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2024-03-20 来源:乌哈旅游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高考不仅应该承担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而且也应该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多年里,高考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处在不断的改革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它不仅为高校选拔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而且也确实体现着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功能。可以说,从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如何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来说,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不用讳言:高考考什么,中学学什么,高考事实上已经成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高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引领作用,不仅仅是因为学校已经把高考成绩看作是对高中阶段教育质量评价的一把标尺,更因为家长和整个社会都把高考成绩看作是对高中阶段教育质量评价的一把标尺。所以,高考改革一定要跟进课程改革,如果高考不与高中的课程改革衔接,高中的教育将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高中阶段的任何课程改革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导致“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样一来,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就根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这个方面来说,高考改革对高中的课程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当前, 我国的高考改革奉行“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即高考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有助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其中的第二条,要“有助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考试内容,使高考“指挥棒”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是,高考究竟应该怎样改革才能促使高中全面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这无疑是当前高考改革的重大课题。 具体的,高考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高中的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继续加大考查综合能力的力度,引导高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培

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等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来选拔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以此推动高中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现在高考正在朝这方面改革,但其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应该更加强调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包括对跨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打破封闭的学科观念,要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比重,命题的取材要联系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状。当前,有些高中的学科教学仍存在“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考完以后忘条条”的现象,通过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比重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这种“死教死学”的现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题目的设计应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以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2.重视考查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高考不仅要重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果高考强调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必将引导教师重视对学生的认知过程、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学生对思维过程的监控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有理性的”和“有创造力”的学生至关重要。当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存在普遍的忽视,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答案正确不正确,书本上的知识有没有记住,甚至有的老师还特意教学生一些“逃避”思维过程的解题方法,而较少强调对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的教学。错误地引导学生忽视思维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养成知识探究中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良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高考测试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察,以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3.要兼顾质性评价,引导高中淡化以成绩给学生排队的做法。高考是一种典型的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量化方式。我认为,量化的考试评价方式有其信度高、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以减少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等优点,但它也往往容易把复杂的教

育现象过分简化,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简单的几个数量,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而且,量化的评价方式对简单的教育现象而言可能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式,但对教育中一些较复杂的现象、不易或无法量化的现象可能就无从考查。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校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但是,高考过分倚重量化分数却很容易诱导高中在平时的测验中片面追求量化分数,并据此给学生排列名次,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可以考察学生高中阶段的一贯表现。

4.改变高考过于重视一次性量化考试和智力评价的现象,引导高中强化形成性评价和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仅仅依靠量化考试来选拔优秀学生,这种考试本身就值得质疑。而单靠一次量化考试就决定考生的终生命运,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太不负责,因为教育测量学的研究已经提示,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做法并不能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它可能会剥夺相当一部分学生本来应该拥有的上大学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一次性考试还给高中的老师和学生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显然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的某些地区也在试行一年两次高考的形式,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如此,中学本身应该强化形成性评价,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学生在中学的各方面的成绩、表现在高校录取中应占有一定的权重。

课改纲要规定,要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还规定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以上这样一些课程改革目标和课程结构,要顺利实现的话,高考改革一定要与其遥相呼应。如果高考不与之衔接,高中的教育教学将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实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家长希望孩子顺利升入大学的要求,大力提高升学率,这样的话,课程改革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所以高考改革必须尽快跟进课程改革,成为促进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因和促进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