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商管理初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归纳

工商管理初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归纳

2023-08-11 来源:乌哈旅游
1.1工商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一)工商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1、企业的概念及5个方面的意义

企业是 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这一概念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民事义务,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2、企业的形成

企业和市场一样,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以企业方式进行资源配置,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关于企业的形成,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和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企业作为协作劳动的一种组织方式,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以开始就有的,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时候经济条件。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有了生产行为就一定形成企业。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具体结合的社会环境和形式是不同的,只有当许多劳动者被置于同一资本的支配下,使用共同的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从事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形成的经济单位才构成企业。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新制度学派是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的形成原因。该学派认为,企业作为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企业能作为在某种状态下替代市场的一种较低交易费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也称交易成本,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二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在谈判、套机还价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原始物物交换还是后来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由于市场规模比较小,利用市场价格机制的费用小到可以使人们几乎忽略不计,这时的商品生产主要是一家庭为单位的。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者为掌握有关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市场谈判和签订合同等方面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在日渐增大,这时,有的生产者采用把一些生产要素集合在一个经济单位主讲演变成现代企业。 3、企业的发展

(1)3个主要时期 1)手工生产时期。 2)工厂生产时期。 3)企业生产时期。

(2)企业发展的2个基本要求和2个路径 1)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的协调市场需求和市场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包括动力机制、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

第二,良好而能动的企业素质。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生产的能力。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要素包括:人员、物质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综合表现的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物质技术设备能力和由此而形成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这些要素及其能力可以归纳为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管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技术进步。 第二,多样化经营。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关系

1)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①传统是现代企业的基础②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继承和发展

2)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①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②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同 (二)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1、企业要素的概念

现代企业既是一个独立经营、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又是一个面向市场、动态灵活的开放系统。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所需的基本条件、生产资源和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经营的各种基本要素。企业可以抽象地看作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的将资源的输入转换为产品的输出,企业系统输入的资源,通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企业要素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够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2、企业要素构成的12个方面

既然现代企业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是人机系统,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流程包括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和信息流程4个部分,那么,构成企业的要素就是一个由各种资源构成的“集合”。这个要素的“集合”至少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知识、时间、空间、市场、客户、环境、管理等12项内容。

(三)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弱点 企业的优势:

1)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写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①节约谈判费用②降低信息获取费用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企业的弱势: 1)信息传递缺失。 2)监督成本增加。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4)官僚失灵现象产生。 1.2工商企业的类型 主要类型

1、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 2、按企业产权的组织形式划分: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3、按实体的集约程度划分:单一企业、多元化企业、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 4、按企业从属的行业划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其他类企业 5、按企业规模划分: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6、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7、按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合资经营企业与合作经营企业 1.3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一)企业制度的概念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含义:

(1)从企业的生产来看,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从其产生开始就作为一种基本制度即企业制度被确立下来了。

(2)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制度是企业经济形态的法律范畴;

(3)从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企业制度是相对于市场制度和政府直接管理制度而言的。

(二)企业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1.单个业主制企业

单个业主制企业,又称“个体企业”,由业主自己出资,自己经营,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由自己承担。

单个业主制企业的优点体现 单个业主制企业的缺点体现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单个业主制企业通过签订合伙协议联合经营,收益由合伙人共享,风险由合伙人共同承担的组织。 合伙制企业的优点体现 合伙制企业的缺点体现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出资组成的、能够独立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公司制企业的特征:①公司是企业,这是公司最基本的性质;②公司是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③公司具有联合性;④投资主体多元化;⑤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⑥公司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⑦公司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公司制企业的种类:①无限公司;②有限公司;③两合公司。

(三)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有责任制度为保证,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对现代企业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1)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体制

(2)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3)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有生有死的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类企业改革的共同方向 (5)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4工商企业的职能、目标与责任 一、工商企业的基本职能

企业应与其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地位相适应,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发挥其职能。我国工商企业的基本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把国家和顾客需求转化为企业要求并予以满足。 (2)确保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4)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资源,使企业和相关方受益。 (5)确保国家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员工收入。 (6)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7)注重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 (8)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二、工商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具有经济性、社会性、独立性、盈利性等四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这两个重要特征决定了企业目标的双重性,企业的双重性木目标是指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利润。

三、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

(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有利作用:①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增强顾客忠诚度;②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③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改善监管环境;④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

(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

良好的企业形象;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创造广阔的生存空间;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培养企业职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保证企业正确的经营方向。

1.5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性质与职能 一、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

工商企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下,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依照一定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企业的人、才、物、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目标活动的总称。对于工商企业管理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即在一定的生产料所有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2)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既有管理的共性,又有国情和文化的特殊性。

(3)企业管理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即依据一定的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

(4)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人和物及其经济活动,即企业管理者既是对工作的管理,又是对人的管理,同时又是对企业的人、物及经济活动的全部要素的系统管理,反映了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5)企业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职能实现的,即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活动过程来完成。

(6)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出产。 (7)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要随着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变化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性质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企业管理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

企业管理职能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行有效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在企业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项具体职能: 1.计划职能: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职能 3.指挥职能

4.控制职能 5.协调职能 6.激励职能

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计划是前提,提供目标和标准;组织是保证,提供计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气氛;指挥使手段,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必要途径,协调和控制则分别解决计划和目标实施中的增效和实效问题;激励则是完成一切管理任务的基础和动力。

1.6工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就生产企业而言,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职业培训等六个方面。

一、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活动中,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征的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程序和特定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

1.技术标准 2.管理标准 3.工作标准

二、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占用的标准。 1.劳动定额 2.设备定额 3.物资定额 4.流动资金定额 5.费用定额 6.期量标准

在制定定额时,首先要做到及时、科学、全面;其次,在定额实施中要维护定额的严肃性,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最后,严格考核并适时修改定额,保证其合理性。

三、计量工作

1.计量技术 2.计量管理 四、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

信息工作一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存储等管理工作。企业信息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各项专业管理的原始记录、台账、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等。外部信息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各种经济、科技、技术情报的收集。

五、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员工行动的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它协调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企业的规制制度很多,但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种类型。 1.基本制度 2.工作制度 3.责任制度

六、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的含义

企业的职业培训,是指按照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应知”与“应会”的要求,对在职员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业余或脱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知识、业余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教育和素质培训。

2.职业培训的分类

职业培训的对象为企业的全体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因岗位而异,大体可分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和工人培训三类。

2.1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一)分工、专业化与协作

一般而言,分工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即不同的劳动者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 专业化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单位长期从事某种专业性的工作。

按照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顺序,第一种专业化形态是部门专业化,第二种是产品专业化,即以完整的最终产品为对象的专业化;第三种是零部件专业化;第四种是工艺专业化,即专门进行产品或零部件加工和操作的专业化;第五种是生产服务专业化,即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但又为生产过程服务的那些职能的专业化。

(二)分工协作与生产效率

1.企业内分工可以减少企业投入和增加产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分工可以使劳动者的劳动技巧获得提高 第二,分工能减少劳动转换时间

第三,分工促进了先进劳动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第四,分工便于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从而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优势。

2.分工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第一,企业的专业化经营可以使各企业专门生产一种(成系列)产品和服务,从而可以使企业家的智慧和精力更加集中,使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以便赢得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贯彻分工的原则,使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可以更好地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和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市场通过价格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使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出,并在竞争中达到社会各产品生产的最佳比例。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一)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

(二)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从最高主管到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级。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层次受到管理幅度的制约和影响。

三、集权与分权 (一)集权与分权

1.集权与分权的含义:集权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利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利分散到整个组织中。 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标志 (1)决策的频度 (2)决策的幅度 (3)决策的重要性 (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3.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1)决策的代价 (2)决策的影响面 (3)组织的规模

(4)主管人员的素质与数量 (5)控制技术的完善水平 (6)环境影响

(二)授权

1.授权的含义:授权是指上级委托给下级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具有相当的决策权和行动权。 (1)授权不同于代理职务 (2)授权不同于助理或秘书职务 (3)授权不同于分工 (4)授权不同于分权 2.授权的基本原则 (1)视能授权 (2)明确授权范围 (3)不可越级授权 (4)适度授权 (5)适当控制

四、直线与参谋

(一)直线关系及其特点:由于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领导关系就是直线关系。

(二)参谋关系及其特点:由于直线主管弥补专业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服务和协助的关系就是参谋关系。

五、部门化

(一)企业部门的基本含义

部门是指企业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领域。

(二)现代企业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 (1)职能部门化 (2)产品部门化

(3)区域部门化

(4)其他方法:服务对象部门化、过程部门化、综合部门化...。

六、企业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和原则

(一)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任务:①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②编制职务说明书。 (二)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依据 (1)企业战略 (2)企业环境、 (3)企业技术 (4)企业发展阶段

(三)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统一指挥的原则 (2)权责对等的原则 (3)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精简的原则

2.2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与选择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直线制 (二)职能制 (三)直线职能制 (四)矩阵制 (五)事业部制 (六)网络结构 (七)企业集团结构

二、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 (一)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二)企业规模 (三)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四)企业所处的环境 (五)企业文化

2.3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一、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一)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1.非正式组织的基本含义: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中的人们在共同工作中主要因感情关系、共同的厉害关系,以及共同兴趣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共同行为倾向的群体。 2.非正式组织的一般形式 (1)联谊型非正式组织 (2)同利型非正式组织 (3)嗜好型非正式组织

(二)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

(1)组织形式的自发性、主动性和渐进性。 (2)组织成员关系的情义性和非等级性。 (3)组织行动的互动性,倾向性和非标准性。 (4)组织权利的个性化和稳定化。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一)非正式沟通渠道及其特征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单串型、饶舌型、集合型、随机型。

三、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 (二)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 (1)在无害支持中融入其中。 (2)实施以引导为核心的“管理”。 (3)积极防治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2.4企业组织变革 一、企业组织生命周期 (一)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的含义

所谓“企业组织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企业就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婴儿期和成熟期,也有所谓的“生老病死”。当企业沿着其生命周期的轨迹发生变

化的时候,企业系统遵从的是一种可预知的行为模式。在每一个阶段,企业系统都表现出某种挣扎,并必须将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克服。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在本质上是按顺序演进的,它遵循的是一种规律性的进程。

(二)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进与组织特征 (1)企业的创业阶段

一般来说,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其创立者也是企业的所有者。

(2)企业的集体化阶段

处于集体化阶段的企业,其组织逐步规范化,已经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分工开始明细,企业内机构增加,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也随之增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比较集中,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出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部分分离的现象。此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高速成长的市场机会,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3)企业的规范化阶段

处于规范化阶段的企业,组织内部机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开始形成,分工精细,有效为成熟的产品或服务线,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内部环境稳定。

(4)企业的精细阶段

处于精细阶段的企业,往往要出现老化问题,企业经营者逐渐丧失灵活性,组织内官僚作风兴起,沟通和决策速度减慢。

二、企业组织的基本动因

(一)企业组织变革的基本原因:在于组织本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二)企业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 (1)技术 (2)政治、法律 (3)经济 (4)社会

(三)企业变革的内部驱动因素 (1)企业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2)组织职能的转变

(3)企业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

三、企业组织变革的先兆

1.企业决策效率低下或经常出现决策失误 2.企业沟通渠道不畅

3.企业的组织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4.企业缺乏创新

四、企业变革的战略类型 1.技术变革 2.产品与服务变革 3.战略与结构变革 4.文化变革

五、影响企业成功变革的因素 1.企业战略 2.企业成长 3.社会发展 4.技术创新 5.企业文化

六、企业变革的模式与方法 (一)库特•卢因模式 (1)现状的解冻 (2)转变到新的状态 (3)重新冻结新的现状

(二)卡斯特变革模式 (1)回顾和反省 (2)觉察问题 (3)分析问题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实行变革 (6)检查变革的成果

(三)约翰•科特变革模式 (1)形成紧迫感 (2)建立联合指导委员会

(3)努力构思设想,指定相应的战略

(4)传播变革设想 (5)授权各级员工采取行动 (6)创造短期的利益

(7)利用已得的信誉,改变不合变革的制度结构和政策 (8)使新方法在组织文化中形成制度化

3.1市场营销概述 (一)市场营销含义

1、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满足顾客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

2、营销观念的演变

(1)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围绕生产来安排一切业务,“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2)产品观念Product Corlcept典型的“以产定销”

(3)销售观念Selling Concept企业注意运用推销、广告等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卖什么,就让人买什么”

(4)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一切从顾客出发,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5)社会营销观念Social Marketing Concept认为市场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由此获得企业的利润,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要正确处理企业利益、消费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市场营销的6大功能与3大作用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六个方面的功能

1交换功能。在交换过程中,产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买主需要选择购买什么、向谁购买、购买数量、购买时间等 ,卖主需要确定目标市场,努力促销并实施售后服务等 2物流功能。包括货物的运输和存储,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产品分类功能。对产品按照一定的质量、规格、等级进行整理分类,这也是市场交换中的标准化过程。

4融资功能。这已成为某些批发商和代理商的主要职能

5信息功能。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批发商和零售商比制造商更为接近购买者,因此他们更了解市场情况,更具有提供信息的能力。

6承担风险功能。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商品可能被损坏,可能不被市场需在或成为非适销产品而卖不出去,不得不削价出售 市场营销的作用:

1指导企业决策 2开拓市场 3满足消费者需要

(三)市场营销管理的4个环节和8项任务 市场营销管理的4个环节

1发现和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是市场营销的首要任务

2选择目标市场。由于任何产品的市场都存在着具有不同需求且分散在各地的客户群,任何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群的不同需求,所以企业需要确定自己去满足何种客户需求,也就是确定目标客户。

3制定营销战略。营销战略涉及市场营销组合和营销预算,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协调配套地运用各种可以控制的营销因素,形成一种最佳组合,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

4实施与控制营销战略。为了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企业需要设立市场营销机构,配备市场营销人员,并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市场营销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作好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管理的8项任务:

1负需求,进行转变市场营销。负需求指大部分人对某种产品不满意或厌恶,并予以排斥或回避。

2无需求,进行刺激性市场营销。无需求指消费由于对某产品不了解、未感到需要等原因而漠不关心,不予购买。

3潜在需求,进行开发性市场营销。潜在需求指现有产品或服务未能满足的需求,或消费者未意识到或不急于购买的隐而未见的需求。

4下降需求,进行整合性市场营销。下降需求指某种产品的需求低于正常水平,存在着下降或衰退的趋势。

5不规则需求,进行同步性市场营销。

6充分需求,进行性市场营销。充分需求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水平、时间等与企业的期望值相一致

7过度需求,进行多向性市场营销。过度需求指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或所愿供应的水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8无益或有害需求,进行逆向性市场营销。无益或有害需求指市场对某种无益或有损开消费者利益或社会利益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3.2环境分析与市场定位 (一)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 1、微观环境的5大要素

(1)企业。企业本身包括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最高层。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必须进行制造、采购、研发、财务、营销等业务活动。 (2)营销中介。供应商、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

(3)顾客。顾客就是市场,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国际市场

(4)竞争者。企业在对目标市场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竞争者的挑战,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方面比竞争者做得更好。竞争对手类型:一般竞争者、行业竞争者、产品竞争者、品牌竞争者 (5)公众。公众是对企业实现其目标具有兴趣和影响的任何集体 2、宏观环境的6大要素

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是不可控的变量。 (1)人口环境。市场是由具有购买意向和购买能力的人构成的,人是营销活动的最终对象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因素、商品供给因素、商品价格因素以及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储蓄、信用等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能够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的自然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

(4)科学技术环境。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市场供求

(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国家政局、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对企业运作产生关联的因素。

(6)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要素的总合。

(二)市场细分

1、市场细分的定义:是指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市场。

2、市场细分的依据:在依据一定的细分变量来进行。主要有:地理变量,即把市场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如国家、地区、省市等;人口变量,是按不同的人口统计要素来划分消费者群体,如年龄、性别、国籍等;心理变理,是按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划分市场,涉及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等;行为变量,反映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包括购买时机、使用频率、忠诚度、敏感度。

3、市场细分的目的:为了识别顾客需求上的差异,以发现有利的营销机会。成功有效的市场细分应遵循: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可赢利性、稳定性。

(三)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营销活动所要满足的市场,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需要进入的市场,即企业的服务对象。

1、经营目标市场的5种模式

(1)市场集中化模式,即企业只选取一个细分市场,只生产一类产品,供应单一的顾客群体。规模较小的企业通常采用这种模式。

(2)产品专业化模式,即企业吸生产一种产品,向所有的顾客销售这种产品。 (3)市场专业化模式,即企业专门经营为满足某一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各种产品。 (4)选择专业化模式,即有选择地进入几个不同的、相互联系较少的细分市场,为不同的顾客群体提供不同性能的同类产品。

(5)市场全面化模式,即企业全方位地进入各个细分市场,为所有顾客提供他们所需的性能不同的系列产品。这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运用的模式。 2、确定目标市场的3种策略

(1)无差异性营销策略,即企业把整个市场看作是一个无差异的整体,认为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基本上是一样的,可以作为一个同质的目标市场加以对待,忽略其不明显的差异,以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尽可能多的顾客的需求。

(2)差异性营销策略,即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然后根据企业的资源及营销实力选择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为目标市场制定特别的营销组合策略。

(3)集中性营销策略,即企业不把目标放在整体市场上,而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营销目标,然后集中企业的优势进行生产和营销,充分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要,加强市场占有率。

(四)市场定位的3种策略

市场定位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的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的产品塑造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交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的过程。 (1)避强定位策略 (2)迎头定位策略 (3)重新定位策略

3.3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产品的5个层次

产品是指提供给市场、能满足消费需要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具有五个层次: (1)核心层。核心层又称为:“实质产品”,是指产品能给顾客带来的基本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

(2)形式层。形式层是核心层产品的具体外观,是其满足顾客需要的表现形式,含包装、品牌、质量、式样、特征五个要素。

(3)期望层。是指顾客对某产品所希望和默认的属性与条件。

(4)延伸层。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与服务,如安装、送货、保证、提供信贷、售后服务等

(5)潜在层。是指与现有产品相关的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属性,如彩色电视机可成为电脑终端。 2、产品组合

(1)产品组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组合比例,由产品项目和产品线构成。

(2)产品组合优化的3种方式:1扩大产品组合。2缩减产品组合3延伸产品线。

3、产品生命周期对应的不同营销策略

任何产品都具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时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需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1)引入期的营销策略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4)衰退期的营销策略

(二)价格策略

定价目标是企业通过制定一定水平的价格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1、5种定价目标: (1)利润目标 (2)销售额目标 (3)市场占有率目标 (4)价格竞争目标 (5)价格稳定目标 2、3种定价方法: (1)成本导向定价法

(2)需求导向定价法:包括认知价值定价法和需求差异定价法。

(3)竞争导向定价法:包括随行就市定价法、差别竞争定价法和密封投标定价法。 3、5种定价策略 (1)心理定价策略 (2)折扣定价策略 (3)地区定价策略 (4)促销定价策略 (5)新产品定价策略

(三)渠道策略

1、营销渠道:是指配合起来生产、分销和消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产销过程中的供应商、生产者、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及最终用户等

2、分销渠道:是指某种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商人中间商和代理中间商,也包括处于渠道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 3、3种全新的市场营销渠道 (1)垂直分销系统 (2)水平分销系统 (3)多渠道分销系统

4、营销渠道系统的设计需要3个步骤

(1)明确渠道目标:渠道目标是指企业预期达到的顾客服务水平以及中间商应执行的职能等。

(2)确定交替方案:生产者在选择中间商时,常会面临若干个可行的交替方案,需要依据渠道目标确定各主要渠道的交替方案,涉及到中间商类型、中间商数目、渠道成员的特定任务

(3)评估渠道方案:每个渠道交替方案都是企业产品送达最终客户的可能路线

(四)促销策略

1、促销:是指企业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传播商品信息,帮助和促进消费者了解某种商品或服务,促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好感和信任,并最终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

2、促销组合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对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 (1)人员促销 (2)广告 (3)营业推广 (4)公共关系 3、促销策略 (1)推动策略 (2)拉动策略

3.4品牌与品牌战略概述 (一)品牌

1、概念及涵盖的6层含义

(1)品牌是指企业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包含名称、属性、商标、包装、

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等多种因素,蕴涵企业及其商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声誉。 (2)品牌涵盖的6层含义:1属性2利益3价值4文化5个性6使用者。 2、品牌的6种特征:1识别性2象征性3排他性4风险性5工具性6价值性

3、品牌分类的10个角度:1按辐射区域分类2按市场地位分类3按生命周期分类4按价值指向分类5按使用主题分类6按不同用途分类7按价格定位分类8按不同属性分类9按知名度分类10按所处行业分类

(二)品牌的作用

1、对企业的5个方面作用:1存储功能2维权功能3增值功能4形象塑造功能5降低成本功能

2、对消费者5个方面作用:1识别功能2导购功能3降低购买风险功能4契约功能5个性展现功能。

(三)名牌的7种效应:

1.聚合效应2.磁场效应3.衍生效应4.内敛效应5.宣传效应6.带动效应7.稳定效应

(四)品牌战略及其6个方面体现

企业推行品牌战略能唤醒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增强质量观念,有利开提高员工素质;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和经济营体制改革,优化生产组织结构。 品牌战略的内容包括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规划、品牌管理规划与品牌远景设立六个方面

(五)品牌战略的3种优势 1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明确竞争的焦点 2品牌战略可以使创新更加具有价值 3品牌战略可以使营销宣传更加有效

3.5品牌战略的实施 (一)品牌打造 品牌名称创意的原则: 1易记性 2易懂性 3相关性 4个性化 5适应性 6合法性

2、打造品牌的18种方法

1扩展法2收缩法3公关法4广告法5词汇法6信誉法7质量法8类目法9命名法10通用法11自名法12副品牌法13同族法14外形法15颜色法16连贯法17变化法18单一法

(二)品牌战略类型 1、单一品牌 2、主副品牌 3、多品牌

(三)品牌维护

1、3种品牌保护的方法:1法律保护2政策支持3企业维护 2、品牌完善

(1)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品牌是企业的效益之源

(2)品牌CI导入。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自己的特征,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该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3)品牌诚信。品牌是联系消费者和企业的纽带

(4)品牌管理。品牌管理组织的建立是进行品牌管理的第一步,在现代企业组织架构中,品牌管理机构对于一个企业的品牌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品牌管理机构配置模式有品牌经理制、品牌管理委员会等

(5)品牌创新的3种方式:1技术创新2管理创新3文化创新

(四)品牌拓展

1、品牌延伸又称“品牌扩张”,相对于品牌集中而言,是品牌竞争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战略。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或推出原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时,仍然采用已经在市场上定位成功的知名品牌名称,以期通过品牌繁殖,发挥已有品牌的光环效应。 2、差异化竞争 3、磁场效应和光环效应 4、导入新产品 5、决胜未来

4.1生产过程组织概述

(一)生产组织的概念及必要性

1、生产组织:是指工业企业生产活动中组织工作的通称。狭义的生产组织指按照生产要求对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组织。广义的生产组织是一切与企业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组织工作的总称。

2、生产组织的必要性:企业生产组织科学合理,是顺利进行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前提条件.

(二)生产过程的概念及构成

1、生产过程:即生产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每一个工业企业最基本活动的过程。 2、生产过程的构成:

A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是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B基本生产过程,是指企业将劳动对象变为基本产品所进行的直接生产活动。 C辅助生产过程,是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 D生产服务过程,是指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服务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

基本生产过程是核心,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是重要的前提,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为基本生产过程服务,并且为更好地基本生产过程创造条件

(三)生产过程组织的概念及合理要求

1、生产过程组织是指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生产系统内所有要素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2、生产过程组织的合理要求:1连续性原则2比例性原则3节奏性原则4准时性原则5柔性原则

(四)生产类型

1、大量生产类型是指生产的产品大而品种少,经常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类似的产品的一种生产类型。

2、成批生产类型是指产品产量较少,品种较多,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一种生产类型。 3、单件生产类型是指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而每一种产品仅生产一台或少数几台的生产类型。

4.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指在空间上对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和各生产单位的设置和运输路线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一)厂址选择 1、5项主要考虑因素: A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B接近客户,交通便利,通讯方便,实现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C资源的充分获取和利用,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D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环境保护 E长远发展的余地

2、厂址选择的4个主要步骤: A确定选址目标

B收集数据,分析因素,拟定初步候选方案。 C评价候选方案 D选定最终厂址方案

(二)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原则与形式 1、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3项原则:

A有利于企业内各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安全生产保证,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满足“三废”处理要求. C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防止浪费、减少运输空间. 2、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4种形式 A工艺专业化布置 B对象专业化布置

C混合式布置 D固定布置

4.3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就是指在时间上对劳动对象在车间之间、工段之间及工作地之间的运动配合与衔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其重要目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目标。

(一)顺序移动方式

是指一批零件经多道工序加工时,将这批零件在上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成后,再统一搬运到下道工序去加工的方式。特点:零件在工序之间是按次序连续整批地运送,生产周期长;是计算起来最简易的一种工序间移动方式。

(二)平行移动方式

是指一批零件中的每个零件在上道工序加工完成后,马上移到下道工序去加工,由此形成一批零件中的每个零件在各道工序上平行地进行加工。

(三)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是将顺序移动方式和平行移动方式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的一种方式。 (四)三种移动方式的比较

顺序移动方式,优点:组织生产较简单,设备在加工零件时不出现停顿,工序间搬运次数少。缺点:是生产周期长

平行移动方式,优点是充分利用平行作业的可能,使生产周期达到最短。缺点:一些工序在加工时,出现干时停的现象,对设备运转不利,同时运输次数多,组织生产比较麻烦。

平行顺序方式,优点是吸取两者的优点,生产周期短,每道工序在加工一批零件时不发生停顿现象,使设备能连续、正常运转。这种方法运输次数也较多,组织生产也比较复杂。

4.4

生产过程的具体形式

生产过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

(一)生产线组织

生产线是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

(二)流水生产线组织

流水线生产是指加工对象连续不断地像流水似的,按既定的工艺顺序,以规定的节拍,通过各道工序的加工。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起源于福特制,福特创立了汽车工业的流水线。

1、流水生产线的特征:

A流水生产线按对象专业化原则组织,线上的加工对象是固定,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流水率生产线一般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B线上的设备和工艺、装备是针对加对象的工艺要求配置的,一般能封闭地完成加工对象的全部生产工艺;

C流水线的各个工作地按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列,前后工序在空间紧密衔接,工件沿流水线作单向流动,运输距离短,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好

D经过周期化工作,线上各道工序具有大体相等的生产率,且使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等于或接近于流水线的节拍,或与节拍成整数比

2、流水线的分类:

A按加工对象的移动方式来分:固定流水线与移动流水线。 B按流水线生产对象的种数分:单对象流水线与多对象流水线。 C按加工对象的轮换方式:不变流水线、可变流水线和成组流水线。 D按生产过程的连续程度:连续流水线与间断流水线。

E按流水线的节奏性来衡量:强制节拍流水线、自由节拍流水线与粗略节拍流水线。 3、组织流水生产条件: A产品结构和工艺要相对稳定 B产量要足够大

C工艺能同期化 D生产面积容纳得下 4、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 A计算流水线的节拍 B进行工序同期化

C确定各工序的工作地数,计算设备的负荷率。 D计算流水线所需工人人数 E确定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装置。 F流水生产线的平面布置 (三)自动线组织

自动线是指在生产线和流水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上更为先进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1、自动线的特征: A较一般流水线效率更高

B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节奏性 C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

D能从事人体所不能胜任的特殊工作 E有利于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F生产过程是完全自动进行的 2、组织自动线的条件 A在加工对象方面 B在工艺方面

C在劳动组织方面

D在生产管理、原材料供应、设备维修、环境卫生和工具更换方面 3、自动线的形式

A按零件是否通过机床上的装夹器具:通过式自动线、非通过式自动线。 B按零件运输方式:直接运输、间接运输、悬挂运输、工件升起运输自动线。 C按加工设备的联接方式:刚性联接自动线与柔性联接自动线。

D按设备排列方式:顺序排列的、平行排列的、顺序平行混合排列的自动线。 E按布局形式:直线式自动线,折线和封闭式自动线。 4.5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含义与要求 1、安全生产含义、特点、基本方针

A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

B安全生产的特点:1预防性2长期性3科学性4群众性

C安全生产基本方针是劳动过程中做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强调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五要素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

A认真学习、研究、领会掌握和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生生产、劳动保护法令、法规、规范、条例、标准和命令。

B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战略方针;

C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D经常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 E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坚决做到四不放过;

F对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用品及其他安全生产用品使用要到位,定期检修。

五要素:

A安全生产文化 B安全生产法制 C安全生产责任 D安全生产科技 E安全生产投入 4.6清洁生产与5S管理 (一)清洁生产

1、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目标:促进生产发展,满足人类需求,同时有效利用能源和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局面。

3、特点:

A清洁生产是降低消耗、预防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大问题。 B要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控制; C是一个涉用面广、影响程度较大的问题; D是一个长期的运作过程; (二)5S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1、“5S”管理起源于日本,它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了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5S”活动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A整理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就是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

B整顿就是要求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

C清扫是指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 D清洁是指现场和设备认真维护,保持完善和最佳状态。 E素养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遵守纪律。 5.1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具备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

质量具有1经济性2广义性3时效性4相对性 二、质量的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三、质量概念的发展

质量概念的发展:具有体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1符合性质量概念2适用性概念3广义质量概念

5.2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一、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指从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上述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的。

2、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计划、劳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保等各个方面进行有序的管理

3、质量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系到组织的兴衰 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2、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 三、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发实现质量目标 四、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先是方面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均适用。

五、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词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

六、质量改进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七、质量管理的发展 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5.3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含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就有“三全一多样”的要求,即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多种多样。

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4项基本原则 1、预防原则 2、经济原则 3、协作原则

4、要领原则(抓住思想、目标、体系、技术四个要领) 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5步法

1、决策:是一个决定做还是不做的决策过程 2、准备:一旦作出决策后,就应该开始准备 3、开始:这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具体的实施阶段

4、扩展:在试点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向所有部门和团队扩展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 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PDCA循环 1、计划阶段 2、执行阶段 3、检查阶段 4、处理阶段 5.4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与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也可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量管理能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二是质量管理体系能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信任组织能够持续提供满足其要求的产品。

二、理论基础

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从而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 3、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A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B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D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E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F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G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 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路体系的过程。

4、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导作用及各种措施可以创造一个充分参与的环境,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A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价值 B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 6、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A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B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C自我评定

7、持续改进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其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8、统计技术的作用:用统计技术可帮助组织了解变异,从而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9、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10、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 (二)ISO9000体系标准 1、演进 2、特点

5.5六西格玛的含义与管理流程

一、含义与起源:西格玛是一希腊字母,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即在总体中的个体数据相对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或正态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管理流程: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组织的资源成本。 1、界定 2、测量 3、分析 4、改进

5、控制

三、5大优势:六西格玛管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管理与产品质量水平,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快速增长。

其优势在于:

1、是一种量化的综合管理方法 2、是一种目标管理方式 3、是一种主动改进型管理 4、是绩效管理 5、是一种文化管理 5.6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

制定产品质量法的宗旨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产品质量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有限范围原则

2、统一立法、区别管理的原则 3、实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 4、奖优罚劣原则

(二)、《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 一、适用《产品质量法》的产品范围 二、产品质量责任

三、《产品质量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四、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五、《产品质量法》禁止的4种欺诈行为

《产品质量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典型的产品质量欺诈行为,作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包括:

1、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论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2、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 3、产品或其包装上标注的厂名

4、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六、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七、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是产品销售者、生产者不履行产品质量担保义务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属于买卖合同的范畴

依据是《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归责原则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只要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未完全履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即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1、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方式 2、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期限 3、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追偿

八、《产品质量法》对企业及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引导的5项措施 1、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2、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3、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4、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5、实行奖励制度

6.1技术改造概述

(一)、技术改造的含义和内容

一、技术改造的内涵就是在坚持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在企业现有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技术经济面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行技术改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技术改造的内容

技术改造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容包括对企业进行整体性改造、改建和设备更新。狭义的内容是指局部的技术改造

(二)、技术改造的原则、基本程序 一、技术改造的原则必须遵循下六条原则

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2、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

3、全面规划,首先抓好解决企业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4、量力而行,从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实际出发。

5、“成龙配套”,以产品生产为主体,以工艺技术为基础,使各个方面工作协调配套。 6、把技术先进性、生产适用性、经济全理性结合起来。 二、技术改造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

1、调查本企业生产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剖析技术基础的优势和劣势,找出生产技术中的薄弱环节。

2、提出改造目标、方向、范围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3、提出改造方案,根据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制定改造的各项目具体配套方案。

4、可行性研究,在事前对预投资期的各种建设方案、技术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的实施可能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

6.2技术改造方案选择 (一)、技术改造规划

技术改造规划: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方向、任务和措施进行的计划。

具体内容:

1、明确企业技术改造的战略目标、安排和实施步骤。 2、确定企业生产过程应达到的技术水平。

3、明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水平及指标。

4、通过技术改造研究室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能源和材料节约、利润、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及措施。

5、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时间安排和进度。

6、实施上述事项必需的组织和技术措施、资金筹措和人员的培训。 (二)技术改造项目的确定与可行性分析

技术改造项目的确定是指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的指导下,对即将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即对拟议中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术经济调查研究以便确定是实施还是放弃这个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确定投资方向阶段 2、项目的初步选择阶段 3、项目拟订阶段

4、项目的评价和决定阶段。由于企业技术改造较为复杂,涉及的问题多,政策性强,因而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难度较高。

一、技术改造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选择问题。按照技术的先进程度一般可能将技术分为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原始技术五个等级。

企业遵循的原则上:

1、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 2、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3、是确保改造后能够消化推广 二、经济可行性分析

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当技术改造项目涉及到外贸、外资及产品或原料价格等因素时,必须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其次,应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效果。再次,原则上应以项目追加投资与新增收益来评价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效果。最后,要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评价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效益。

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技术改造方案的总投资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在计算技术改造方案的总投资时,除了考虑由于进行技术改造而追加投资外,还应该把由于技术改造引起的某些生产能力消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计入总投资之中。也就是说技术改造后形成的生产能力,不仅以追加投资为代价,而且还以旧的生产能力的消失为代价,这一代价将要靠改造后增加的收益按标准回收期予以收回。

6.3设备更新与改造

(一)设备寿命

设备寿命分为使用寿命、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 一、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指在正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的条件下,设备的服务时间。 二、设备的经济寿命

经济寿命是考虑设备的有形磨损,根据最小使用费用(成本)的原则确定的设备寿命。设备的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购置设备时的投资费用,另一部分是维修保养、燃料动力消耗和劳务支出等经营费用。

三、技术寿命

设备经济寿命也称:“最佳更新期”。但这决不意味着设备一定要使用到经济寿命结束时更新才合理。由于技术进步,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情况是在设备尚未达到其经济寿命年限,就应该用技术更先进、经济更合理的新设备,提前予以更新。

(二)设备的更新 1、低劣化数值法 2、面值法

(三)设备改造的内容:设备改造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 1、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数控化、联动化

2、提高设备功率、速度、刚度和扩大、改善设备的工艺性能 3、将通用设备改装成高效、专用设备 4、提高设备零部件的可靠性、维修性 5、实现加工对象尺寸公差的自动控制 6、改装设备监测监控装置 7、改进润滑、冷却系统

8、改进安全、保护装置及环境污染系统 9、降低设备原材料及能源消耗

10、使零部件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提高“三化水平”

设备改造的重点首先是那些耗能高、效率低、精度差及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陈旧落后设备。同时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设备也应列为重点改造对象。

6.4新产品开发

(一)新产品开发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一、新产品开发战略的含义

新产品开发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而对企业新产品开以的竞争域、新产品开发的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新产品开发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规划的基础。

二、新产品开发战略的5项特征

1、全局性:新产品的开发战略是指导整个企业新产品开发全部活动的总谋划。 2、未来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现在的行动是在执行过去的战略,企业现在制定的战略正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行动。

3、系统性: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是一个庞大的大系统,纵向上可以分为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

4、竞争性:制定新产品开发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中有相对优势。

5、相对稳定性:新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导企业今后一定时期新产品开发工作的纲领,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工作稳步发展。

(二)新产品开发战略的4项基本类型 一、进取战略:

是指企业以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推动新产品开发,使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的战略。基本特征是:新产品开发的竞争域一般限定在产品的最终用途和技术方面;新产品开发的目标一般确定为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的创意构思多来源于市场营销或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或二者的结合;新产品创新的程度能达到首创水平,至少部分创新;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机的选择上,多数确定为率先投入;新产品开发的方式一般为自行研制开发或合作开发。

二、紧随战略:

是指企业不抢先研制开发新产品,而当市场上一出现新产品,就立即进行仿制或寻找新产品的缺点而加以改进创新,以生产出功能、款式、包装等更好的产品。基本特征是新产品开发的竞争域一般是产品或产品的最终用途;新产品开发的目标一般确定为企业规模有所扩大;新产品创意构思来源于市场营销和生产过程;开发出新产品一般为仿制的改进品;企业对新产品投放市场时机的选择反应敏捷;新产品开发方式一般为自行研制或委托开发。

三、保持地位战略:

是指企业通过有选择地开发一些风险较小,且不改变企业基本产品结构的新产品,以保持企业现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在新产品开发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战略,一般适用开实力一般、资源较少,且处于成熟产业或夕阳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采用

四、冒险战略:

是企业倾注全力将大量资源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甚至不惜影响现有的生产经营秩序,以期彻底摆脱眼前困境或获取超常利益的战略。

(三)新产品开发的4种方式 一、自行研制开发:

是指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状况和自身的条件,进行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从根本上根本探讨新产品的原理、技术、结构,并进行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开发活动。这种方式细分为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直至产品开发研究的全过程,全部由企业自身力量完成2利用社会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企业只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研究3利用社会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企业只进行产品开发研究。采取这种方式开发新产品不仅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企业保留技术秘密,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

二、引进开发:

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转移、购买技术专利等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应用技术和制造技术,并以此来实现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开发方式。引进技术主要包括专有技术、技术产品、机器设备、生产线以及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原料配方、技术资料和图纸等

三、结合开发:

是指自行研制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开发方式。即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技术上更先进的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新产品不但花钱少见效快,而且

有利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适用于具备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

四、合作开发:

是指企业内部科技开发力量与外部科技开发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具体合作方式可以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甚至是国外的某些组织组成联合开发小组,共同开发新产品。这种方式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进程,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目前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攻克技术难关的有效方式。

(四)新产品开发的8个过程

一、调查研究与提出新产品开发整体设想:

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市场上出现的新需求和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企业当前开发新产品的总体设想。即明确企业要开发的新产品所在的行业与领域,企业开发该产品所要达到的目的,企业在该行业或领域将发展到何种程度,企业将以哪种形式为主开发新产品等

二、新产品创意构思:

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是人们根据一种潜在的需求志欲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产品及其构成部分进行重新联想、推理、抽象、组合、叠加、复合及综合,形成新产品整体概念的过程。

三、新产品创意构思的筛选:

是用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各种新产品创意构思进行甄别比较,从中把最符合评价标准的创意构思挑选出来的一种过滤过程。创意构思的筛选和评价筛选两步进行

1、经验筛选就是挑选有经验、有见识的人员或新产品开发的主管人员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每个设想进行甄别

2、评价筛选就是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对留下来的新产品创意构思进行筛选。 四、新产品开发决策:

就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当前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不同的新产品开发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决定取舍。

五、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

1、新产品的设计是新产品开发决策细化和深化。它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根据新产品开发任务书的规定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对产品功能及其各层次进行的设计,开成完整的产品概念。

2、新产品的试制。新产品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了新产品试制的工艺准备工作,这主要包括对新产品设计进行工艺性审查和分析、编制工艺方案、编制工艺规程和设计制造专用工艺装备等。

六、新产品鉴定与评价:

1、新产品鉴定一般分为样品鉴定和小批试制鉴定,样品鉴定是在样品试制完毕后对样品的技术性能进行的确全面的检查和实验,同时,还应进行试车工作,包括拟订鉴定大纲、准备各种技术文件、准备试制记录和材料及外购件的鉴定书或合格证等。

2、新产品评价就是对新产品进行鉴定的基础上,考查新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环保性、工艺性、技术先进性、生产制造和使用的经济性等是否符合国家和有关地区、部门的技术规范或标准。

七、市场试销:

是在新产品通过了鉴定以后,在正式投放市场之前组织的试验性销售,即将新产品及其包装、品牌名称、商标和市场营销方案等置于一定的市场环境之中,以了解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实际反应和新产品市场的大小。

八、投放市场

1、确定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 2、确定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地点 3、确定新产品投放的对象 4、确定新产品投放的策略 (五)新产品开发的组织

一、新产品开发组织活动的基本特点:

1、新产品开发组织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信息输入和决策过程。

2、新产品开发组织活动是企业各部门、各层次有机配合、协调行动的过程。 3、新产品开发活动与现有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新产品开发典型的组织形式:

1、新产品委员会: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各主要职能部门的代表和专家组成的一种临时性的新产品开发组织。

2、新产品部:是企业特别设立的专门负责新产品开发工作的职能部门。

3、产品经理制:是通过设立产品管理经理、新产品经理和类产品经理来实施新产品开发管理的组织形式。

4、创业小组:又被称为任务小组、项目小组、风险小组等 7.1工作分析

(一)、工作分析的概念与作用 一、工作分析的概念:

是指管理者了解企业内的一种职位信息和任职条件信息,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和人员需求的过程。

1、内容:这一职位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2、目的:从事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3、方式:如何来进行这些工作?

4、时间:工作的时间安排是什么?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 5、地点:这些工作在哪里进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哪些条件? 6、人员:谁来完成这些工作? 7、对象:这些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谁?

8、职责权限:从事这些工作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并可以行使什么样的权利? 9、任职资格:从事这些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的工作者?

二、工作分析的作用

1、工作分析为企业战略的落实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作分析为企业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3、工作分析为企业的员工招聘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4、工作分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5、工作分析为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6、工作分析为企业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工作分析的步骤 1、准备阶段

A、确定工作分析目的 B、制订工作分析计划 C、组建工作分析小组 D、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 E、确定调查和分析对象的样本 2、调查阶段 A、收集背景资料 B、收集基本数据与信息 C、收集工作任职者的意见和建议 3、分析阶段 A、审查工作信息

B、分析工作信息 4、形成结果阶段 5、应用反馈阶段 二、工作分析的方法 1、观察法 2、面谈法 3、问卷法 4、工作日志法

(三)、工作说明书的编写 一、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工作标识、工作概述、工作联系、工作职责、工作权限、绩效标准、工作条件、任职者资格及其他信息

二、工作说明书编写的原则: 1、逻辑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完整性原则 5、统一性原则 三、工作说明书步骤 1、全面获取工作信息 2、综合处理工作信息 3、完成撰写工作说明书

7.2绩效考核

(一)、绩效与绩效考核的含义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与特点

1、绩效的概念:就其范围而言,可以分为企业的绩效、部门的绩效和员工个人的绩效三种。员工的个人绩效是指员工个人从事其本职工作后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

2、绩效的特点 A、多因性 B、多维性 C、变动性

二、绩效考核的含义与功能 1、绩效考核的含义:

是指组织根据既定的员工绩效目标,收集与员工绩效相关的各种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定期对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查、评价和反馈,从而促进员工绩效目标的实现并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活动。正确理解绩效考核的含义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A、绩效考核是一项管理活动,是由制定绩效目标、围绕绩效目标的经常性沟通、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系统过程。

B、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员工个人、所在部门和整个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C、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组织中所有管理者的责任 D、绩效考核必须有一个事先确定的时间周期,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如排序法、配对比较法、行为锚定评价法等。

2、绩效考核的功能 A、管理功能 B、激励功能

C、学习和导向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控功能 F、增进绩效的功能

(二)、绩效考核的内容与标准 一、绩效考核内容:

是对企业员工工作任务的界定,它明确回答了企业员工在绩效考核期内应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具体包括绩效考核项目和绩效考核指标两个部分。

二、绩效考核的标准:

是关于企业员工工作任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它明确回答了应该把绩效考核内容所界定的工作任务做到什么程度或应该使之达到什么标准,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进一步量化或具体描述。

(三)、绩效考核的步骤和方法 一、绩效考核的步骤

1、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绩效考核计划和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2、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

A、绩效沟通:是指围绕员工工作绩效问题而进行的上下级的交流、讨论和协商,它贯

穿于绩效考核的整个周期内和整个过程中。

B、绩效考核评价:是指在一定的考核周期结束时,选择相应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性息,对组织成员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作出整体考核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C、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 D、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

1、民主评议法:在听取考核对象个人的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考核对象的上级主管、同时、下级以及与其共有工作关系的人员,对其工作绩效作出评价,然后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得出该考核对象的绩效考核结果。

2、书面鉴定法:考核者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考核对象作出评价的方法。

3、关键事件法:通过观察,用描述性的文字记录下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发生的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重大和关键性的事件和行为。

4、比较法:将一名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他员工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其绩效水平的考核方法。

5、量表法:把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制作成量表,根据量表对考核对象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

7.3员工培训

(一)、员工培训的目的和原则 一、员工培训的含义: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自身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员工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活动。

二、员工培训的目的

1、使新进入企业的院校毕业生符合职位要求。 2、使在岗员工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以实现。 4、使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统一员工理念的需要得以满足。 5、使企业提升整体绩效、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员工培训的原则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2、知识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兼顾的原则 3、全员培训和核心员工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4、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 一、企业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1、企业目标 2、企业资源 3、企业特征 4、企业所处的环境

二、工作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1、工作的复杂程度 2、工作的饱和程度 3、工作的难易程度 4、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三、员工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 1、员工的知识结构 2、员工的专业 3、员工年龄结构 4、员工个性 5、员工能力分析 (三)员工培训的实施

一、确定员工培训目标、制订员工培训计划 1、员工培训目标的确定 2、员工培训计划的制订 A、员工培训的目标 B、员工培训的内容 C、员工培训的对象 D、员工培训者 E、员工培训时间

F、员工培训的地点、设施等后勤保障 G、员工培训的方法及经费的预算与筹措 二、受训人员的准备 1、人员落实;

2、对受训人员进行充分的动员; 3、指导受训人员作好受训的各种准备;

三、实施计划。四个步骤:执行、检查、发聩和修正。 (四)员工培训的方法

一、常用的在职培训方法: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培训。

1、带师徒 2、工作轮换 3、教练 4、行动学习

5、初级董事会

二、常用的脱产培训方法 1、演讲法 2、案例研究法 3、情景模拟法 4、行为示范法 7.4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一)、员工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是指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和职业经历的整个过程。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

是指企业和员工个人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结合决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对个人职业的发展变化进行规划、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二)、员工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职业探索其他阶段及其特点

1、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具有的能力和个人兴趣,结合所了解的各种社会职业和企业的需要、前途、社会地位,进行个人与职业及企业的匹配,分析自己从事某种职业和进入某个企业的可能性及不利之处。

2、一旦员工选择了自己较为满意的职业和企业,将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之中,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全部奉献给企业,努力把工作做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3、迫切希望得到企业的重用,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愿意承担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希望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立业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已经确定了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比较,选择了较为认可的企业和工作,制订了自己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计划,从此确定了自己晋升和发展的轨迹及时间表,并据此发奋努力,施展才华,拓展事业,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2、当员工发现自己所订立的职业生涯目标没有可能实现,员工将会重新选择; 三、职业生涯中期阶段及其特点 四、职业生涯后期阶段及其特点 (三)、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一、对员工职业探索期阶段的管理

1、同化: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

2、匹配:员工和企业的某个工作岗位之间双向选择的过程。 二、对员工立业与发展阶段的管理 1、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 2、提供员工发展与学习的机会 三、对员工职业生涯中期阶段的管理 1、建立自我管理小组,实施自我管理。 2、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3、对员工进行“充电式”培训 四、对员工职业生涯后期阶段的管理 8.1财务管理的概念

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一、财务活动

企业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及分配等一系列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它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的始终。

1、筹资活动。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必须以占有或能够支配一定数额的资金为前提。 2、投资活动。投资活动是企业筹资的目的,是将筹集的资金投放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3、资金营运活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各种各样的资金收支。 4、分配活动。企业通过投资应当取得收入,并相应实现资金的增值。 二、财务关系

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会与许多单位或个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经济联系,产生各种经济关系。企业财务关系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政府、股东、债权人、受资者、债务人和职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三、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财务管理就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根据有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原则,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包括:

1、财务管理侧重价值管理

2、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3、财力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8.2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优点: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缺点:

1、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有考虑到利润的取得时间,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2、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到取得利润所承担的风险问题 3、没有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

4、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 二、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是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这点对利润最大化指标的缺陷进行了修正,但该指标仍然存在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缺点。

三、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财力管理的最终目标。 优点:

1、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2、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由于股票价格不仅受当前业绩的影响,也受企业预期发展状况的影响

3、上市公司股价比较容易量化,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4、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缺点:

1、适用范围窄,只适用于上市公司;

2、它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略了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

3、随着产权的交易,股东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得各产权主体利益不平;

4、股票价格是衡量股东财富的重要标准,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当然承担风险,但债权人和职工所承担的风险也很大,政府也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因此他们都应该是企业收益的分享者。

优点:

1、考虑了报酬实现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2、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3、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4、把各方的利益纳入到企业价值这个指标中,兼顾到企业关系各方的利益。 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企业理财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更能体现企业主体的特征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较股东财富最大化更为合理。

8.3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一、资金时间价值概念

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进行的。

资金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

1、是相对数,即时间价值率,是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缩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

2、是绝对数,即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在假设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即可以利率和利息代表时间价值。

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

在资金可以再投资的假设基础上,资金的时间价值通常是按复利计算的。 1、一次性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与现值 A、一次性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 B、一次性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

2、年金终值与现值 A、后付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B、先付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C、延期年金与永续年金的现值 8.4风险价值观念 一、风险价值概念

风险报酬又称风险价值,是指投资者由于冒着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的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风险报酬有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和风险报酬率。

二、单项资产的风险衡量

风险的衡量与概率相关,并由此同期望值、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等相关。对风险的衡量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概率分布 2、计算期望值 3、计算标准离差 4、计算标准离差率 三、风险报酬估计

风险报酬计算是关于使用方差和标准离差率来反映单个项目投资风险报酬的计算。 8.5筹资管理

一、筹资管理的含义: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资金的主体,根据其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活动的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

二、筹资管理的原则

筹资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财务活动,它牵涉到财务管理的所有环节,因此筹资活动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规模适度原则、适时性原则、结构合理原则等

三、筹资渠道与方式

1、筹资渠道:企业筹集资本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着资本的源泉和流量。 A、国家投入资本 B、银行信贷资本 C、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 D、其他法人资本 E、民间资本 F、企业自留资本

G、国处及我国港澳台资本

2、筹资方式:企业筹集资金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和利用的具体工具。 A、吸收直接投资 B、发行股票 C、发行债券 D、银行借款 E、商业信用 F、租赁筹资 G、利用留存收益 H、发行短期融资券 I、其他金融工具 3、3种新的筹资方式

A、可转换债券 B、认股权证 C、可分离交易债券 8.6投资管理 一、投资管理概述:

投资是指企业投入一定的财力,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一种行为。投资具有投放的对象性、时机的选择性、经营上的预付性、目标上的收益性、收益的不确定性、资产上的专用性等特点

企业投资的主要3种动机 1、获利 2、分散风险 3、控制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1、固定资产定义: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2、固定资产投资的3项特点 A、投资数额大,发生次数少; B、回收时间长 C、变现能力差

3、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4个程序 A、确定投资决策目标 B、投资项目评价 C、投资项目决策

D、投资项目实施与控制 三、股权投资管理

1、股权投资定义:是企业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行为。

2、长期股权投资可分为4类 A、控制 B、共同控制 C、重大影响 D、无重大影响

3、长期股票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 A、成本法 B、权益法 8.7营运资金管理

筹资是取得资金的过程,投资是资金的投放和使用过程,资金一旦被投放或使用便形成企业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其中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运用或变为现金的资产。

一、现金及有价证券管理

现金是指生产过程中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国家对现金管理有明确规定,包括:

1、现金的使用范围

2、库存的现金一般以3-5天的零星开支为限 3、不得坐支现金 4、不得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5、不得套用银行信用

6、不得保存账外公款,不能把公款以个人的名义存入银行 二、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由于对外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该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

1、信用标准: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 2、信用条件:企业接受客户信用定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

3、收账政策: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至拒付赊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 三、存货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 8.8利润分配管理 一、利润分配顺序

利润分配是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顺序,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过程与结果,是关系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企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利润分配的管理和核算。

二、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实施的终极目标是如何使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般来说,通常有四种股利政策:

1、剩余股利政策

剩余政策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筹资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其缺点是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和支出,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2、固定股利政策

固定股利政策是将每年股利的发放额固定在某一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只有当企业认为未来盈余将显著地、确定地增长时,才考虑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优点是

A、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稳定公司股票价格,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B、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特别是那些对股利有较强依赖性的股东。固定股利政策的缺点是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

3、固定股利比例政策

固定股利比例政策是按照固定的股利支付率与可供分配的税后利润确定股利发放额的方式

4、低定额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低额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企业在一年份只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通常低于正常水平的股利,在盈余较多或不需要较多留存收益的年份,向股东增发部分额外的股利。

8.9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力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内容: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力报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人使用 1、投资人 2、债权人 3、经理人 4、政府 5、中介机构 8.10主要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损益表

损益表也称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它属于动态的会计报表。

8.11财务比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A、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B、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C、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A、资产负债率 B、产权比率 C、已获息倍数 二、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帐款周转率 2、存货周转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 4、总资产周转率 三、盈利能力分析

1、销售净利率 2、销售毛利率 3、资产净利率 4、净资产报酬率 5、总资产报酬率 四、发展能力分析 1、销售增长率 2、资本积累率 3、总资产增长率 4、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 5、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