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动机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网络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以及使用动机和孤独感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从而为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平台提供依据,并为中学生物质主义倾向性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前期采用描述性统计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对初高中生短视频平台使用以及理想、价值观和生命意义感等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分析,在确定以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孤独感和物质主义作为研究变量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的974名学生展开正式调查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以及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下:
(1)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各人口学统计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2)青少年孤独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住校、是否独生、是否留守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
(3)在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方面,使用短视频平台在学生群体很普遍,使用频率较高,但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使用强度在生源地、是否住校上有显著差异。
(4)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在外部、内射、认同、内部四个维度上均处于中等水平。外部动机在性别、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显著;内射动机在性别、是否住校、是否留守上的差异显著;认同动机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显著;内部动机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
(5)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均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正向影响,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各维度使用动机,使用动机中的认同动机、内部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
(6)外部、内射、认同使用动机均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7)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正;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负;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负。
结论: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使用强度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也可分别通过外部、内射、认同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还可以分别通过内射、认同、内部使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
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四点教育建议:多方共治,让短视频平台发挥更多积极影响;合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物质主义;重视动机,增加行为背后积极动机驱动力;重视差异,分层分类指导学生。关键词: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物质主义孤独感
IMPACTOFUSINGSHORTVIDEOPLATFORMS
ONADOLESCENTMATERIALISM:
MEDIATINGROLEOFMOTIVATIONANDLONELINESS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exploretheimpactof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onadolescentmaterialismandtheroleofmotivationandlonelines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Itisintendedtoguideteenagersintherationaluseofshortvideoplatformsandtofavormaterialismamongmiddleschoolstudents.Preventionandinterventionprovidenewperspectives.Intheearlystage,adescriptivestatisticalquestionnairesurveyandsemi-structuredinterviewswereusedtopreliminaryunderstandandanalyzetheuseoftheshortvideoplatformandtheideal,value,andsenseoflifemeaning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ftermaterialismwasusedasaresearchvariable,aquestionnairesurveywasusedtoformallyinvestigateandstudy974studentsinajuniorhightohighschoolofageneralmiddleschool.Descriptivestatisticalanalysis,differencetest,correlationanalysis,mediationeffect,andchainmediationeffecttestwereperformedontheobtaineddata.Theresultsareasfollows:
(1)Adolescentmaterialismtendstobeatanaveragelevel,andtherea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demographicvariables.
(2)Adolescents'lonelinessisgenerallyatamediumlevel,and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demographicvariablessuchasgender,placeofbirth,whethertoliveinschool,whethertobesingle,andwhethertostaybehind.
(3)Withregardto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forteenagers,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iscommonamongstudentgroups,andthefrequencyofuseishigh.However,thesubjectiveperceptionof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bystudentsisgenerallyatamediumlevel.Therei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useintensityinthestudent'splaceoforiginandlivingconditions.
(4)Motivationofusingyouthshortvideoplatformsisatamediumlevelinthefourdimensionsofexternal,injective,identification,andinternal.Thereare
significantdifferencesinexternalmotivationingenderandwhethertostayatschool;injectivemotivationisingender,whethertostayatschool,andwhethertostay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identitymotivation,significantdifferencesinwhetherornottoliveoncampus,an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genderandbirthplaceofinternalmotivation.
(5)Theintensityofuseofshortvideoplatforms,thedimensionsofusemotivation,andlonelinessallhaveapositiveimpactonadolescentmaterialism.Theintensityofuseofshortvideoplatformspositivelyaffectstheusemotivationsofalldimensions.Themotivationforidentificationandinternalmotivationinusemotivationaresignificantlynegative.Affectsloneliness,injectivemotivationsignificantlyaffectsloneliness.
(6)Motivationforexternal,injective,andidentificationusehasasignificantmediatingrol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andthematerialismofadolescents.
(7)Thechainmediationeffectbetweeninjectivemotivationandlonelinessbetweentheuseintensityandmaterialismoftheshortvideoplatformissignificant,andtheeffectvalueispositive;thechainofidentitymotivationandlonelinessbetweentheuseintensityandmaterialismoftheshortvideoplatformThemediatingeffectoftheformulaissignificant,andtheeffectvalueisnegative.Thechainmediatingeffectofinternalmotivationandlonelinessontheshortvideoplatformuseintensityandmaterialismissignificant,andtheeffectvalueisnegative.
Conclusion:Theuseofshortvideoplatforms(intensity,motivation)hasasignificantpositiveimpactonadolescentmaterialism.Theuseintensitycannotonlydirectlyaffectadolescentmaterialism,butalsoindirectlyaffectadolescentmaterialismthroughthemediatingeffectsofexternal,injective,andidentifiedusemotivations.,Canalsoindirectlyaffectadolescentmaterialismthroughthechainmediationofinjecting,identification,internalusemotivationandloneliness.
Basedontheresultsofthestudy,thefollowingfoureducationrecommendationsaremade:multi-partyco-governancetomaketheshortvideoplatformexertmorepositiveinfluences;reasonableinterventiontoeffectivelypreventandcontroladolescentmaterialism;focusonmotivation,increasepositivemotivationbehindbehaviors;valuedifferences,Instructstudentsinlayers.KEYWORDS:shortvideo;useintensity;usemotivation;materialism;loneliness
目录
1前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
1.2.11.2.2
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2
2文献综述.....................................................................................................42.1短视频平台研究综述......................................................................................4
2.1.12.1.22.1.32.1.42.1.5
短视频概念界定...............................................................................................................4短视频平台概念界定.......................................................................................................4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4短视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原因...............................................................................5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的影响...........................................................................................5
2.2青少年物质主义研究综述..............................................................................6
2.2.1物质主义概念界定...........................................................................................................62.2.2当今社会青少年物质主义情况.......................................................................................62.2.3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72.2.4物质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7
2.3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综述..................................................................................8
2.3.1孤独感概念界定...............................................................................................................82.3.2孤独感的结构...................................................................................................................82.3.3青少年孤独感的成因.......................................................................................................82.3.4孤独感对青少年的影响...................................................................................................9
2.4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青少年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9
2.4.12.4.22.4.32.4.42.4.5
以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作为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的观测指标...................................9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的相关研究.............................................................10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0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1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2
2.5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3
2.5.1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32.5.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132.5.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15
2.6以往研究的不足............................................................................................15
3研究设计...................................................................................................173.1研究目的........................................................................................................173.2研究假设........................................................................................................173.3研究方法........................................................................................................18
3.3.13.3.23.3.33.3.43.3.5
研究对象.........................................................................................................................18研究工具.........................................................................................................................18研究过程.........................................................................................................................21正式施测程序.................................................................................................................22数据处理.........................................................................................................................22
4研究结果...................................................................................................23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34.2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与物质主义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23
4.2.1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234.2.2各变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234.2.3各变量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检验.................................................................................244.2.4各变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254.2.5各变量在是否留守上的差异检验.................................................................................25
4.3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与物质主义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检验...............................................................................................................................264.4
4.4.14.4.24.4.34.4.4
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26
外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26内射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28认同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29内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30
4.5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
效应检验...................................................................................................................31
4.5.14.5.24.5.3
内射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31认同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33内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34
5讨论............................................................................................................375.1青少年物质主义、孤独感、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强度)的总体特征...................................................................................................................................37
5.1.15.1.25.1.3
青少年物质主义现状.....................................................................................................37青少年孤独感现状.........................................................................................................37青少年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动机、强度)现状.........................................................37
5.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及影响机制39
5.2.1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反作用于使用动机.....................................................................395.2.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405.2.3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425.2.4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43
5.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孤独感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44
5.3.15.3.25.3.35.3.45.3.55.3.6
孤独感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45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动机)对孤独感的影响.....................................................45内射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47认同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47内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48链式中介作用总讨论.....................................................................................................48
67研究结论...................................................................................................50教育建议...................................................................................................517.1多方共治:让短视频平台发挥更多积极影响...........................................517.2合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物质主义...........................................527.3重视动机:增加行为背后积极动机驱动力...............................................527.4重视差异:分层分类指导学生....................................................................53
8不足与展望...............................................................................................54参考文献..........................................................................................................55附致录..............................................................................................................64谢………………………………………………………………………701
1.1研究背景前言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发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上网已成为习惯。我们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短视频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新领域,近几年来广为流行,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现象也尤为普遍。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大部分中学生都在使用短视频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6.2%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短视频平台),学生们常常谈论自己看到的有趣有内涵的短视频,模仿短视频中的搞笑行为,学习其中的歌曲、舞蹈和手势等,比如一起玩“花手”在学生群体中就非常流行。除了单纯的观看短视频以外,学生们也会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up主,给喜欢的短视频作品点赞、留言,对自己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和主播进行“关注”“投币”“打赏”等,一些学生也会自己拍摄和制作短视频发布在相关软件平台上。而且不仅学生群体会使用短视频平台,其父母和老师也可能会使用,使用短视频类社交媒体软件已经悄然成为网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今年春晚,“快手短视频”和“抖音短视频”两大平台更是与春晚合作派发红包,吸引了大量用户。短视频平台迅速火爆的同时也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各方面产生了影响。
克维尔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物质主义,都可看作是人精神世界的危险病症”(罗钢,2003)。有研究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主义倾向更强(Russia,1996)。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消费文化正在逐步形成,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也正不可忽视的倾浸到人们的日常中去,价值观通过影响社会中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了社会集体,甚至会对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产生挑战(王战、郭珊,2011)。因此,展开对物质主义的研究以及预防干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笔者在对所在中学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也发现,很多同学都将财富拥有和社会地位提升看成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并且很多孩子的理想是赚大钱吃喝玩乐或者成为游戏主播、知名up主等,从事轻松且让人羡慕的职业。可以发现这其中都有着物质主义的影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对钱没有兴趣,但我对花钱十分有兴趣”、“以后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钱”,以上都是笔者在访谈中记录下的受访学生的原话。另外,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使用短视频平台较多的访谈对象他们在关于理想价值观等问题上的答案相对来说也更加偏向于物质化。比如,某初一男生(前期调查问卷中其填写的使用时长,频率都较高,且经常自己制作短视频)在与调查者的对话中,明确表示了他未来的目标就是能赚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喜爱的东西举例为:游戏手办、昂贵模型、最新手机。对喜欢的生活描述为:想干什么干什么不用上班可以当网红、游戏博主等。并表示他现在靠发布游戏视频每个月在短视频平台就可以赚取几十到几百块不等的酬金,同学们都很佩服他,也会去给他的短视频捧场。当然这样的现象只是有存在的可能性,并不代表中学生的全部情况,但已足够成为教育工作者该予以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游戏、微博、短视
1频等这类新兴事物的影响,又因为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各种商业信息,倡导消费的倾向很重,视频内容也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社会中的拜金思想奢侈行为等都会被呈现在相关媒体平台上,因此短视频平台使用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物欲化的影响。探索二者的关系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对我们合理看待短视频类新兴事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孤独感作为一种人的负性情感状态,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心理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证明,孤独感与物质主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莫林桂、潘金凤、钟宁泽、叶丽芝,2019)。在孤独感的成因研究中,外在环境中的媒体接触也对孤独感有影响,关于短视频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CSM媒介研究首发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9):使用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孤独感体验,其中10到19岁的青少年感到孤独的倾向性最高,而且短视频使用行为中的虚拟线上社交互动与受众的孤独感体验密切相关。笔者在对中学生进行访谈时也发现,使用短视频频率很高的中学生经常会报告其孤独感体验也很强,且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中也发现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前后体验到的情感中,较多人报告了“孤独感”这一词汇。比如某初二女生在访谈中提到其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和父母交谈也很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刷刷短视频,但刷完还是很空虚无聊,感觉自己一直都很孤单。因此研究者将孤独感纳入对短视频平台使用和物质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分析。
综合分析探寻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时的不同使用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它们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使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所要研究的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从而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帮助我们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建议。
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
(1)补充了心理学领域有关于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2)丰富了物质主义成因的研究成果;扩展了网络对青少年物质主义影响的研究内容。
(3)丰富或佐证了孤独感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扩展了网络媒体对青少年孤独感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证明了孤独感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关系。
(4)对短视频平台使用、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研究,丰富了几个变量交叉领域的研究内容。
1.2.2实践意义
研究短视频类网娱社交新媒体对学生物质主义的影响,对新媒体管理、教育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提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指导青少
2年合理使用短视频平台,更加重视学生中的高孤独感群体的心理健康,并为中学生物质主义倾向性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视角。
32
2.1短视频平台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2.1.1短视频概念界定
短视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视频媒体形式,对于短视频目前尚没有统一定义,中国短视频市场调查报告(2016)中指出短视频的长度应不超过二十分钟,百度百科(2017)中将短视频界定为小于五分钟的网络视频短片,此外不同短视频平台对短视频长度的定义都不甚相同,2018年快手平台发布公告定义短视频为五十七秒竖屏视频,抖音更是将短视频缩短至15秒以内,在微博、秒拍等平台中短视频甚至可以是几秒(华小星,2018)。至今,对短视频的定义已经不拘于其自身的长度,几秒到几分钟的视频都可被看作是短视频(百度百科,2019)对其概念的描述更偏重于自身特性与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综合各篇文章发现对短视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通过手机媒体等移动终端播放;二是相比于长视频而言视频长度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三是无缝连接社交网络;四是包括用户内容生产和专业内容生产;五是支持一键编辑美化等多种功能(陈晨,2018;杨明宇,2020;冯晓霞,2007)。综上本研究对短视频的定义为不超过二十分钟的视频,是使用各种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观看、制作、分享、互动的,各种内容的视频短片的总称,是一种新的视频形式(易库智观,2016)。
2.1.2短视频平台概念界定
短视频平台融合了视听、娱乐、信息传递和社交等多种功能,可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网娱社交新媒体(周银,2016)。
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新领域,有短视频功能的平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独立短视频应用,这类应用软件以短视频为主要功能同时融合了社交媒体属性,如:抖音、快手、秒拍、b站、微视等;二是传统媒体中加入的短视频功能模块,如:instagram、sns、新浪微博等(李晓彤,2017)。在中国普及很广的微信和QQ近几年也增加了专门以短视频为主的功能模块,如微信里的“看一看”和QQ“看点”的视频模块,是区别于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短视频因素,也属于第二大类别。
因此本研究中所述“短视频平台使用”包括以上两种情况。
2.1.3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
第四十四次互联网络发展报告(2019)显示了到二〇一九年六月我国的互联网领域相关数据,其中使用网络视频的已有七点五九亿人,为整体网民数的百分之八十九。使用长视频的已有六点三九亿人,为整体网民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使用短视频的已有六点四八亿人,为整体网民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第四十三次报告(2018)表明,截至二〇一八年底,短视频已成为互联网使用时长排名第二的领域,超越了在线视频行业,排名第一的是即时
4通信息领域。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8)表明当前各视频形式中,短视频应用已赶超电视、网络直播成为网民使用最大众化的视频应用,其忠实用户主要为90后、00后及05后学生群体。截至二〇一九年六月短视频持续渗透大众生活,用户年龄向两端发展,10-19岁、5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较去年有所增长(CSM媒介研究,2019)。
2.1.4短视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原因
有研究者从外部环境和内部驱动力两方面总结了短视频流行的原因:外部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网络科学技术发展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网设备普及,二是因为社会传媒领域的更新换代以视频社交媒体代替图文社交媒体的趋势越来越强,网民的使用需求和动机也随之发生变化。内部原因有三点分别为运营商营销策略、个体使用驱力和广告业主需求推动。(靖鸣,朱彬彬,2018)。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使用的经典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使用某一种媒介的背后必定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做驱动,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陈凯,2014)。因而从个体使用驱力的角度考虑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时,应以青少年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奖俏蕾,2019)。
有文章总结了短视频兴起背后的四种社会需要:自我展示与暴露需求、碎片化时段的视听娱乐需求、结构性的情感表达和共鸣需求、流动社会语境下的连接需求(张志安,2019)。也有研究指出:短视频受众的心理动因一般为:从众带来的效仿、受众选择性心理驱动的自主选择、“使用与满足”带来的满足感、狂欢下的自我释放(马海燕,2018)。针对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心理动因,主要包括:获取多元信息、满足丰富的娱乐需求、记录储存、增强线上社交联系需要、逃避现实、同伴压力、从众等心理现象、与美好事物关联的心理、偶像崇拜、追求认同和相似性的心理需求、自我展示和表达需要等(将俏蕾,2019;李一琳,2019)。
总结相关文献可得出短视频因其泛娱乐化、社交化、去中心化、去专业化、碎片化和定制化消费等特征(时淼,2019;朱杰、崔永鹏,2018)。满足了当代人快速浏览娱乐交流的需要,满足了青少年追求多元文化多重价值的内在需求,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展示与美好事物紧密链接的需求等等(张开、孙维庆,2019)以其较强的陪伴性、娱乐性、和社交性受到了网民大众尤其是95后“网触一代”的欢迎(张天莉、罗佳,2019)。
2.1.5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的影响
短视频作为媒体生态中的新形式在其广为流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各种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王志昭,2019),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三观初步建立的时期,更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因此要重视短视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短视频平台使用时操作简便门槛低,让青少年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大量丰富信息,开阔眼界方便学习(刘子琳,2018);其次短视频平台泛娱乐化的
5媒体属性让青少年群体的娱乐形式更多样,生活更有趣有了更多娱乐方式可供选择(王晓红、包圆圆、吕强,2015);第三,去中心化的社交属性赋予了青少年群体更多表达权,满足青少年旺盛的创作与社交需求(傅义洲,2019)。第四,短视频的传播让青少年有了更多更丰富的价值诉求,主体意识得到加强(王志昭,2019)。更加有创新求异的能力,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才的能力要求(高晓波,2019)。
但从消极方面来看,首先由于短视频内容质量不一,低俗、偏激、暴力、拜金等不良内容视频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接受错误思想产生盲目模仿的行为等(郭金龙、龚绍波,2019);其次短视频平台针对用户心理需求和思维特点设置功能,让用户陷入低投入的满足感中(刘子琳,2018),更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不自觉增加使用长度,吞噬大量时间造成过度使用和短视频沉迷的问题(高爽,2019);第三,这种碎片化、沉浸式的娱乐消费使青少年的注意力范围缩短从而减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侯林林、刘威,2019);第四,短视频应用充斥着消费引导、泛娱乐引导让受众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动力,增强了青少年对金钱与物质的追求和对简单娱乐享受的满足欲望(王志昭,2019)。第五,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特点使主流文化遭到冲击,用户在接受多种价值取向文化引导的背后,也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困惑,而且容易出现亚文化价值小群体,尤其是青少年易受刺激信息引导,在不良群体种受到的偏激化影响更严重(钱烨.,2019)。最后短视频平台应用大数据推送功能在更加便利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使人们进入了“信息茧房”即只能看到大数据算出的片面信息,而不是互联网的全部信息,会局限青少年获取信息的实际广度(唐丽佳、赵志奇,2018)。
总之短视频平台使用会对其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产生各种影响,研究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具体影响及影响机制有助于人们合理看待短视频,客观评价短视频、有助于相关领域工作者指导青少年合理地使用短视频平台,更好发挥新媒体优势和特长,减少其自身弊端和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2.2青少年物质主义研究综述2.2.1物质主义概念界定
物质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观,指人们把自身的价值投射于对物质财富的获取和拥有上(Richins&Dawson,1992)。一般认为具有较强物质主义倾向性的人有三个特点:一是把拥有和获得财富看成生活核心;二是认为财富的获得是生活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最主2016)要来源;三是把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定义为他赚取财富的数量和质量。(蒋奖、曾陶然,。
2.2.2当今社会青少年物质主义情况
有研究显示在社会急剧变化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民的物质主义倾向性会变高(Russia,2004)。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社会经济和财富不断增长,物质财富也
6随之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表现出更强的物质主义倾向(Schaefer,Hermans&Parker,2004)。比如,在美国的青少年群体中,其物质主义倾向性程度在以往的三十年时间里逐渐递涨(Twenge&Kasser,2013)。在我国,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张红霞、王晨,2003)。另有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突出表现在对物质的占有、金钱的追求以及对奢侈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吝啬这一特点并不突出,但物质主义水平总体上在缓步上升(傅鑫媛,2011)。
2.2.3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
关于物质主义的成因,有研究者从个人不安全感和社会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李静、郭永玉,2008)。
已有研究可以证明物质主义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个人安全感的匮乏(Chan&Prendergast,2007;王予灵、李静、郭永玉,2016),不安全感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都会使个体处于焦虑和不平衡状态中,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个体会选择追求具体的目标来使自己获得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只有遇到可满足需要的特定对象时需要才会转化为目标,在现代生活中,对金钱的追求,对物质生活的享受等都能成为满足安全感需要的具体可实现对象,也就是说个体有可能选择以追求物质为策略来消除不安感,使自己获得价值,所以人会形成物质主义倾向的价值观(Flouri,2004)。
物质主义形成的第二大原因是社会学习,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通过社会学习适应社会接收社会文化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因此也可能通过社会学习习得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个体社会学习的对象主要是亲属、朋友以及社会传媒传达的相关信息,因此习得物质主义的来源也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媒体商业物质信息(Chan&Prendergast,2007)。
有研究证明了父母离异、家庭面临经济问题、家庭冲突,幼时搬迁等家庭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蒋奖、杨淇越、于芳、梁静、克燕南,2015),此外通过认同父母及主要长辈的物质主义思想青少年也可能习得物质主义价值观(Kasser,Ryan,Zax,etal.,1995)。与同伴影响相关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同伴比较(王靖原,2009)、同伴文化压力(蒋奖、梁静、杨淇越、克燕南,2015)、同伴排斥(Jiang,Zhang,Ke,Hawk&Qiu,2015)以及同伴频繁交流(Chan&Prendergast,2007)等都会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产生影响。此外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6-2017)中指出传统媒体中的物质主义信息尤其是广告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2.2.4物质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会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物质主义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自尊水平低、生活满意度低;更容易出现吸烟饮酒强迫性购买等问题行为,身体状况更差;人际关系更差,容易和父母产生冲突;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业表现不佳;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生活更具生态破坏性(Wang,
7etal.,2018;李静、郭永玉,2008;蒋奖、曾陶然,2016)。
总之,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Ahuvia&Wong,2002)。而物质主义会对青少年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更全面的探索和了解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的风险因素,以启发和开展更多相关教育预防和干预工作。
2.3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综述2.3.1孤独感概念界定
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有研究将孤独感定义为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时,人们主观感受到的实际人际互动程度和内心对人际互动渴望程度之间的差异(Russell,Peplau&Cutrona,1980)。也有文章将孤独感界定为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体验到的欠缺感,是实际朋友数目和期望数目朋友之间的差距而带来的情绪体验(AmiRokach,2002)。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查找与梳理,大部分文章采用Perlmant和peplau(1982)对孤独感的定义,认为孤独感是个体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在其自身关系网络不佳时(包括关系的质或量)出现,本文也采用这个概念。另有相关研究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具有情境性,是青少年情绪适应乃至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2007)。
2.3.2孤独感的结构
有研究者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维结构(Russell,1978)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量一般孤独感的量表。也有研究者将孤独感分为两种类型:社交孤立与情感孤立(Weiss,1973),或者根据时间情景,分为情景性的短暂孤独即状态性孤独和特质性的长期孤独即特质性孤独两大类(Gerson&Perlman,1979)。还有研究研究者提出了孤独感的三因子结构:友情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和归属孤独感(江宜霖,2014)。徐云等人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也将孤独感分为了三类即人际信念、家庭功能以及同伴孤独(徐云、王娇、彭华,2012)。
2.3.3青少年孤独感的成因
关于孤独感的形成与加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因分别为人格影响、家庭环境影响和同伴关系影响(田颖,2017)。另有文章指出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个体的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还有上述提到的同伴和人格影响(王宏伟,2003)。还有研究者提出孤独感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心理成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完美主义、D型人格、害羞、依恋方式),自我意识(自尊、自我同一性、自我表露)社交能力与社会焦虑(回避亲近、焦虑、主观社会支持感)。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社会认同、留守经历、媒体接触、生活事件等(刘德军、曾雪瑾,2019)。
82.3.4孤独感对青少年的影响
有关孤独感的影响作用研究提出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感状态,这种亚健康的状态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退缩、疏离等情绪(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2009)。此外,孤独感也造成人们的不良生活状态和低幸福感等。例如,张冉冉(2016)认为,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可以被个体人际信任程度影响,而个体人际信任程度又受其在社会中体验到的孤独感所影响。更有研究表明,孤独感与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有关,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自杀意念等。例如,戴革等人(2017)认为,学生不管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感受的孤独体验都会使其情绪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使其与他人交流的意愿下降,长此以往这种状态就会使人变得抑郁。另外,也有研究者提出孤独感可能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孤独感体验强会直接加重自杀意念产生,也可能通过诱发抑郁进而增强自杀意念。(李欢欢、骆晓君、王湘,2012)。
总之,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感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进一步研究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及形成机制,可丰富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预防和减轻青少年孤独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方案。
2.4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青少年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2.4.1以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作为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的观测指标
考察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使用行为通常以使用时长、使用频率、使用动机、使用内容偏好、使用习惯等作为研究的观测指标(沈金萍,2019)。本次研究选取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两个指标来考察青少年的使用行为。
本研究中的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是指青少年主观感受到的心理层面的使用驱动力强度。
与短视频使用强度相关的调查显示(将俏蕾,2019):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青少年比例也接近10%。CSM媒介研究首发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19):在未来三天如果只能接触一种视频形式,网民选择最多地是短视频,其中青少年网民选择短视频的比例最高。上文在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部分也指出10岁到19岁的短视频用户使用率有明显增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因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看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强度都越来越高。
根据Ryan和Connell(1989)的动机四分法策略,将研究中的短视频使用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四个维度加以考察。
外部动机是指:为了获得奖赏、回避惩罚或是因为顺从而出现的行为动力;内射动机是指:向内投射的动机,个体因为自身内在的某些压力如愧疚感和焦虑等而产生了驱动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认同动机是指:个体发自内心地接受外部规则,为了追求目标
9或确认人生价值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内部动机则是指:个体为了感到快乐或从行为中得到乐趣而产生某种行为的驱动力(Ryan&Connell,1989)。
CSM媒介研究首发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19):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五大类动机分别为:休闲放松填补空余时间(80.2%)、获取信息增长见识(54.4%)、分享信息寻找聊天话题(44.9%)、寻求精神寄托(24.8%)、学习实用技能(22.7%)。有研究将社交媒体使用的动机概括为:获取信息、娱乐、获得归属感、自我呈现、逃避现实、从众心理等多个方面等(张志云,2019)。这些动机都可归类于上述四大类动机中,如逃避现实属于内射动机;娱乐属于内部动机;获取信息、自我呈现属于认同动机;从众心理属于外部动机等等。
2.4.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的相关研究
一般我们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前提,有研究得出结论: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动机会正向影响中学生的短视频平台沉迷行为以及进一步致使其使用习惯的形成。这些使用动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情感、娱乐、求知、表达(马昀禹、高士杰,2019)。另有关于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的研究发现:娱乐消遣、好奇心与兴趣、外部奖励和有用性因素对用户使用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郇晓红,2019)。针对“美拍”短视频应用的研究发现社交和浏览动机对“美拍”的使用强度有正向影响(戚旭然,2016年)。针对“抖音”短视频应用的研究发现表达倾诉、社交互动、娱乐放松、信息获取等使用动机对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张凯,2019)。
而事实上动机也可以促使行为的产生(Wen,Geng&Ye,2016)。Bria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高中时期选读大学课程修得学分的学生比没有这样做的学生学习动机更强,且这种学业动机对他们后面的学术表现又有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这项研究表明,积极参加的行为可强化行为动机(An,2015)。另外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我激励是教师准备程度和教学能力之间的中介变量,教师准备的行为可增加自我激励的强度(Copriady,2014)。埃尔韦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明:向学生传授关于大脑的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Elwick,2014)。以上这些研究都证明动机可以被塑造行为可以改变动机。另外,分别有研究证明了使用微信可以强化微信使用动机(Wen,Geng&Ye,2016),网络直播平台的使用会促使用户的使用动机形成与加强(马志浩、葛进平,2018)。因此,推测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可以反作用于使用动机。关于短视频沉迷的文章可间接证实这一推测,有文章指出:短视频以碎片化的特点制造沉浸式消费体验,使用户不自觉延长了使用短视频平台的时间,扩展了接触平台各类信息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使用动机,使用动机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使用行为,使青少年沉迷其中(史慧琴、黄鹂,2019)。
2.4.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已有研究显示,如果人们在广告中经常接触到物质主义信息,他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其内化并变得更具物质性(Kasser,2014)。鉴于短视频平台中会包含大量广告信
10息,以页面插图、主播带货、专门广告视频等多种形式出现(李晓彤,2017),更多使用这类平台和软件的用户更有可能接触到此类广告信息。因此推断,越多使用短视频平台越可能导致物质主义倾向的形成与加剧。
先前的研究可辅证这一推断,例如,不管是亚洲还是欧美国家,像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都会促进社会中个体的物质主义(Buijzen&Valkenburg,2003)。因为电视中包含大量的物质主义信息,尤其是广告信息丰富,当人们接触到电视里的物质主义信息会引发其社会知觉发生变化,认为社会比现实更富裕,从而改变其个人价值观慢慢倾向于物质追求,这是物质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Shrum,Burroughs&Rindfleish,2005)。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媒体生态格局,有文章指出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商业广告,充满了商业气息,网络使我们接触物质信息的可能性更大,青少年必然会因此受到更多影响(蒋奖,曾陶然,2016)。因此研究新媒介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蒋奖,曾陶然,2016)。但当前网络新媒体与青少年物质主义间的关系研究还不算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购物方面,如:有文章指出物质主义与网络冲动性购物正相关(王新月、王鹏程、王玉慧、王佳怡、雷雳,2017)。网络购物、浏览商品、分享网络购物信息、展示自己购买的物品等一系列行为都会促进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李静、曹琴、胡小勇、郭永玉,2016)。国外有研究发现新媒体的使用强度也与物质主义正相关(Sharif&Khanekharab,2017)。互联网使用可以预测物质主义(Chang
&
Zhang,2008),以及社交网站(SNS)成瘾也与物质主义正相关(Chu,Windels&Kamal,2016)。而短视频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介,具有网娱媒介和社交媒体双重属性。因此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可能也与物质主义正相关。有文章指出:短视频使用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选择的偏离,短视频平台以商业运营为基础包含大量引导消费的内容,易使受众形成消费至上注重娱乐和物质拥有的价值观(钱烨,2019)。但目前还没有量化研究证实这一观点。
此外,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智能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的物质主义正相关(Roberts&Pirog,2013)。王鹏程和贾聂等人(2018)的研究也证明了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且进一步探讨了自尊和同伴关系在手机成瘾和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雷雳等(2018)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智能手机成瘾可预测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倾向。我们知道短视频平台用户大多在手机应用平台上观看或发布短视频(沈金萍,2019)。综上,提出假设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
2.4.4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动机驱动人们的生活,人们使用短视频平台、追求物质的拥有和财富的获得,这些行为的背后也一定有着特定动机的推动。
上文中提到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可概括为:获取信息、娱乐休闲、获得归属感、自我呈现、逃避现实等(张志云,2019)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研究者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在“你观看短视频的目的”一题中,被较多选择的答案均可被归类为上述几点)可知,
11这几类动机同样适合于青少年短视频平台的使用。但是动机的背后必然有需要的作用推动,当人们找到满足需要的客体,并且这种需要已经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进一步出现动机(萧浩辉,1995)。人们从短视频中获得信息的动机背后可能是自我提升的积极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娱乐休闲的背后可能是追求舒适和愉悦感的内部需要在起作用;获得归属感、自我呈现的动机背后可能是从众、自我价值确认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动机背后可能是焦虑、自卑、愧疚感等内在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人们需要缓解负性情绪情感所带来的不平衡和不安全感,也需要配合自我实现等积极心理因素的推动力,所以产生了行为的动机(张志云,2019;将俏蕾,2019)。因此我们可以将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背后的心理需要归为消除不安全感和追求自我价值两大类。
对安全感的需要是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Chan&Prendergast,200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二层需要就是安全感需要,仅次于第一层生理需要,人们常常会将物质财富当成是弥补策略,用以安抚因自身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带来不安感(王予灵、李静、郭永玉,2016),此时的物质就成了他们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动机去获取物质的满足与成功以减少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痛苦。马斯洛在其理论提出,成年后有强烈安全感需要并通过努力获得财富和物质而表达的个体,可能是因为儿时的家庭环境不能为其带来安全感,父母情感支持不足,因此他们只能暂时忍耐这种欠缺所带来的强烈不安,从而在成年后体现在了具体的物质追求上(Kasser,Ryan,Zax,etal.,1995)。除了家庭环境导致的不安全感以外,人的不安全感也来自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对同伴关系、自我身份、自我生存意义的不安全感等等,这些方面也都被证明了与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形成有关(李静、郭永玉,2008)。由此推测为满足安全感需求而产生的相应使用动机,即以消除不安全感为动机,可能会加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水平。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通过对价值的确认和实现来获得人生有意义的结论,否则就会陷入对必死结局的恐惧中。因此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确认存在价值,而我们确认价值的方式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段明明,2014),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将自身的价值与财富物质的拥有相关联(Richins&Dawson,1992)。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各种商业信息,倡导消费的倾向很重,视频内容也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社会中的拜金思想奢侈行为等都会被呈现在相关媒体平台上,比如,一些“网红”、“大咖”等为博关注吸引观众获得流量经常以猎奇的表演和财富的展示来作为自身拍摄短视频的重点(郭金龙,龚绍波,2019)。当青少年以追求或确认自身价值为动机使用短视频平台时,会受到平台中物质主义信息的引导更容易将自身价值与财富地位相联系更易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综上,提出假设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正向影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
2.4.5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目前已有的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多,且大多是以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观测指标,有研究证实网络直播平台使用动机在使用
12强度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马志浩,葛进平,2018);也有研究证实了微信平台使用内部动机在使用强度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Wen,Geng&Ye,2016)。另有研究发现,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线上社交行为正向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但以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的使用行为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没什么影响(Wang,etal.,2014)。以上研究均说明不同类型的使用及潜在的使用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即使用强度通过使用动机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另外有关于网络社交网站使用的研究以自我管理能力为心理健康的观测指标得出结果:使用社交网站的动机不同,对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不同,娱乐和休闲动机下的使用行为,更可能导致自我管理的缺陷。娱乐休闲动机在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FlanaginA.J&MetzgerM.J,2001;RaackeJ,Bonds-RaackeJ,2008)。目前还没有以物质主义为观测指标探索三者关系的研究,但根据前文短视频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都会影响物质主义,而且使用强度会影响使用动机,所以本研究参考Wen等人的动机中介模型,将动机作为重要因素来纳入讨论(Wen,Geng&Ye,2016)提出研究假设: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中介作用。
2.5究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2.5.1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当人们把钱看成最重要的东西时,就会感到自己与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他人的距离变大,产生更强的隔阂与疏离感(Kim,2014)。Pieters(2013)在其文章中指出,物质主义价值观会使个体有比较强的孤独感。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证明了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各个维度及总分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物质主义价值观较高的青少年个体具有较高的孤独感,其中“看重财富拥有”起到主要的预测作用(莫林桂、潘金凤、钟宁泽、叶丽芝,2019)。
另外Pieters(2013)的研究提出了物质主义和孤独感其实双向互动的关系,物质主义使人的孤独感体验更强,而更强的孤独感也会促进物质主义倾向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研究表明了孤独感作为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增加了一个人受不良认知的影响的可能性,会使人更关注物质信息(Shuetal.,2016)。所以孤独感不仅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也会反作用于物质主义作为成因进一步导致人们更加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
2.5.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2.5.2.1
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孤独感
已有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社交媒体使用等对孤独感的影响方向不一致,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Burke&Kraut,2014)。例如:关于短视频平台使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的日观看时间越长,焦虑、失眠、人际关系问题越严重(张宇晨,2019)。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孤独、焦虑是年轻短视频用户的典型情感体
13验,在对不同年段短视频用户的孤独感、焦虑感倾向性进行调查时发现,年轻用户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且在10岁到29岁的短视频用户中体现更为明显(沈金萍,2019)。感到孤独、焦虑的用户更愿意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线上社交,而使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交流的越多的用户也越容易产生孤独和焦虑感(张天莉、罗佳,2019)。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周宗奎、刘庆奇、杨秀娟、孙晓军,2017)。有文章指出短视频平台使用可能会通过增加个体与“虚拟他人”的互动与链接从而减轻其对社会孤独感的体验程度(张志安、冉桢,2019)。Teppers等人(2014)的研究也证实了,社交网站使用可有效减少个体的孤独感。
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因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行为不同(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2014)。查找相关文献可知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韦耀阳,2013)、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刘县兰,2015)、暴力媒体接触(李世强,2015)、网络不当使用、强迫性使用(Kim,LaRose,&Peng,2009)、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焦开山,2016)等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推论孤独感与互联网使用、社交媒体使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具体使用行为的影响,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不当使用的行为与孤独感成正相关关系,正常使用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检验。
2.5.2.2
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根据上文所述可知使用行为及行为背后潜在的使用动机不同,对孤独感的影响也不同。周浩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因躲避现实动机而出现的使用行为不能缓解孤独感,而且会因为忽略经营现实社会关系而变得更孤独。另有研究显示:因自我呈现的目的使用媒体社交网站可以减轻孤独感。(徐欢欢,2017),孙晓军等人(2017)的研究也表明在排除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时间的影响后,以自我表露为目的的使用行为仍与孤独感负相关。周宗奎等人(2017)等人的研究显示社交网站使用可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孤独感体验。
针对上述内容,引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区别来加以解释,已有研究发现被动性使用网络社交网将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2019)。会诱发消极情绪、削弱社会资本、强化孤独感(Burke.,Marlow&Lento,2010)。与此相反,主动性使用网络社交网站将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产生正向影响。(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2019)。因此当个体因为逃避现实、躲避压力等动机驱动而产生使用行为时,其本质是迫于自身心理问题的压力比如羞愧、不安、焦虑等,因此此时的使用行为可归类于被动性使用,从而增加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增加了孤独感体验的强度。而当个体因为自我呈现、获得积极反馈等动机驱动而产生使用行为时,其本质是为了自我实现获得愉悦感和价值感等而产生的主动行为,因此可算是主动性使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影响,降低其孤独感体验。
综上,推测短视频使用动机不同对孤独感的影响不同。如果使用动机驱动的使用行为是被动性使用则正向影响孤独感,如果使用动机驱动的使用行为是主动性使用则负向影响
14孤独感。
2.5.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根据上文所述人们使用短视频平台的背后总有其特定的需求驱动,这些需求投射于短视频平台使用中变成了具体的使用动机,但在这些动机驱动下的使用行为有时却并不一定真的能满足用户真实的内在需求。比如,有文章就指出,网络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恶性循环的可能性(Morahan&Schumacher,2003)。网络使用会让孤独者更孤独(周宗奎、王超群,2015)。有研究就证明了孤独感体验强烈,对于社交不自信的个体开始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与他人产生链接,减轻孤独感,但结果却变成了强迫性的使用,反而对其产生了副作用,影响了本来的正常生活,使得个体现实社交的境况更差。也就是说这时使用者的社交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更受挫了(Kim,LaRose&Peng,2009)。有研究证明当人们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受挫人们会倾向于追求物质来作为代替(Chan,Prendergast,2007)。因此由于这种孤独感所带来的焦虑无法缓解,人们就倾向用物质来进行补偿,所以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据此推测:青少年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转向使用短视频平台时,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会通过使用动机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物质主义,使用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6以往研究的不足目前有关于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影响作用的研究大多为质性研究,缺少量化研究的客观数据支持,且大部分文章都来自于思政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对短视频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使用行为和心理方面,关注受众需求和使用动机,但很少有研究探寻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新兴行业,研究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必然有一定实践和理论价值。
据上文可知,有研究发现媒体是青少年物质主义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均会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互联网使用、社交网站(SNS)成瘾、智能手机成瘾等都与物质主义正相关。也有文章指出短视频使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但还没有量化研究证明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探索短视频使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可丰富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能为实践中指导青少年适度使用短视频平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物质主义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先前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社交媒体使用等对孤独感的影响方向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具体使用行为的影响。目前研究短视频平台使用和中学生孤独感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章还较少,探寻短视频这类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具体影响及影响机制,可丰富互联网对青少年孤独感影响领域的研究内容,可能会对在实践中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
15频、减轻青少年孤独感体验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建议。
且已有研究证明了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加重青少年的孤独感,孤独感体验也会促进青少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但针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孤独感的研究成果还不算丰富,探寻青少年网络新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物质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综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究网络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以及使用动机和孤独感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
163
3.1研究目的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考察使用动机和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1)考察青少年整体的物质主义水平、孤独感水平、与短视频平台使用现状;(2)探究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及影响机制;(3)整体分析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和孤独感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4)能够进一步得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教育建议,如:通过指导学生合理适度使用短视频平台,减轻青少年孤独感体验,预防和控制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加重。
3.2研究假设H1: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使用动机;使用动机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起中介作用。
使用动机使用强度物质主义图3.1理论模型aH2:孤独感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方向(正/负)受具体使用行为的影响;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不同对孤独感的影响不同。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和孤独感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使用动机孤独感使用强度物质主义图3.2理论模型b173.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描述性统计量表《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基本调查表》对被试使用短视频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邀请中学生进行有关于短视频平台使用以及其理想价值观和孤独感体验等问题的调查访谈;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量表》测量被试对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量表》对被试的四种使用动机进行测量;采用《孤独感量表》对被试的孤独感水平进行测量。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被试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水平进行测量。应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检验等方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建立中介效应模型、链式中介效应模型等,探寻变量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多种作用机制。
3.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共面向全体学生发放两次问卷,前期的《短视频平台使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1105份,回收1090份,回收率98.6%,最终有效问卷1084份,问卷有效率为99.4%。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随机邀请不同年级不同使用强度的学生共15人(男n=7人)进行访谈调查。随后使用心理学量表展开正式调查研究,共发放纸质问卷1102份,回收1081份,回收率98.1%,最终有效问卷974份,问卷有效率为90.1%。正式调查时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3.1。
表3.1正式调查被试基本情况(N=974)频率505469565409562412277697271703百分比(%)51.448.257.742.057.642.328.471.327.871.6性别生源地住校独生留守男女农村城市是否是否是否3.3.2研究工具
(1)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YSL)
YSL是由Goldberg等人(2003)编制的单一维度的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王晶2016年与其导师翻译修订版,量表共有10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全部为正向计分题,总分越高,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水平越高。Cronbach’sα系χ2/df=0.213,RMSEA=0.034,GFI=0.957,NFI=0.963,数为0.789,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IFI=0.949,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8(2)孤独感量表(UCLA)
采用第3版UCLA孤独量表(Russel,1988),测量因实际人际互动水平和期待的人际互动水平之差而产生的孤独感体验强度。共20道题目,单维度测量,4点计分,分值越大说明个体的孤独感程度越高。第3版也可以用来测量各类学生群体,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汪向东,1999)。本次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93,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χ2/df=0.391,RMSEA=0.042,GFI=0.938,NFI=0.926,IFI=0.942。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量表
本研究对已有的《社交媒体使用强度测量量表》(Ellison,2007)和《网络直播平台使用强度量表》(马志浩、葛进平,2018)进行改编,将其中的主语“社交媒体”“直播平台”替换为“短视频”或“短视频app”,量表共包含四个测量陈述。7点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主观上认为自己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强度越高。
经检验改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7,见表3.2,证明问卷信度良好。
表3.2变量短视频使用强度《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信度分析Cronbach'sAlpha0.807题项4通过Amos建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如表3.3所示,χ2/df=3.517,RMSEA=0.051,TFI=0.988,CFI=0.996,IFI=0.996说明各指标均为良好,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子模型见图3.3。
表3.3《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模型拟合度指标(N=974)模型7.034thRMSEA0.051TLI0.988CFI0.996IFI0.9963.517图3.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模型标准化路径图19(4)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量表
本研究根据《微信使用动机量表》(Wen,Geng&Ye.,2016)、《网络直播平台使用动机量表》(马志浩,葛进平,2018)对已有量表进行改编,将其中的主语“微信”“直播平台”替换为“短视频”或“短视频app”,量表共包含四个维度。7点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根据前人研究,此量表只考察各分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的动机强度越高,不计算总分(Wen,Geng&Ye.,2016)。
经检验量表总体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7,各分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也均在0.8以上,见表3.4,证明问卷信度良好。
表3.4变量短视频使用动机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短视频使用动机》量表信度分析Cronbach'sAlpha0.8870.8190.8050.8490.893题项155334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如表3.5所示,χ2/df=4.554,RMSEA=0.060,TFI=0.948,CFI=0.960,IFI=0.960说明各指标均为良好,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子模型见图3.4。
表3.5模型368.899《短视频使用动机》量表模型拟合度指标(N=974)th4.554RMSEA0.060TLI0.948CFI0.960IFI0.960图3.4《短视频使用动机》模型标准化路径图20(5)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基本调查表
本研究采用自编描述性统计量表《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基本调查表》对被试使用短视频平台的情况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12道正式题目,分别从使用时长、使用频率、使用年份、使用动机、内容偏好等多个方面对青少年短视频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量表中包括单选题、多选开放题两种形式,在多选开放题中,被试可选择已提供的选项也可自己手动填写答案。(见附录5)
(6)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访谈的目标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使用短视频平台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了解学生日常情绪情感体验尤其是对孤独感的体验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看法探寻他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取向等。根据访谈目标设置访谈提纲。(见附录6)
(7)区别效度检验
对上述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孤独感量表、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量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量表进行区别效度检验分析,如表3.6所示,本次研究各量表区别效度较好。
表3.6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短视频使用动机短视频使用强度10.5730.131-0.055-0.067区别效度检验结果20.5710.3490.345340.6490.6510.580注: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其余数字的表示相关系数平方。3.3.3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用描述性统计问卷对被试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的心情”“使用短视频平台以后的心情”这两题中均较多的报告了孤独、无聊、空虚等词汇,因此在访谈时加入了对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第二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设置访谈提纲,邀请不同年级不同使用强度的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深入了解其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心理动因和影响,以及他们的理想、价值观和孤独感现状等问题。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在不同使用动机驱动下的使用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在后续正式的问卷调查中拟加入对孤独感和使用动机的考察,另外,在访谈时也发现了青少年学生的物质主义倾向问题,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了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来进行本次调查研究,将使用动机和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来加以考察。最后,采用相关心理学量表,对974名中学生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检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213.3.4正式施测程序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普通中学初高中学生,由研究者本人以及一同实习的心理实习老师共5人担任主试,分别到各班级进行统一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问卷填写的基本要求,并强调调查的保密原则,请被试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独立作答。问卷按座位表顺序发放,学生拿到问卷后要先检查确认页数与内容防止缺页漏题的现象。随后学生开始作答,答题时如有疑问可举手示意。施测时间20分钟左右,确定全部同学作答完毕,当场收回。被试完成问卷以后可得到一份文具作为奖励。
3.3.5数据处理
按顺序收回问卷,根据座位表对学生问卷进行编号。筛选剔除无效问卷,然后使用EpiDate录入数据,使用SPSS22.0及AMO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量表信效度检验、基本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检验,相关检验以及运用PROCESSv3.2forSPSS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先采用PROCESS的模型4对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各维度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模型6对使用动机各维度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224
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所以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检验,正式测试的4个量表共49个因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10个,首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为17.28%,低于40%。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
4.2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与物质主义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2.1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1所示,内部动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明显低于女生;外部、内射动机在性别上的差异也显著,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明显低于女生。
表4.1性别短视频使用强度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性别差异检验(男n=505,女n=469)M3.3213.3553.1202.9302.3002.0604.8104.7604.7605.0502.2432.3152.7402.825SD1.5691.4851.3771.1891.4291.2211.3711.3341.6171.3990.5230.5210.7080.712t-0.3482.3112.7970.545-3.002-2.159-1.847p0.7280.0210.0050.5860.0030.0310.065d0.0220.1480.1810.0370.1920.1380.1204.2.2各变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2所示,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农村户口学生明显低于城市户口学术;内部动机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农村户口学生明显高于城市户口。孤独感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农村户口学生明显低于城市户口。
23表4.2生源地短视频使用强度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生源地差异检验(农村n=565,城市n=409)M3.2203.4263.0902.9502.1902.1904.8104.7405.0004.7802.2352.3372.8172.735SD1.5711.4551.3221.2441.3561.3131.3061.4111.561.4450.5590.4610.7340.674t-2.0821.614-0.0360.8672.233-3.0011.774p0.0380.1070.9710.3860.0260.0030.076d0.1360.1090.0000.0510.1460.2000.1164.2.3各变量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3所示,住校生与非住校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外部使用动机、内射使用动机、认同使用动机、孤独感上的差异显著。住校生的得分均明显低于非住校生。
表4.3住校短视频使用强度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住校差异检验(是n=562,否n=412)M3.2223.4992.8903.2202.0202.4304.7004.8904.8704.9602.1632.3622.7762.788SD1.4601.5961.1941.3891.1991.4731.3441.3561.3891.6740.5850.4530.6520.784t-2.805-3.860-4.816-2.206-0.908-5.953-0.255p0.0050.0000.0000.0280.3640.0000.799d0.1810.2550.3050.1400.0590.3800.017244.2.4各变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4所示,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差异,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更高。
表4.4独生短视频使用强度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独生差异检验(n是=277,n否=697)M3.3563.3343.0103.0302.1402.2104.7704.7904.8804.9202.3312.2562.7692.785SD1.5951.4981.3651.2601.3341.3401.2581.3871.5681.4960.5370.5160.7140.710t0.203-0.238-0.732-0.173-0.3002.015-0.321p0.8390.8120.4650.8630.7640.0440.749d0.0140.0150.0760.0150.0260.1420.0224.2.5各变量在是否留守上的差异检验
结果如表4.5所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更高,内射动机得分更高,是否留守在这两项得分上的差异显著。
表4.5留守短视频使用强度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留守差异检验(n是=277,n否=697)M3.3773.3203.1402.9802.3702.1104.8504.7504.8904.9102.3472.2502.7922.775SD1.5781.5061.3151.2791.5011.2591.2931.3701.5291.5120.4960.5310.7340.699t0.5251.6772.6701.006-0.1352.6140.328p0.6000.0940.0080.3140.8930.0090.743d0.0370.1230.1880.0750.0130.1890.024254.3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与物质主义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检验如表4.6,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和孤独感均与物质主义呈显著正相关;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使用强度和孤独感显著负相关,使用动机各维度与孤独感的相关情况各有不同,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内射动机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与孤独感负相关不显著。
表4.6M物质主义使用强度孤独感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动机内部动机***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N=974)123456SD0.7111.5250.5221.2901.3371.4091.5202.7803.3372.2773.0282.1914.3904.901**
0.345***0.092**0.335***0.301***0.254***0.250****
-0.107**0.646***0.446***0.499***0.568***-0.0570.071*-0.142***-0.199***0.530***0.481***0.427***0.304***0.236***0.632***注:P<0.001,p<0.01,<p小于0.05。4.4检验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和物质主义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探究短视频使用动机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在控制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留守情况等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中的模型4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4.4.1外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外部动机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中介模型M1,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可知生源地、住校情况在使用强度上的差异显著,性别、住校情况在外部动机上的差异显著,因此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4.7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p<0.001)p<0.001)向影响外部动机(β=0.642,,同时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14,;
26外部动机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04,p<0.001)。
表4.7回归方程结果变量预测变量外部动机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使用强度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使用强度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R0.655整体拟合指数R2
0.428F180.596回归系数限制性βt-0.1560.0140.1320.6420.140-0.082-0.0860.2140.204-3.204**0.2712.622**26.213***2.351*-1.331-1.4025.461***5.180***
物质主义0.3840.14833.401注:P<0.001,p<0.01,<p小于0.05。****
对外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8所示:两条路径的效应值均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这两条路径分别为:(1)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14,占总效用值的62.02%;(2)间接效应:使用强度→外部动机→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131,占总效用值的37.98%。总效应值为0.344。说明外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图如图4.1所示。
表4.8效应类型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外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效应值0.3440.2140.131BootSE0.0300.0390.027Bootstrap95%CI下限0.2850.1370.077上限0.4040.2900.184100.00%62.02%37.98%相对效应占比0.642
使用强度***
外部动机0.204
***
0.214图4.1***物质主义M1中介效应图274.4.2内射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内射动机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中介模型M2,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可知生源地、住校情况在使用强度上的差异显著,性别、住校情况、留守情况在内射动机上的差异显著,因此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留守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4.9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内射动机(β=0.439,p<0.001),同时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55,p<0.001);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04,p<0.001)。
表4.9回归方程结果变量预测变量性别生源地内射动机住校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性别生源地物质主义住校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内射动机注:P<0.001,p<0.01,<p小于0.05。***
**
*
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整体拟合指数RR2
Fβ-0.1800.1090.4770.22756.5630.248-0.1140.4390.145-0.1010.3950.15629.605-0.1100.0280.2550.204回归系数限制性t-3.178**1.8654.229***-1.84815.413***2.442*-1.648-1.7730.4337.652***6.049***
对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析,结果如表4.10所示:两条路径的效应值均显著,这两条路径分别为:(1)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55,占总效用值的73.99%;(2)间接效应:使用强度→内射动机→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90,占总效用值的26.01%。总效应值为0.344。说明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图如图4.2所示。
表4.10效应类型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效应值0.3440.2550.090BootSE0.0300.0330.01728Bootstrap95%CI下限0.2850.1890.058上限0.4040.3200.124相对效应占比100.00%73.99%26.01%0.439
使用强度***
内射动机0.204
***
0.255图4.2***物质主义M2中介效应图4.4.3认同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认同动机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中介模型M3,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可知生源地、住校情况在使用强度上的差异显著,住校情况在认同动机上的差异显著,因此将生源地、住校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1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认同动机(β=0.494,p<0.001),同时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90,p<0.001);认同动机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08,p<0.01)。
表4.11回归方程结果变量认同动机预测变量生源地住校情况使用强度生源地物质主义住校情况使用强度认同动机注:P<0.001,p<0.01,<p小于0.05。***
**
*
认同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整体拟合指数R0.499R20.249F106.665β-0.0790.0000.494-0.1010.3590.12935.815-0.1100.2900.108回归系数限制性t-1.369-0.00217.647***-0.072-0.0648.374***3.119**对认同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2所示:两条路径的效应值均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这两条路径分别为:(1)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90,占总效用值的84.49%;(2)间接效应:使用强度→认同动机→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53,占总效用值的15.54%。总效应值为0.344。说明认同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图如图4.3所示。
29表4.12效应类型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认同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效应值0.3440.2900.053BootSE0.0300.0350.019Bootstrap95%CI下限0.2840.2220.018上限0.4030.3580.090相对效应占比100.00%84.49%15.54%0.494
使用强度***
认同动机0.108
**
0.290图4.3***物质主义M3中介效应图4.4.4内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内部动机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中介模型M4,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可知生源地、住校情况在使用强度上的差异显著,性别、生源地在内部动机上的差异显著,因此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3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p<0.001)p<0.001)向影响内部动机(β=0.564,,同时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303,;内部动机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073,p<0.05)。
表4.13回归方程结果变量预测变量性别内部动机生源地住校情况使用强度性别生源地物质主义住校情况使用强度内部动机注:P<0.001,p<0.01,<p小于0.05。30***
**
*
内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整体拟合指数RR2
Fβ0.179-0.0830.5750.331119.243-0.0570.5640.953-0.0730.3570.12828.178-0.0550.3030.073回归系数限制性t3.408***-1.533-1.04421.344***1.580-1.171-0.8908.256***1.991*
对内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4所示:直接效应的效应值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值,但间接效应的效应值不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包含0值,说明内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表4.14效应类型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内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效应值0.3440.3030.041BootSE0.0300.0370.022Bootstrap95%CI下限上限0.2850.4040.2310.375-0.0010.083相对效应占比100.00%87.97%12.03%4.5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除了外部动机与孤独感相关关系不显著以外,其余各变量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探究短视频使用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本研究在控制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等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中的模型6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4.5.1内射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内射动机与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M5,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6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5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内射动机(β=0.439,p<0.001),使用强度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173,p<0.001)同时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73,p<0.001);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β=0.180,p<0.001)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84,p<0.001)。孤独感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06,p<0.001)。
表4.15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指数回归系数限制性2
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Fβt性别-0.186-3.278**生源地0.0911.490住校情况0.2434.141***
内射动机0.4780.22847.366独生情况0.0731.137留守情况-0.120-1.948使用强度0.43915.409***
31孤独感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内射动机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内射动机孤独感**
0.2900.08412.5890.1950.166-0.318-0.161-0.1730.1800.121-0.129-0.0780.0600.0410.2730.1840.1063.128**2.500*-4.925***-2.390*-4.974***5.097***2.020*-2.028*-1.2540.8920.6388.148***5.415***3.446***
物质主义0.4080.16723.969注:P<0.001,p<0.01,<p小于0.05。****
对内射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6所示:四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值均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这四条路径分别为:(1)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73,占总效用值的71.77%;(2)间接效应1:使用强度→内射动机→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081,占总效用值的21.24%,这表明在此模型中,使用强度可通过内射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正向影响;(3)间接效应2: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18,占总效用值的4.81%,这表明这表明在此模型中,使用强度可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负向影响;(4)间接效应3:使用强度→内射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08,这表明内射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使用强度可通过内射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正向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图4.4。
内射动机与孤独感链式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结果效应类型效应值BootSEBootstrap95%CI下限上限使用强度—内射动机—物质主义0.0810.0170.0490.115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0.0180.007-0.034-0.006使用强度—内射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0.0080.0030.0030.015直接效应0.2730.0340.2070.339表4.16相对效应占比21.24%4.81%2.18%71.77%图4.4M6链式中介效应图324.5.2认同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认同动机与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M6,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6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7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认同动机(β=0.493,p<0.001),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负向影响不显著(β=-0.040)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98,p<0.001);认同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110,p<0.01)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21,p<0.001)。孤独感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43,p<0.001)。
表4.17回归方程结果变量预测变量性别生源地认同动机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孤独感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认同动机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物质主义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认同动机孤独感注:P<0.001,p<0.01,<p小于0.05。***
**
*
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整体拟合指数RR2
Fβ0.010-.09700.5010.25153.547-0.0030.0860.0160.4930.1630.172-0.2750.2610.06810.055-0.163-0.181-0.040-0.1100.079-0.107-0.0230.3900.15221.4680.0690.0240.2980.1210.143回归系数限制性t0.171-1.625-0.0501.3660.26017.610***2.601**2.561*-4.256***-2.307*-2.667**-1.099-3.048**1.323-1.674-0.3671.0260.3698.662***3.484***4.665***
对认同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8所示:四条路径中有三条的中介效应值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这三条路径分别为: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98,
33占总效用值的80.32%;间接效应1:使用强度→认同动机→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060,占总效用值的16.04%,这表明在此模型中,使用强度可通过认同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正向影响;间接效应3:使用强度→认同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08,这表明认同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使用强度可通过认同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负向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图4.5。
另外有一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不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包含0值,这条路径为间接效应2: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18,占总效用值的1.54%,这表明在此模型中,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表4-18效应类型强度—认同—物质强度—孤独—物质强度—认同—孤独—物质直接效应认同动机与孤独感链式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结果效应值0.060-0.006-0.0080.298BootSE0.0180.0060.0040.034Bootstrap95%CI下限0.024-0.018-0.0160.231上限0.0960.005-0.0020.366相对效应占比16.04%1.54%2.10%80.32%4.5.3内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以使用强度为自变量,内部动机与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物质主义为因变量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M7,根据上文差异分析结果将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做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采用模型6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19所示。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内部动机(β=0.562,p<0.001),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正向影响不显著(β=0.029)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99,p<0.001);内部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218,p<0.001)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05,p<0.01)。孤独感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49,p<0.001)。
34表4.19回归方程结果变量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整体拟合指数RR2
Fβ0.177-0.092-0.0560.0290.0140.5620.2000.163-0.2870.3010.09113.696-0.166-0.1800.029-0.2180.061-0.110-0.0160.3850.14820.8730.0770.0260.2990.1050.149*
回归系数限制性t3.355***-1.622-1.0350.4950.23921.259***3.222**2.453*-4.494***-2.381*-2.681**0.762-5.768***1.005-1.719-0.2511.1470.3928.221***2.837**4.781***
预测变量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内部动机0.5750.33179.086孤独感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内部动机性别生源地住校情况独生情况留守情况使用强度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注:P<0.001,p<0.01,<p小于0.05。*****
对内部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所示:四条路径中有三条的中介效应值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这三条路径分别为:直接效应:使用强度→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299,占总效用值的80.30%;间接效应1:使用强度→内部动机→物质主义,效应值为0.059,占总效用值的15.94%,这表明在此模型中,使用强度可通过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正向影响;间接效应3:使用强度→内部动机→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18,这表明内部动机和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使用强度可通过内部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负向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图4.6。
另外有一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不显著,bootstrap95%置信区间包含0值,这条路径为间接效应2: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间接效应值为0.004,占总效用值的1.16%,这表明在此模型中,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35表4.20效应类型强度—内部—物质强度—孤独—物质内部动机与孤独感链式中介效应的Bootstrap结果效应值0.0590.004-0.0180.299BootSE0.0220.0060.0060.036Bootstrap95%CI下限0.016-0.006-0.0310.227上限0.1010.017-0.0090.370相对效应占比15.94%1.16%4.92%80.30%强度—内部—孤独—物质直接效应图4.6M7链式中介效应图365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一、青少年物质主义、孤独感、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强度)的整体基本情况和差异分析;二、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及中介作用分析;三、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孤独感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包括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5.1青少年物质主义、孤独感、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强度)的总体特征5.1.1青少年物质主义现状
本研究对974份中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样本群体中: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2.780,SD=0.711)。之前研究中提出中国青少年物质主义总体水平一般但处于缓慢上升中(傅鑫媛,2011),本次的研究结果与之相符。且这次研究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在各人口学统计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1.2青少年孤独感现状
中学生孤独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2.277,SD=0.522),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住校、是否独生、是否为留守儿童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女生、城市户口、非住校生、留守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细腻,所以对孤独感的易感性强。对于非住校生孤独感更强的结论,和以往研究不符(孙经,2015)。可能是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们通常认为住校生和父母交流少,需要独自照顾自己所以孤独感体验更强,但其实住校生因为和同伴的相处更为密切而同伴关系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故可能因为这样他们反倒会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城市生源地的学生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更强,这可能也是因为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大多不住校,和同伴间的交流较少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更强,符合现实,因为和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缺少了和兄弟姐妹的互动,体验到孤独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留守学生因为父母关爱的缺失必然会体验到更强的孤独感,有研究表示与非留守的学生相比,留守学生的生活压力与孤独感较高,心理资本与幸福感较低(范兴华、余思、彭佳、方晓义,2017),而本次研究的结果再次证实了留守与孤独感体验的关系,再次提醒我们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5.1.3青少年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动机、强度)现状
5.1.3.1
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现状
使用短视频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很普遍,使用频率较高,但学生自己主观感受到的使用强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使用强度在生源地和是否住校上差异显著,城市学生和非住校生的使用强度更高。
37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总体不算很高(M=3.337,SD=1.525)。但在短视频基本情况调查中“使用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已经多久”一题中M=2.70,SD=1.06其中“三年及以上”占总体的30.6%,“一到两年”占总数的30.1%,“两年到三年”占总体的22.9%,也就是说83.6%的学生已经使用短视频类社交软媒体一年以上。“观看短视频频率”一题的结果为M=3.04,SD=0.842其中选择“一周多次”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8.5%,选择“几乎每天”的学生占总数的34.3%。两选项加起来占总人数72.9%,而选择“从来不看”选项的学生占3.2%,剩下23.9%选择“一个月多次”。“每次浏览短视频花费的时长”一题中M=3.28,SD=0.997其中选择“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占总数的39.9%,选择“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占20.2%,两题加起来占总数的60.1%。而只有少数23.1%的学生选择“三十分钟以下”,这几题说明很少有学生不使用短视频类社交软件且一旦打开短视频类社交媒体软件或平台就不会只看一两个短视频就关闭,有刷着刷着忘记时间的很大可能,经常会花费几个小时在刷短视频上。但“自己拍摄短视频频率”一题中M=1.43,SD=0.52其中选择“从来不拍”的占总数的59.8%,选择“偶尔拍摄“的占36.0%,说明中学生使用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大多是观看短视频偶尔会有社交性质的“点赞”“发弹幕”“留言”等互动,但自己拍摄制作的比较少,不过也有偶尔拍摄和经常拍摄的学生(占总数的40%左右)。总之,使用短视频平台在学生群体很普遍,使用频率较高,但学生自己主观感受到的使用短视频强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学生的使用强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住校生的使用强度显著低于非住校生,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接触手机可能性的差别造成的,城市学生更多接触到手机,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会较早拥有自己的手机。住校的学生手机由学校统一管理,不能带手机进学校,接触到手机的可能性比非住校生小。非住校生放学回家后会更多地使用手机,使用短视频软件的可能也就越高。
5.1.3.2
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现状
中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外部动机在性别、住校情况上的差异显著;内射动机在性别、住校情况、留守情况上的差异显著;认同动机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显著;内部动机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显著。
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类社交网站的使用动机四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外部动机SD=1.290)SD=1.337)SD=1.401)(M=3.028,、内射动机(M=2.191,、认同动机(M=4.390,、内部动机(M=4.901,SD=1.520),在短视频基本使用情况调查中,“观看短视频的目的”一题中(多选开放题可自己填写也可选择已提供的选项)选项“1休闲娱乐”提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选项“7排解孤独”然后依次是“2打发时间”“5缓解压力”“6开阔眼界”“4满足好奇心”“3学习”而学生在自己填写的观看原因中,非常多次提到是为了观看帅哥美女,也有很多答案提到是为了看沙雕、看别人的生活追剧、追星、追流行或是为了和同学聊天时能有新奇和共同话题……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多种多样,和前文提到的动机四分法符合,也与已有研究中“逃避现实”“娱乐”“寻求归
38属感”“获取信息”“社会学习”等动机有很大部分的一致性。
差异分析的结果显示,男生的外部使用动机、内射使用动机显著高于女生,而内部使用动机显著低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倾向于使用短视频平台达到“自我呈现”和“逃避现实”的目的,在笔者进行调查访谈时发现,很多男生喜欢看漂亮的女主播与其互动得到认可和满足,或者喜欢看一些沙雕段子,看屌丝吐槽或者做一些无意义的挑战如“一口气吃一百个西瓜”等,但女生很多都喜欢在短视频平台上追星看影视作品也有的喜欢看萌宠和换装,所以女性报告的“娱乐动机”要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报告的“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要显著高于女性,虽然男性也会有娱乐动机女性也会有外部内射动机,但相比于通过使用短视频软件进行娱乐男生更喜欢通过打游戏来进行娱乐。
在生源地上,农村学生的内部使用动机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内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感到快乐或从行为中得到乐趣而产生某种行为的驱动力(Ryan,Connell,1989),这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农村学生的娱乐方式较少,因此会更多的用手机娱乐放松,也就有了更高的内部使用动机,驱使他们去使用短视频平台。
除了内部动机非住校生其余三个动机维均显著大于住校生。上文提到非住校生因为接触手机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强度更强,研究结果显示了其使用动机也更强,这可能正说明了行为塑造动机的可能性,因为使用强度高,所以使用动机也更强了。
留守学生内射使用动机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内射动机源于内部的压力如愧疚感和焦虑,个体会因此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留守儿童的内射动机高可能是因其体会到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等都较高,所以选择看短视频来缓解不安和焦虑的倾向更高,用以暂时逃避现实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体验。
5.2响机制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及影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动机各维度与物质主义两两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别检验各动机维度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关系之间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各回归方程中,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使用动机各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β外部=0.642,p<0.001;β内射=0.439,p<0.001;β认同=0.494,p<0.001;β内部=0.564,p<0.001),且使用强度在各个回归方程中也均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73、0.255、0.290、0.303,p<0.001;),使用动机各维度也均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外部β=0.204,p<0.001;内射β=0.204,p<0.001;认同β=0.108,p<0.01;内部β=0.073,p<0.05)。外部动机、内射动机与认同动机均可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内部动机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5.2.1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反作用于使用动机
研究得出结论:使用强度与使用动机各个维度均正相关,且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使用
39强度对使用动机各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越使用,动机越强,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可反作用于使用动机。
由于短视频社交媒体在大的互联网发展趋势背景作用下,融合了社交与视听属性,更好地满足了用户日渐多元化的需求,且凭借低门槛、碎片化、移动化等媒介特征,迅速占领移动互联网市场,增加了学生使用其相关软件和功能的环境压力,促使学生使用。而学生的使用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其使用动机,产生了越刷越上瘾越玩越停不下来的结果。有文章指出:刷短视频越刷越沉迷于其中的娱乐内容,结果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高爽,2019)。这说明了以娱乐为动机容易使其沉迷并进一步强化娱乐动机。再比如为了躲避现实中的不愉快而刷短视频,结果越刷躲避现实的动机越强,还有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视频自我呈现之后获得反馈,于是加强了自我呈现的动机(牛更枫,etal.,2015)。总之,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强度对各种使用动机都可能产生强化作用。
这和前人对微信(Wen,Geng,Ye,2016)、直播平台(马志浩&葛进平,2018)使用强度影响使用动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这些软件平台先吸引了用户下载,然后又通过对功能、内容的设计、呈现和经营进一步留住了用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平台要以派发红包,用使用时长兑换现金等策略激励使用行为的发生。
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原理后,对于青少年使用相关媒体软件的时长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对的限制,或减少接触可能,这样学生的使用动机也就会相应下降,从而把精力和注意力投放到其他方面,比如线下社交、学习等。
5.2.2
5.2.2.1
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这说明学生越使用短视频平台越有可能变得更物质,这个结果和上文根据已有研究所作出的推理一致,短视频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电视广播等一样也会加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倾向。
5.2.2.2以社会文化视角解释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Berker等人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由于人拥有意识,而意识会带来副产品即人对于自身必死命运的恐惧。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人必须具有符合文化的目标,并完成这些目标实现文化中自己角色的价值,以获得意义感免于死亡焦虑(Tim,Sheldon,2000)。这说明社会文化对人的价值观有重要塑造功能,短视频平台中中包含了各种社会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青少年很容易从这些平台中得到对社会文化的错误认知,从而产生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青少年使用强度越高,越有可能接触到更多包含物质主义倾向性引导的社会文化信息,其物质主义的程度就可能越高。
笔者在前期访谈时发现某家庭较为富裕的高二男生会将自己日常的“精致生活”录成VLOG短片发布在网上,视频内容包括去网红店打卡、展示限量版球鞋、分享去各地的旅
40游视频等,其发布的视频平均点赞数大概有几百上千,该生认为别人是看到他的精致生活感到美好可能有点羡慕所以才会给他关注和点赞,如果自己只是普通家庭就没有内容可以分享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待遇了。“现在大多数人拍的VLOG不都是这些内容吗?向别人展示自己过的美好生活,家庭和美,有钱有闲”访谈对象这样和笔者说。这位男生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内容确实传达了这样的社会观念,塑造了物质性倾向更强的社会文化,所以孩子们会通过使用短视频软件等媒体接触到更多这样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物质主义倾向的价值观。
5.2.2.3
以线上社会比较视角解释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因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倾向于把这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Yang,2014),短视频中很多内容都是经过美化加工或者为了是吸引关注经过夸张和剪辑的,所以我们得到的信息并不能代表真实社会的全部情况,社会比较理论中说上行社会比较会使人体会到更多消极情绪(邢淑芬,俞国良,2005),而观看短视频时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比如看到别人的宠物比自己的好,看到别人长得比自己美,看到别人生活得更有趣更富足等等,这些都会造成人们通过比较后对自身产生不满。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价值评估变低,而人对自身身份的不满也是物质主义的成因之一,个体会以经济成功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以消除对对自身身份不满而造成的不安全感(Christopher,Drummond,Jonesetal.,2006)。有研究也发现物质主义程度越高的个体越可能更在乎自身身份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尤其是他人的负面评价(Christopher&Schlenker,2004)。线上的上行社会比较,会使人厌倦现实、产生更多嫉妒、自卑等负面情绪,对自己会有更多的消极评价,进而产生更严重的物质主义倾向(牛更枫etal.,2016)。我们也可以将这一逻辑理解为:青少年越使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上行社会比较的可能性越大,由此产生的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越多,为了消除由线上社会比较而产生的相关焦虑和恐惧,个体会选择用具体的物质追求来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安,从而变得更加物质。
5.2.2.4
以富裕社会知觉视角解释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根据Gerbner(1969)的培养理论,当今社会中的传播媒介会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给人们营造出一个媒体上的“主观现实”,而这个营造出的现实和实际生活存在差距,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实际社会的理解产生偏差。这与我们上文论述的逻辑也相符,由于短视频平台里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明显不同的(如短视频上看到的人过的更富裕),这种对社会富裕化的偏向性呈现,影响了个体的社会知觉,认为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拥有较多的可支配财富且乐于物质的享受中。而这种知觉随着时间的延长,将逐渐整合到人们的价值观结构中,使人们变得更加在乎物质,更可能培养出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笔者的班上,就发现了女生们一起观看某up主的“必买口红清单”视频,视频内容就是这位女孩向大家展示自己最近半年买的口红,并把收藏不同高端品牌的口红当做是兴趣和生活追求。该视频的观看量很高,也有很多女生被视频内容影响表示很羡慕up主有钱买到自己想要的口红。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很多女孩子都会攒钱买口红或者买一些消费
41品,并将财富自由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而男孩子也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他们买的消费品会不太一样,比如买“手办”(动漫或者影视中人物的卡通版)。
5.2.2.5
以社会学习视角解释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由于短视频平台大多是商业性质,所以包含更多引导消费的信息。以往的媒体如电视主要是通过广告对人的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但是现在的新媒体,物质信息以各种方式出现,比如很多主播和明星的开箱视频(品牌方免费送产品给主播,主播在收到产品后录制一个开礼箱的视频发到网上)或者很多平台直接有看短视频赚钱的功能(刷几分钟给一个金币,金币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折现)。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也能解释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因为学习到了平台上传播的消费观念,看得多了,自然就学习到了这样的消费方式,从而影响了思想变得更物质。
综上,我们知道了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有正向影响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教育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因的预防和控制来阻断短视频平台使用和物质主义形成之间关系,具体建议在下文相关教育建议中提出。
5.2.3
5.2.3.1
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动机各维度均与物质主义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各使用动机都能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不管是什么动机指导下的使用,使用动机加强都会造成青少年物质主义加重。
5.2.3.2
外部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外部动机是指为了获得奖赏、回避惩罚或是因为顺从而出现的行为动力;(Ryan,Connell,1989),出于这样的动机使用短视频平台其具体的使用目的可能是从为了赚钱、为了和同伴有共同话题,或者为了追赶潮流等。在这样的动机驱动下个体使用短视频平台赚钱,或者发布视频显示自己在某方面的优越,或者看一些猎奇视频用来当作线下聊天时的谈资。作者在对中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一位男生直接向访谈者展示了自己通过短视频软件赚取的零钱数,并对自己可以通过看视频来赚取的行为表示自豪。因此,在这样的动机作用下,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强的物质主义是可以理解的。
5.2.3.3
内射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内射动机指个体因为自身内在的某些压力如愧疚感和焦虑等而产生了驱动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Ryan,Connell,1989)这与上文所述的“回避现实”的动机相符,有研究证明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都是物质主义的影响因素(蒋奖&曾陶然,2016),人际关系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因为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在现实中的不安全感产生的焦虑会促使人们的“回避现实”动机加强,就会找一个具体可接触目标来弥补心理空缺,而现代生活中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逃避现实的
42动机提供了更便利的可实行方案,比如,投身在网络游戏或网络小说中,抑或是看网络视频,听网络广播等,观看短视频也是其一,又因为社会关系需求的不满足,在逃避现实的同时,人也会更趋向于去更多地寻找用物质和财富带来的满足感。所以在这样的动机下,人们在使用短视频时会更关注物质方面的信息,会认为物质方面的满足和享乐能代替现实中的缺失,其物质主义倾向性也就更强。
5.2.3.4
认同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认同动机是指个体发自内心地接受外部规则,为了追求目标或获得价值感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Ryan,Connell,1989),基于认同动机下的使用行为比如“信息获取动机”“学习技能”“自我呈现”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认同动机驱动下的使用行为也会加重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水平,这可能是因为短视频类社交网站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信息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钱烨,2019)。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将生活的奋斗目标定位于物质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笔者在前期的访谈中也发现了一个高中男生喜欢看猎奇视频,而且也都或多或少会拍摄一些视频发送在短视频平台中,他表示成为这样的网红很简单,只是自己现在年龄不够,等成年了就去短视频平台注册当网红,也做一些挑战视频,又好玩又能赚钱。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就受到了这些相关短视频的影响。
5.2.3.5
内部使用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
内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感到快乐或从行为中得到乐趣而产生某种行为的驱动力,与上文中所说的娱乐动机相符合。也就是说以休闲娱乐为目标使用短视频也有可能使青少年受到其中物质信息的引导,变得更物质。
5.2.4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使用强度可通过外部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效应(0.214)占总效应(0.344)的62.02%,间接效应(0.131)占总效应的37.98%。说明使用强度直接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比通过外部动机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大,但两种影响方式可同时存在。外部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使用强度可通过内射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效应(0.255)占总效应(0.344)的73.99%,间接效应(0.090)占总效应的26.01%。说明使用强度直接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比通过内射动机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大,但两种影响方式可同时存在。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使用强度可通过认同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效应(0.290)占总效应(0.344)的84.49%,间接效应(0.053)占总效应的15.54%,说明使用强度直接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比通过认同动机影响物质主义的可能性大,但两种影响方式可同时存在。内射动机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3使用强度不可通过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此方程中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效应值(0.303)比较大,而内部动机对物质主义的影响效应值(0.564)较小,通过使用强度影响内部动机再间接地对物质主义产生的影响(0.041)就更小了,以至于不能达到显著水平。
以上结果说明使用强度可以直接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也可以分别通过外部动机、内射动机、认同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产生影响。但通过内部动机对物质主义产生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且根据上述4个中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各个动机维度在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外部动机37.98%、内射动机26.01%、认同动机15.54%,另外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此处就不再写出具体占比。
总之以上结果表明了使用动机在使用行为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使用动机的有意调节和控制,来降低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综合考虑4个动机维度,由于其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相对来说要更加注意对外部动机和内射动机控制。
5.3关系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动机)、孤独感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和孤独感均与物质主义呈显著正相关;使用强度和孤独感显著负相关,使用强度和使用动机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使用动机各维度与孤独感的相关情况各有不同,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内射动机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与孤独感负相关不显著。
进一步分别检验内射、认同、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关系之间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上文所列的三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中,使用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内射动机(β=0.439,p<0.001)、认同动机(β=0.493,p<0.001)、内部动机(β=0.562,p<0.001),同时均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273,p<0.001、β=0.298,p<0.001、β=0.299,p<0.001)p<0.001、β=0.121,;内射、认同、外部动机均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84,p<0.001、β=0.105,p<0.01);孤独感均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β=-0.106,p<0.001、β=-0.143,p<0.001、β=-0.149,p<0.001)。
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173,p<0.001),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β=0.180,p<0.001);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对孤独感为负向影响且不显著(β=-0.040),认同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110,p<0.01);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对孤独感为正向影响且不显著(β=0.029),内部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β=-0.218,p<0.001)。
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方
44向为正,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但方向为负,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但方向为负。
5.3.1孤独感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与物质主义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本次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孤独感体验强也会导致更强的物质主义。
因为孤独是人的一种负性情感体验,会对人的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造成影响,它可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亲子依恋模式,来源于在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某些造成孤独的人格方面的特征,总之孤独感是因为人的某方面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带来的。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需要和他人连接,“爱和归属的需求”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如果人的“爱和归属的需求”也可说是“社交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会质疑自己活着的价值。为了弥补这种情感需要不满足所带来的价值感缺失,人们会转向通过获得物质满足来获取自我存在的意义,也就自然会形成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例如:与完整家庭相比,家庭不完整的个体表现出更多强迫性消费行为,且他们的物质主义程度也更高。(Rindfleisch,Burroughs&Denton,1997)。再比如有研究表明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来自同辈群体的支持较少、被同伴排斥等均会导致青少年较高的物质主义倾向。而家庭破碎和同伴关系不良都和青少年孤独感的相关。
总之,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孤独感会导致青少年的物质主义。我们可以通过减轻青少年的孤独感,来减弱其物质主义倾向。
5.3.2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动机)对孤独感的影响
5.3.2.1
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影响
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强度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说明其相互之间存在负向联系,但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回归方程中,短视频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影响不同。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而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对孤独感为负向影响且不显著,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强度对孤独感为正向影响且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影响方向不一致,要具体考察不同的使用行为及行为背后的使用动机。这与本文文献综述部分所得的推论一致。
5.3.2.2
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对孤独感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动机各维度与孤独感的相关情况各有不同,认同动机和内部动机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p<0.01),内射动机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p<0.05),外部动机与孤独感负相关不显著。在进一步的回归检验方程中,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认同
45和内部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综上可知使用行为及行为背后潜在的使用动机不同,对孤独感的影响也不同。在下文中我们将分别从具体的四个动机维度来探讨其对孤独感的影响。
(1)短视频平台外部使用动机和孤独感的关系不大
外部动机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可以理解。现实中如果人们是为了“赚钱”或者因为“抽奖活动”抑或者是“被迫配合家长朋友的拍摄”等外在原因使用短视频,那这种原因本身就和孤独感没什么联系。
(2)短视频平台认同使用动机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认同使用动机能对孤独感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比如有学生经常在B站(某短视频媒体平台)上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绘画,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获得了自我价值感提升了生命意义感,而意义感的获得能降低人对孤独的感受。(王继玉,齐慧云,2010)。
(3)短视频平台内部使用动机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次结果还显示,内部使用动机如娱乐休闲等能缓解青少年的孤独体验,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聊寻求愉悦等原因而使用短视频平台,这种使用行为使青少年获得乐趣,能让其将精力投入到短视频的内容上而减弱了由客观原因带来的孤独体验。
(4)短视频平台内射使用动机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内射动机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并能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这和其他几类动机与孤独感的关系不同,根据上述分析发现有些使用动机和孤独感没什么太大关系,也有一些使用动机能缓解孤独感,但在内射使用动机影响下的使用行为反而会加重人的孤独感。
在对已有文献的梳理重我们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对人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其中就包括加重人的孤独感(Burke,Marlow&Lento,2010),而内射动机的定义本身就是由于某些焦虑和压力而使个体做出自己本身不想做的事(Ryan,Connell,1989)。因此在内射动机影响下的使用行为会导致人的孤独感被加重。已有研究显示“躲避现实社交”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之一(Lee,2014),人们因对现实人际交往的焦虑而选择投身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但这会造成对现实关系的更严重地忽略,而这种忽略会导致自身与他人的联系感减弱,加重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上出现的缺失感,进而造成更强的孤独体验。而人之所以要躲避现实社交可能本身就是因为对自身社交能力的不自信,因为和别人互动不佳而产生了焦虑和压力,也就是说青少年可能因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以网络媒体使用来逃避现实社交焦虑,但事实上却加重了自己本身存在的人际问题,加重了关系焦虑,也就进一步影响了孤独感。
而人的焦虑和压力来自各方面,除了为躲避现实社交使用网络媒体以外,也可能是为了缓解学业压力,为了缓解不安情绪等。总之,基于内射动机下的短视频使用行为本意可能是为了缓解孤独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不安,但事实上却助长了这种不安的情绪体验,加重了孤独感。
465.3.3内射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根据上文对其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可知,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成立。其中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影响显著,路径系数为0.273,占总效应的71.77%。这与上文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处不再加以论证。使用强度通过使用内射动机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也显著,路径系数为0.081,占总效应的21.24%。使用短视频平台加重内射使用动机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物质主义程度,这可能是因为内射动机作用下的使用行为,会加重个体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而物质主义的主要成因之一就是这种来自家庭、同伴关系、经济、自我身份认同等多个方面的不安全感。
使用强度通过孤独感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作用显著,但方向为负,路径系数为-0.018,占总效应的4.81%。使用强度通过孤独感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产生负向影响,这条路径的效应值为负数,是因为在此模型中短视频使用强度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因此这条路径可以理解为使用强度高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减少了其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可能性。
使用强度通过内射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008,占总效应的2.18%。这说明使用强度通过内射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也会对物质主义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们越多的使用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就越可能加重内射动机的强度,内射动机强会使个体体验到更多负面情绪比如本研究就证明了其会变得更孤独,从而关注到更多物质主义的信息,变得更加物质。
另外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模型中存在遮掩效应(温忠麟、叶宝娟,2014)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为负向,而使用强度通过内射动机对孤独感的影响为正向,因此链式中介效应的效应值较小也有一方面是受到了遮蔽效应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强度—孤独—物质”这条路径的效应是负的因此部分抵消了“强度—内射—孤独—物质”这条路的正向影响。因此可知,想要减轻青少年的孤独感,减轻其物质主义程度,需要格外关注对其使用行为背后的内射动机的改变。短视频平台的正常使用不会造成青少年孤独感体验的加强,但前提是不能以“逃避现实”“躲避压力”等内射动机为出发点去使用,如果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反而加强了其内射使用动机,则这种使用行为不仅不会减轻孤独感,反倒会加重其孤独感体验,进而也加重了其物质主义程度。
5.3.4认同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根据上文对其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可知,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成立,但链式中介方向为负,存在遮蔽效应。其中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影响显著,路径系数为0.298,占总效应的80.32%。使用强度通过认同动机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也显著,路径系数为0.060,占总效应的16.04%。这与上文研究结果一致,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
使用强度通过孤独感对物质主义的负向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此模型中使用强
47度对孤独感的负向影响不显著,孤独感对物质主义又是正向影响,二者互相抵消,因此也影响了“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这条路径的显著性。
使用强度通过认同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但方向为负,路径系数为-0.008,占总效应的2.10%。这说明使用强度通过认同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因为认同动机可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因此使用短视频时,如果加强了其认同动机,就可能适当减轻孤独感体验,从而通过减轻孤独感减少物质主义的形成。
另外,此模型中的链式中介路径与其余路径的方向不一致,存在遮掩效应。但模型的总效应值为正,且显著。说明认同动机影响下的使用行为仍会加重青少年物质主义,但因为其对孤独感的负向作用影响,使用强度也可通过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对物质主义产生负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正向影响,因此使用短视频平台时可适当增加认同动机的强度。
5.3.5内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根据上文对其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可知,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成立,但链式中介方向为负,存在遮蔽效应。其中使用强度对物质主义的直接影响显著,路径系数为0.299,占总效应的80.30%。使用强度通过内部动机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也显著,路径系数为0.059,占总效应的15.94%。这与上文研究结果一致,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
使用强度通过孤独感对物质主义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此模型中使用强度对孤独感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也影响了“使用强度→孤独感→物质主义”这条路径的显著性。
此模型也存在遮蔽效应,使用强度通过内部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但方向为负,路径系数为-0.018,占总效应的4.92%。这说明使用强度通过内部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物质主义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和认同动机一样内部动机也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因此使用短视频平台时如果形成和加强了内部动机,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孤独感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正向影响。
5.3.6链式中介作用总讨论
综上可知,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各维度动机均可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孤独感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可通过减少使用强度、减弱使用动机、减轻孤独感来降低青少年物质主义水平。
但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对孤独感的影响方向不一致,只有内射动机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认同和内部动机均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因此,在上述三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中,也只有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正。而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负,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使用强度
48与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也为负。
综上可知,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好有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同使用动机影响下的使用行为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方向不同,同时可知,不管是什么动机指导下的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都会促进青少年的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加重。但这种促进作用也有大小之分,相对来说认同和内部动机对青少年的物质主义的促进作用较小。因为在认同和内部动机影响下的使用行为可以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体验,通过对孤独感的减弱进而减轻了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促进作用。
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平台,不可一味禁止学生使用短视频,而是要格外注意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动机,如果使用短视频是以内射动机为内在驱动力,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塑造或加重了青少年的内射使用动机,那么此时的短视频使用行为就会加强青少年的孤独感体验进而更加加重了其物质主义的程度。但如果是以认同和内射动机为驱动力,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塑造或加重了青少年的这两类使用动机,那么此时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负面影响相比较来说就会较少,而且还可减轻其孤独感。
总之以上研究结果为短视频平台使用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路径中的自变量(使用强度)和中介变量(使用动机和孤独感)来预防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加剧。但短视频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机制很复杂,除了本研究验证的几条影响路径以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和中间变量在其中起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寻。
496
异。
研究结论
(1)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各人口学统计变量上均无显著差(2)青少年孤独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住校、是否独生、是否留守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
(3)在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方面,使用短视频平台在学生群体很普遍,使用频率较高,但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使用强度在生源地、住校情况上有显著差异。
(4)青少年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在外部、内射、认同、内部四个维度上均处于中等水平。外部动机在性别、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显著;内射动机在性别、是否住校、是否留守上的差异显著;认同动机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显著;内部动机在性别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
(5)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使用动机各维度、孤独感均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正向影响,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正向影响各维度使用动机,使用动机中的认同动机、内部动机显著负向影响孤独感,内射动机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
(6)外部、内射、认同使用动机均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与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关系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7)内射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正;认同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负;内部动机与孤独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和物质主义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且效应值为负。
结论: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动机)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显著正向影响,使用强度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也可分别通过外部、内射、认同使用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还可以分别通过内射、认同、内部使用动机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
507教育建议
7.1多方共治:让短视频平台发挥更多积极影响
学生越使用短视频平台越有可能变得更物质,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多种理论来解释,比如社会学习理论、富裕社会知觉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恐惧管理理论等,青少年因在短视频平台中接触到了更多物质信息,产生社会学习,而变得更物质;因和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线上比较,对自身不满加强,而转向用物质满足补偿自身的不满情绪;因短视频平台上的社会文化价值偏向消费引导,产生人生意义恐惧管理的需求,从而将物质财富的拥有等同于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获得;因短视频平台上的“美好他人”形象,产生富裕社会的知觉,而使青少年变得更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学生的使用强度来直接减少其物质主义的形成,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上述条件,来改变短视频使用强度对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影响。而上述条件的改变需要社会、平台、学校、和家长老师等多方面共同合作。
首先要改变短视频平台呈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引导,社会配合,慢慢改变。目前国家网信办已组织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点开软件后会自动弹出提示,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进入“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各大短视频平台电商等也专门开设了内容筛选服务部门,相比起前几年短视频行业的“乱象”,目前的各项治理改善措施已开始逐步落实。但改变需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各项措施和手段都要再经历多次的反复修订和更新,比如目前防沉迷系统给用户自动选择是否进入的权力,但很多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当他们打开相关软件时很少会自觉自动开启这个模式。要从根源上解决短视频平台传播的不良文化价值,“堵住”进入通道不如整体“净化”视频内容,提高平台内容审核标准才是较优选择。另外也可以对优良短视频给予支持和帮扶,在软件首页多推送此类视频,而不是完全按视频流量的高低排列首页视频内容。
其次青少年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需要老师、家长的更好引导,和学校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笔者在对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中学生对自身未来没有过认真思考,没有确实存在的追求与理想,常常将“赚钱”“玩乐”当作自身的生活目标,因此要重视加强中学生的理想培养,引导其深入思考反思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放弃哲学与思考,人生才能不局限于低级的物质享受和财富拥有中,而是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和自我实现。
第三要减轻青少年在短视频使用时产生的富裕社会知觉和青少年线上社会比较行为,这需要短视频平台对自身的编辑功能和内容推荐进行改制和完善,让用户更多地展现真实自我,展示真实生活,而不是展示经过编辑加工而成用来炫耀或博人眼球的内容。
第四,将短视频媒体功能,引入现代教育多媒体体系中,利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517.2合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物质主义
本研究中证明短视频平台使用会促使青少年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需要对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的行为进行合理干预。使用强度、各动机维度以及孤独感均正向影响青少年物质主义,因此当人们采取某些措施减少了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强度、减弱了可能的心理使用动因或减轻了个体的孤独感后,其物质主义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比如:对一些使用短视频频率高使用时间长的已经形成使用习惯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控制其使用强度,改掉有事没事就刷短视频的习惯。再比如针对孤独感体验强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老师都应重视对此类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要及时关注到获得支持感较低,较少人陪伴的青少年,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减少孤独感减轻其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与加重的可能,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与长处,融入到属于自己的集体中,找到未来奋斗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7.3重视动机:增加行为背后积极动机驱动力
本次研究也证明了使用强度可反作用于使用动机即动机可被塑造,所以在指导青少年使用短视频平台时,家长和老师应格外注重分辨孩子的使用动机,短视频平台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好有坏,学校、家长和老师等应关注青少年对短视频平台等这类新兴网络媒体的使用,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让孩子使用短视频平台,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使用建议和使用行为引导。要重视以“内射动机”为驱动而产生的使用行为,因为内射动机驱动下的使用行会使青少年陷入低级享乐中逃避现实,然后越焦虑和内疚就越使用,越使用就越焦虑内疚,这种循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会加重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物质主义程度,我们应及时关注到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使用中表现出的这种倾向并予以重视,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和干预。例如,对于被迫性使用短视频平台,为逃避现实压力、缓解焦虑和愧疚感而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需要多加关注,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工作:通过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多加陪伴,时常谈心,帮助他们减轻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短视频软件的内射使用动机。另外针对孤独感体验较强的个体,可适当增加其在使用短视频时的认同和内部动机,因为认同和内部动机负向影响孤独感,而且使用强度可分别通过认同、内部动机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显著负向影响物质主义。也就是说在认同和外部动机的影响下,虽然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行为仍会促使其物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相对来说这种促进作用比内射动机影响下的促进作用要小。所以在不便直接控制青少年使用强度的情况下,家长、老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试着从改变其使用动机入手,找到青少年学生使用行为背后的真正心理驱动力,采取相应措施减弱消极被动的使用动因,增加积极主动的心理动因。比如尽量培养更强的认同使用动机,如“积极自我呈现”“获取信息、学习技能”等,通过增加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来达到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527.4重视差异:分层分类指导学生
根据本文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城市学生、非住校生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强度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住校生。因此在指导学生适当控制短视频使用强度时要有分类管理的意识,针对接触手机可能性更大的城市户口学生、非住校生,要加大管理力度,采用特别的管理方式,要提醒家长,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里,也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使用手机上,比如过度的使用短视频平台。要提醒家长尽量丰富家庭生活,增进亲子交流,而不是一回到家就各自玩手机。
另外,在使用动机方面,男生、非住校生的外部使用动机更强,非住校生的认同使用动机更强,女生、城市户口学生的内部使用动机更强,男生、非住校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内射使用动机更强。因为内射使用动机下的使用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明显,因此,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格外的关注和引导。根据分层分类管理的理念,可以针对男女生的不同使用特点,分别组织其进行相应的团体活动,男生更多的在短视频平台上完成“自我展示”和“逃避现实”的动机,那就在现实中给予他们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机会,多让男生承担班级活动责任,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现实。女生更多地在短视频平台上完成“娱乐”动机,教育工作者在组织管理女生日常学习生活时,就要多鼓励她们培养更有意义的兴趣爱好,让其在线下有更多种的娱乐方式。另外,留守学生的内射使用动机显著高于非留守,对有留守经历的孩子,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专门的心理小组,活动小组等。
相比于男生,女生的孤独感体验更强,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到女生更细腻的情感体验;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比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更强,非住校生比住校生的孤独感体验更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的孤独感更强;这三项结果说明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重要影响,与同伴相处的时间长短会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体验的强度,因此学校要多开展课余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要时常和同伴交流、外出玩耍等。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组织举办符合其年龄发展要求的活动,以减轻孤独感。比如初一、初二的学生情绪管理不好,易冲动,容易和他人产生冲突,所以要多组织开展一些自主性较强、合作性也可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平衡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好的与他人相处。而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则要更多地开展以同伴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活动,在引导其建立与发展更好地同伴关系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发展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建立更明确地人生目标与系统性的价值观。
538
向设计来确认本研究中的因果假设。
不足与展望
(1)本研究为横断研究,不能得出确切的因果推论。未来的研究可以应用实验或纵(2)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后续研究可使用多种测量手段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比如从重要他人口中得到相关数据报告等。
(3)本研究选取某市某一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被试,因此,这些结果是否可推广于其他群体,需要后续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4)对于短视频使用与青少年物质主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影响变量还有很多,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验证。
(5)本研究没有对短视频的内容进行分类考察,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同,对其物质主义的影响也必然不尽相同,因此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54参考文献
马志浩、葛进平(2018):网络直播平台的使用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吗?——网络直播的
使用强度、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新媒体与社会,(1),128~141。
马昀禹、高士杰(2019):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短视频应用沉迷的影响因素研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36(11),96~100。
马海燕(2016):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抖音APP为例。新闻研究导刊,
9(5),59~60。
王予灵、李静、郭永玉(2016):向死而生,以财解忧?存在不安全感对物质主义的影响。
心理科学,39(4),921~926。
王志昭(2019):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新闻爱好者,(11),60~62。王宏伟(2003):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1)
19~22。
王战、郭珊(2011):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的物质主义倾向研究综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32(1),47~50。
王晓红、包圆圆、吕强(2015):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中国编辑,(3),
7~12。
王继玉、齐慧云(2010):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18(6),703~704。
王晶(2016):高中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家庭社会阶层、自尊的关系及干预对策。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鹏程、雷雳(2018):智能手机成瘾可预测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倾向。基础教育参考,(23),
13。
王靖原(2009):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开封:河南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新月、鹏程程、王玉慧、王佳怡、雷雳(2017):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
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2。
韦耀阳(201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01),
83~85+89。
中文互联网络数据资讯网(2019):CSM:2018-2019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取自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37824.html
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取自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2136.htm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5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取自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7):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6~2017。取自
http://www.psych.ac.cn/xwzx/zhxw/201709/t20170907_4856198.html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田媛(2016):基于QQ空间的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
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心理学报,48(10),1282~1291。牛更枫、鲍娜、周宗奎、范翠英、孔繁昌、孙晓军(2015):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生
活满意度的影响: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1(05),563~570。田录梅、张文新(2014):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心理学报,46(2),
238~251。
田颖(2017):现有孤独感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科教文汇(上旬刊),(3),
144~146。
史慧琴、黄鹂(2019):上瘾与警惕:抖音的沉迷机制和用户的理想回归。东南传播,(12),
23~25。
冯晓霞(2017):短视频是风口还是炒冷饭。光彩,(7),40~41。
邢淑芬、俞国良(2005):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13(1),78~84。百度百科(2019):短视频定义。取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D%E8%A7%86%E9%A2%91/20596678#1朱杰、崔永鹏(2018):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
思。新闻界,(7),69~75。
华小星(2018):什么才叫短视频?正确认识短视频。搜狐,2018-12-24,16:26。刘子琳(2018):社交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年记者,(9),121~122。
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2017):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
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学报,49(1),60~71。
刘县兰(2015):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广州:南方医
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德军、曾雪瑾(2019):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述论:2012—2017。南阳理工学院学报,11
(1),77~83。
江宜霖(2014):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孙经、何健、张丁、杨汴生、王旭(2015):河南省住校与非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
较。中国学校卫生,36(3),381~383。
孙晓军、柴唤友、牛更枫、崔曦曦、连帅磊、田媛(2017):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
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33(4),477-486。李一琳(2019):短视频社交传播功能与用户群体心理研究。新媒体研究,5(15),1~6。李世强(2015):大学生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3),361~366。
56李欢欢、骆晓君、王湘(2012):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来自内隐和外显测
量的证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6),805~808。
李晓彤(2017):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以“一条视频”为例。合肥:安徽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李彩娜、邹泓(2005):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第十届
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李静、郭永玉(2008):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6(4),637~643。李静、曹琴、胡小勇、郭永玉(2016):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影响:自我控
制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2),338~340。
杨明宇(2020):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短视频的现状与挑战。中国报业,(2),26~27。时淼(2019):短视频的人格化表达策略——以抖音App为例。新媒体研究,5(8),122~12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心理卫生杂志社。沈金萍(2019):CSM媒介研究首发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传媒,(4),68。张子珍(2019):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教育教学论坛,(9),75~77。张开、孙维庆(2019):短视频文化与青少年受众成长的一些思考。青年记者,(33),
25~26。
张天莉、罗佳(2019):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传媒,(5),9~14。张冉冉、严万森(2016):大学生社会孤独和人际信任与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30(6),478~480。
张宇晨、刘学敏、陈万琪(2019):大学生观看音乐社交短视频成瘾心理现象分析。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5),9~11。
张红霞、王晨(2003):北京市青少年物质主义态度的实证分析。青年研究,(9),1~5。张志云(2019):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
式中介作用。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志安、冉桢(2019):短视频行业兴起背后的社会洞察与价值提升。传媒,(7),52~55。张凯(2019):UGC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青少年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保定:河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露锋(2016):短视频作为新闻传播新方式的发展前景。新闻知识,(7),38~40。陈晨(2018):移动短视频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
范兴华、余思、彭佳、方晓义(2017):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与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心理
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心理科学,40(2),388~394。
范黎(2015):中职学生人格、孤独感、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易库智观(2016):中国短视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取自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92127.html
57罗钢(2003):西方消费主义理论述评。国外理论动态,(5),36-42。
周宗奎、王超群(2015):网络社交行为会增加孤独感吗。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3),81-91。
周宗奎、刘庆奇、杨秀娟、孙晓军(2017):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链式中
介效应分析。心理与行为研究,15(2),155-161。
周浩、雷雳(2014):青少年孤独感与移动媒介使用动机及其依赖的关系。第十七届全国
心理学学术会议。
周银(2016):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发展研究。南昌:南昌大学。
郇晓红(2019):移动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使用动机研究--以“抖音”为例。成都:电子科技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小显(2017):基于社交平台的移动短视频传播研究。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2007):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
15(1),101~107。
段明明(2014):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死亡焦虑与消费行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6(3),29~37。
侯林林、刘威、张宏邦(2019):注意力市场中短视频用户的困境。新闻知识,(5),
61~64。
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2014):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心理科
学进展,22(10),1647~1659。
莫林桂、潘金凤、钟宁泽、叶丽芝(2019):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15),80~82。
钱烨(2019):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汉字文化,9(12),197~198。徐云、王娇、彭华(2012):大学新生孤独感问卷的编制及试用。中国健康教育,28(7),
551~553。
徐欢欢(2017):社交网站上使用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青少年更少孤独:线上社会资
本类型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1559-1561.
高晓波(2019):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影响。记者摇篮,(10),130~131。高爽(2019):短视频收割的不只是时间。辽宁日报,2019-06-18(006)。
郭金龙、龚绍波、李银春(2019):短视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探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8),34-35。
唐丽佳、赵志奇(2018):大数据视野下抖音传播方式及问题分析。编辑学刊,(6),52~56。萧浩辉(1995):决策科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戚旭然(2016):UGC模式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研究。广州:暨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58蒋俏蕾(2019):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心理、风险及对策。青年记者,(25),15~16。蒋奖、杨淇越、于芳、梁静、克燕南(2015):中学生家庭应激源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
系: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3),525~528。
蒋奖、梁静、杨淇越、克燕南(2015):同伴文化压力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自尊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92~96。
蒋奖、曾陶然、杨淇越、于方静(2016):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测量与干预。心理科
学进展,24(8),1266~1278。
答会明、李利琴、李晓红(2009):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2(1),85~90。
傅义洲(2019):浅析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抖音为例。中国传媒科技,(12),
113~115。
傅鑫媛(2011):在物质世界中成长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特点、发展及影响因素。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焦开山(2016):孤独感与移动互联网使用——以大学生微信使用为例。青年研究,(4),
19~28+94。
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2(5),731~745。靖鸣、朱彬彬(2018):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新闻爱好者,(11),
19~24。
戴革(2017):大学生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2),297~299。Ahuvia,A.C.,&Wong,N.Y.(2002).Personalityandvaluesbasedmaterialism:their
relationshipandorigins.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12(4),389-402.
AmiRokach.(2002).DerminantsofLorlinesofYoungAdutDrugUsers.TheJourmalof
Psychology,136(6),613-630.
An,&Brian,P..(2015).Theroleofacademicmotivationandengagementonthe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enrollmentand
academicperformance.TheJournalof
Higher
Education,86(1),98-126.
AnnC.Gerson,&DanielPerlman.(1979).Lonelinessandexpressivecommunication.Journal
ofAbnormalPsychology,88(3),258-261.
Buijzen,M.,&Valkenburg,P.M..(2003).Theeffectsoftelevisionadvertisingonmaterialism,
parent-childconflict,andunhappiness:areviewofresearch.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4(4),437-456.
Burke,M.,&Kraut,R.E.(2014).Growingcloseronface-book:changesintiestrengththrough
socialnetworksiteuse.InPro-ceedingsoftheSIGCHI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4187-4196.ACM.
Chan,Kara,&Prendergast,Gerard..(2007).Materialismandsocialcomparisonamong
adolescents.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AnInternationalJournal,35(2),213-228.
59Chang,J.H.,&Zhang,H..(2008).Analyzingonlinegameplayers:frommaterialismand
motivationtoattitude.CyberPsychology&Behavior,11(6),711-714.
Chaplin,L.N.,&John,D.R..(2010).Interpersonalinfluencesonadolescentmaterialism:a
newlookattheroleofparentsandpeers.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20(2),176-184.Chou,H.T.G.,&Edge,N..(2012).'theyarehappierandhavingbetterlivesthaniam':the
impactofusingfacebookonperceptionsofothers'liv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SocialNetworking,15(2),117-121.
Christopher,A.N.,&Schlenker,B.R..(2005).Materialismandaffect:theroleof
self-presentationalconcerns.JournalofSocial&ClinicalPsychology,23(2),260-272.Christopher,A.N.,Drummond,K.,Jones,J.R.,Marek,P.,&Therriault,K.M..(2006).
Beliefsaboutone’sowndeath,personalinsecurity,andmaterialism.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40(3),441-451.
Chu,S.C.,Windels,K.,&Kamal,S..(2016).Theinfluenceofself-construalandmaterialism
onsocialmediaintensity:astudyofchinaandtheunitedstates.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ertising,35(3),569-588.
Copriady,J.(2014).Self-MotivationasaMediatorforTeachers’ReadinessinApplyingICTin
TeachingandLearning.TOJET:TheTurkishOnline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13,115-123.
Ellison,N.B.,Charles,S.,&Cliff,L..(2007).Thebenefitsoffacebook“friends:”social
capitalandcollegestudents’useofonlinesocialnetworksites.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12.(4),1143-1168.
Elwick,A.E..(2014).AnAwarenessofNeuroscienceinEducation:CanLearningaboutthe
BrainTransformPupils'MotivationtoLearn?..CfBTEducationTrust,1-24.
Feinstein,B.A.,Hershenberg,R.,Bhatia,V.,Latack,J.A.,Meuwly,N.,&Davila,J.(2013).
Negativesocialcomparisononfacebookanddepressivesymptoms:Ruminationasamechanism.Psychologyof
PopularMediaCulture,2(3),161-170.
Festinger,L.(1954).ATheoryofSocialComparisonProcesses.HumanRelations,
7,117-140.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FlanaginA.J&MetzgerM.J.(2001).Internetuseinthecontemporarymediaenvironment.
HumanCommunicationResearch,27(1),153-181.
Flouri,E..(2005).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hers'andfathers'parentingpractices
andchildren'smaterialistvalues.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25(6),743-752.
Griffin,M.,Babin,B.J.,(2004).Christensen,F.,Acrossculturalinvestigationofthematerialism
construct:AssessingtheRichinsandDawson'smaterialismscaleinDenmark,FranceandRussia.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57,893-900.
GülizGer,&Belk,R.W..(1996).Cross-culturaldifferencesinmaterialism.journalofeconomic
60psychology,17(1),55-77.
Jiang,J.,Zhang,Y.,Ke,Y.N.,Hawk,S.T.,&Qiu,H.(2015).Can’tbuymefriendship?Peer
rejectionandadolescentmaterialism:Implicitself-esteemasamediator.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58,48–55.
Jin-LiangWang,LindaA.Jackson,JamesGaskin,&Hai-ZhenWang..(2014).Theeffectsof
socialnetworkingsite(sns)useoncollegestudents'friendshipandwell-being.ComputersinHumanBehavior,37(aug.),229-236.
Kasser,&T..(2014)Teachingaboutvaluesandgoals:applicationsofthecircumplexmodelto
motivation,well-being,andprosocialbehavior.TeachingofPsychology,41(4),365-371.Kasser,T.,Ryan,R.M.,Zax,M.,&Sameroff,A.J..(1995).Therelationsofmaternaland
socialenvironmentstolateadolescents.materialisticandprosocialvalues.DevelopmentalPsychology,31(6),907-914.
KimS.(2014).Doesamoneyisallattitudecausealienation?Acrossculturalcomparisonof
Korea,theUSandSweden.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38(6),650-659.Kim,J.,Larose,R.,&Peng,W..(2009).Lonelinessasthecauseandtheeffectof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2(4),451-455.
Kim,J.,LaRose,R.,&Peng,W.(2009).Lonelinessasthecauseandtheeffectofproblematic
Internetus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etuse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Cyberpsychology&Behavior,12(4),451–455.
Krasnova,H.,Wenninger,H.,Widjaja,T.,&Buxmann,P.(2013).EnvyonFacebook:Ahidden
threattousers’lifesatisfaction?Paperpresentedatthe11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irtschaftsinformatik(WI),Leipzig,Germany.
Lee,S.Y.(2014).Howdopeoplecomparethemselveswithothersonsocialnetworksites?The
caseofFacebook.ComputersinHumanBehavior,32,253–260.
Marsh,H.W.,&Parker,J.W..(1984).Determinantsofstudentself-concept:isitbettertobea
relativelylargefishinasmallpondevenifyoudon’tlearntoswimaswel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7(1),213-231.
Mead,N.L.,Baumeister,R.F.,Stillman,T.F.,Rawn,C.D.,&Vohs,K.D.(2011).Social
exclusioncausespeopletospendandconsumestrategicallyintheserviceofaffiliation.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37,902–919.
MoiraBurke,CameronMarlow,&ThomasM.Lento.(2010).Socialnetworkactivityandsocial
well-being.Proceedingsofthe2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CHI2010,Atlanta,Georgia,USA,April10-15,2010.ACM.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P..(2003).Loneliness
61andsocialusesofthe
internet.ComputersinHumanBehavior,19(6),p.659-671.
Morse,S.,&Gergen,K.J..(1970).Socialcomparison,self-consistency,andtheconceptof
self.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16(1),148-156.
Peplau,L.A.,&Perlman,D.(1982).PerspectivesonLoneliness.InL.A.Peplau,&D.Perlman(Eds.),Loneliness:ASourcebookofCurrentTheory,ResearchandTherapy(pp.1-18).NewYork:Wiley.
Peters,R..(2013).Bidirectionaldynamicsofmaterialismandloneliness:notjustavicious
cycl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40(4),615-631.
Pieters,R.(2013).Bidirectionaldynamicsofmaterialismandloneliness:Notjustavicious
cycl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40(4),615-631.
RaackeJ,Bonds-RaackeJ.(2008).MySpaceandFacebook:Applyingtheusesandgratification
theorytoexploringfriend-networkingsit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11(2).
Richins,M.L.,&Dawson,S.(1992).Aconsumervaluesorientationformaterialismandits
measurement:Scal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303–316.
Rindfleisch,A.,Burroughs,J.E.,&Denton,F..(1997).Familystructure,materialism,and
compulsiveconsumption.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3(4),312.
RobertsJAandPirogIIISF(2013).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ofmaterialismand
impulsivenessaspredictorsoftechnologicaladdictionsamongyoungadults.JournalofBehavioralAddictions,2(1),56–62.
Rokach,A..(2002).Determinantsoflonelinessofyoungadultdrugusers.TheJournalof
PsychologyInterdisciplinaryandApplied,136(6),613-630.
Russell,D.,Peplau,L.A.,&Cutrona,C.E..(1980).Thereviseduclalonelinessscale:
concurrentanddiscriminatevalidityevidenc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9(39),472-480.
Ryan,R.M.,&Connell,J.P.(1989)..PerceivedLocusofCausalityandInternalization: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5),749-761.
SchaeferAD,HermansCMandParkerRS(2004).Across-culturalexplorationofmaterialismin
adolesce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8(4),399–411.
Sharif.SP.&Khanekharab,J.(2017).Identityconfusionandmaterialismmediatethe
relationshipbetweenexcessivesocialnetworksiteusageandonlinecompulsivebuying.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20(8),494-500.
ShrumLJ,BurroughsJE.&RindfleishA.(2005).Televison’scultivationofmaterialvalues.
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32(3),473-479.
ShuYu1&AniseManSzeWu1&IvanJacobAgaloosPesigan1.(2016).CognitiveandPsycho
socialHealthRiskFactorsofSocialNetworkingAddictionIntJMentHealth
62Addiction,14,550–564.
Teppers,E.,Luyckx,K.,A.Klimstra,T.,&Goossens,L.(2014).LonelinessandFacebookmotives
inadolescence:Alongitudinalinquiryintodirectionalityofeffect.JournalofAdolescence,37(5),691-699.
Tim.K,&Sheldon.K.M.,(2000).Materialism,mortalitysalience,andconsumptionbehavior.
PsychologicalScience,11(4).
Twenge,J.M.,&Kasser,T..(2013).Generationalchangesinmaterialismandworkcentrality,
1976-2007:associationswithtemporalchangesinsocietalinsecurityandmaterialisticrolemodeling.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9(7),883-897.
Wang,P.,Nie,J.,Wang,X.,Wang,Y.,Zhao,F.,Xie,X.,...&Ouyang,M.(2018).Howare
smartphonesassociatedwithadolescentmaterialism?.Journalofhealthpsychology.Weiner,M.F..(1973).Loneliness:theexperienceofemotionalandsocialisolation.Contemporary
Sociology,25(25),39-41.
Weiss.R.s.(1973).loneliness:Theexperienceofemotionalandsocialisolation.Boston:MIT
press
Wen,Z.,Geng,X,&Ye,Y..(2016).Doestheuseofwechatleadtosubjectivewell-being?:the
effectofuseintensityandmotivation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9(10),587-592.
Yang,C..(2014).Itmakesmefeelgood:alongitudinal,mixed-methodsstudyoncollegefreshmen'sfacebookself-presentationandselfdevelopment.Dissertations&ThesesGradworks
63附录
附录1:青少年物质主义量表
请根据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您对每条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从“很不同意”到
“非常同意”分为五个程度。在最符合自己的程度值上打“√”
很不同意1我宁愿花时间去买东西,也不愿做其他事情。2如果我有更多的钱去给自己买更多东西,我会更高兴。3一想到我所拥有的东西我就很快乐。1不大同意2不确定3比较同意4非常同意512345123454我真的很喜欢购物。123455我喜欢购买我朋友拥有的东西。123456当我长大后,越有钱,我就越快乐。7如果分享零食意味着我拥有的零食会变少,那我宁可不与他人分享。8我很愿意购买那些会花费我很多钱的东西。1234512345123459我很羡慕那些有新奇游戏或衣服的人。10长大之后唯一想从事的工作就是能给我很多钱的工作。123451234564附录2:青少年孤独感量表
请根据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您对每条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从不”到“一直”
分为四个程度。在最符合自己的程度值上打“√”
从不很少22222222222222222222有时33333333333333333333一直444444444444444444441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2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3你常感到没有人可以信赖吗?4你常感到寂寞吗?5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中的一员吗?6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7你常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8你常感到你的兴趣与想法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吗?9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0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1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12你常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13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14你常感到与别人隔开了吗?15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你就能找到伙伴吗?16你常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17你常感到羞怯吗?18你常感到人们围着你但并不关心你吗?19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20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1111111111111111111165附录3:短视频平台使用强度量表
请根据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您对每条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从“非常不同意”
到“非常同意”分为七个程度。在最符合自己的程度值上打“√
非常不同意基本不同意有些不同意不基本清同楚意有些同意非常同意1.刷短视频是我日常活动的一部分。12345672.我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在使用短视频软件。12345673.如果不使用短视频软件我会觉得难过。12345674.我觉得我是短视频软件的忠实用户。123456766附录4:短视频平台使用动机量表
请根据您自己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您对每条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从“非常不同意”
到“非常同意”分为七个程度。在最符合自己的程度值上打“√
基本不同意1如果我不使用一些短视频app就会陷入麻烦。2我使用短视频app是因为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3对我来说重要的人希望我使用短视频相关的一些app。4能够影响我的行为的人认为我应该使用短视频app。5给我提有价值建议的人认为我应该使用短视频app。6如果我不使用短视频app的话我会觉得自己并不出色。7我使用短视频app是想让身边的人觉得我很聪明。8我使用短视频app是想让身边的人喜欢我。9我使用短视频app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网络视听软件。10我使用短视频app是为了学习新鲜事物。11我认为使用短视频app是重要的事情。12使用短视频app是令我心情舒畅的。13刷短视频或者录短视频让我觉的享受。14我用短视频app玩得很开心。15整体来看,玩一些短视频app很有意思。67有些不同意333333333333333不清楚基本同意555555555555555有些同意666666666666666非常同意777777777777777222222222222222444444444444444附录5:短视频平台使用情况基本调查表
你好!欢迎你参加本次的问卷调查。本问卷中的问题并无对错之分请同学们依据你最真实
的状况和意见来填写。回答结果保密,敬请放心作答。
短视频:指视频长度不超过20分钟,通过短视频平台拍摄、编辑、上传、播放、分享、互
动的,各种内容的视频短片的总称。
(请认真完成以下每一个问题,不要遗漏题目)
性别: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民族:_____________请在与自己符合的选项上画“√”
1.您喜欢用哪些软件观看或拍摄短视频?(1)抖音短视频(2)快手(3)火山小视频(4)QQ(5)哔哩哔哩(6)微博(7)美拍(8)微信(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2.您观看短视频的频率是:(1)从来不看(2)一个月多次(2)一周多次(4)几乎每天3.一般情况下,您每次浏览短视频花费多长时间:(1)三十分钟以下(2)三十分钟~一小时(3)一个小时~两个小时(4)两个小时以上4.您看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1)休闲娱乐(2)打发时间(3)学习知识或技能(4)满足好奇心(5)缓解压力(6)开阔眼界(7)排解孤独(8)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5.哪些短视频内容会更吸引您(可多选):(1)网络游戏(2)搞笑(3)萌宠(4)明星(5)美妆(6)才艺表演(7)影视动漫(8)购物(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6.您觉的现在短视频的内容怎么样:(1)内容丰富且对人有积极作用(2)内容单一跟风现象明显(3)低俗无趣的内容较多(4)有用有趣的内容较多(5)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7.您自己拍摄短视频的频率是:(1)从来不拍(2)拍过几次(3)经常拍摄8.您拍摄短视频的原因是(可多选):(1)记录生活(2)想挣钱(3)模仿他人(4)得到关注或认同(5)打发时间(6)从未拍过(7)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9.你拍过什么内容的短视频?(1)网络游戏(2)自拍(3)创意表演(4)食物分享(5)美景分享(5)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10.您使用短视频app已经多久了?68(1)半年及以下(2)一年到两年(3)两年到三年(4)三年及以上11.请问观看短视频时您心情如何?(可多选)(1)充满干劲(2)愉悦(3)羡慕(4)嫉妒(5)自卑(6)空虚(7)烦躁(8)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12.请问观看短视频之后您心情如何?(可多选)(1)充满干劲(2)愉悦(3)羡慕(4)嫉妒(5)自卑(6)空虚(7)烦躁(8)后悔(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来)附录6: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因为什么下载了短视频软件?什么时候刷?为什么刷短视频?会有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的感觉吗?一不小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最长多久?(半个小时?1,2个小时?)一般看多久?平均一天看多长时间(周末、上课、假期)你都喜欢什么内容?为什么?/什么内容最吸引你?/最喜欢看哪个板块的内容?你有喜欢的up主吗?为什么喜欢?看的时候会有互动吗?互动多吗?一般会怎么互动(发弹幕、点赞、关注、投币、送礼物?)当你刷视频时你会想什么?有什么情绪?刷过短视频你会想什么?有什么情绪?你觉得刷短视频对自己生产了哪些影响?(好,坏)你有录过短视频吗(用哪个软件、什么内容、当时为什么想录,发出去之后会有么反馈?会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平时大部分时间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觉得孤独吗?什么时候感觉最孤独?刷短视频能缓解你的孤独吗?还是加重孤独感?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有思考过人生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的?/你觉得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对生活的看法是?你对金钱的看法是?你觉得刷短视频会影响你对人生/金钱的看法吗?你觉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69致谢
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喜欢上读研期间所在的这座城市,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在这里拥有了满满当当的回忆和收获,不管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工作学习方面都感受到了许多来自他人的温暖,所以要首先感谢这个地方这座城市和我的学校,感谢我遇到的每个温和善良的人,感谢积极上进包容开放的校园氛围。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给予我机会和耐心引导的我的导师雷湘竹老师,感谢您这两年期间对我们各个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每次和老师的谈话都能让我领悟和学习到很多,比如老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待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等。雷老师会身体力行在现实中考察研究问题,告诉我们要以生活中真实存在问题出发去搞研究最后再落实到生活。让我们能明白自己学习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把握好最终要去的地方,中途才不会走太多弯路。除了学习方面的指导,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雷老师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且充满动力的,要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给你同样热烈的怀抱吧,很幸运能成为您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向您一样更用心的去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加积极的去生活。同时也要感谢我的校外导师高永金老师,从第一次听老师给我们分享经验,到后面的每一次交流,都能从老师身上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学习到很多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感谢老师一直记挂着我们,并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还要感谢林琼芳老师,总是尽力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谢谢您,除了学业上的指点和帮助还有在我最无助和迷茫时给与的关怀与拥抱,像是温暖的光芒像是坚定的远方。还要感谢韦克平老师,感谢老师总是微笑着理解我们,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向上的引导,在您的身上总能让我清晰的看到一种风骨,就像以前古诗里描述的侠客,看清世事却不改初心,也总能让我竖起的戾气消失,让我看清自己并变得充满包容和希望。还有侠牧老师以及李金德老师,感谢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帮我解答论文方面的问题,给我建议和改进方案。也要感谢张凤娟老师、唐健老师、李金德老师、阮士桂老师对我的学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指导。感谢杨莉灵老师对我生活的关心和心灵的支持。
另外,也十分感谢我读研期间的同学们,感谢能遇到你们,感谢我的舍友方丽珍以及一同学习一同实习的小伙伴们,感受到的照料与感动太多就不再此一一叙述,总之感谢每一个善良美好的你,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都能越来越好,打包好这些温暖的回忆也带上更好的自己一起去下一站吧。最后总结收获与感谢的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问题,希望自己能有反思有总结有更多进步。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