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绪 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第一章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总体风貌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叙事文学的兴旺发达
(一)、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三)、戏剧的繁荣
1.作品、作家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杂剧530多种,南戏210多种,有名有姓剧作家220多人。
2.戏剧题材广泛,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夏庭芝《青楼集志》:“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尚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3.两大戏剧圈、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戏。
4.南戏与杂剧争妍斗丽和彼此交流。
三、抒情文学另有一番景象
(一)、诗坛涌现新样式——散曲
1.散曲的特性
2.散曲大盛于元的原因
王世贞《曲藻•序》:“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3.散曲三品
(二)、诗词亦有创新
1.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多
2.出现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
3.鄙弃宋诗而 “宗重得古”
四、审美情趣的巨大变化
(一)、自然与显畅
(二)、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相吻合
(三)、大异于温柔敦厚
王举之《折桂令• 赠胡存善》:“问蛤蜊风致如何?秀出乾坤,功在诗书。…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
第二章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
引言:
钟嗣成《录鬼薄》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所谓“元曲四大家”种种排行都未动摇关汉卿的位置。
贾仲明《临江仙》:“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朱权《太和正音谱》云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
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
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二、《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二)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三)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四)满腔怒火 喷薄而出
(五)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三、《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一)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二)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三)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四)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四、《单刀会》与关汉卿的其他创作
(一)呼唤英豪
(二)英豪被害
(三)谁救天下苍生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场上之曲
(二)尽快“入戏”
(三)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四)擅于设置悬念
(五)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又一对双子星座——剧坛上的关、王
以单个作家论,关汉卿最富开创性,有奠基意义,贡献卓著;
以单部作品论,《西厢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精致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悲剧第一杰作”;那么,《西厢记》则被列为“四大爱情戏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天下夺魁”,以其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王实甫的生平和才华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 “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二)、王实甫的其他创作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
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三)、从《莺莺传》、《董西厢》到《王西厢》——崔张故事题旨的改造
元稹《莺莺传》:“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王实甫《西厢记》:“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斯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王对“情”的关注比关、白更进一步
(四)、《西厢记》的社会影响
1. 《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曾遭到禁毁、歧视。
清朝乾隆18年(1753),把《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
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只能从反面反映了它的巨大影响。
2.《西厢记》的出现,人们纷纷效法学习。
例如:元代的《东墙记》、《倩女离魂》中写折柳亭送别部分、汤显祖《牡丹亭》等都在继承《西厢记》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二)、冲突第一次激化
(三)、矛盾的转移
(四)、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五)、第五本
(六)、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
三、《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一)、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二)、志诚种和傻角张生
(三)、机智泼辣的红娘
四、《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一)、历来为人称道
王骥得《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
徐复祚《曲论》:“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贯冠。”
(二)、《长亭送别》赏析,注意体察和感受
1.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
2.和表演密切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3.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五、《西厢记》和《窦娥冤》比较
相同:
1.作者都是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是熟悉当时生活的作家。
2.都是旦本戏
3.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
项目 代表派别 杂剧体制革新创造
审美类型 故事内容 主角身份 语言风格 创作方法 艺术效果 《窦娥冤》 《西厢记》
本色 文采
一人主唱,四折加楔子的典范 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扩大上有悲剧 喜剧
酿成冤狱的公案戏 男欢女爱的爱情戏
没有文化的弱女子 富有教养、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质朴生动 自然华美
两结合 现实主义
酣畅淋漓震撼人心 花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一、关于“元曲四大家”
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白、马。”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马、郑、关、白。”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及现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但关、白、马三人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与郑。
二、白朴及其杂剧创作
(一)、白朴生平简介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不久城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八岁的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
(二)、《梧桐雨》——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
《汉宫秋》 《赵氏孤儿》
1.取材于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雨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
(三)、《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爱情戏 之一
1.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题旨由“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变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女主人翁李千金不象深闺待字的 少女羞羞答答,白朴使其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唱词摘引:“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白头。”
2.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浓厚的喜剧色彩,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三、马致远及其杂剧创作
(一)”曲状元“美称
贾仲明挽词云:“万花丛李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钦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二)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除《汉宫秋》、《青衫泪》为历史剧外,其余5种: 《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岳阳楼》、《黄梁梦》都属神仙道化剧。
(三)代表作《汉宫秋》——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1.取材于昭君出塞故事,但与历代题咏相比,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着重抒写家园衰败之痛,与《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2.《汉宫秋》第三折赏析
(1)末本戏,女主角王昭君有白无唱。
(2)汉元帝灞桥伤别的凄凉神情和复杂心理。
3.[梅花酒]和[收江南]的独特意境和艺术技巧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梅花酒]
四、思考与练习:
比较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同和异。
第五章 北方和南方两大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北方戏剧圈
(一)、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除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者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二)、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河北作家群以真定为主,同时旁及大名、保定、涿州、彰德等地区。真定,即今河北正定。这里能够成为前期杂剧创作的重镇,是和它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分不开的。
(三)、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水浒戏创作的中心。
2.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又献功》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四、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1.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2.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李潜夫与《灰栏记》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二、南方戏剧圈
(一)、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1.杂剧的南移
2.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3.杂剧的衰落
4.体制的局限
(二)、活跃在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郑光祖
(三)、乔吉与《两世姻缘》
(四)、宫天挺是南方戏剧圈中一个较有特色的杂剧作家
(五)、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第六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形成
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徐谓《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做《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刘埙《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1265-1275),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二)、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别
王世贞《艺苑卮言》:“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词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宜粗;南气宜弱。”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二、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琵琶记》
(一)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3.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4.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
《杀狗记》
(二)多角度、多样化和富于动作性
1.多角度的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2.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和富于动作性
双线发展
蔡伯喈离家后件件遭遇,词藻华丽;赵五娘在家中种种苦难,语言本色。
3.《糟糠自厌》赏析
(1)用误会法构成戏剧冲突
(2)用浅显的语言,写最苦最深的感情
(3)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三、四大南戏及其他
较为著名,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一)、《荆钗记》“以情节关目胜”,戏剧性较强。
(二)、《刘志远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三)、《拜月亭记》由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成南戏。
“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岂曰人工。”( 《李卓吾批评幽闺记》)
瑞兰一家驿中相会的一段曲白:
老旦(王夫人):孩儿,历尽了苦共辛,娘逢人见人寻问。只愁你举目无亲,子母每何处厮认?
旦(瑞兰):我有一言说不尽…
(四)《杀狗记》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比较粗糙。
(五)无名氏作品:《破窑记》、《金印记》、
《赵氏孤儿记》、《牧羊记》、《东窗记》等,呈现“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南词叙录》)
第七章 元代散曲
元散曲的成就和成因发人深思,可从中察知文艺大众化、通俗化、语体化的潮流趋向,获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张扬个性等启迪和借鉴。
无名氏散曲中有不少名片精品。如《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塞秋鸿•村夫饮]代表元散曲不同于庙堂、山林文学的通俗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宾也醉主也
醉仆也醉,一会舞一会笑一会,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无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的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下面两首无名氏散曲则相当典型的说明散曲在表现上追新求异、作奇弄巧的特征:“断肠人写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小桃红•别忆])“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酒色迷人,财气昏人,钹儿鼓儿终日送人,车儿马儿常时迎人,精细的瞒人,本分的饶人,不识时人,枉之为人。”([折挂令•无题]
一、称谓
1. 初称“街市小令”、“市井小曲”,也称“叶儿”。时称“乐府”或“今乐府”。
2. “词余”。貌似而神异。以马致远[天净沙]为例说明词中小令与散曲小令的三点不同。以严忠济[天净沙]为补证:“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乘运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3. “散曲”术语的由来。
4. “散曲”一词长期模糊、笼统使用的原因。
二、沿革
1. 始创。任讷:“曲始于元季,而源于宋词。”(《散曲概论》)“造诣性质,则几乎绝端相反。”“词是贵族的,曲是平民的。”(《曲谱》)
2. 渊源。
(1)诗歌形式渊源于词。
(2)音乐渊源于北曲。吴梅:“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
(3)根源应是民间俗谣俚曲。
3. 成因。散曲作为新兴诗体,除上述内因外,还同元代历史条件、艺术土壤、作者心态、大众趣味等密切相关,是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
4. 分期。
三、体制
1. 短小精炼的小令。
2. 富赡雍容的套数。以音乐分,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
3. 介于令、套之间的带过曲、重头、换头、集曲等特殊形式。
四、风貌
1. 散曲既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有吸取了俚曲及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养料,这使它呈现出与传统诗词不同的崭新风貌,正是它能与唐诗、宋词鼎峙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研究作家流派风格、评价鉴定作品上下优劣的基点。
2.积累多年探索,综合诸家见解,特草拟《诗词曲比较表》供各位参考,并选择八组典型个案略加说明,要求课后自行验证,期待共同充实、驳难、完善。
①咏梅。林逋《山圆小梅》;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景元启[殿前欢•梅花]:“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另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 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似我,我似梅花。”
②悲秋。宋玉《九辩》、欧阳修《秋声赋》;杜甫《登高》;柳永《八声甘州》上片;马致远[天净沙]、[双调•夜行船]
③求仕。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八声甘州》下片;严忠济 [天净沙]。
④离别。李商隐《无题》(相见难);柳永《雨霖铃》;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刘廷信[折挂令•忆别]。
⑤寄衣。李白《子夜吴歌》;贺铸《捣练子》;姚燧《越调•凭栏人》。
⑥怀远。金昌绪《闺怨》;宴殊《采桑子》;张可久《山坡羊•闺思》。
⑦田园。孟浩然《过故人庄》;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卢挚《沉醉东风•闲居》。
⑧杭州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柳永《望海潮》(东南行胜);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五、元散曲名家名作分期评述
第八章 元代诗文
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元代与前代相比,显然处于低谷时期。然而,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元代诗人鄙弃宋诗而专学唐诗的风气对明代诗歌有很大的影响;元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下启明代文风。
一、元代诗文概况
1.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2.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二、元代前期的诗歌
1.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2.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3.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三、元代中期的诗歌
1.“雅正”的文学思潮
2.“元诗四大家”
四、元代后期的诗歌
1.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2.杨维桢的“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