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2021-12-04 来源:乌哈旅游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篇一:散文三要素

散文《庭院深深》,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纳雍县人民法院审判员罗俊荣为文多年的打鼎之作。之所以称之为“打鼎之作”,是因为它兼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所推崇的好散文三要素:历史美、文化美、人性美。之于《庭院深深》,起初,只觉得它应该是一篇游记体式的散文,无非是记述到某地一游的所见所想。再次细读,终于嚼出了味道——这就好比一盘菜,仅看外表的颜色功夫,觉得不过尔尔;及至动箸一尝,放不下了,有麻,有辣,有咸,肴鲜,味正,一道菜居然激活了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种神经,不由得让人回味再三??这些年,文学的纸质载体、虚拟载体等琳琅满目,国家级、省级、地级等等级别的各种文学载体,都在刊载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体式为盛,写小心情、小得失者居多,不是说工作的郁闷,就是写生活的松驰,千人一面,千篇一

1 27

律,像普通的水滴一样,一旦溶入散文的大海中,瞬间就了无痕迹。这样定性当下散文创作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散文文本同质化气息严重,没有个性色彩。但是,如果溶入大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而是人无我有的一滴墨呢?尽管一滴墨也有最终消弥的时候,但其历久性始终有了。《庭院深深》正是这样的一滴墨,它没有落在海里,而是落在纸上,有重量,有痕迹,往往令读者上心、留心。一、《庭院深深》的历史元素世界是立体的,意识形态的散文也应该是立体的。如果世界是一个平面,没有起伏,没有切割,无河无川,无山无水,无草无木,一眼望得到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说它美?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看山,不喜欢平淡(平坦)的,赏文,同样不喜欢平淡无奇的。这是多数人的共识。《庭院深深》由“江苏笔会”入题,交待了“现代”元素,随后一个过渡,就深深地切入了历史,三维感出来了,立体感让人觉得其涵盖不薄,若非作者厚积薄发,实难做到进退自如。具体而言,《庭院深深》一文中的历史元素,有武进赵继鼎一家由盛而衰的叙述,有钱名世人生跌落的轨迹演变。作者把一趟常州之旅所看到的遗迹,通过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连线”到了深厚的历史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观的表面。因此,作品《庭院深深》才显示了非常的厚度感与凝重感。二、《庭院深深》的文化元素生活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构成了人在世间的基本

2 27

活动内容。一座深宅大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但细细探究,生活在深宅大院内的人,他们的后面存在着封建的礼法,存在着各种枷锁对人性的禁锢。《庭院深深》却把禁锢与抗争、郁闷与向往等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赋予了庞大而明晰的叙述。“在众多的房间中,最隐蔽之处要数小姐居住的西厢。这是一个绯红色的地方,一本《西厢记》打湿了多少公子小姐的泪水,又给多少西厢小姐带来幻想。”青果巷、青云坊的景物,向作者提供了思考古代女人地位的平台,作者由此把笔触深刻地锲入了封建文化现象——从缠足到婚姻组合等。一种畸形的人生和家庭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女人这个群体的集体式牺牲,封建时代的礼教,已经成了中国这个国度羞于启齿的伤痕。作者叙述、议论、抒怀兼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这种驾驭散文的能力,使得一篇可能陷入平凡普通的文章顿然增色。当下的散文,创作手法进步了,但另一个现象却充斥着文本:精神退步、良知缺席、道德匮乏,平常心下的真性情看不见了,而小资情趣、市侩脸嘴却粉墨登场,让散文在整体上成了一种为时代按摩的词汇堆积。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而是近年急功近利的写作状态造就当下的浮躁与敷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悲哀,而《庭院深深》却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新鲜活力。三、《庭院深深》的人性美散文思想的高度来自作者认识生活的高度,这是真言。作者叙述历史人

3 27

物钱名世、赵继鼎,是站在今天的时空角度叙述的,是一种“冷叙述”,但其中包含的人性“热度”却溢满字里行间。“然而,就算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官高权贵,但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年代,他们稍有不慎,皇帝的一句话,照样可以让最有名望和权势的家庭烟消云散??”这种“冷叙述”里,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性评价,感觉到人性的光辉闪耀在一个一个的文字中间,张扬着人性的关怀,这种“冷叙述”还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时期政治和司法的腐败。“夕阳从巷子一头斜斜地照过来,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窄窄的巷道顿时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好像能让人走得很远、很远。”读着这样的句子,“人性”这个很空乏的词汇一下子就跳出具

体的味道来,“历史”也因此而不绝如缕地牵扯出来了,建筑的、婚姻的、科举的、仕途的,可谓应有尽有。因批判而凝重,因思辩而理性,因融合而逸情,应该是《庭院深深》的成功之处。《庭院深深》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启承转合。文字的跳跃牵扯着读者的目光,追随着作者沉重的步伐,走进现实的常州、走进尘封的历史,使人切身感受到了深宅大院内的画面再现:西厢的情深怨长、东厢内的家规族法、大院中的尊尊卑卑??好散文要同时具有历史美、文化美、人性美,诸多美感的结合,才是一篇文章的极致,也才是一位作者取信于读者的法宝。这些,不只是我的想法。我想,之于

4 27

作者,他也应该是如是想的吧。 篇二:散文基本知识 【散文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

5 27

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

6 27

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

义”就是象征意义。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

7 27

物,寄托深远之意。 (2)借物喻人

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基础强化】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

8 27

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

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

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

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

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

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

9 27

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

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

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散文的要素有哪些)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0 27

1、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答案1.(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巩固提高】 独钟牵牛花

母亲爱花,我家的小院里,开着各种母亲栽种的并非名

11 27

贵的花,使农舍小院增添了无

限色彩。在这些花中,我感情最深的要数那些爬满了窗子的牵牛花,倒不是因为它开的花朵美丽,而是因为它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闹钟。

那时候没有闹钟,母亲叫我早了,怕影响我的睡眠时间,叫晚了又怕我上学迟到。后

来,母亲发现了牵牛花总是在凌晨时分开花,而且花期也很长,从春天开到深秋,于是,母亲在靠窗子的地方种了几棵牵牛花。很快,牵牛花的藤便爬满了整个窗子。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是却明白考大学对女儿多么重要,在我高考的前一天,操劳

了一天的母亲生怕误了我的考试时间,于是就坐在窗前为我剥核桃仁,那是母亲怕夜深人静时砸核桃声影响我的睡眠在白天挤时间敲碎的。有了母亲的守夜,我的心情一点都不紧张,睡得很香甜,很踏实。当牵牛花开花的时候,我从母亲手里接过热乎乎的鸡蛋和一包核桃仁,看着母亲又红又涩的眼睛,我的眼睛顿觉湿润了。..

大学毕业后,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个闹钟,“娘,它会打铃叫醒您,这回

您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母亲摸摸这小东西怀疑地问:“这么一个小东西,又没长嘴还能叫人?”我点点头回答:“娘,您放心,它一定会叫您,而且您让它几点叫它一分都

12 27

不会差。”母亲又问我:“那它叫太阳几点出来?”我说:“大概5点吧。”母亲说:“那就让它4点叫我吧。”母亲睡了,有生以来母亲第一次睡得这么踏实,看着熟睡的母亲,我思绪万千,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儿女们操劳,从来没有谁过一夜完整的觉,于是我把闹钟偷偷定到了6点。第二天凌晨,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母亲正在给我盖被单,见我醒了,母亲笑笑指着闹钟说:“等它叫醒,恐怕屁股都被太阳晒干喽。”我看看表才4点一刻,原来母亲多年的早起,已经形成了比闹钟还准确的人体生物钟。

如今,母亲不但有了闹钟,而且还有了手表,而母亲的窗前依然爬满了牵牛花,母亲

与牵牛花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受母亲的影响,我对牵牛花也情有独钟,不论在哪里,只要看见牵牛花,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那是任何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的一份人间真情。

⒈本文以为线索,写出了作者成长路上,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之情。

⒉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⒊本文主要的写法手法是,写出一篇你所学过的类似的文章及其作者。

1.牵牛花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关心、爱护、感激 2.对母亲感激

13 27

3.以小见大朱自清《背影》、丰子恺《母亲》等 【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

14 27

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15 27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 篇三: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

16 27

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

17 27

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

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 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元代程端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清

18 27

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

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

19 27

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

20 27

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

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 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 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

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

21 27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了。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

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

22 27

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 三、主题的要求

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 (一)正确

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

23 27

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二)集中

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把它说深说透。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

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应用文要求“一文一事”,主题单一,议论文也是如此,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余的分论点都是为了论

24 27

证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三)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要求主题是非分明,具有明确的倾向性。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憎什么,都应该态度明朗,毫不含糊。

主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作者对写进文章中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和问题性质,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含糊笼统、模棱两可。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而深刻的思想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当然,文体不同,主题的表现方式可以不同。一般来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主题比较直接地显露出来,而记叙文和一些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隐蔽、暗示和含蓄的手法,间接表达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含糊其辞,暧昧不明,或者说没有鲜明的主题。

主题鲜明,对应用文来说更为重要。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办好事情。因此,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事情该这样办,或该那样办,都应该说得明白无误,不留歧义。 (四)深刻

所谓深刻,是指主题要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不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文章最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

25 27

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否则,人云亦云,便是古人所谓的“庸人思路”,是断然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元人陈绎曾《文说》云:“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就是说防止平庸,就要多思,要三思而后才能提笔写作。另外,深刻的主题不能凭抽象的推论与无限拔高,而必须将其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材料之中。要使文章主题深刻,作者必须对摄入的生活现象有深入的感受,有透辟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的主题不但要深刻,而且要新颖。主题的深刻和新颖是一致的。没有创见,雷同化,一般化,就不可能深刻。所以,主题应该富有独创性,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努力写别人没有涉足过的事物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我们如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去观察思路,也可能悟出新意。当然,在追求主题新颖的时候,决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那么会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四、主题和标题

主题和标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主题又不同于标题。标题是文章的名字、题目。它是文章的名称和基本标志,有了名称,就把这篇文章同那篇文章区别开来了。我国最初的

26 27

诗文是没有标题的,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文章的独立,标题就成为文章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便精心设计标题,讲究标题艺术。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说,题是“额”,目是“眼”,“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这就是说,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指示了全篇的意向。它虽然不是主题,但大多反映出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与主题有关联。论说文的标题经常直接揭示主题,如《为人民服务》等,文学作品的标题经常暗示主题,如《青春之歌》等。应用文的标题和主题的关系较复杂。有的标题和主题没有明确的关系,象标明文章内容的,标明时间、地点、背景或范围的,标明文章体裁的等等。总之,不管什么题目,一般都应受主题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主题。但二者关系比较复杂,写作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构思文章,而不是围绕题目去作文。

27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