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
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梦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
科学。 3.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
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 4.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吧受教育者
培养成什么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5.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6. 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
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7. 素质教育基本观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
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8. 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
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9.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发源于德国) 10.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法) 12.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3. 课程: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
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机器进程的总和。 14.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
动,它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以及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15. 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
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6.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
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7.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获得,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中心是上课)
18.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贯彻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活动
重点各种矛盾,为各种矛盾的转化创设条件。
19.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对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 填空
1.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到,体系比较玩真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部教育专著。 2.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洛和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梦禄) 劳动起源说(恩格斯)。 3.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 学校课程;从课程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5.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6. 课的类型与结构:根据教学主要任务可以把课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这就是课的类型,课
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三、 选择
1.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1)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2)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
级性。
4)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首先,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其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据哟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就要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性,也称主动性,第二,独立性,也称自主性,第三,创造性。
4. 德育组成部分包括4个方面: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四、 简答题
1、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 教育的生产性 (2) 教育的科学性 (3) 教育的世俗性 (4) 教育的国际性 (5) 教育的终身性 (6) 教育的革命性
2、 简述(论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结构和布局。
(3)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表现为:增设反应新科技发展的课程;改变原有内容的内容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6、简答(辨析)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具体体现在:
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实教;
c)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具体体现在:
a) 学校教育加速人的发展; b) 发觉人的潜力; c) 提升人的价值; d) 健全人的个性。
(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a)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b) 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c) 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7、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道德的发展。 (1) 人的发展同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8、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事件能力为重点 (4)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教育的各个方面。 9、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 劳动时间的连续性 (4) 劳动时间的室内性 (5)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10、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 良好的人品
(3) 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11、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3)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4) 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2、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答:
(1) 教师的事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他是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2)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立足实践,面对现实;持续提升,崇尚先进;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13、简答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答:(一)教学的作用
(1) 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 (2) 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学能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经验的局限;教学能够使个体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 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地位
a) 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b) 教育不是唯一的活动
14、简答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文化知识,形成今本技能、技巧 (2)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的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6、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和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简答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答: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 1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简述其基本特征和意义 答: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固定时间。 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1)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 有利于严格管教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1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 德育过长是长期喝反复的过程
20、德育的途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班主任工作、志愿者活动。
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
2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
2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 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制度 (4)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3、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对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五、论述题
1、论述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1)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如人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到去干到下肢,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心里发展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在到抽象逻辑苏伟发展;记忆发展顺序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等。所以教育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 人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心理与生理都会出现耨写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机能与身体机能的互补。 (5) 人发展的个别性差异:因材施教 2、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 3、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64) 1)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
a) 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
b)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c)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2) 主要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a) 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
人的发展的影响。
b) 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开阔人们的视野,
同时使人们生活变得快捷,工作效率高效。另一方面,它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特
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那几方面?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人的事业。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具有职业意识和自觉。
2) 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有双专业性或符合性。即教师要有所教学位课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 专业训练和资格 4) 专业自主性
5)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 专业地位
5、 论述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积极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里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消极的功能:
(1)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及意见相违背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受到批评或处分时,非正式群体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行或明或暗的抵制,轻则干扰学习和工作,重则影响群众矛盾冲突,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2)非正式群体具有排他性,很容易拉帮结派。
(3)如在一个不良的非正式群体中,因受不正确的标准的影响,会使成员无法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6、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式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正对不同类型的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六、辨析题
1.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 教育的起源包括: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因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 3.教学就等于智育。(…是…的全部,万能论,中心论,凡是带论的基本都是错误的)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它个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4.掌握知识就能够(等于)发展智力。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b.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2.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与参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3.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c.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防止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两种倾向。在教学中,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5.教学原则就等于教学规律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a. 教学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一定的依据。首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其次,教学原则还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b.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6.君子之教,喻也。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反映: 启发诱导的原则 出自: 《学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