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酒文化差异
2023-06-14
来源:乌哈旅游
2013年第1O期 (总第118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删RE No.1O.2Ol3 Genera1.No.118 【边疆文化】 中西酒文化差异 何凤玲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酒作为一种饮品,几乎渗透到一切人类活动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代表一种文 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中西酒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中西酒具、酒礼和饮酒目 的的对比,来说明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 关键词:酒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3)10-0052-02 “酒文化”一词,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于光远教授提出。后来许多研究者对其内容不断加 以补充、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萧家成先生。 在《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 一书中,他 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酒文化作出了解 释,指出“酒文化”就是指围绕着酒这一中心所产 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 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酒,作为一种饮品,几乎 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不论是为了 友谊爱情、婚嫁庆典,还是为了交际谈判、消愁解 闷,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饮酒是全世界人民所共 有的文化现象,全球任何—个地方都存在酒。只是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 的酒文化,使之呈现出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民族 特性。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中西酒具对比 古人云, “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 度”。酒一出现,就需要器具来盛装它。作为酒文 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具的千姿百态,不仅反 映了人们对饮酒的重视,而且反映了酒文化本身的 丰富内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对于酒 具都是非常重视的。 中国的酒具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周初开 始,成王分鲁侯伯禽以商民六族,其中就有长勺 氏、尾勺氏这两个专门从事酒具制作的部族。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具的制作材料、形状及功用等 也在发生变化。在酒具的制作材料上,经历了从自 然材料到陶、青铜、漆木、瓷和名贵材料的演变。 自然酒具就是用自然材料做成的,比如角杯、禽爪 杯、畜足杯、皮酒囊等就是用动物的角、骨、蹄、 爪、皮等做成的;荷叶盏、酒杯藤、山樽、桦皮酒 具等是用植物的叶子、花、根等做成的。陶制酒具 主要有罐、瓮、盂、碗等。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 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具的 陶器,如裴岗文化时期的陶器。青铜酒具大都是 夏、商、周时期的产物,按用途可分煮酒器、盛酒 器、饮酒器、贮酒器及礼器,主要有尊、壶、卮、 皿、斛、瓿等。秦汉之际,南方流行漆制酒具,其 形制基本继承了青铜酒具。隋唐时期主要是瓷酒 器,如隋代的白瓷、褐瓷酒具,唐代的三彩酒具。 宋代是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酒 具。元代有釉瓷、卵白釉瓷和成熟青花等新品种。 明代瓷制酒具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 清代瓷制酒具有珐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 种仿古瓷。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用名贵材料 金、银、象牙、玉、景泰蓝等做成的酒具,具有很 高的欣赏价值。 西方国家对酒具的讲究丝毫不逊于中国。他们 的酒具虽然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但也有其特色, 基本上是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且形状各异。他们喝 酒的玻璃杯分工明确,即喝什么酒就用什么样的酒 杯,如葡萄酒杯、白兰地酒杯、鸡尾酒杯和香槟浅 碟杯等等。此外,西方酒杯的制作讲究轻薄透明, 目的在于让人们喝酒时做到真正地品酒,既不但要 品其味,还要观其色、闻其香。西方人喝酒喜欢玩 弄酒杯,让酒在杯中回旋,所以他们的酒杯大都是 窄口宽肚,不但美观大方而且轻巧实用,既能保留 酒香还能避免酒的溢出。由此可见,中国酒具多 样、形象,西方酒具简单、轻巧。中国酒具品种繁 多不仅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是封建等级制 度的需要。中国酒具更多地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 而西方酒具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二、中西酒礼对比 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从古至今就很 收稿日期:2013—07-12 作者简介:何凤玲(1969一),女,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回BIANJIANGJINGJIYUWENHUA 何凤玲:中西酒文化差异 注重礼数,以致礼早已渗透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饮酒行为自然也纳入礼的范围,于是就有了酒 礼。古代饮酒礼仪约有四步,即拜、祭、啐、卒 爵。西周时期,对酒礼的规定已经十分严格具体。 首先是“时”,即要掌握饮酒时间,只有天子、诸 侯加冕、婚丧、祭祀或其他喜庆大典时才可饮酒; 其次是“序”,即要遵守等级次序,按天、地、鬼 (祖)、神、长、幼、尊、卑的次序来饮酒;再次是 “数”,即要控制饮酒数量,每饮不超过三爵;最后 是“令”,即要服从酒官的指挥。酒宴上根据长、 幼、尊、卑的次序,对于宾客坐哪里、使用何种酒 杯、给谁敬酒、如何敬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现 在人们仍遵守这些饮酒礼仪,只是更加灵活了。中 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注重饮酒气氛,主张倒酒要 “以满为敬”,喝酒要“以干为敬”。晚辈、下级要 主动敬酒,敬酒时还要说敬酒词。碰杯时,为了表 示谦卑,晚辈或下级的酒杯要低于长辈或上级的酒 杯。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说“喝不下, 不能再喝了”不一定是不能喝,于是主人殷勤劝 酒,以表诚意。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 为了让饮酒人喝得更尽兴而产生的。很显然,中国 酒文化深受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饮 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首位。 西方酒礼没有中国的繁琐,他们的饮酒礼仪反 映了对酒的尊重。西方人注重调动身体器官去品 酒,去享受酒的美味。他们上酒的顺序为开胃酒、 主菜佐酒、甜点酒及餐后酒。酒宴上喝酒的气氛相 对缓和,不像中国人那样会猜拳,高声叫喊。他们 斟酒提倡至酒杯的三分之二。在品饮顺序上,根据 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人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 化,即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 再品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较长年份的 酒。在选择葡萄酒器时,也是围绕着如何让品饮者 充分享受葡萄酒来进行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 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等等,无不 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西方人敬酒一般选在主 菜之后、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 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以示敬意,也从不劝 酒,但可以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某事干杯。 三、中西方饮酒的不同目的 中国人饮酒是为了借酒忘欲,意不在酒。中国 人信奉中庸哲学,主张过犹不及。而且,中国的礼 参考文献: 教也不允许人们“豪饮”、“牛饮”,而是主张浅酌 低酌,适可而止。因此,中国人饮酒不是为了狂欢, 而是为了尽兴,旨在追求进入一种微醺的醉境,即 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 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俱在的一种颇为奇妙的飘 飘然境界。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视酒为工具, 认为饮酒不但能抒发自己清醒时不能或不敢抒发的 情感,忘却现实的烦恼,还能催生欢乐,激发创作 灵感。汉代人焦言寿在《易林》中说: “酒为欢 伯,除忧来乐。”当代作家高晓声也指出,酒能帮 助创造美。正因为中国人认为酒是一种供人使用的 工具,所以他们很少注重酒本身,缺乏对它进行科 学系统的分析、品评,他们更在意的是饮用它后所 产生的美妙作用,即“味外之味”。正如欧阳修所 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青 梅煮酒目的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 目的是为了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目 的是为了借酒避难。酒,渗透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史中,有助于文学艺术创作、娱乐、饮食烹饪、保 健养生等等。 西方人饮酒是为了借酒纵欲,意就在酒。受酒 神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喝酒往往采取“牛饮”的方 式,追求醉昏,即一种生命的狂欢与放纵。其结果 是成千上万的人酒精中毒,甚至毙命。英国作家福 勒说过,溺死在酒杯中的人比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还 要多。英国作家乔叟也指出,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 的坟墓。对西方人而言,他们饮酒目的很简单,就 是为了欣赏酒,醉翁之意就在酒,在于“味内之 味”。在他们眼里,酒是一件特殊的艺术品,拥有 生命和魅力,而葡萄酒是其中的代表。美国作家威 廉・杨格认为,一串葡萄美丽、静止、纯洁,一旦 被压榨后就变成了一种有生命的动物。因此,他们 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味觉来进行审美体验。把酿 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艺术品,把饮用葡萄酒看成 是在欣赏艺术品。他们认为只有仔细地观色、闻 香、品味,才不会辜负于美酒。 总之,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源远流长,自人类酿 酒开始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已注定存在。在中西方文 化频繁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酒这一 媒介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搭起了 座桥梁。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有助于跨文化 交际的成功,有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最终有助 于全球人民的和谐发展。 一[1]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r7. [2]清月.酒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3]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曲晓慧.酒文化之中西对比[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OLO(2). [5]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4). [责任编辑:张雅安] BIANJIANGJINGJIYUWENHUA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