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应用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合肥交通规划评价分析
刘家铭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台肥
230041)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510079--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如何合理的评价城市交通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所用的方法是否合适,仍需进一步的完善。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合肥交通规划进行了评价,较全面的分析交通规划的因素。并且作了相应的讨论。
一、屡次分析法模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职)是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帽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于多目标、多准则、多层次的较复杂决策问题,该有广泛的实用性。AHP作为一种有用的决策工具,具有应用简单,易于理解、实用性
高等特点[卜3]。
运用AHP,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应用AM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层次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2)中间层(准则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3)最底层(方案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二)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元素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下一步是要确定各层次元素的权重。对于大多数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元素的权重不容易直接获得,这时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导出它们的权重,AHP利用决策者给出判断矩阵的方法导出权重。
(三)权重向量和一致性指标
通过两两比较得到的判断矩阵A不一定满足判断矩阵的互反性条件,NIP采用一个数量标准来衡量A的不一致程度。标度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如果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则Z。>n,此时的特征向量w就不能
真实地反映ul,…,Vn在目标c,=?兰}中所占比重,定义衡量不一致
程度的数量指标
,,
定义CK为一致性比例,u℃2丽,当cRs0.1时,则称判断矩阵具有
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
(四)AHP的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由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进行的。AHP最终得到方案层各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并给出这一组合权重所依据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有判断的总一致性指标,据此,决策者可以做
出决策。
二、算例分析
我们选择的合肥城市交通规划的指标集为: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次指标层包括与城市规划适应,与土地利用规划适应,与城市交通需求适应;规划的合理性,次指标层包括战略目标明确,规划机构有效,规划范围适当,规划年限合理;规划的预期效益,次指标层包括安全效果,环境效果,经济效果;规划系统的协调性,次指标层包括与近期交通规划协调,客货运交通规划协调。整体与局部规划协调,城市交通网络协调。
为了对合肥的交通的规划的目标集进行分析,我们请了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对各个目标的重要程度做出了判断,得到的比较判断矩阵城市交通规划目标集的比较判断矩阵A,规划的总体合理性的比较判断矩阵B,规划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比较判断矩阵c,规划系统的协调性的判断比较判断矩阵D,规划的预期效益的比较判断矩阵E如下:
我们运用AHP算法最终得到的合肥城市交通规划目标集评价指标权重: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51.79%,次指标层中与城市规划适应占30.25%,与土地利用规划适应10.01%,与城市交通需求适应11.53%;规划的合理性20.44%。次指标层战略目标明确6.93%,规划机构有效5.06%,规划范围适当5.43%,规划年限合理3.02%;规划的预期效益15.11%,次指标层安全效果5.84%,环境效果4.76%,经济效果4.51%;规划系统的协调性12.66%,次指标层与近期交通规划协调3.51%,客货运交通规划协调4.25%,整体与局部规划协调3.83%,城市交通网络协调1.43%。
三、结果分析
合肥城市交通规划目标集评价指标各因素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为: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规划的总体合理性、规划的预期效益、规划系统的协调性:次指标层各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为:与城市规划适应、与城市交通需求适应、与土地利用规划适应、战略目标明确、安全效果、规划范围适当、规划机构有效、环境效果、经济效果、客货运交通规划协调、整体与局部规划协调、与近期交通规划协调、规划年限合理、城市交通网络协调。
参考文献:
[1]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2003.[2]邹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素质评价体系[J].南昌大学学报,
2007.(06).
[3]刘志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7.(81).
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