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

2020-03-18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考点 1:物质资料生产

1。定义: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 2: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变革:

(1)定义: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两大要素: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可以概括为:

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 考点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社会经济制度: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考点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3)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 <1>造成生产力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2>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 考点5: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基本特征: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商品经济的概念和产生的基本条件

1

(1)商品经济的概念: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人类社会的三次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分类出来. 4.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目的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发达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占统治,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资本,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考点 6: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2.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它包括:

(1)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 3.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2) 经济联系功能 (3) 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4) 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 社会评价功能

考点 7: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活动方式。

(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 用的商品经济。

考点8: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资源的稀缺性:社会资源的不可缺少性和有限性 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2)同一经济制度可实行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制度可实行相同经济体制。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内容 商品的基本属 性和本质特征

11 12 单选:2 13 单选:1 2

货币的产生和 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 作用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单选:2 单选:1 考点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于同一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两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或者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考点 2: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中,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 3:商品的价值量

1。定义: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2.决定因素: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 4: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1。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经历的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独立的价值及财富的一般形式,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支付赊销或债务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 (5)世界货币:跨出国内流通,一般是贵金属,少数国家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考点 5: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影响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考点 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3

(2) 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内容 资本主义的历 史发展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 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建立 11 单选:1 单选:1 12 单选:2 13 单选:1 考点 1: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过度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考点 2: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五个方面)

(1)垄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3垄断组织、垄断资本

(1)垄断组织: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2)垄断资本: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 4.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来源: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考点 3:金融寡头

1.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

银行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即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 (1) 金融寡头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考点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

4

局部调整。 2.主要形式:(1)国有企业(2)垄断资本(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实质: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 考点 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基本不考) 考点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

(2)改造民族资本(和平赎买)

(3)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年均未考查)

考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考点 2: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考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实现形式: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多样化)和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考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此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5

考点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1)社会分工

(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考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 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1)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

(2)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4)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5)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3)宏观调控 考点 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互相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点 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a)统一性;(b)开放性;(c)竞争性;(d)规范性 2.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其中,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市场和无形的非物质产品市场. 3.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考点 5:社会主义市场规则、秩序及中介组织 1.市场规则:

(1)主要内容: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2)市场管理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1)定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 (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①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②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

(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

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

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活动提供服务,节约了交易成本,保证了交易秩序。

(4)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四个方面。

考点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企业、农户、居民. 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

(1)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6

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

(2)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考点 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含义:

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方针:

①产权清晰:一是出资人的所有权清晰;二是企业法人财产权清晰。 ②权责明确:即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职责. ③政企分开

④管理科学: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 4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①股东大会—-权力机构 ②董事会——决策机构

③监事会——监督机构 ④经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内容 社会再生产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 单选:1 多选:1 单选:2 多选:1 12 单选:1 多选:2 单选:2 13 单选:2 多选:1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考点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扩大再生产,即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2)从实现的方式来划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考点 2: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

(2)生产要素密集程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资源结构、投资结构、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考点 3:产业结构的优化 目标

(1)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2)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考点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内生产总值(GDP)

7

(1)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相互联系

(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考点 5: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上缴国家 税金或利润 税金或利润 税金 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 留存企业 企业基金 企业基金 公积金、公益金 分配个人 工资 工资 个人收入 2.国民收入再分配: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1)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国家财政收支

(2)劳务费用的支付:服务业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 (3)银行信贷:包括贷款活动本身及差别利率 (4)价格体系

考点 6: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构成:积累基金=扩大生产基金(最主要)+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

2.消费基金构成: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考点 7: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考点 8: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8

经济增长: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经济发展: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分类: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概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内容 11 12 13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多选:1 只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考点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

(3)国家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1)主体:国家, (2)对象(客体):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调控来实现。 (3)主要管理手段:间接调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③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④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考点 2: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

(2)财政政策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 ①平衡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求平衡

②盈余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来压缩需求。

9

③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采用,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 3.货币政策

①均衡性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总供求基本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客观需求量,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③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小于客观需要量,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 4.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1)目标统一 (2)政策协调 (3)功能互补 (4)适时适度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内容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单选:1 单选:1 12 单选:1 13 考点 1: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1)生产力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

(2)生产关系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

(3)市场因素: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主导力量: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使生产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开始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4)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 考点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规则制度的趋同、认同过程。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

(1)贸易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优化和规模经济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生产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跨国公司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本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3)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便捷地获取外资以弥补经济发展中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10

考点 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 1.开放型经济的基本含义

2.我国实行开放型经济的现实意义

(1)是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2)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 WTO 后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考点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涉外经济管理 1.我国加强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2.关于对涉外经济进行管理的现实意义

(1)通过正确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保护国家利益。

(2)及时调整对外经济活动的目标和政策,制定对外经济活动的战略和计划,促进涉外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实现开放经济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考点 5: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必须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为我国实现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有利于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4.必须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5。必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6。必须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缓解国内结构性矛盾,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第九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内容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1 多选:1 12 多选:1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13 多选:1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多选:1 考点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特征:

(1)主要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 (2)派生特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能。 2.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需求显示 交易机制 3.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私人物品 自愿的市场交易 出价表示 公用物品 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 政治机制 11

政府融资(强制融资) 私人融资 (自愿融资) 联合融资 政府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进行融资.政府提供物品难以 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会阻碍私人融资。但是可能会导 致供给数量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应在私人融资和公共融资之间做出分工。政府以财 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4.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两种方式,其中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不论承包给何种性质的机构.

5.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到四个方面: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考点2: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及其核心 1.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 (1)“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

(2)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本质要求是要由公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

考点3:公共财政的特征

1.弥补市场失效,为克服和弥补市场天然存在的失效问题,客观上要求政府及公共财政来发挥作用。

2。提供公平服务(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财政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1)财政收入结构要体现公平性 ①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

②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 (2)财政支出结构要体现公平性:财政支出有统一和具体的标准 (3)财政体制的选择要体现公平性:要考虑区域及城乡差距. 3。非营利性

(1)从财政收入来看,政府主要是依靠非营利性的税收手段取得收入

(2)从财政支出来看,政府主要是将财政资金用于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需要方面。 4。法治性:财政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利机关审查和批准,财政运行机制要实现法制化。 考点4: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机制和手段。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收入分配职能机制和手段包括:

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②加强税收调节。通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

12

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等。 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④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机制和手段: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②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财政直接投资等; ③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文教科卫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考点5: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增)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2。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第十章 财政支出 内容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11 单选:2 12 多选:1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13 多选: 1 单选:1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单选:1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考点 1:财政支出及其分类方法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2.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1)看财政支出规模;即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看财政支出结构;即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3)看财政支出的性质:反应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着何种职能。 3.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①财政支出功能分类——“钱花到哪去了”

如: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公共秩序和安全、国防、教育、娱乐文化和宗教、医疗保健等 ②财政支出经济分类—-“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如: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社会福利等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①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②转移性支出:政府仅扮演中介者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4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13

(1)时间:2007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 (2)目标:“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

(3)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 17 类、172 款和 152 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 12 类和 98 款。 考点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1.财政支出规模: 2.衡量指标:

(1)绝对量指标,如某年度财政总支出;

(2)相对量指标,如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增大、经济效益提高、公民拥有的财富规模增加使得政府通过举债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也成为可能。

(2)经济体制制度因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若实行高标准、高福利制度,则财政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必然要相对地高.

(3)社会因素-—教育、卫生、人口、社会救济、城乡发展差距等

(4)政治因素——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

考点 3: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与特点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具有有偿性/等价性特点。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具有无偿性/非等价性特点.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功能比较 对生产与就业影响 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 体现了财政的不同职能 内容 11 购买性支出 直接且重要影响 较强 资源配置 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 12 单选:2 多选:1 单选:1 13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政府债务收入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转移性支出 间接影响 较弱 收入分配 考点 1:财政收入形式

1.财政收入定义: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

分类 税收 含义 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 14

相关内容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 最古老、最主要的形式

国有资产收益 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股息、红利、租金、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政府收费 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者提供直接服务为基础而取 得收入的形式 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批准设置、征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项用途的收入 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 包括规费(如护照费和商标费等) 和使用费(高速公路的使用费用)两种. 如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 排污费收入等 专项收入 其他收入 包括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 外事服务收入等 一般性财政收入的形式 特殊财政收入的形式 分类 专 用 基 金 收入 含义 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各部门自行管理的各种基金收入 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相关内容 通过专门的预算来反映 政 府 债 务 收入 政府对其实行单独预算管 理方式 注:我国对外公布的每年财政收入总额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考点 2: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类

(1)税收收入:下设 19 个“款”级科目,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

(2)非税收入: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彩票资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

(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下设 6 个“款”级科目,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 (4)债务收入

(5)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6)转移性收入:下设 8 个“款”级科目,如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等.

2。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工业收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呈日益增长的趋势 3。按取得收入依据分类(2 类):

(1)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

(2)国有资产收入: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等收入 4。按取得收入稳定程度分类

(1)经常性收入:税收收入、经常性的收费收入

(2)临时性收入:债务收入、出卖公产收入、罚款收入 5。按财政收入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社会产品价值中的 M 部分(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15

(2)来自 C(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和 V(新创造归劳动者支配的价值). 6.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类 (1)中央财政收入 (2)地方财政收入

考点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1.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

2.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基础性的制约)

(2)生产技术水平因素: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3)经济结构因素

(4)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因素

(5)价格因素: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和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考点 4: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1。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

(1)效率标准:财政收入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公平标准:要公平的分配财政税后负担

2.我国常用“两个比重”来间接地反映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程度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考点 5:政府债务收入的含义和特征

1.政府债务收入的含义: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包括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我国的公债一般指中央政府的债务即国家公债。 2。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

(1)有偿性:政府必须还本付息,存在直接的返还关系; (2)自愿性:建立在认购者自愿购买基础上;

(3)灵活性:政府根据财政资金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 3.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1)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规模 / 当年财政支出

(2)国债偿债率(财政还本付息的能力)=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 当年财政收入 (3)国债负担率(累计债务的总规模)=政府历年发行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 / 当年 GDP

第十二章 税收基本制度 内容 税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流转税类 所得税类 财产税类 11 多选:1 单选:1 1题单选 1题多选 12 单选:1 单选:1 1 题多选 1 题单选 1 题单选 16

13 “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

考点 1:税收的基本含义 1.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考点 2: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1)纳税人(2)课税对象(3)税率(4)纳税环节(5)纳税期限(6)加成和减免(7)违章处理

1.纳税人和负税人

2.课税对象(征收对象):课税对象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1)定义: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税率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 (2)税率分类

ⅰ:按照税率的表示方式:绝对量表示的税率和百分比表示的税率. 其中百分比表示的税率的比例税率应用最为广泛. ⅱ: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 ⅲ: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ⅳ:零税率和负税率

零税率是以零表示的税率,是免税的一种形式。

4.纳税环节:税法规定的一种商品或劳务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缴纳税款的最后时间限制.它是税收强制性、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6.加成和减免:

起征点和免征额:实质上都属于免税的特殊形式。

①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②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税额要求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如个人所得税. 考点 3:税收分类 按课税对象分类 分类 流转税类 所得税类 财产税类 按计税依据分类 从价税 从量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税 间接税 按税收的管理权限 考点 4:流转税类

税种 我国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类.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如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价格或价值为计税依据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等 如资源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 纳税人即负税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17

1.流转税(商品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

(1)我国现行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2)流转税特点:①课征普遍.

②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

③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商品课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

2.增值税:增值税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居各税种之首. (1)增值税类型(按照允许扣税的范围分三类)

①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目前采用的)②收入型增值税③生产型增值税

(2)纳税人:我国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17%)和小规模纳税人(3%)。

(3)计税方法:一般纳税人:采取扣税法,其应纳税款为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小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3.消费税

(1)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列举征税的办法,即只对列入征税目录的消费品征税,不列入的不征税。

(2)税目 (14 类):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档手表、实木地板、鞭炮焰火、木制一次性筷子。

(3)消费税税率: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

(4)计税方法: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计税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其中,对卷烟和白酒实行复合计税办法。 考点 5:所得税类 1。所得税其特点有:

(1)税负相对比较公平;

(2)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3)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

2.企业所得税:①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 25%.②注意适用 20%税率的特殊情况: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胶南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①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为纳税地点,但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

②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应当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额; ③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纳税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 3.个人所得税

(1)纳税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情况. (2)课税对象(11 项):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等。

(3)税率:根据所得类别的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计税方法:A.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例题·单选】某甲发表文章获得稿酬 2000 元。按照现行税法,其应纳税所得额为( )元。

A。2000B.1600C.1200D.1000

答案:C 【解析】: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

18

额.

考点 6:财产税类

财产税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税主要税种: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考点 7: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新增)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制度 内容 政府预算职能 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部门预算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1 多选:1 单选:2 12 单选:1 多选:1 13 单选:1 单选:1 考点 1:政府预算职能 1.政府预算的职能(3个)

(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功能;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 (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 2.政府预算的原则

(1)完整性原则:所有收支内容

(2)统一性原则:统一科目、统一口径、程序 (3)真实性原则

(4)年度性原则:中国(公历制)——从每年 1 月 1 日起至同年 12 月 31日止的一个预算年度;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跨年制)-—从每年某月某日至次年相应日期 的前一日止

(5)公开性原则。 3.政府预算的分类:

(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主要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 (3)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4)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 (5)按预算管理层次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考点 2: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1.政府预算周期的含义:也称为政府预算循环。

编制——审批——批复——执行——调整—-决算

2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权和执行权在政府,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权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审计机关在监督政府预算的执行方面具有重要职能。 3。我国政府预算编制:(1)中央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2)中央财政支出预算(3)中央财政赤字及国债余额限额预算(4)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与支出 4.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政府预算的审批程序(地方预算):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后,才能成为政府预算,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5。政府预算执行:(1)地位:预算周期的重要环节,是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 (2)内容: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动用预备费等.具体工作由财政部负责。

19

(3)载体:国家金库制度。国库一般分为独立国库制、委托国库制和银行制.我国实行委托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 6.政府预算调整

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7.政府决算

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考点 3: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

(1)在编制范围上,部门预算涵盖了部门或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

(2)在编制程序上,部门预算是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汇总形成的。 (3)在基本框架上,部门预算由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组成.在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两类预算下,又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一般收入预算包括财政预算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考点 4: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核心内容: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

第十四章 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内容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货币发行 1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12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13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多选:1 考点 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1.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定义: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2.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3. 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非金属和金属的实物货币)—-代用货币(银行券和辅币)—-信用货币(现金和银行存款)

注: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有人称电子货币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实质上,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 考点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本位币(“无限法偿”)、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在当代纸币本位制下,大多数国家不再规定发行制度保证(但香港区以美元作为港币的发行保证)。 考点3:货币制度的演变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国先后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

20

1。银本位制:以白银为本位货币材料,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之分。

2。金银复本位制:以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材料。金币和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具有同等的法偿能力。金银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金银复本位制中,采用双本位制时,在两种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被收藏、熔化或输出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也称为格雷欣法则。

3.金本位制:(1)黄金为法定的本位货币金属,银币退居辅币地位. (2)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①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可以有限兑换金块的银行券代表黄金流通。

②金汇兑本位制(金本位制):由国内不能兑换黄金但能兑换外汇的银行券代表黄金流通. 4.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

(1)不兑现纸币本位制,是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质货币作为流通货币。 (2)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特点:黄金非货币化、货币供给信用化、货币多样化。 考点4:我国的货币制度

1。我国货币制度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比较特殊,为人民币、港币、澳门元“一国三币\"的货币制度.

2。人民币制度基本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其余的可以跳过) 考点 5:货币发行 1.货币层次:(依据货币资产的流动性) (1)M0=流通中的现金

(2)狭义的货币量:M1=M0+银行活期存款

(3)广义的货币量: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货币供应量分为两部分:

(1)现金:中央银行的负债 (2)存款:商业银行的负债。

3。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4.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B) 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内容 信用的内涵与类型 金融中介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11 单选:2 多选:1 单选:1 12 单选:2 单选:2 多选:1 13 多选:2 多选:1 单选:1 考点 1:信用的定义、存在的前提及本质特征 1信用存在的基本前提(两个):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2。信用的本质特征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21

(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3信用的作用

(1)信用促进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紧缩—-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行为。

(3)信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桥梁-—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工具。 (4)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可以保证信用主体的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测性。 考点 2:信用的形式

1。按债权人与债务人结合的特点分类的信用形式: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

直接信用:不需要中介.间接信用:通过各种金融中介进行借贷活动的信用方式。 2.按不同主体分类的信用形式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通过存、放款形式的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是典型的间接信用;成为了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

国家信用其形式主要是发行国库券或公债。 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或者银行以商品或者货币的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3.征信的定义和功能

征信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还款能力的调查,是信用交易过程的一个环节。 考点 3:金融中介及其类型

1.金融中介是在信用关系中,插在借者(债务人)和贷者(债权人)之间的第三方。

2。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1)银行类金融机构:通常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3。主要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8 个):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组织.

(1)中央银行是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具有特殊的地位。 (2)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最为核心的部分.它的主要职能(3 个):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3)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一般不吸收存款. 所以投资银行不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 考点 4: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1.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两个阶段)

(1)新中国“大一统”金融中介体系的建立(2)1979 年以来金融中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第十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内容 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与利率 单选:1 多选:1 11 多选:1 单选:2 12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13 单选:1 多选:1 单选:3 考点 1: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定义: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 2.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中介——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3)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 (4)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或金融商品

22

(5)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信用制度、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

考点 2: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4 个):聚敛、配置、调节、反映。 2.构成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4个):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主体、交易价格。 基本要素 内容 交易对象 货币资金,其供求与金融工具的供求方向上是相反的。 交易工具 市场上流通的各种金融工具 交易主体 ①个人或者家庭:买方、卖方;②工商企业:首先是筹资人,投资人 ③政府部门:资金需求者;④金融机构:最大的买方和卖方.⑤中央银行:交 易方、管理者 交易价格 利率、汇率、保险费率、股价 考点 3: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一年以内)和资本市场(一年以上).

2.按金融工具的发行和转让流通的不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3.按照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注: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4.按金融交易的地理区域不同,可把金融市场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考点 4:金融工具

1金融工具的特征(4 个):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①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②当期收益率:票面收益与该金融工具购买时的市价的比率) 2。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 ①风险与期限成正相关关系; ②风险性与流动性成负相关关系;

③收益率与期限性、风险性成正相关关系; ④收益率与流动性成负相关关系。 考点 5:金融工具的分类

1。短期金融工具: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票据 2。长期金融工具:(1)长期政府债券(2)公司债券(3)银行债券(4)股票 3.衍生金融工具:(1)期货交易:种类有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2)期权交易:拥有权利的一方为获得该种权利,必须事先给与承担这种义务的一方一定的费用。 (3)互换 :包括期限互换、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考点 6:利率

1.利率的定义: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借贷本金额之比 (1)公式:利率=利息额/(借贷本金额×期限) (2)计息方法:单利计息方法、复利计息方法

单利计息方法:本金加利息=本金×(1+利率×期限) 复利计息方法:本金加利息=本金×(1+利率)

2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也称中心利率,在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一般由一国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掌握.

(2)按照利率的管理体制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市场利率和计划(官方)利率. (3)按在信贷期限内利率是否能变动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23

期限(4)按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6 个) (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 (2)货币资金供求关系:货币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则利率上升

(3)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 (4)历史的沿革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4.利息的本质和作用

(1)利息的本质:是由借款者支付给贷款者的超过借贷本金的价值。

(2)利息的价值判断作用主要表现在:利息是衡量不同时期货币资金实际价值的尺度;利息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七章 汇率与国际收支 内容 外汇与汇率 国际收支 1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多选:2 12 多选:1 单选:2 多选:1 13 单选:2 单选:1 考点 1:外汇

1。外汇的概念: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 2。外汇的分类 :(1)即期外汇,又称现汇,在外汇成交后于当日或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 (2)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按协定的汇率签订买卖合同,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的外汇。

3。外汇的三个特征(三性) (1)外币性:以外国货币表示。

(2)可兑换性:能够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表示的资产或支付手段。 (3)普遍接受性:被各国所普遍接受和运用. 4.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须具备:一是可兑换货币,即自由外汇;二是货币发行国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该货币币值稳定。目前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 考点 2:汇率

1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即汇率表示一定单位外国货币折算成本国货币的数量.①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是直接标价法。②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值升降与本币升贬值反向,与外币升贬值同向。例如:在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原来是 USD1=CNY6。8395,现在是 USD1=CNY6。4787,汇率值降了,说明人民币(本币)升值,美元(外币)贬值。

(2)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即汇率表示为一定单位本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的数量。美国、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3)汇率的报价方法

①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被称为基点。汇率一般计算到五位数.对于大多数货币,1点通常是0。0001货币单位

②汇率的报价方法:通常采取双向报价制,即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而中间汇率是这两者的算数平均数. 4.汇率的种类

24

外汇按买卖的交割期限分为即期汇率(现汇汇率)与远期汇率(期汇汇率)

如果货币的期汇比现汇贵,称货币远期升水;如果货币的期汇比现汇便宜,称货币远期贴水;如果货币的期汇和现汇相等,称平价. 【例题·单选】某银行挂出的即期汇率是USD1=CNY6。3530,6个月远期汇率是USD1=CNY6。2895,则远期美元( ).

A.升值 B.贬值 C。贴水 D。升水 答案:C

考点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逆差,外汇需求大于供给,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2)国际收支顺差,外汇需求小于供给,外汇贬值,本币升值; 2。相对通货膨胀率:

(1)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则该国货币贬值;反之则趋于升值。 (2)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币贬值.通货膨胀率下降,本币升值。

3。相对利率:高利率使货币升值(本币升值),反之(低利率)则使货币贬值(本币贬值)。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尤其是在短期极为显著(最为显著)。

4。总需求与总供给:当一国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本币呈贬值趋势.当一国总供给增长快于总需求,本币呈升值趋势。

5。市场预期:如果市场预期本币贬值,最终导致本币的实际贬值。 考点4: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1)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2)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货币的购买力与一般物价水平呈反比,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1)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2)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

2。利率平价理论: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探讨利率,考察利率对汇率的影响,特别是对短期汇率变动的影响。

(1)利率平价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未抛补利率平价. (2)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是由即期汇率和国内外利差决定,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相应地低利率外汇升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相应地高利率外汇贴水),年升贴水率等于两国利差.

考点 5: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平衡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包括:(1)经常账户(①货物和服务②收益③经常转移)(2)资本与金融账户(3)净误差与遗漏 考点 6:国际收支差额

1.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是针对不同口径划分的特定账户上出现的局部差额而言的。贷方余额表明顺差,借方余额表示逆差。 贸易差额 经常差额

内容 货物进出口差额,反映一国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顺差说明实际资源从国内向国外净转移;逆差表明实际资源国外向国内净转移. 25

综合差额 考察除储备资产以外的所有项目的状况,该差额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情况,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的压力 国际收支逆差 抛售外汇 紧缩政策 本币贬值 扩大出口、放松资本流入 第十八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11 12 国际收支顺差 购进外汇 扩张政策 本币升值 扩大进口、放松资本流出 13 单选:1 单选:1 考点 7:国际收支调节 外汇缓冲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措施 内容 统计的含义 统计数据的类型 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考点1.:统计的含义

1.统计一词一般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含义: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2)统计数据(3)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是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

考点2: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了解)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到高、由粗到精可以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考点3:统计数据的类型(了解) 1.按照计量尺度分类:(1)分类数据(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2)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的)(3)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 2。三者的区别:

(1)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都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可以计算出各组的频数或频率,(2)数值型数据则可以用更多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考点4: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1。统计指标的理解和使用方法:(1)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2)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2。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的分类: (1)总量指标(又称为绝对数).如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商品零售额等

(2)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类: ①时期指标(一段时期内) ②时点指标(某一时刻上)(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

第十九章 统计调查 内容 11 12 13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单选: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 类 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统计数据的质量 考点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1。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包括:(1)第一手统计数据(主要数据)(2)第二手统计数据

26

2。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类:①全面调查 ②非全面调查 (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调查单位是否全部)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类:①连续调查 ②不连续调查 考点 2:统计调查方式

1.统计报表:(1)含义: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应用场合),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特点)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2)统计报表分类:

①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调查对象中每一个单位填报。非全面统计报表:调查对象中一部分单位填报.目前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

②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③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 2。普查 普查特点:

第一,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第二,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第四,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 3.抽样调查

(1)特点: 第一,经济性。这是抽样调查的一个最显著优点。 第二,时效性强 。第三,适应面广 ;第四,准确性高,数据质量有时比全面调查更高。 (2)方法: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4.重点调查

特点: 第一,调查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第二,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 5.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的主要作用:第一,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 第二,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考点3: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1.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方法(7 种) (1)直接观察法(调查人员到现场)(2)报告法(是我国统计调查中常用的方法)(3)采访法(4)登记法(5)电话访问法(6)网络调查法 (7)试验设计法

2.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 ①要评估第二手统计数据的可用价值.

②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③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④引用统计数据要注明数据来源。 考点4:统计数据的质量

1.统计数据的误差及误差的来源: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 登记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 含义 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 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27

来源 填报错误、抄录错误、从理论上讲可以汇总错误等.有意虚报消除 或瞒报调查数据 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样本结构与通常是无法消除的,但事先可以进

总体结构存在差异;样本容量不足等 行控制或计算 2.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概括为六个方面(了解)

第二十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内容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表 11 12 13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考点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含义

2.频数分布表:将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

可以参考教材表 20—2 不同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和产业类型的频数分布:(1)列联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交叉分类的频数分布表.

(2)交叉表:二维的列联表(两个变量交叉分类).

3比例、百分比和比率的计算方法(参考教材表 20—3 不同登记注册类型企业的频数分布 ) (1)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结构。 (2)比率:是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 考点 2:条形图的作用、特点和绘制方法

1.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有单式、复式等形式.在表示定类数据的分布时,用条形图的高度或长度来表示各类别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注: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形图;也可以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

2。圆形图也称饼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在绘制圆形图时,总体中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用圆内的各个扇形面积表示部分所占的比例。

考点 3: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

对于顺序数据,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绘制累积频数分布图。 1.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的计算方法

(1)累积频数的计算方法(两种): ①向上累积: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

②向下累积:从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向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累加频数(数值型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下累积。 2.顺序数据累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1)顺序数据的图示: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也适用于顺序数据,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和环形图。顺序数据的独特图示方法有:累积频数分布图。

(2)累积频数分布图:根据累积频数分布表的数据绘制累积频数分布图。 考点 4: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图示方法都适用于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但数值型数据还有一些特定的整理和图示方法并不适用于品质数据,如数据分组、直方图、折线图. 2..数据的分组的含义和方法(①单变量值分组 ②组距分组) 3.数据分组的具体步骤(7 步)

(1)确定分组组数,其要求为: 第一,划分的组数不太多也不太少。 第二,组数的确定要保

28

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与组内资料的同质性. 第三,采用的分组办法,要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态。

统计分组组数经验公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特基方法):公式参考教材书本教材P129 (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3)求极差(极差:最大的观察值与最小的观察值相减)

(4)确定各组组距。在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级差/组数。组距与组数成反比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5)确定组限。组限:是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或者说是每组观察值变化的范围。

下限和上限: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组中值: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

(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统计各组频数的原则:“不重不漏”原则.) (7)制作频数分布表

考点 5: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数值型数据显示图形:直方图、折线图,以及上面介绍的条形图、圆形图等. 1.直方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绘制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我们用横轴表示数据分组,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这样,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了一个矩形,即直方图。

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条形图的各矩形是分开排列,而直方图则是连续排列。

2.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直方图顶部的中点(即组中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是折线图。需要注意,折线图的两个终点要与横轴相交。

考点 6:统计表(了解)

统计表的基本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 统计表的设计要求:(1)总体设计要求: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2)具体设计要求:合理安排统计表结构、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第一,合理安排统计表结构,比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的位置应安排合理.行标题和列标题可以互换

第二,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总标题应简明确切地概括出统计表的内容,一般需要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以及何种数据(What),即标题内容应满足 3W 要求。如果表中的全部数据都是同一计量单位,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若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则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第三,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而行标题之间通常不必用横线隔开.总之,

表中尽量少用横竖线。表中的数据一般是右对齐,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点的位数应统一.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一\"表示,不应出现空白单元格。 第四,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

第二十一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内容 集中趋势的测度

11 29

12 13 单选:5 离散程度的测度 单选:1 考点 1:集中趋势的测度 1。集中趋势的含义: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集中趋势测度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数值水平。

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用 M0表示.用众数反映集中趋势,非常直观;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3。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用 Me 表示.特点:中位数也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4.算术平均数

(1)含义:又称均值,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用 X 表示。 (2)应用范围:它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品质数据.

(3)地位: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4)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

(5)算术平均数的特点:第一,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各组数值的大小,另一个是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在数值不变的情况下,哪一组的频数多,该组的数值对平均数的作用就大,反之哪一组的频数少,该组数值对平均数的影响就小。第二,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真实性受到干扰。 5.几何平均数(常用于计算产品的平均合格率)

(1)含义:n 个观察值连乘积的 n 次方根.几何平均数也有加权和不加权之分. (2)计算方法(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参考书本P136。

(3)计算几何平均数要求各观察值之间存在连乘积关系,它的主要用途是:(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考点 2:离散程度的测度

1。离散程度的含义: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

2。描述数据特征中的作用: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3。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4.极差:(1)又称全距,最简单的变异指标,是总体或分布中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用 R表示。

(2)特点:第一: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第二:计算简单,涵义直观,运用方便。第三: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5。标准差和方差:(1)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2)方差:标准差的平方。(3)标准差和方差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又具有比较好的数学性质,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侧度方法。 6。离散系数。(1)含义: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用V表示.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

第二十二章 会计基本概念

30

内容 会计概述 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础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1 12 13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单选:2 单选:1 考点 1: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1.会计的概念: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特征:

(1)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具有一整套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专门的技术方法.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的基本职能:(1)核算职能(2)监督职能(合法性、合理性)。 核算和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最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会计核算职能的质量保证。

4.会计的对象:凡是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即会计对象。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考点 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注:在会计实践中,通常将单位在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事项(单位内部)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考点 3:会计的基本前提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叫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1)会计主体: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它确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 1 月 1 日起至 12 月 31 日止。(4)货币计量 考点 4:会计基础

两种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企业)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除部分经济业务事项})。

考点 5: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

1.合理确定会计记账基础 2.配比原则3。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原则4.划分收益性支出(只与本期收益有关)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涉及到以后各期取得的收益) 考点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2。相关性(又称有用性)3。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4。可比性(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以便纵向比较;不同企业口径一致,以便横向比较)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7。谨慎性8.及时性。

第二十三章 会计核算

31

内容 11 12 13 单选:4 多选:1 单选:1 单选:1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 财产清查 考点 1:会计要素

(1)静态会计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

(2)动态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及利润,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

1。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按流动性(一年)分为:(1)流动资产(2)非流动资产 2。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间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4。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5.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按照与收入的配比关系不同,可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6。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按照构成,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考点 2: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会计要素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2)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2.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1)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2)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且能够可靠计量。 考点 3:会计科目

1。定义: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2.分类。(1)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总分类科目(统驭控制作用)和明细分类科目(补充说明).

3.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1)合法性: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2

(3)实用性: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考点 4:会计等式 1。会计恒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出资金运动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也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三个基本要素. (2)收入—费用=利润,收入和费用配比,其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收人大于费用的差额为实现利润,反之为亏损.三者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考点 5:记账方法

1按其登记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方式的不同:(1)单式记账法(2)复式记账法: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是会计核算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会计方法之一。

2.复式记账法的分类(根据记账符号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三种。我国明确规定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采用借贷记账法. 4。借贷记账法

(1)概念:是指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2)记账符号:将会计科目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科目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3)会计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 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 权益类、收入类 期初、期末余额 借方 贷方 增加 借方 贷方 减少 贷方 借方 资产类账户、权益类账户的内部勾稽关系:

①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②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③损益类会计账户余额转入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无余额. (4)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5)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指对每项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分录三个要素:对应账户名称、记账方向、金额。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试算平衡的分类: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

公式为:全部会计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5。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平行登记。

(1)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 ①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 ②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③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相等。

(2)总账与明细账平行登记要求做到: ①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依据相同). ②借贷方向相同(方向相同)。 ③所属会计期间相同(期间相同). ④计入总分类科目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的金额合计相等(金额相等)。 考点 6: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的种类(按其编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最初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有关经济责任的文字凭据,如销货发票、款项收据等。

33

(2)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指由会计部门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分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2.会计凭证的作用:

(1)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2)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 (3)加强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考点 7: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种类 标准 来源 分类 自制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 格式 通用凭证 专用凭证 内容 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等。 如企业购买材料、商品时,从供货单位取得的发货票,就是外来原始凭证。 如由人民银行制作的银行转账结算凭证和全国通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如折旧计算表和差旅费报销单等. 2。原始凭证审核的主要内容:

(1)合法性和真实性 (2)合理性 (3)完整性 (4)正确性 考点 8:记账凭证

1按内容可将记账凭证分为:①收款凭证②付款凭证③转账凭证(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无关的经济活动)

2按填列方式可将记账凭证:①复式记账凭证②单式记账凭证

4.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1)内容是否真实 (2)项目是否齐全 (3)科目是否正确 (4)金额是否正确 (5)书写是否正确。 考点 9:会计账簿

1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的意义: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

2会计账簿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①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②分类账簿③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 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是一种表外账簿)

(2)按账页格式分类:两栏式、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 4 种。 分类 两栏式 三栏式 多栏式 数量金额式 基本金额栏目 借方和贷方 借方、贷方和余额 两个基本栏目借方和贷方按需要分设若干专栏 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内,都分设数量、单价和金额三小栏 特点 启用之前就已将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 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34

应用 普通日记账和转账日记账 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 应交税费、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 原材料、库存商品和产成品等明细账 (3)按外型特征分类: 分类 订本账 应用范围 总分类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活页账

各种明细分类账 装订在一起,而是装在活页账页中 卡片账 账户所需格式印刷在硬卡上 固定资产明细账 3会计账户 (1)会计账户(简称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2)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账簿的基本内容:封面、扉页、账页 考点 10:对账及结账

1.对账就是核对账目。通过对账,应当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错账更正方法

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予以更正。电子账簿中一般用相反符号来进行对冲更正。常用的错账更正法有: 划线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 应用情况 账簿有误,而记录凭证没有错误 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错误 修改方法 ①错误的数字:全部划红线更正 ②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 ①用红字填写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注销 ②用蓝字填写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 据以记账 按多记的金额用红字编制完全相同的记账凭 按少记的金额用蓝字编制完全相同的记账凭 证,以补充少记的金额,并据以记账. 记账凭证的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补充登记法 记账凭证的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3.结账

内容: 一是结清各种损益类账户,并据以计算确定本期利润; 二是结算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分别结出其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考点 11: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1。会计账簿的更换

(1)时间:通常在新会计年度建账时进行.

(2)总账、日记账和多数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 (3)固定资产明细账不必每年更换。 (4)备查账簿可以连续使用。 2。会计账簿的保管.

(1)年度各种账户在结转下年、建立新账后,一般都要把旧账送交总账会计集中统一管理. (2)会计账簿暂由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保管 1 年,

(3)期满之后,由财务会计部门编造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 考点 12: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的分类。(1)按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2)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全面清查的情况:①年终决算之前。②单位撤并或者改变其隶属关系时,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企业股份制改造前以及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等情况下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以明确经济责任。③开展资产评

估,清产核资等专项经济活动前.

35

2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

3.银行存款的清查:(1)通过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查明银行存款的实有数额. (2)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双方或一方记账有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

①所谓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一方已登记入账,另一方因尚未接到凭证而未登记入账的款项。

②未达账项大致有下列四种情况: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4.实物的清查方法:(1)实地盘点法(2)技术推算法 5.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发函询证的方法

6.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步骤和方法: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是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

第二十四章 财务会计报告 内容 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报表 会计凭证 11 12 13 多选:1 单选:2 多选:1 考点 1:财务会计报告 1.财务会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2.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四表一附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3.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 考点 2:会计报表

1.会计报表:企业以一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由会计账簿的数据整理得出,以表格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

2。会计报表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表以及相关附表.

(1)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一定时间点上财务状况的信息) ①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②格式:主要有报告式和账户式两种格式,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2)利润表 (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 ①以“利润=收入—费用”会计等式为依据 ③格式:多步式和单步式,我国企业的利润表多采用多步式 (3)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考点 3: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1.时间:年度终了编报

2。结账日:公历年度每年的 12 月 31日;半年度、季度、月度结账日分别为公历年度每半年、每季、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得提前或者延迟。 3对账、结账及其他检查工作的内容包括:(1)对账:账证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

(2)结账:结出有关会计账簿的余额和发生额,并核对各会计账簿之间的余额;

36

(3)其他检查工作

4.勾稽关系:(1)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 (2)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的有关数字应当相互衔接。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中的“未分配利润\";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净额\"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等存在勾稽关系。 5.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1)结算款项,包括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应交税费等; (2)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各项存货; (3)各项投资;

(4)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 (5)在建工程; (6)其他内容。

第二十五章 法的一般原理 内容 法的概念、本质与基本特征 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法的制定和法律解释 法的功能和效力 11 多选:1 单选:1 12 单选:1 单选:1 13 单选:1 考点1:法的概念、本质与基本特征 1。法的本质

(1)阶级性: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2)国家意志性: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都表现为法,只有经合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志才能成为法

(3)物质制约性:最终决定于构成物质关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 (4)法是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 (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6)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考点2: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和分类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构成法的“细胞”

2。法律规则构成 (1)假定条件(包括适用条件、主体行为条件)(2)行为模式:包括可为(授权)模式、应为(义务)模式、勿为模式(3)法律后果(肯定的或者否定的) 3.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1)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2)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

(3)不是每一个法律条文都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 (4)不是每一个法律条文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4。法律规则的分类

(1)按照规则的内容不同,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2)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分为①确定性规则②委任性规则③准用性规则: (3)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分为①任意性规则②强行性规则

考点3:法的制定和法律解释

1.我国的立法程序 (1)立法程序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止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

37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立法程序一般来说包括三个大的阶段:准备阶段、形成或确立阶段、完备阶段。 阶段 准备阶段 形成(确立)阶段 完备阶段 立法预测,立法规划制定,法律草案的拟订和论证等 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通过、公布法律 法的修改、废除,法的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 3.法律解释的概念和分类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分类 立法解释 行政解释 司法解释 解释权归属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家行政机 国家最高司法机 具体内容 立法解释是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基础;立法解释的效力最高 考点 4:法的功能和效力

1.一切社会法的作用都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五种: (1)指引作用:包括个别指引和规范性指引

(2)评价作用: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 (3)教育作用: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

(4)预测作用:预先估计到他们之间将如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5)强制作用:违法者行为的制裁和惩罚。

2。法的社会作用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二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第二十六章中国的法律体系 内容 法律体系的概念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1 12 单选:1 13 多选:1 考点1:法律体系的概念 1概念: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

2。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规范的总称。

3.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社会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程序法. 考点2: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法律部门 宪法 行政法 民法 调整对象 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行政关系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主要法律 基本文件:《宪法》 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 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基本法:《民法通则》 单行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等 单行法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信托法、期货交易法、海商法等 企业管理方面:全面所有权工业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 财政、金融和税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个人所得税法、预算法、会计法等 38

商法 经济法 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和商事活动 国民经济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刑法 诉讼程序法 劳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关系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犯罪和刑罚 诉讼活动关系 劳动法、社会保险法、未成年人 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 自然资源方面:森林法、草原法等 环境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法等 《刑法》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律师法、法官法 总结:

1。宪法是整个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部门法的制定依据。 2。商法与民法、经济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商法调整的是商事关系或者商事行为,即企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商事行为大都具有营利的目的,普通消费者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事行为,不属商法调整.

3。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最基本的法律部门之一。

第二十七章 行政法基础知识 内容 行政法概述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 行政赔偿 1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12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13 单选:1 单选:1 考点 1:行政法概述 1。 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部门尚无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3)行政法易于变动,稳定性弱. 2.行政法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行政合理性原则:内容要符合立法精神和目的,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行政应急性原则:在面临突发事件导致公共管理危机的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施某些没有明确法律。

3。行政法律的概念

(1)行政法律:指行政法律规范调控的因行政活动而形成或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关系:

①行政关系:行政法调整的对象②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调整的结果 4。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客体(物质财富、行为和精神财富等)和权利义务的总和。 考点 2:行政主体的法律特征

1.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2.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3.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这是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组织能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关键性条件.

39

考点 3:行政行为

1. 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 行政行为的特征: (1)执行法律的行为。 (2)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3)实施法律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

(4)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 考点 4:四种主要行政行为

1行政立法:我国行政立法主体—-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特点:①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②行政许可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③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④行政许可一般为要式行政行为 3.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执行) 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①警告:仅仅影响其声誉②罚款:缴纳一定数量货币③没收:相关财务收归国有

④责令停产停业:限制当事人已经具有的权能(注意:这是责令停产停业与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之间的本质区别)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⑥行政拘留 适用对象 不适用对象 适用时间 适用程序 内容 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的自然人 精神病患者、不满 l4 岁的公民以及孕妇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一周岁以内的婴儿的妇女,还包括我国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l 日以上,15 日以下 须经过传唤、讯问、取证、裁决、执行等程序 4。行政强制

考点 5:行政复议 1.行政复议的特征:

(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不解决民事争议和其他争议 (3)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4)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人启动的 2.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

(1)一级复议制度.对复议不服的,不得再向上复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书面复议制度。书面审查。书面复议为基本方式,其他方式为补充。

(3)依法复议不调解制度.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裁判,合法予以维持,违法予以撤销,不当的予以变更。不应进行调解,也不得以调节方式结案. (4)复议不停止执行制度。

(5)被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制度。被申请人无法举证,复议机关有权撤销。 考点 6: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的特征

(1)侵权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区别于其他赔偿

(2)行政赔偿的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权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行政赔偿责任是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上的违法行为所致

40

(4)行政赔偿责任由国家承担

第二十八章 民法基础知识 内容 民法概念与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 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与民事责任 诉讼时效 11 单选:1 单选:2 多选:1 单选:1 单选:1 12 多选: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13 单选:1 单选:1 多选:1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考点 1: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1民法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和人身关系。非平等主体不由民法调整。 2.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地位平等

(2)诚实信用原则——被学者称为“帝王条款” (3)公平原则 (4)合法原则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6)公序良俗原则: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3.民事法律关系

①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②内容: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③客体: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指向的事物,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等。

民事法律事实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民事法律事实.

①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当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实,当事人无法预见和控制,如自然人死亡、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间的经过等

②行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考点 2:民事主体

1.民事主体的种类:公民(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3.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或16—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应民事活动的,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监护: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 第一顺序监护人:未成年人为其父母,精神病人为其配偶。 5。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41

①宣告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②宣告死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下落不明满四年的;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法人:

(1)法人的概念: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有效期: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3)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非法人组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体。

(1)最典型的非法人组织——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无论普通合伙企业还是有限合伙企业,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2)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考点 3: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发生行为人所期望的法律后果,这也是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所在。 (2)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或不可缺少的要素.行为人的内心意愿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为外人所了解和执行,因而具有法律意义。 (3)具有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符合法律,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4。无效民事行为: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而当然、确定地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违法性.

(2)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单方行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

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⑤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3)后果: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应当承担财产的返还义务、损失赔偿责任和其他的制裁。 考点 4:代理

1。代理的概念的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或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2.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3。代理的法律特征:

42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

(2)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必须有独立意思表示。代理人进行代理行为,就是要代被代理人实施民事行为,代理人应以自己的判断为被代理人的利益,独立为意思表示。 (3)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4)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4。代理的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5。无权代理: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

(1)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被代理人的追认后才有效 (2)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3)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

成损害的,由第三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6.滥用代理权: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自己代理、双方代理和恶意串通

7。代理的终止:(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①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②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③代理人死亡;

④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⑤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终止:①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②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③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④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

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 . 考点 5: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1.民事权利概念: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民事权利分类 标准 根据权利具体内容不同 根据义务人是否特定分类 分类 财产权 人身权 绝对权 相对权 举例 物权、债权等 人格权、身份权 所有权 债权 3.我国法律规定的几种主要民事权利

(1)物权: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和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留置权人优先受偿)

(2)债权——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 (3)人格权——一种基础性权利

(4)身份权-—身份权并非人人都享有,主要包括监护权、亲属权、荣誉权、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考点 6: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1。民事义务的分类

(1)积极义务:一定的作为为内容的义务,如交付财物、完成工作、提供劳务等 (2)消极义务:一定的不作为为内容的义务,如所有权关系中义务主体的义务,相邻关系中当事人的容忍义务等。 2. 民事责任的法律特征

43

①民事责任是因为违反民事义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②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性责任。

③民事责任的范围与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范围相适应。 3.侵权责任

(1)侵权责任: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补救性和制裁性的双重性质. (2)侵权责任根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

①一般侵权责任是指因为故意或者过失而造成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构成要素有四个: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②特殊侵权责任:并不需要具备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是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所应负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因特定主体致人损害,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等主体;二是因

特定活动致人损害,如高危作业、地面施工等特定活动;三是因特定物件或物质因素致人损害,如特定产品、环境污染、饲养动物等特定物件或因素. 考点7: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权利人在一定时期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一种时效制度.

2.诉讼时效的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法律没有作特殊诉讼时效规定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时效,时效期间为 2年。 (2)特别诉讼时效。民事基本法与特别法就某些民事法律关系规定的短于或长于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的时效。

3。我国民法通则第 136 条规定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 1 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4。诉讼时效期间为 4 年:因国际货物买卖和技术进出口合同发生纠纷要求保护权利的。 5.权利最长保护期限:我国民法通则第 137 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 20 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6.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1)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中止的条件有:

①须有法定的中止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和其它障碍两种情形; ②中止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 6 个月内。

(2)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引起时效期间中断的法定事由有 3 种: ①起诉

②以请求、通知和催告等方式主张权利 ③承认或者认诺

第二十九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内容 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行政诉讼法基础知识 11 单选:1 多选:1 12 单选:1 多选:1 多选:1 13 单选:1 单选:1

44

仲裁法基础知识 单选:1 单选:2 单选:1 考点 1: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3)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4)辩论原则(5)处分原则(6)检察监督原则(7)支持起诉原则

3.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有:合议制、回避制、公开审判制、两审终审制.

(1) 回避适用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回避适用的情形包括:

①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②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③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

(2)公开审判制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

公开.不公开审判的情况: ①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②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③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下列情形为两审终审制的例外:

①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审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②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

考点 2: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管辖

简单地说,管辖解决的问题是当事人在遇到民事诉讼的时,应到哪个法院去打官司.

2.管辖的分类:(1)级别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2)地域管辖:按照各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划分诉讼管辖。 ①一般地域管辖.是指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人民法院的隶属关系来确定诉讼管辖。

②特殊地域管辖。是指以被告住所地、诉讼标的所在地、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专门由特定的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属于专属管辖的诉讼有以下三类:

①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②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③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

(5)裁定管辖:法院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诉讼的管辖。 考点 3:第一审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

第一审普通程序:起诉、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

1.起诉:当事人就特定民事纠纷,请求法院来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

2.开庭审理包括 6 个阶段: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辩论后的调解、合议庭评议和判决.

45

3。受理:人民法院接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 7 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 7 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不予受理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考点 4:第二审程序 1。上诉:(1)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程序可以上诉判决包括:

①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后作出的第一审判决②第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后的判决;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再审作出的判决

(2)第二审程序可以上诉裁定。包括:①不予受理的裁定②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③驳回起诉裁定

2。第二审程序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维持原判决: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

(2)改判: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3)重审: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

考点 5:审判监督程序

1.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人民法院认为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再行审理的程序. 2.再审程序的提起包括三类: ①基于审判监督权的再审 ②基于当事人诉权的再审

③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和再审 2.督促程序

(1)督促程序适用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的案件。(2)支付令的送达应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等法定送达方式,不能使用公告送达。 3。申请支付令

(1)适用范围:督促程序适用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的案件。 (2)申请支付令的条件

①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的标的必须是金钱或有价证券②请求给付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已到期且数额确定,并写明了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 ③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没有对等给付义务. ④支付令必须能够送达债务人 (3)支付令的效力

①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 15 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②债务人口头异议无效。

③债务人收到支付令后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异议,则支付令生效,生效的支付令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考点 6:公示催告程序 注意事项

(1)公示催告案件由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2)公示催告期间最短不得少于 60 日。 (3)公示催告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的,应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次日起 1 个月内提出。

(4)除权判决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当事人不得提起上诉

46

考点 7:公益诉讼制度

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修改,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一种典型的公益诉讼制度 考点 8:执行程序

1.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间为 2 年,由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执行员负责。 2.。执行中止: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3。执行终结:

(1)申请人撤销执行申请的;

(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考点 9: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1我国行政诉讼的特征:

(1)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统一受理和审理。

(2)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只限于就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 (3)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者必经程序。 (4)行政案件的审理方式原则上为开庭审理.

2.行政诉讼具有与其他诉讼不同的特有原则,主要包括:

(1)当事人选择复议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4)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 考点 10:仲裁法基本知识 1.仲裁法的一般原则包括: (1)自愿原则。 (2)仲裁独立原则.

(3)仲裁一裁终局原则。 (4)仲裁保密原则

2。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协议。

3.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

(1)形式要件:仲裁协议应具备书面形式。 (2)实质要件。仲裁协议应具备下列要件:

①当事人必须有缔约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 ③当事人约定的仲裁事项不得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

4。仲裁协议的效力 5。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

6。仲裁程序 :(1)申请与受理(2)开庭和裁决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