这些兵马俑,不仅是秦帝国强大雄武的象征,也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兵马俑对于研究秦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秦始皇陵还发现了文官俑和动物佣,也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第15课 三国鼎立

17

1.东汉崩溃:背景:东汉后期王室空虚,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争权夺利,政治极为黑暗。赋税繁重,长期战乱。

经过:184年,暴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义。

结果:九个月就失败了,在平定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干个军阀,他们相互混战,后来形成几个大的武力集团。

2.官渡之战:背景:(1)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军阀割据混战 (2)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占据河南中北部,管理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组织地把战乱中的荒废土地重新开垦耕种,发展生产,实力不断增强。用人上:唯才是举,善于有人。——获胜原因)

(3)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仗着自己兵精粮足,200年率军南下官渡。

经过: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大战(史称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大败袁军,

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统一北方,南方有刘备(诸葛亮辅佐)和孙权军事力量

时间:208年 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曹军失败原因:北军不习水战,同时又水土不适,疾病流行,曹操将战船连在一起;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4.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

18

背景:(1)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易南下(直接原因),三国经济军事力量处于一种均势状态(根本原因),(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3、刘备趁机占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魏(曹魏) 成都 汉(蜀汉) 建业 吴(孙吴) 首都 国号 220年 263年 221年 265年 22年 280年 建立过程

影响:赤壁之战实现了三国各自统治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后来大统一准备条件;同时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统治区都重视发展生产。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进步。

5.三国经济发展: 目的:壮大自己力量,一统天下 共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1)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土地肥沃,集中力量兴修许多水

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2)蜀地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19

(3)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

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1.西晋的建立与灭亡 (1)建立: 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国,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分裂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结束。 (3)灭亡:316年,匈奴人灭亡西晋

原因:①统治腐朽 ②实行分封制引发内部混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③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 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

2.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

3.南朝: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先后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统治区域都在南方,史称“南朝”

4.南方开发: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生产工具(主要原因) 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1.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

20

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家,史称“十六国”。

社会情况:前期相互残杀严重,后期社会安定,相互

认同。

影响:入主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放弃游牧,过定居生活)、生产(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2.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背景: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时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晋军大败前秦军。特点:以少胜多。

3.北魏建立 民族:鲜卑族 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平城 统一时间:439年 统一范围:黄河流域

4.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建国后,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引用汉族人参政,吸收和采用汉族的制度,建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

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

21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分给田地,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 (4)迁都,将都城由偏僻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5)推行民族融合的汉化政策:官员在朝廷上讲汉语、官员改穿汉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相互认同和融合。为以后南北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面对当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进行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他的改革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改革过程中,排除阻力,态度坚决果断(迁都洛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1.数学——祖冲之:时代:南朝 称谓:数学家、科学家

成就:对圆周率的推算,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

后七位,被称为“祖率”

意义:这项创举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比欧洲早

1000多年)

2.农学——贾思勰:时代:北魏 称谓:农学家 成就:《齐民要术》

地位: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

22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 作用: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农业生产也有指导意义。

3.地理学——郦道元:时代:北魏 称谓:地理学家 成就:《水注经》(对《水经》进行考订增补)

地位: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同时具有

一定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1. 佛教:发源地:古印度

发展过程: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东汉时受统治者重视,南北朝时在社会上盛行(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 教义:宣扬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生来世,接受应得的报应。所以要想免祸得福,必须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行善修道。

地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影响: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时间:东汉中期

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的目的。 3.石窟艺术

发展原因:统治者对佛教的宣传和大力提倡,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佛寺和石窟寺

代表作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附近的山崖上)

23

代表作第二十窟露天大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迁都后)代表作“帝后礼佛图”

佛教盛行的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

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4.王羲之(“右军”和“书圣”)背景: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逐渐成熟,书法字体有楷体、行书、草书 时代:东晋 特点: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合成“二王”和“二圣”

5.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时代:东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陶渊明 时代:东晋 代表作:《归园田居》 类别:田园诗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管鲍之交、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

24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学富五车。

秦朝末年: 赵高—指鹿为马;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鸿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巨鹿—破釜沉舟; 咸阳—约法三章; 鸿沟—楚河汉界; 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 乌江—无颜过江东、乌江自刎;

东汉时期: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国时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望梅止渴

两晋时期:(前秦)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入木三分。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

1、隋朝: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⑴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

25

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⑵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朝大运河(开凿目的、时间人物、中心、南北四段、连接水系、意义。)

(1)开凿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这条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至涿郡,南抵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南北四段和连接水系:这条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五大水系。

(5)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6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③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天可汗) ④用人方面: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2、什么叫“贞观之治”?(P8)

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补充: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3、文成公主入藏:吐蕃杰出的首领 松赞干布 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意义: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第3课 盛唐气象

27

1、女皇武则天(周)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其措施有: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度;重用庶族官吏。

2、 唐玄宗统治的措施:①重用贤人,如姚崇、宋景;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减轻百姓负担。 3、什么叫“开元盛世”?(P14)

唐玄宗统治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4、长安的繁荣:宫城为皇帝居住,皇城为中央官员办公区。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官民居住区,市(东、西)是商业区。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28

1、唐朝的民族政策:(1)周边的少数民族:吐蕃(藏族)、回纥(维吾尔族)、南诏(彝族和白族)、靺鞨.(2) 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科举制度的确立:(1)确立:隋文帝时开始 分科 考试,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发展: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人数;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3)考试主要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意义: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多年。

第5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1、新罗:在所有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的人数最多。

2、日本:鉴真 是 唐玄宗 时期的高僧,他六次东渡日本,除了传授佛教外,还传播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医药等知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天竺:唐朝有很多僧人去天竺取经,影响最大的是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4、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

29

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是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被誉为“天下之雄盛”。

2、雕版印刷术出现于 隋朝,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后期印制的《金刚经》。

3、孙思邈 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尊称为“药圣”。

第7课 隋唐的文化艺术

1、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诗歌风格、称号、代表作。 (1)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的诗歌风格是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想像瑰丽。代表作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被后人称为“诗仙”。 (3)杜甫的诗歌风格是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感情细腻真挚。代

30

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被后人称为“诗圣”。

(4)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质朴通俗,优美流畅。代表作有《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等。

2、唐代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颜真卿(颜体)和柳公权(柳体)。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他们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

3、盛唐时期被称为“画圣”的是吴道子,其代表作是《维摩诘像》,绘画风格有“吴带当风”之说。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 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①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②地方长官由文臣担任。

军事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的政策;“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作乱,与中央对抗。

3、契丹的建立: 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

31

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4、辽太宗统治时期,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5、宋辽议和:澶渊之盟内容。P41

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6、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以兴庆为都城。

7、宋夏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第9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建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以会宁府为都城,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靖康之变----1127年,徽钦二宗被金军掳走,北宋灭亡。 P45 3、南宋的建立: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

4、南宋抗金斗争:宗泽、岳飞(岳家军),郾城大捷、岳飞为秦桧所害。

5、南宋和金的议和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32

1、南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表现在:

(1)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农耕技术发达) (2)手工业:

丝织业,杭州、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 景德镇成为江南

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造船业,泉州的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3)商业的繁荣

商业城市:开封、杭州;

海外贸易;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

贸易

最早的纸币——北宋 四川地区 交子(纸币的产生和发行,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北方多为统治中心,屡屡发生战乱,造成北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更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3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1、城市的发展:坊市界限的打破,出现夜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衣食住行的变化(详见课本p56-p58)

3、文化的发展和节日:瓦子和勾栏,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12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1、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元的建立:忽必烈、以大都为都城;1276年元灭南宋。 3、忽必烈巩固统一的措施

(1)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地方上,今山东、山西、河北等省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3)在西南和西部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4)重视农业生产,设立大司农司 (5)开凿和疏浚大运河,并开通海运航线。 4、民族关系的新发展:民族融合,新民族——回族

34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代出现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南宋时,阿拉伯人把指南针传到欧洲。

3、唐代已发明火药,并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南宋出现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抢;元朝出现金属制作的火铳和火炮。 4、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5、元代 郭守敬 《授时历》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宋代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词的兴盛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女)发扬了婉约词风;

辛弃疾发展了豪放词风,代表作《破阵子》。

3、元曲:以杂剧为主;关汉卿(《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

35

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4、宋徽宗擅长花鸟画,创“瘦金体”书法。

5、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开封的繁华景象,代表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

6、宋代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家”; 元代书法:赵孟頫创“赵体”。同时也是元代绘画界泰斗。“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

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1368年春,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2、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集权措施:①改革机构和加强军权: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②制定律法,完善司法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兴大狱,杀功臣宿将;⑤抑止豪强,整顿吏治。

3、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政局,抗击蒙古人的南侵,经营东北。

4、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削藩;设立内阁;重用宦官,设特务机构。

36

第16课 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一、经营蒙古和东北地区

1、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有效制止了蒙古势力的南侵,保障了边境安全。

2、设立奴儿干都司,统辖东北地区。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扫平沿海的倭寇,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海波平”),是一位民族英雄。

三、郑和下西洋(“三保太监下西洋”)

1、从1405年到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第17课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一、清朝入主中原

1、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迁都北京。

37

2、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余年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号称“康乾盛世”。

二、清朝前期加强君权措施:顺治设内阁、翰林院;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乾隆废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从海禁到闭关

1、政策:厉行海禁;颁布迁海令;四口通商;一口通商(指定广州十三行负责代理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外商活动。

2、清朝闭关政策的影响:虽然带有一定的自卫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不能真正阻止外国侵略势力,反而严重损害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

第18课 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1、平定噶尔丹叛乱(蒙古)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北部边疆。

2、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确立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②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创“金瓶掣签”制度(一种选举达赖、班禅的方式)。 3、统一新疆

乾隆帝平定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与大小和卓(回部:天山南路信

38

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叛乱,统一新疆,由伊犁将军管辖全境。 4、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第19课 保卫疆土 奠定疆域

一、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

1、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 二、台湾回归祖国

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2、1683年,施琅率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1、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2、明清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 3、明代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4、明朝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技术。

5、明末 农学家 徐光启 《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

39

著作。

第21课 明清的文化艺术

1、明清时期,我国小说进入创作高峰期

2、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三国故事);施耐庵《水浒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吴承恩《西游记》(玄奘取经);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短篇小说:蒲松龄 《聊斋志异》

3、明朝绘画:浙派,宫廷画院里的专业画家,师从南宋画风,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等。

吴派,以业余作画的文人为主,技法上效仿元人,代表

人物有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等。

清朝绘画:清初 以石涛和朱耷为代表的“四僧”

清朝中期 郑燮 金农等人最有影响 号为“扬州八

怪”

4、戏剧:明代 汤显祖《牡丹亭》 5、《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