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慧话语--汇萃篇

智慧话语--汇萃篇

2020-08-03 来源:乌哈旅游
【原文】孙思邈曰:胆欲大则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译文】孙思邈说:做人要气魄宏大,思虑精细,智慧圆融而行为端方。

【原文】林逋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伤,忍无辱。【译文】林逋说:真诚待人可以无悔,宽恕别人可以消除仇怨,谦和待人可以免除彼此伤害,善于忍耐则不会招致羞辱。

【原文】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译文】行善容易,躲避乐施好善的虚名却难。

【原文】畏能止祸,足能止贪。【译文】畏惧戒慎能防止灾祸,知足常乐能遏止贪婪。

【原文】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译文】因为富贵而骄恣无礼,固然很不好;因学识渊博而骄横无礼所带来的祸害也不容忽视。

【原文】欲当大任,须是笃实。【译文】想要担当重任,必须诚实淳厚。

【原文】克勤小物最难。【译文】能勤勤恳恳地做一些小事最难能可贵。

【原文】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力小任重,恐终败事。【译文】看到的期望不可不远大,然而要实现它也必须衡量自己的力量循序渐进。若期望太高而实力不足,恐怕终究会带来失败。

【原文】朱晦庵曰:莫说要待顿段工夫方做得,如此便磋过了,只今便要做去,断以不疑鬼神避之。需者,事之贼之。 【译文】朱晦庵说:不要说等一段时间才能够去做,这样就把时间白白地荒废过去了,应当现在就去做,决不要以各种借口躲避要做的事情。等待,往往是败事的根由。

【原文】薜文清曰:英气最害事,浑含不露圭角,最妙。【译文】薜文清说:英气逼人往往最容易坏事,深沉含蓄,不露锋芒,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原文】把念头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译文】使自己的心志纯净专一,还有什么样的义理不能领悟;树立崇高的理想,发奋努力,不断进取,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呢?

【原文】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后有诸长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传。君子之动,可不慎欤?【译文】 不好的名声,往往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以后哪怕有再多的长处也不能挽回影响,而只有这一个坏名声流传开来。君子的一举一动,怎能不十分慎重呢?

【原文】圣人常自视不如人,故天下无有如圣人者。【译文】圣人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正是由于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使得天下无人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为宇宙完人甚难,大都是半节人。前面破绽,后来修补,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么人,以前都饶得过。【译文】在世界上要想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很难,大都是有缺点的人。前面存在的缺点错误,要在以后不断地修正弥补,只要看他最后的结局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前的过错都是可以饶恕的。

【原文】只竟夕检点,今日说得几句话关系身心,行得几件事有益世道,自谦自愧,恍然独觉矣。【译文】整个晚上自我反省,今天自己说了几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话,做了几件有益于社会道义的事,是心安理得还是有愧于良心,忽然自己很快就觉醒了。

【原文】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厌妻子,然后谓真学实养。【译文】

做人应当心地无私,光明磊落,使鬼神也为之叹服;在家庭生活中,不为妻子儿女所厌恶,然后才真正称得上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

【原文】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译文】天地万物生存的规律,都是由舒缓从容而发端,由急迫仓促而衰亡。急迫仓促,是生命即将衰亡的征兆;从容舒缓,则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象征。做事从容,则圆满无悔,余味无穷;做人从容,则心闲气定,益寿延年。

【原文】《座右编》曰: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耳。【译文】《座右编》说:人生凡事减省一分,便可超脱一分,如交际减少,便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干扰;如说话减少,便可少犯许多过失;如思虑减少,便可少耗些精神;如少动些心计,便可保全浑厚的天性。如果不设法每天

减少而设法每天增加,那真要束缚自己的一生啊!

【原文】看他人错处,时时当反观内省。【译文】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要时时引以为戒,进行自我反省。

【原文】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译文】想要别人不听到,不如自己别说;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别做。

【原文】张杨园曰:土薄则易崩,器薄则易坏;酒醇厚则能久藏,布帛厚则堪久服,存心厚薄,固寿夭福祸之分也。【译文】张杨园说:泥土层太薄就容易崩塌,器皿太薄就容易被损坏;酒味纯正浓厚能够长久收藏,布帛厚实能够经久耐穿。居心厚道还是刻薄,是关系到人一生长寿还是夭亡,招祸还是得福的大事。

【原文】孝道何尽?及时为贵。毋使亲年日短,而悔吾心之未尽;毋使子力日裕,而伤吾亲之不逮。【译文】怎样才算是恪尽孝道呢?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行孝,越早越好。不要等到父母年事已高,活在世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时,才后悔自己未能尽到孝心;不要等到儿子的财富一天天增多时,才悲叹父母已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了。

【原文】范忠宣公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译文】范纯仁告诫子弟说: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批评和要求时却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宽恕自己的过错时却显得很糊涂。你们只要经常以要求别人的心思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思来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原文】居家之病,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或无以异。【译文】居家生活的大忌,主要是饮食奢华浪费、大兴土木、与人打官司、玩乐无节制、懒惰傲慢等,只要沾上其中任何一种,都能够导致家庭破败。其次还有两种情况也应该提防;一是家境贫寒却热衷于交际应酬,大操大办讲排场;二是家境富足却十分吝啬小气。这两种情况尽管不一样,可是带来的危害却都不容忽视。

【原文】罗氏《训世编》曰: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

惊怖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译文】罗氏《训世编》说:孝子事奉父母,不能使父母感觉到冷淡和嫌弃的意思,不能使父母心中感到烦恼,不能使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不能使父母忧愁郁闷,不能使父母心中有难言之隐,不能使父母感到对不起子女而产生惭愧和悔恨之心。

【原文】王文成曰:子弟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花千叶者无实,为英华太露也。【译文】王阳明先生说:凡是天资聪颖的子弟,必须让他掩藏才华,含而不露,养成深沉持重的气质。自然天道的规律是,不善于聚合收敛就难以发散。那些有着许多花瓣的花木常常不结果实,是因为它的精华全都显露在外表了。

【原文】吕叔简曰:人子之道,莫大于事生,百年有限之亲,一去不回之日,得尽一时心,即免一时悔矣。【译文】吕坤说: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儿子,最重要的就是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待奉,父母的寿命最多不过百年,而光阴易逝,过一天就少一天,能够在父母膝下多尽一分心意,日后就会少一分后悔。

【原文】朱方伯训子潮远曰:安贫读书,守礼修身为上。一个「谦」字一生受用不尽;两个「勤俭」字,子孙享用不了。【译文】朱方伯教训儿子朱潮远说:安于清贫,勤奋读书,恪守礼教,修养身心,这是为人处世的上策。只要时时处处做到谦虚谨慎,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只要培养出勤俭节约的家风,子子孙孙都会受益无穷。

【原文】父母教子,当于稍有知识时,见生动之物,必教勿伤,以养其仁;尊长亲朋,必教恭敬,以养其礼;然诺不爽,言笑不苟,以养其信。【译文】父母教育孩子,应当在其刚刚懂事时,看到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让其不要伤害,以便培养其仁爱之心;对于长辈以及自家的亲朋好友,一定要让其恭敬对待,以便培养其谦恭有礼的作风;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反悔,谈笑时不能信口开河,以便培养其稳重守信的品质。

【原文】李文定曰: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译文】 南宋人李燔说: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名事业。

【原文】天下事未有理全在我,非理全在人者,但念自己有几分不是,即我之气平;肯说自己一个不是,即人之气亦平。【译文】天下的事情不可能道理全在我这一边,而别人都是无理取闹,因此只要能想到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么内心就会平静;如果能承认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么别人也就心平气和了。

六事箴言---

围炉夜话---

【原文】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译文】有真才的人必定含而不露,就像浑金璞玉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显露出来;做学问一定不能有所间断,要像行云流水一样,日复一日不断取得进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译文】多行善事的人家,必然给子孙带来福泽;多行不义的人家,必然给子孙带来祸殃。由此可知广行善事以造福后代,称得上深谋远虑。贤能的人广积财货,就会消磨意志;愚笨的人广积财货,则会犯下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积累财产留给子孙,实在贻害万穷。

【原文】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译文】一句话说错了就足以招来大祸,所以古人严守其口如同护持花瓶一样,生怕其落地破碎;一件事做错了就足以遗恨终身,所以古人约束修持自身如同保护白玉一样,生怕沾上污秽。

【原文】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译文】性情浮躁,耐不得一点麻烦,是做人的大忌;宽容忍让,甘愿自家吃亏,是处世的最好办法。

【原文】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译文】只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这是消除怨恨的好办法;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别人,这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文】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译文】人的精神通过眼睛可以传达出来,眼睛有眼皮,眼皮闭上便可以蓄养精神;世间有许多祸事都出自人的口舌,口舌外有嘴唇,嘴唇常常合起来就可以防止惹祸。

【原文】事当难处之时,只退让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译文】事情到了难以处理的时候,只要能够做出小小的让步,就很容易解决;事情到了将要成功的时候,只要稍微有所松懈,就很可能前功尽弃。

迂言百则---

【原文】《管子》曰:心君之位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译文】 春秋战国时的名著《管子》中说:人心就好比是国君,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人心一旦偏离了正道,那么人的各个部分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不要代马匹去跋涉,应当让它尽到自己的力量;不要代飞鸟去飞翔,应当让它尽情舒展自己的羽翼。不要抢在外物之前行动,应当冷静地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贸然行动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静观其变才会游刃有余。去除内心的欲念,高尚的情操才会深入人心,打消龌龊的念头,才会有神明的容身之地。

【原文】《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译文】堆积土石成为山丘,风雨就在山中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渊泽,蛟龙就在渊中产生;积累善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自然就会聪明睿智,具备圣贤的心意。所以不积累每次迈出的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不积累每一条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汇成汹涌的江海。所以假如没有深沉坚定的志向,就不会通晓事理;假如不愿踏踏实实地做事,就不会取得显赫骄人的成绩。因此声音不会细小到让人无法听见,行动不会隐秘到让人无法看见,就好比是美玉藏在山中会使草木丰茂、明珠藏在渊中会使崖岸不枯一样,只要不断地积累善行,怎么会不被人知道呢!

【原文】黄石公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译文】秦朝末年的哲人黄石公说:戒除不良的嗜好和欲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拖累;克服不良的习惯,就可以少犯许多过失;远离醇酒和美色,就可以使自己的品行高洁无瑕;躲避各种嫌疑和是非之地,就不会被他人误解;广泛地学习,恳切地求教,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认真修习,少发议论,就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恭敬谦虚,勤俭节约,就可以保持清高的节操;周密思考,深谋远虑,就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亲近仁者,与正直的人们为友,就可以扶困济危,造福他人;宽恕他人,身体力行,就可以合乎仁义之道;尊重人才,选贤任能,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嫉恶如仇,疏远小人,就可以平定内乱;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就可以头脑清醒;反复斟酌,全面权衡,就可以应付突发事变;机动灵活,善于变通,就可以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宽厚包容,顺其自然,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支持;正直耿介,刚正不阿,就可以建立宏大的功业;勤勤恳恳,温和平易,就可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原文】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译文】要想使自己心志专一,行为笃厚,就要在以下各个方面做得恰到好处,从而兴利避害:最长远的打算就是要把各种因素充分考

虑到,最能使自身安然无祸的办法就是忍受屈辱,最紧迫的头等大事就是修持德行,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就是广行善事,最能感动神灵的事就是保持内心高度虔诚,最大的明察善断就是能够体察物情,最吉利的事就是学会知足,最痛苦的事就是欲望太多,最大的性格弱点就是做事情没有恒心,最为目光短浅的做法就是只顾眼前利益,最阴险的人就是那些贪婪鄙陋之人,最易招致众叛亲离的做法就是刚愎自用,最危险的事就是任用自己不信任的人,引起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私心太重。

【原文】陆子曰:气感之符,清洁明光;情素之表,恬畅和良。调密者固,安静者祥,志定心平,血脉乃长。【译文】汉代人陆贾说:当人真气通畅时,人的外表就会显得清洁明亮,光鲜异常;当人内心坦诚时,人的神情就会显得安闲自得,恬静舒畅。善于调摄的人精神强固,安于清静的人平和安祥。意念专注,心绪平定,必定能够延年益寿,家族兴旺。

【原文】董子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人也,义,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我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众人不察而反之,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译文】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用仁德来安抚他人,用义理来约束自我。仁,是针对他人而言的;义,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推行仁德的关键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身;维护义理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关系,违背了自然天理,怎么能不引起混乱呢!

【原文】杨子曰: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仪,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译文】汉代人杨雄说:天下有三种归宿,如果凭着自己的情欲行事,横行无忌,就会沦为不齿于人类的禽兽;如果能够严于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义伦常,才能算得上是纯粹的人;如果通过自我不断修行,福至心灵,超凡脱俗,那么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崔子玉《座右铭》曰: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暖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译文】东汉人崔瑗有一篇座右铭:不要津津乐道别人的缺点,不要时时夸耀自己的优点,施舍给别人不要念念不忘,接受施舍不要忘恩负义。世俗的荣耀不值得羡慕,只有仁爱才是行动的准绳,做事但求问心无愧,哪怕他人造谣诽谤。不要使名声超过实绩,清静敦厚历来为圣人所提倡。身处污泥不沾染,懵懵懂懂敛锋芒,柔弱从来可生存,老子劝人戒刚强,碌碌无为是鄙夫,安闲之中滋味长。谨慎言语节饮食,知足常乐保吉祥,持之以恒勤自修,终究能使美名扬。

【原文】文中子曰: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起者,佞之媒也。绝囮去谋,谗佞远矣。【译文】隋代人王通说:导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急功近利,招致灾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言语不慎,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最大的耻辱就是缺乏羞耻之心。听到别人的指责就发怒的人,最容易招来进谗的人;听到别人的夸奖就高兴的人,最容易结交佞邪小人。只有克服这两种弊病,才可以远离谗言和佞邪。

【原文】横渠张子曰: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焉,不悫而后能,譬之豺狼不可近。【译文】宋代学者张载说:困顿和窘辱并不值得担忧,值得担忧的是人们言行不检点,自取困辱;荣耀和名利并不意味着快乐,只有那些彻底忘记荣耀和名利的人,才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弓矢必须得心应手,然后才能追求它的强劲有力;马匹必须驯服,然后才能追求它的速度和耐力;士人必须先得诚实正派,然后才去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那些心术不正却才能出众的人,就好比是豺狼虎豹,千万不可亲近和信任。

【原文】邵子曰: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行险侥幸,是逆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也。逆天理者,祸患必至。【译文】宋代学者邵雍说:世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包含着天意和人事的辩证关系,例如士人修身养性,这是个人的主观努力,至于能不能时来运转,得到朝廷的重用,则取决于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强求的。有的人无论得志或失意全都泰然自若,从不放在心上,这就是顺从天意的安排,随缘而行,顺其自然。有的人则铤而走险,抱着侥幸的心理投机钻营,这就是逆天而行。想尽办法去追求某样东西,这是人的主观意愿。至于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偿,则主要靠天时机运。无论得到与否都毫不在意,便是顺应自然天理;硬要巧取豪夺、志在必得,便是违背自然天理。凡是违背自然天理的人,必然会招来祸患。

读书十六观----

【原文】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译文】学问,必须从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来加以理解,那读书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备了,不需要外面添加进什么。但是圣人教导人们,需要读这个书时,大都因为虽然自身具备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须要亲身经历体悟过,才能懂得。圣人说的,都是他曾经历过的,体悟而得的体会。

【原文】学问,无贤愚,无大小,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译文】学问,不论贤愚、大小、无贵贱,都应是人本来就该懂得的事。如果没有圣贤之人,没有许多圣贤之书,没有许多圣贤所阐发的明确的道理,难道就不去理会,弄明白它了吗?也仍然要去理会的。如今有圣贤说的语言,有许多文字,人们却不去学习。师友们只能是把道理阐发明确。个人如果不自己发愤向前,师友们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的。

【原文】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译文】通过读书来认识、体悟圣贤的思想,凭借圣贤的思想,去认识、体悟自然的道理。

【原文】开卷便有与圣贤子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译文】

打开圣贤之书,就发现自己与圣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难道还不勤奋自勉、努力进取吗?

【原文】读书,放宽著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只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译文】读书时,应放宽心,道理自然会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忧愁,急迫,终无法悟出书中的道理。读书应了解书中的贯通处,不论东边西边,都能接触到这个扭转点才行。只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后,自有到达之处。如今说以前没有做过,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个太难,又怕自己笨做不出来,又怕记忆不起,这些都是闲说。只管低下头努力去做,不要关心快慢,很快就会有收获。即使是以前不曾做过的,现在更应下工夫将它完成。不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耽误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觉中年岁已老。

【原文】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译文】学习者读书,大多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彻底明白书中的道理。圣贤的言语本来就明白晓畅,只要稍微用功,加以留心,自然会明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是专心致志地去读书,怎么会有不明白的呢!

【原文】董遇挟经书投闲习诵,人从学者,不肯教之。云:「先读百遍,而义自见。」栾城云:「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读书者当作此观。【译文】三国时的董遇平常总是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认真习诵阅读。别人来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讲解,而是说:「读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苏辙也说过:「看书就像服药,服的多了,自然就会发生效验。」读书人应当从这些话中得到一些启迪。

【原文】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者当作此观。【译文】北齐颜之推说:「我每次读圣贤的书籍,从来都肃然起敬,衣冠整洁地阅读。废纸上写有五经辞义和贤达姓名的,也不敢拿来接触污秽的东西。」司马光对儿子说:「商人一心收藏金银财宝,读书人就只想着读书,要知道爱惜书籍。佛道两教的信徒尚且知道敬奉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难道还不如他们吗?」赵子昂在其书后写下这样的话:「收集书珍藏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善于读书的人,要意念专一,不生杂想,揩净案几,焚烧好香。看书时不能翻卷书脊,不能折起书页的角,不能用指头指点文字,不能手沾唾液翻揭书页,不能用书籍当枕头,不能在书中夹带名片,书籍破损要随时修补,不看书时要随手将书合上。以后谁得到我的这部书,请按上述方法实行。」读

书人应当像他们一样养成爱惜书籍的好习惯。

【原文】颜之推曰:「校定书籍亦不容易,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徐锴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尝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朱晦庵答杨元范书曰;「字书音韵,是经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此处不理会,却枉费了无限乱说,牵补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无精力整顿耳。」读书者观此。【译文】颜之推说:「校定书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没有把天下所有的书看遍,就不能对他人书籍文章胡乱涂改。或者那本书认为是错的,而这本书却认为是对的;或者是大同小异,或者是两部书都错了,不能偏信某一部书。」南唐徐锴在任秘书省正字一职时,用于校书的朱砂和雌黄从不离手,不工作到天黑不回家。曾经有一次回到家中说:「我不过是寄宿在这里罢了!」由于他早年就很精通字词训诂之学,所以他所校勘订正的书籍特别精审谨严。朱熹给杨元范回信说:「字书音韵,是研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前人大多数都不太留意,岂不知在这个问题上不注意,就很容易主观臆断,牵强附会而抓不住真正的意思,害处很大。可惜我自己年迈力衰,没有功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读书的人应当对书籍的音义校正给予足够的重视。

【原文】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张子《经学理窟》)【译文】普通人教育小孩,也会有所收获:约束自己不三心二意、随心所欲,这是第一个好处;教了别人几次,自己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是第二个好处;面对学生自己一定要衣冠端正,讲究仪表,这是第三个好处;常常感到自己水平低下而误人子弟,并且为此担忧,因此努力不懈,不敢掉以轻心,这是第四样好处。

【原文】先生尝曰:「敬敷五教在宽,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则是为教者当以宽容存心也。今日学中大体虽要严密,然就中节目宽缓,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长,必一事有所短,千万不同,遽难以强之也。《学记》自『一年离经辨志』至『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其始终节次,几多积累,必不可以苟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当随其学之所至而渐进也。盖教人与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许鲁斋集·附录》)【译文】先生曾经讲过:「恭恭敬敬地布陈五教在于宽容,君子通过施行政教就考虑到了政教没有穷尽,宽容能够保证民众幸福无疆,这就是教育人的人应当把宽容牢记在心的原因。今天的学者中的大多数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严格,然而其中具体的项目还是宽大舒缓的,大概因为人的资质高低不一,有早成才的,有晚成才的,有可以成就大业的,也有只能做小事的。况且擅长于某一方面,必定不善于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不相同,很难勉强把他们整齐划一。《学记》中的『过了一年看学生对经文的读断并进而考察他的志向、品行』到『过了九年明晓了某一类事物的道理并且能触类旁通,独立思考,能坚持一己之见,不随便动摇』,其开始结束的次序,经历了无数次的积累,是一定不能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得来的,因此教诲别人不要半途而废,既要根据他们各人的资质高下因材施教,又要按照他们学习的范围程度而循序渐进。也许教育人和使用人正好相反,用人应当用人的长处,教育人应当帮助别人认识到、并且弥补自身的短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