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视野。在厘清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课程论,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实践,初步简要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具体包括评价的目的、作用、功能,评价的对象与范围,评价的服务对象,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模式等。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理论研究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大力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便应运而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也随之产生。何谓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有人认为它是应试人测前培训,也有人认为应包括测试员培训和应试人培训,还有人认为包括了测前培训、测试员培训和监测员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启动至今,涉及范围最广、人们最关注、社会知晓度最大的还是测前培训,它与测试员培训和监测员培训无论培训目的还是培训内容、要求都有质的区别,不宜视作同类。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应当是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进行的应试人学习普通话的培训(下文对这种“应试人”称为“学习者”)。
何谓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它是直接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普通话发音规律、提高学习普通话能力、学会运用
普通话准确流利地表达思想的口语能力训练课程。由此可见,一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在测前由一定的学校或培训机构针对学习者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部经验及其教育活动,都应属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范畴。
何谓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关于课程评价的定义和表述众说纷纭,但是都不外乎对课程价值的判断或者评价,都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评判。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对该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求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如前所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是普通话口语能力训练课程,是技能课实践课程,不是理论课学术课程。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习者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的普通话语汇语法,提高学习者普通话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应当是对该课程促进学习者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习普通话能力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需求之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是由那些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构成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研究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有研究表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尚未进入研究视野。普通话水平测试可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价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指导。本文主要运用课程理论,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实践,试图勾勒并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理论的一些
重要问题,以期有助于这一理论的酝酿与生长,有助于增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评价的目的、作用、功能
这实际上是回答“为什么评价”的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基本目的,在于准确具体全面地判断该课程促进学习者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习普通话能力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需求之满足程度。
现代课程论研究表明,评价在课程中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教育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等诸多方面,其具体功能包括新课程方案需求评估、原课程优劣诊断、原有或新设课程的改善、不同课程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新课程目标达成评估、新课程参与人员绩效判断等6个方面。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功能也不例外。
鉴于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水平普遍不高,效果有待增强的实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其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应当在于改进培训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作出“好”或“差”的判断;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科学的课程评价可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课程评价,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问诊把脉,为其持续改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的对象与范围
这实际上是要回答“评价什么”的问题。课程论研究表明,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元评价。目前所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一般是一门课程,授课时间也不长,其课程评价对象大体如下:
就课程产物而言,主要有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包括教科书、录音磁带、电子学习卡等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试卷或者朗读录音等。
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教材等课程资源的评价、学生普通话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均可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外还有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即元评价。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不宜过于狭隘地加以理解和运用。不可主要局限在对课程实施、对语委机构、测试机构和培训机构的课程行为进行系统评价,也有必要对上述机构的管理工作和资源配置、对课程设计本身、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培训课程改革的可改善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作出评价。
三评价的服务对象
这实际上是要回答“为谁评价”的问题。课程论研究表明,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类人:课程评价的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
“委托人是聘用评价者、决定评价的主要目的和对象、与评价者形成法律责任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而言,各级语委及其测试机构或者培训机构行政,邀请机构内外人员组成评价小组之时,他们就成为了委托人。
“利益相关者,或称利害关系人、持分者,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影响课程评价或者受到课程评价影响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从狭义上说,是指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有培训机构内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者、学习者及其家人等;间接利益相关者有当地语言文字工作行政部门、所在社区、别的培训机构等。长期以来,一般的课程评价往往较为容易忽略课程评价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偏重于课程评价的委托人。作为后起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无论工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同样重委托人轻利益相关者。其实,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应当将二者兼顾起来,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都是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如不避矫枉过正的嫌疑,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出发,是否更应该注重利益相关者?因为,普通话学习者等利益相关者是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和最终目的,课程方案必须满足其需求;他们是课程评价的资料源泉,是观察、访问、调查的对象;他们也可以为资料分析、价值判断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有了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观念,就会创造条件,妥善利用,使得利益相关者可以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整个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最后成功。
四评价主体
这实际上是要回答“谁来评价”的问题。由谁来实施评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选择评价主体,往往与选择哪种评价方式紧密相连。像选择内部评价抑或外部评价,就直接影响到评价主体的确定。课程论研究表明,选择评价主体时,要考虑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评价主体的参与广度等方面的因素。
为了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课程决策课程改进的实施,选择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主体要注意三点:
一是形成性评价可以内部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为教师、学习者等内部人员,从而更便于通过评价去改进日常工作、改善课程实施。所谓内部评价,就是利益相关者可以直接参与到评价中去,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评价即为内部评价。反之,即为外部评价。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遍实行教考分离、异地异校测试,实际上就是一种外部评价,测评任务全部由外地外校测试员担任。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通常进行的模拟测试,一般都由任课的测试员担负测评任务,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给予评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内部评价。
二是总结性评价既可由外部人员单独进行,更要提倡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相结合、分工合作,以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内外结合的具体做法有三:1.外部主导法,即外部人员主导,内部人员负责提供资
料和信息以及个人的感受、看法,这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得出结论。2.平等合作法,即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平等参与、合作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助于结论更加公正合理,还会激励内部人员及时反馈所得结论、改善课程改进工作。3. 内部主导法,即内部人员主导,外部人员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这种做法对内部人员素质要求、理论修养技术素养要求都更高,对外部人员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的水平和效果要求也更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初期,不妨较多采用外部主导法,随着评价经验的增加和评价素养、技术的提升,可以逐步过渡到平等合作法,直至内部主导法。
三是尽可能扩大评价主体的参与广度,多采取包容性参与的评价方式。在排斥性参与中,有关评价主体参与不同的评价步骤和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隔离。例如,普通话测试管理人员评价目标,普通话学科专家评价内容,评价专家对学业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普通话教师评价教法学法等。在包容性参与中,教师对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观察和评判,专家、行政管理人员发挥学术顾问、资源提供的功能。采取包容性参与,既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评价专家、教师等各类人员的专长,又可以让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师、学生等对整个课程有深入、全面地理解的机会,便利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
五评价过程与方法
这实际上是要回答“怎么评价”的问题。不同的评价取向会导致在评价中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评价技术与方法,因此,难以确定一个
统一、规范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评价过程、技术与方法。然而,定体虽无大体则有。
比较简单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过程一般要经历5个步骤:1.确定方案;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这个过程描述是粗线条的,而且课程评价设计和元评价都没有提及。
在上述过程中,将第一步“确定方案”进一步细化,最后增加元评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完善周密的课程评价过程:1.确立评价目的;2.依据评价问题,描述所需资料;3.进行相关文献的探讨;4.进行评价设计;5.依照设计收集所需资料;6.整理、分析和解释资料;7.完成评价报告,并加以推广、反馈;8.实施元评价。由上可见,无论繁简,课程评价的过程,与规范的研究过程都是一致的。
课程评价的方法,也与一般的研究方法相一致。举凡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文献探讨等宏观方法和观察法、访问法、叙事法、问卷法、录像法、录音法、书面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具体方法都可采用。只是在课程评价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所用方法各有不同。
六评价模式
这实际上是要回答“靠什么来评价”的问题。课程评价模式是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中间桥梁,它是在一定的评价理论、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课程评价各要素所做出的整体性的说明和规定。它对评价工
作起直接指导作用。
课程评价的模式很多,迄今为止,使用最为普遍的是CIPP模式。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美国著名评价理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的。从21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应用性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比较适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进行总体评价。
背景评价即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背景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的目标,应结合社会需要分析和共性目标可实现性的分析,明确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确认这一课程目标是必须且重要而有价值的。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方案、计划可行性的评价,具体包括对其他可选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以及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帮助课程决策者选择达到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输入评价要充分考虑培训机构和学习者的各方面现实条件,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
过程评价即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是通过描述实
际发生的课程实施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它是以诊断过程、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目的,因而是课程完善的极端重要的环节。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建设需要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它通过每一个实施过程的评价诊断而得以发展和完善。
结果评价即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作出评价。其重点在于判断课程实施后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是一种目标对照的评价。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中,学习者普通话测试成绩(如果有摸底测试,就能看到前后成绩的差距,以此判断受训者的进步幅度)通常是最直接的显性评价。通过结果评价,可以掌握课程实施后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为改进课程计划提供依据。
成效评价即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性进行评价。可持续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成功地制度化了,将长久地得以实施下去。可应用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已经和将会成功地被调适和应用于别处。
可应用性评价结束意味着课程评价一个周期的完成,同时也是新周期的开始,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评价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只有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课程评价,才能建设真正符合学习者需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训课程。
这里涉及可能使用的评价方法较多,如调查法、文献法、文件法、访问其他方案、对手法(辩护本方案,批评其他方案)、方案档案/数据库、现场观察、个案研究、对比/实验设计研究、访问利益相关者、焦点团体法、听证会、费用分析、二手资料分析、目标游离评价、视像记录任务报告/反馈会议、综合性、终结性报告等具体方法。不同阶段使用的评价方法并不一致,受篇幅限制,在此就不再赘述。
CIPP评价模式“也许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评价模式,还可能是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到的模式”。不过,它需要有充足的经费、强大的评价队伍作为后盾,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实际运用。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初创阶段,受经费有限和评价人才不足的限制,一般采取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也能差强人意。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学习者之间差异极大,同一课程同一班次的学习者在年龄、智力、职业背景、学习和工作经历、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压力等方面情况不同,这些决定了课程评价实施起来难度更大,更需要清醒的课程意识、科学的评价理论和合适的操作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和学习者,才能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杨益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