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龟山汉墓景区讲解词(完整版)

龟山汉墓景区讲解词(完整版)

2023-04-08 来源:乌哈旅游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龟山汉墓景区参观游览。龟山汉墓景区位于徐州市鼓楼区境内,紧邻闻名遐迩的九里山古战场,故黄河从山前蜿蜒而过。是展示徐州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徐州旅游重要的名片。景区内有龟山汉墓、圣旨博物馆和点石园石刻艺术馆三个景点,融合了两汉文化、皇牍文化、石刻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这千年的历史长河,开始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去品味文化的魅力,寻找历史的遗珠吧!

俗话说: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这不仅因为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更是因为徐州它有着历经沧桑的汉代三绝:汉墓、汉化像石、汉兵马俑。位列三绝之首的汉墓在徐州周围大概有上千座,王侯墓也有几十余座。但以气势雄伟、结构巧妙、打凿精细、科技含量之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就是今天各位即将参观的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199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总所周知,西汉是秦以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外交的日益频繁,使得这个历经211年的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而作为西汉王朝桑梓之地的徐州,在历任的西汉皇帝的心中都有着显著的地位。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立韩信为楚王。第二年韩信谋反,高祖将将故乡封给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随他征战多年的刘交,为第一代楚元王。刘交在他之后又传了八代,其中的第六代就是这座墓葬的主人楚襄王刘注。司马迁《史记》中用“文襄继立,世挺才英”这句话来评价刘注,意思是讲在历代的楚王中刘注和它的祖父刘礼是最有政绩的。刘注生于“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盛世之期,一生顺遂,早在太子的时候就帮助父亲处理朝政,对彭城各郡的治理也得心应手,卓有成效,为以后成为楚国之尊打下了基础,成就了一代王侯的

1

伟业,也对汉天子统一天下大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龟山作为九里山的余脉,因其山形酷似一只金龟而得名龟山。通过这张已快退了色的照片我们各位就可以看出:它头朝北、尾朝南远远望去特别象一只乌龟。龟山海拔虽然只有73.5米,但在徐州民间关于龟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东海有一只神龟,它游遍了名山大川也没有找到一个修炼成仙的地方。后来它来到了九里山,见群峰罗列、山峦起伏,群山之间的盆地平沙如垠,河水如带,就在此化成一座小山,修炼起来。神龟每天都化成素衣女子去集市上买肉,一日她无意中和一个道士遇见,道士认出这女子是在此修炼的龟仙,就买通了屠户趁其不备划破她的手。那女子当即大惊,转身就走,来到龟山脚下化为云雾不见了。流在地上的血滴化成珍珠被道士拣了去。当地的老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大多带着一种愤然的情绪。他们说要不是贪财狠毒的道士,神龟就会在此成仙,从而造福一方百姓。而今天我们说,道士把最明亮、最美丽的一颗珍珠遗落在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龟山汉墓。1981年的年初当地的农民开山采石的时侯,无意间发现了这座令我们后人惊叹不已的地下宫殿。这组便是考古工作者发掘甬道塞石的照片。

现在我们来通过这个沙盘宏观的看一下整座墓葬的整体结构。墓葬以山为陵、凿山为室,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十五间墓室组成。东西长83米,南北宽33米,面积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座山。并以壶门为界,南十间为刘注墓,北五间是夫人的墓室。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全部由人工手工开凿打造,处处凝结了汉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甚至有些地方是现代化的高科技都无法解释的千古之迷。可谓鬼斧神工,故而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是在龟山汉墓的南墓道,墓道与甬道是棺木进入墓室的通道,甬道高为1.78米、宽1.06米、长56米。甬道延中轴线开凿,

2

最大误差仅为5毫米,精度为万分之一。各位来宾可以从这条激光射线来看,甬道与红线几乎绝对平行,是世界上打凿最精度的甬道。在1981年,当农民开山采石发现汉墓的时候,南甬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全部堵塞。每块塞石呈规则的条状重达6到7吨,并且排列十分紧密,塞石的空隙难以塞下一枚一分钱的硬币。而经专家确定,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并且塞石的质地不是本山的石头,而是从西南很远的地方运来。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汉代,古人用什么办法把这些6到7吨的庞然大物运输到这里,并塞在这狭小的甬道里呢?这可以说是一个难解之迷了。在进入甬道后,各位来宾可以用手触摸一下四壁,您会发现它十分的光滑圆润。这全部是当时人工打磨过的,而上面的夹角也呈直角。这样形状规则的塞石就能严严实实的封闭整个墓葬。走到这里,各位来宾还可以发现原来平滑的石壁上出现了块石形状。这是由于龟山是石灰岩山体,在打凿时出现了塌方,聪明的工匠们用规则的条石镶嵌上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五间墓室的第一间,马厩。这间墓室面积由22.2平方米,中间的水池为饮马的水槽,石头是栓马桩。当时在此出土了两件文物,一件是陶盆用来作马的食槽,另一件是陶俑象征这马夫。不过这间墓室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墓室顶部。类似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使用四角攒尖顶,乍一看像是四块巨石拼砌而成,其实它是一个整体。讲到这里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在墓里打造马厩?一个简单的马厩值得费那么多工夫么?在汉朝初年,经历了常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十分困难,百业待兴,连皇帝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正可谓“天子不能具纯驷,将相乘牛车。”有的地方匹马竟贵至百金。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后,西汉朝廷认识到了国力与匈奴之间的差距,于是对外采取和亲政策,对内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由于匈奴军队的骑兵强大,所以西汉朝廷在华北西北地区大量养马,不但官府饲养,还颁行“马复令”用养军马1匹,免3人徭役的办法鼓励

3

民间养马。经过吕后,文帝,景帝等几代人的努力。汉武帝于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臵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重视养马是西汉赢得对匈奴作战彻底胜利的重要原因。所以打凿精美的马厩出现在刘注的墓里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这里面的一间是楚王的车马室,也就等于我们今天的车库。中国古代讲究“贵者乘车,贱者徒行”,所以出门乘车与否标志着人的身份的尊卑。但在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封建社会,并不是每个人乘坐的马车都是一样的。皇帝、诸侯可以乘坐四到六匹马的车,车体宽大,在车内能坐能卧,还可以调节温度,并且车辆的构件、车马的纹饰、车盖的大小用料都与一般的官员、贵族有所不同。汉代的车舆制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制度不但规定了各级大小贵族和官吏本人乘坐的主车外,还规定了导从车和骑吏的数量。如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前有三辆导车,后有两辆从车。三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二人;骑吏皆骑马、带剑持戟为前列开道。刘注作为一代楚王是大权在手的诸侯王,所以车马室中所摆放的正式四匹马的车,车马出行,也必定是前呼后拥,显示着他的地位和权势。而众多的汉代画像石中都有反映车骑出行的石刻画,史书中也不乏类似的记载。在看过马厩里的四角攒尖顶后,您也许也留意了这间墓室的顶部,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间墓室使用了五坡顶。由于面积较大,为了防止塌方,工匠在掏空四周时,在中间留下一根古柱,用来支撑墓室,我们称它为擎天柱。象这种中心柱结构,虽然与敦煌石室的中心柱结构不同,但是就建筑研究的角度来看,至少在西汉初年墓室中就已经采用了这种结构了,对研究西汉的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现在请各位随我来到对面的小车马室,面积5.91平方米,为四角攒尖

4

顶。出土御手佣三件,陶马四件,都是面北而立,另外还有一些铁质车马器。其中陶马身高不过50厘米,却骨骼奇伟,神采飞扬,尤其是对马头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符合真马的解剖比例,也突出了骏马的豪放个性,是国家一级文物。这间小小的车马室,处于主墓葬的正前方又在甬道的一侧,是不是很像这坐地下宫殿的门房,现代的传达室呢?

走过这条幽长的甬道,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歌舞器乐室,也就是今天的歌舞厅。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好歌乐舞,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再加上汉高祖对楚声的喜好,民间音乐得以进人宫廷并迅速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走向鼎盛,经济的繁荣为汉乐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汉乐府也迎来了她的辉煌时期。汉代乐府在西汉时期对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和改编,以供贵族和统治者享乐之用。以至于汉代民间歌舞、杂技品种繁多,时统称为乐舞百戏。西汉时期的贵族大都蓄养歌姬、舞伎,少则十几个,多则成百千,在节庆喜宴或日常生活中有宾客时演出。

汉朝的君主、王侯们十分懂得享受,希望自己在听天籁之音的同时又能品瑶池美酒。所以在歌舞厅的一边特意安排了一间厨房。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谷物,和炭化过的粮食,还有一些动物的骨骼和陶制的坛罐。中国的古人相信有神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死亡以后会到另一个的世界来生活,所以厨房里的餐具、食品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既然是厨房,那么就应该有水井。所以设计者在外面打了一口精致的水井,正是这口水井不仅使我们更加钦佩汉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使我们推算出刘注的死亡的具体月份。

这口水井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仅20厘米深,但里面的水却常年不干。水来自山上的石裂隙,如果有一天里面的水满了,那么它就会通过旁边的排水槽排出墓外,经墙角的渗水井到达地下石裂隙。为了便于排水,每间墓室都凿有沟槽,槽深10厘米左右。整个排水系统由高到低,由东至西,

5

经过专家测量知道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比甬道口高出527毫米,整个地势呈10/1000的自然坡度倾斜,这样就有利于水的排出。整个结构的设计无比巧妙,叫人赞叹不已。

这一间是武器库,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管理。武库令等武库官吏,一般由皇帝、诸侯王的亲信担任。武库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库藏武器装备的品种、数量及出入情况都有详尽的登记,其登记簿册名为“器物簿”。为了保证武库的安全,武库有“库卒”昼夜巡逻值班,这也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 所以楚王刘注当年对这一间墓内武器库作了进一步的保护设施,我们看到门前的两块大塞石,就是堵塞武库所用的,这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防盗门的作用很相似呢?当考古人员打开塞石时,很可惜而当初楚王刘注用来陪葬的武器早已在这地下宫殿中锈蚀掉了。这因为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汉朝的兵器大多已经使用是铁制品了。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到了西汉,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这说明汉代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汉代的冶铁业作坊多,规模大。20世纪50年代后,徐州发现了许多汉代冶铁遗址,从这些遗址可以看出西汉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同时发现炒钢炉一座。这说明炒钢这一高效率的先进技术已经在西汉初中期被广泛使用,说明西汉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且这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炒钢冶金技术,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冶铁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业工具,为军事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充实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所以说西汉王朝的强盛与冶铁业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这一间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小的一间,厕所。如果要想了解汉代的厕所,

6

那我们就应该先了解一下厕所在汉代被重视的程度。厕所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在解决果腹食物的同时,就面临着人的排泄物的场所--厕所的问题,应该说,厕所它是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这就给我们认识古代厕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汉代开始出现的一些陶厕和带有厕所的陶屋冥器,以及在大型诸候王墓中建造的十分考察的石质便溺器,却为我们认识了解汉代厕所提供了最为详实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说明了厕所在汉代已经成为重要的卫生设施并日趋完善。厕所作为汉代住宅建筑的一部分,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首选是结构合理,再者就是风格多样。许多厕所建造的非常讲究,诸如这间厕所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厕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滑,全部由活动石板组装而成,如厕时,蹲位有靠背可依,起立时,可握扶柱而起,便溺后,可用清水冲涮,像这种制作精细,设计合理的厕器在目前国内都实属罕见。在厕间南壁的石裂隙中发现两件陶钵,应为洗具,用来洗手。当前厕所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这一间是整个墓葬的前殿,是刘注用于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相当于古代建筑中的中堂,是地下宫殿的核心部分,也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由于作用重要,所以它所处的位臵相当特殊。它处于南北两条甬道的中轴线上并且墓室中部的擎天柱高达四米,宽为一米,气势雄伟,叹为观止。

西首这间墓室曾经清理出刘注封棺用的铁钉,还有八五年征缴的刘注的龟钮银印。因为古人一般印不离身,从而推断证实这间墓室就是刘注的棺室。这枚龟钮银印,质地为白银,印钮上方是一只正在爬行的小龟。它翘首远眺憨态可掬,背甲,腹甲刻有文饰,下腹镂空,眼鼻雕刻精致。下方用小篆刻了“刘注”二字,字体厚重含蓄,为研究汉代王侯印不可多得的实证。而我们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这间墓室棱角分明,四壁光滑如镜,

7

是十五间中打凿最精细的一间。可能各位来宾已经看到这间墓室的西北角有着一个阴影,仔细看上去象一个古人长袍峨冠,手拿着一卷书,头微仰,面向东而立。西墙挂的照片是去年《汉刘邦》剧组在龟山汉墓拍摄外景时扮演刘邦的演员刘文治依照着阴影的形象而留下的。阴影的出现可以说给龟山汉墓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为什么会出现阴影?为什么阴影又出现在棺室?难道是两千多年的楚王显灵?还是高明的工匠使用巧饰这种物理现象的手段来惊吓盗墓者,从而保护楚王的遗体?到今天这仍然是龟山汉墓千古之迷,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察研究。

可能各位来宾早已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按照当时的葬制,讲究的是前朝后寝,所谓的前朝就是我们刚看的前殿。因为龟山汉墓座东朝西所以后寝的位臵应该在东首,更何况中国人一直以东为首。那么刘注的棺室为什么由东首转移到这一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同去看一下刘注的原棺室。

按照习俗这一间应该是刘注的棺室,可是走到这里,大家都会不由的抬头往上看,因为墓室顶部出现一条很大很深的石裂隙。裂隙边缘还有打凿过的痕迹,从而说明裂隙的形成早在2000多年前,是山体的自然断裂层而不是打凿时出现的塌方现象。有了这个石裂隙不仅使墓室看起来不美观,而且雨季时渗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刘注尸体的保存,只好把棺木由这一间转移到了西首,在发掘龟山汉墓的时候在这间墓室出土了大量的瓦片。据专家考证,当时这间房屋里有仿地面的木构的房子,时间一长,木头腐烂。当初只所以选择这一间做为棺室不仅仅因为它位于中轴线上,位于东首,而且它正对准龟山海拔的最高点,由这儿到峰顶的垂直距离是33米,表现出刘注在死去后也想至高无上的愿望。也许这才是他想选择这一间作为棺室的真正原因吧。但天公不作美,没有随他的心愿。

到此刘注的10间墓室我们已全部参观完了,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所

8

看到的这道门被称为壶门。壶门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通向帝王宫殿的通道口。这也是连接刘注与夫人的通道,符合汉代葬制讲究的是夫妻同墓不同穴,遵循灵魂合葬。也就是说生前夫妻两个人分别打凿各自的墓葬,只有夫妻两个人都下葬以后,才能把中间的过道打通。这种葬法延续了下来,现在苏北地区就因水浅地薄不能营建大型的陵墓,所以夫妻合葬时,只好在两人的棺木之间搭上一条木板,俗称“仙人过仙桥”。我们在发掘清理时根据夫妻两人墓穴中清理的古钱币考证出刘注比其夫人早下葬三年,也就是说,各位看到的过道是在刘注下葬三年以后由北面进行贯通的,这在当时被称为“开门寻夫”。但是细心的游客你也许能发现,与整个打造精细的墓葬相比,壶门是十分的不规则的。并且我们在夫人墓室中发现,壶门右面在打凿时留下了阶梯型的样子。这难道是出现了误差?但是墓葬的整体打凿是如此的精密,又怎么会在打通两米厚的石壁时出现误差呢!而就算有了误差,那工匠在没有打通的时候又怎么知道出现了失误?难道这是汉代的葬制的一种风俗?那又是为了表现什么意思呢?史书上没有记载,这壶门也成为龟山汉墓的一个迷。

走过壶门后,我们来到了刘注夫人的歌舞厅,您会发现这间墓室的顶部结构和刘注墓室的截然不同。它是拱形的并且上面还留有一些突出的小石包,很多人用现代人的观点推测是不是现在歌舞厅里点缀的彩灯、射灯等灯光设施呢?但两千年前并没有发明电,又哪里来的灯呢?考古学家是这样推断的:在汉朝,人们对于宇宙的知识了解甚少,片面的认为天圆地方,如果我们站在平面的地球上抬头所看的天体就是拱形的,那么如果把拱形的屋顶看成是天空的话,那屋顶的小石包是不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吗?在中国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地上有一个人,天上就有一颗星,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也会陨落一颗星。而刘注夫妇在撒手人寰之后,就特意在这间墓室中留下两颗正在划过天空的流星。大家一定已经发现了流星就点

9

缀在擎天柱两侧,您看经过两千多年这么漫长沧桑的岁月,这两颗流星至今也没有落到地面上。

这一间是刘注夫人宴饮宾客的前殿。虽然作用与刘注的前殿相类似,但他的高度、宽度、长度远不如刘注那间,而且打凿的也十分粗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点,就是两千多年以前,男尊女卑就已经成为事实。

这一间是夫人的后寝,也就是棺室。同样没有发现她的棺木和骨骸。当时推测这一间是夫人的棺室的根据是当时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制的冥钱,与现在所讲的纸钱相类似。同时出土有一些五籽莲也就是女性用的一种化妆盒,从这一点来判断是女性的墓葬,而能和刘注合葬的女性是谁呢?当然只有他的夫人。但是推测为夫人棺室的依据主要的一点是请各位留意一下棺木周围的志面,在棺木正前方,40厘米距墙20厘米处有一道凹槽,这种凹槽的四周都有形成的一种凹坑,凹坑的作用是为了稳固棺木。而汉代对棺木的制造是十分考究的,高官贵族的棺木一般使用汉白玉,而根据地上的凹槽可以推算刘注夫人的棺木并不是十分奢华的。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夫人的墓室也开凿了一间厨房,一口水井。不过这间墓室最有特色的是墓室东西两壁留有一对对称的凹槽。考古学家通过考证后,认为可能起到两种象征作用。第一,这儿是厨房,那么这两个凹槽是不是很象现在厨房中所设有的壁橱、碗橱。还有一种说法,您想刘注有十间墓室,但他夫人呢?只有五间,也许是想向两边继续打凿,再打凿出两间来,也就是打凿到这种程度时,刘注的夫人已经奄奄一息,等待下葬了,并且在这间墓室还有一口没有找到水源的水井。所以工匠就只好草草收了工留下凹槽,表现出这是两间没有完工的墓室。

龟山汉墓是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在当时既无炸药又无开山机械,穿山作业又无法施展密集的情况下,这巨大的石方只能靠少数人用铁凿一点一点地开凿出来,无论是墓道、甬道还是每个墓室,始初开凿只能是一

10

至二人进行,随着墓室的扩大才能增至数人,于是根据上述原因,我们的专家进行了推测,假如全工程同时用300名能工巧匠,昼夜不停的打凿,这样也要耗时十来年的时间,而刘注在位子只有13年时间,就是公元前128---公元前116年。在西汉时期最流行厚葬之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高峰,史料记载,据后人所言“汉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由此可见在这13年中他要耗费多大的人力财物力来打凿这座地宫,所以龟山汉墓不仅是当时封建贵族奢侈的一个见证,同时它也凝聚了汉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这里是龟山汉墓的北甬道,与南甬道几乎一样。两条甬道相距19米,但两条甬道的平行夹角仅有20秒,误差为1/16000,也就是说两条甬道如果都沿着5毫米的误差继续往西沿伸的话,交点在1000公里以外的西安附近。而且两条甬道不仅平行,地平面的高低之差也只有8毫米,长短之差仅有2毫米。已经成为龟山汉墓最有特色的景观之一。

现在我们所参观的是十五间墓室最后一间,刘注夫人的车马室。在汉代男女乘车有别,象妇女用车车形较小,四周封闭较严,两侧留有垂帐,一般也只能使用一匹或二匹马所拉的车。我们展示的就是两匹马拉得高级马车被称为骈车,如果打一下比方的话,刘注四匹马所拉的马车是一辆宝马的话,刘注夫人的车呢?也就只能相当于一辆普通的轿车了。

走出甬道我们回首而看,这条北甬道是运送刘注王后棺木的一个通道,当棺木进入棺室以后,这条甬道就应该象南甬道一样由两层塞石将其严严堵塞。但当我们在81年首次发掘龟山汉墓的时候,这条甬道人只用了一层塞石进行堵塞。那么通过这种现象,我想给我们第一个假想就是这座墓葬已被盗过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此大型的陵墓在它修建之时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也定会旋转许多陪葬的金宝玉器。而大量的陪葬品对于盗墓者来说又有着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像这种大型的墓葬最终都是十墓九空。盗

11

掘墓葬历来也是禁而不绝延绵不断的。那么说到这里可能各位要问:“知道什么时候被盗的吗?”当年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售货员曾在北墓道发现了两件晚于墓葬的器物,一件是王莽时期的“货泉”,另一件是具有南北朝时期特点的青瓷碟,在北墓道北壁有一个盗洞说明刘注夫妇墓在王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次被盗。通过挖掘的物件我们知道了这座墓葬被盗的时间。但又是什么人盗的墓呢?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象帝王将相的墓葬都是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又加上在墓葬的墓道、甬道里又放臵上加工规整的大型巨石。龟山汉墓用双层单列的巨型塞石进行封堵的,如此的防范其结果也是难逃一劫。由此也说明盗掘此墓之人,他们必须要有充足的盗墓时间,相应的技术手段及人员,这样才具备盗掘此墓的条件,由此专家推断此墓应该为官盗。

早在1971年我们就在距北甬道5米远的地方发现了刘注的附属墓丙长翁主墓。由于该墓保存完整,从20平方米的附属墓中就清理了720多件文物,您想如果刘注墓不经过多次打规模的官盗话,陪葬品的文物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可是刘注不这样认为,他为了向后人表明他是比较清廉的官员,特意在南甬道口留下了一块带字的塞石。如今这块塞石就陈列在一层的展厅,现在请各位随我回到大厅一睹风采。

这块塞石面积长96厘米宽68厘米,上面留下四十八个字,依次是“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以葬去服,毋今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这48个字中题首四字明显大于正文文字,用笔舒缓而意态凝重。正文每行少则四字,多则七字。我们同时看到每行字大小不等错落有至,笔画和结体外显方正,内隐圆通。表现了书体由小篆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古拙,是中国书法自定义时代,西汉早期古隶的定型之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西汉最早、文字最多的铭文刻石之一,也是古代碑刻考古的重要发现。这段诶铭,无论是从书法艺术还是

12

文字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再看刻石文字中“尸王通于天述”就是“尸”代表楚王刘注发布的遗嘱;“葬棺椁”之句,就是要薄葬;“令群臣”之句,就是要臣属缩短服丧的时间;“后世贤大夫”之句,即有标榜自身节俭之意,又有恐后人图财盗墓之虑。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全文以天人交际的口吻,透露出一些薄葬思想,以文字内容来看既有标榜自己廉洁朴素,也有恐人盗墓遭人打扰的忧虑。其意为:我虽身为一代的楚王,敢于向上天发誓言,墓葬中没有放臵任何的金宝玉器和值钱的陪葬品,只放臵了棺木和尸体,如果后人有幸看到这段方字,应该产生同情之心,所以没必要再动我的墓穴了。但我们翻开西汉史书《汉书〃贡禹佳》中记载道:“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充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芷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芷之。”在西汉末年,当赤眉军攻进关中后,曾打开了茂陵的羡门,成千上万的起义军士卒搬取墓内的陪葬品不停搬了几十天,而武帝的陵中物不能减半”,不难想像当时的随葬品风气之盛,而在龟山汉墓北侧的陪葬的小墓中就出土了720多件,在龟山东火山汉墓中不仅出土了银缕玉衣,而且也有大量的金银玉器,也许正如人民常讲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此验证吧!

至于盗墓者如何把塞石拖出去的呢?请大家随我到外面来看一下当年盗墓者所留下来的痕迹。这一组塞石就是堵塞北甬道所用,当年的盗墓者就是在大型的塞石上打上牛鼻扣,穿上绳索用人力往外牵引的。南甬道的塞石保持的非常完整,所以我们请了工程兵学院的官兵动用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耗费三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出来,何况被盗的时间在两千多年以前呢?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大规模的官方盗墓。

当各位来宾在看完塞石后,也许会不禁发问,为何刘注的墓穴会选择在这儿小小的龟山之中呢?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要看这海拔只有73.5米的龟山,它南连闻名遐迩的九里山

13

古战场,又有汴水之水流过,是“枕山卧水、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更何况刘注用于葬身的这座山,外形又酷似一只龟,而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又代表长寿,象征着财富。所以刘注也在章上刻了这么一只龟,也想把长寿与财富留到来生。所以各位不要忘记了门口两尊青石大乌龟,因为俗话讲得好“摸摸乌龟头,万事不用愁”这也是龟山汉墓景区全体员工对您的真诚祝福。

在游览完鬼斧神工、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大家是不是还在思考着那一个个千古之迷,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之中呢?这座工程浩大、设计巧妙的地下宫殿凝结无数的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将继续我们的文化之旅,继续去欣赏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古代石刻艺术。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点石园石刻艺术馆”。“点石园”三个字来源于清代康熙皇帝御笔,取“点石成金”之意,也也寓意园中的石刻文物具有独特、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点石园依山而建,充分利用自然山体,精心营造,园中陈列各类石雕、木雕、砖雕等艺术精品约2000件,藏品时代跨越上下2000余年,是一部中国三刻文化的发展史。被称为苏北第一文化历史名园。

现在我们面前这十件石雕,是分别出自不同年代的石刻作品。首先:各位看到这两件石羊雕刻,分别是西汉和隋唐时期的石刻作品。汉代石羊雕刻手法简练,线条粗犷,是汉代典型的汉八刀工艺,到了隋唐时期,雕刻的手法趋于写实,造型也就更出神入化了,包括羊角和羊耳的线条都刻

14

画的惟妙惟肖,非常逼真。而这两件石羊摆放在一起更有“洋洋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

接下来是一件元代的碑冒。由于质地属于红砂岩,容易风化,所以我们现在用玻璃罩将其保护起来。起初,见到碑冒上刻的“屿越山`开元禅寺记”很多游客都会误认为是一件唐代的石刻,因为它的“开元”二字让我们想起唐代的“开元盛世”。但请大家注意石雕上出现的“五爪龙”图案,“五爪龙”又称为“五爪金龙”,这种图案最早出现在唐以后,多出自元、明、清三朝,唯皇家独用。所以最终经过专家的鉴定后,确定这件碑冒为元代皇家制作的石刻作品。

这是一件清代的圣旨石刻,是当年皇帝御赐牌坊上的构件,“圣旨”的“旨”是有“上”和“曰”组成,顾名思义,为“皇上说”。

中间是一尊高大的宋代武将像,叫翁仲。据说秦朝时期有一名叫阮翁仲的大将,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秦始皇命其驻守临洮,因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造铜像,以供纪念。之后人们把铜像、石像上的官员,统称为翁仲像,并有文武之分。他们被摆放在皇家的神道两侧,以祈求保卫疆土,国泰民安。全国像这样保存如此完整〃高大的翁仲像,已经寥寥无几。而这件珍贵的石刻是从山西收集而来,因黄河泛滥,它曾被淹没在黄河沙底,躲避战乱浩劫,后被打捞上来,至今石像上还残留着泥沙的痕迹。

旁边摆放的是一件清代的门枕石,就是大户人家里所用的门当。凹槽部分是用来放臵门轴和门槛的,上面雕刻了五只形态各异的狮子,体现主人家高贵的身份,并且寓意“五狮还寿,事事如意”。

这件清代的九龙御碑冒,上刻“御碑”二字。石刻采用阳刻与透雕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分别刻出了形态各异的九条龙,意喻皇恩浩荡。 旁边是一件清代的望柱,通他的谐音有“望族〃贵族”之意。上面刻有“万

15

粮助军功〃祖德播扬海内”是表彰当地的百姓,捐粮助军的事迹,与功德牌,军功章的性质相同。望柱上刻有“朝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惯,他对天咆哮,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所以望天吼在百姓心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不可欺凌的形象。

这里有一幅明早期墙上的石雕画,上面刻有“鱼龙变化”的图案。这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古代的求学仕子们,会经常用此来勉励自己,把鱼视为学生,把龙视为考取的功名,告诫自己,要想取得功名,必须经过寒窗苦读,才能达到这种鱼跃龙飞的地步。

最后这件是明代的石狮雕刻,他造型优美,形态悠然,线条刻画的自然流畅,脚下抚有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子孙延绵,堪称园内石刻艺术的精华。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对石雕的貔貅,貔貅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是一种凶猛的瑞兽。他浑身宝气,以财为食,纳食四方之财,且只进不出,是招财进宝的吉祥物。建国以后,貔貅被作为中国银行的行标。

接下来我们来到这处小园种有许多桐树,梧桐被称为树中之王,而百鸟之王的凤凰非梧桐不栖。这就是俗话说的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所以小园命名为“栖凤园”。同时园内还摆放了众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里也称为“百狮苑”。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狮子在中国不仅受到了礼遇,更得到百姓的厚爱,尊称为“瑞兽”狮子也逐渐成为了权利与威严的象征。

16

所以人们喜欢在门前摆放一对石狮,别看这对石狮子,它可不是随便摆的,它还有很多规矩呢。一般门东边的狮子,脚边踩一只绣球,为雄狮,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威力,门西边的则脚下抚一只幼狮,为母狮,俗称“太狮少狮” ,寓意子孙昌盛。从年代来看,在不同时期对石狮的雕刻有不同的特微,在汉代石狮雕刻线条简洁,高大威猛,强劲有力;元朝时期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狮子转向温柔可爱之态、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狮子更有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不同的狮子还能看出主人的高低贵贱呢,大家从哪能看出来么?狮子头的卷毛疙瘩!卷毛疙瘩数量越多,就说明其主人身份的地位就越高,以13为最高,一品衙门前的石狮有13个疙瘩,成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级,就递减一个疙瘩,七品官员以下门前时不许摆放石狮的。

这件是水橇,是用纯天然石质打造而成,水橇是古代利用风力水力灌溉农田的劳作现象,水慢慢的往竹筒里江聚,水满自然会外溢,预示着物极必反,满招损〃谦受益。

走廊的一侧是我们从江南一带收集来的柱础石,南方气候潮湿,为了保护木柱不直接接触到地面,所以会用这种石柱奠基,虽然只是奠基石,但我们仍能看到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上面刻有花卉〃人物等许多吉祥的图案。

站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观赏到整座园林的景色,园林整体设计,是由著名的园林设计大师沈炳春先生为其量身打造。结合了南方园林的秀美,与北方园林的雄伟,而最难得是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园林所不及的,堪称苏北第一文化历史名园。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件明代的照壁,也称影壁,是馆长整块从山西大院征集而来,西周礼制规定,只有皇家〃宫殿诸侯宅院,寺庙建筑才能使用影壁,他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影壁分为五种:1,琉璃影壁(主要

17

是在皇宫和寺庙建筑);2,砖雕影壁;3,石刻影壁;4,木刻影壁 ;5,土质影壁。影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是其精华部分,中间的的麒麟作为装饰图案,两侧雕以仙鹤〃鹿,希望长寿与快乐相伴左右,他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实用性也很强,可以挡风,遮挡外人视线,烘托出整座园内的气氛。

旁边这是一件清代的功德牌坊,是道光皇帝表彰山东巡抚好、张礼中所用。牌坊的石质属于汉白玉,玉石洁白剔透,隐喻张礼中为官清廉,一生的清白写照。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安然桥”这座桥由馆长命名,有平安吉祥之意,也希望大家走过此桥之后能够一生平安。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组摆放疏密有致的栓马桩,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 兔、 云、水 、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几件石猴拴马桩,据说猴子是马的保护神,马是一种喜欢静的家畜,有时候突然的响声会让马受惊,而经常得病,猴子是一种好动的的动物,没有消停的时候,把他

18

和马养在一起,能让马适应经常的声响,习惯后就不容易受惊吓了,所以从前大的马棚中都养一只猴子,这只猴就叫“弼马温”西游记中,孙悟空最早获得的官职就是“弼马温”自然拴马桩的石柱上也会常常出现石猴的形象了。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件龙门牌坊:牌坊的门头上刻有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传说在古代,黄河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就会龙袍加身,由鱼变龙,鱼跃龙门也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在每年的高考来临之际,都会有许多的考生,专门来到点石园,跃过龙门,希望能够高中榜首,俗话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里豁然。 同样的这里也是一件功德牌坊,牌坊分等级,最高等级为六柱五间十一楼,普通官员可享用为四柱三间七楼,我们展出是一件四柱三间五楼的牌坊,牌坊又分敕建〃圣旨〃恩荣〃御制,其中也只有这种御制牌坊,是朝廷公费修建、其余三种都是由受封人自费修建。假如在当时的社会能得到一件皇帝的“御制”牌坊,不仅是对他本人,对他的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地区都是一种万世万代的荣耀!

旁边的灵壁石上刻有晚清海派书法家“吴昌硕”先生题写的“寿”字。“吴昌硕”同“蒲华”、“任伯华”、“虚谷”被称为清末“海派四杰”,他是浙江丰县人,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同治四年的秀才,虽然看到的只有一个“寿”字,但仔细揣摸,却比多字更能体会笔法,在每笔的起笔及收笔处,都有许多变化,或顿挫,或牵丝,或回锋能清楚地看清用笔的顺序和轨迹,体现了他笔力深沉,庄重大气的特点。

中国三雕被视为世界文化瑰宝,石雕、木雕、砖雕,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精品展厅去品味艺术的精华。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尊明代释迦牟尼佛像,石质为红砂岩,容易风化,在民间能如此完好的保留至今,是相当的不容易,释迦牟尼为佛教的创始

19

人,创立佛教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尊佛像的面部雕刻慈悲祥和,身上的衣纹简洁,服薄贴体,与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从他平滑的衣物里,我们的手能感受到内部筋肉的轻微变化,这种雕刻的舒缓下垂的线条,就是在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另外,这尊佛像的打坐姿势是最为规范的,有利于经脉畅通,属于“五心朝天”,两脚心,两掌心,还有头顶心,只有修炼到一定境界的高僧才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来到东展厅我们看到的主要以人物石刻为主。这是两件元代的武将像,武将的铠甲上都会有这种“铺首”的图案,抽像后镶嵌在门环上,以祈求驱邪避恶、镇宅避邪。

这件是点石园众多碑帽当中最具特色,体积最大的一件,为明末清初的石刻,高约1.7米左右,重达6吨以上,采用镂空透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粗犷中不失精细,最特别的是在它上面刻有十条龙,前后各两条,左右各三条,一般碑帽上最多会出现九条龙,寓意皇帝为九五之尊。而这件碑帽是皇帝用来祭祀所用,上面刻有“谕祭文”,“谕”泛指皇帝,“祭”为“祭祀”,皇帝祭拜天地,天地为最大,皇帝为天子,所以这件碑帽上出现的是十条龙。展厅中间的这件为本馆的镇馆之宝,明代汉白玉石羊,这是用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重约7吨,石羊双膝下跪,羊有跪乳之恩是一种非常感恩的动物,把这件石羊摆放在皇家的神道两侧,不仅起到守卫的作用,而且也表达了对皇室的感激之情。汉白玉是一种晶莹洁白的大理石,色白纯洁,内含闪光晶体,给人一尘不染的严肃美,为古代皇家专用,石头本身没有语言,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我们却发现这件石羊的雕刻娴熟、流畅、体态丰盈,加上石质本身微微透出的肉粉色,乍一看上去给人一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感。

后面的几件石雕是在文革、战争以及人为原因遭到的各种破坏,按照我们现在的修复技术是完全有这种可能把它复原,但许多石刻专家认为它

20

们所记载下的是双重的历史,是中国的维纳斯,同样有种残缺的美。 这是一件牌坊的夹柱,凡是出现人物的地方都遭到了破坏,夹柱上面雕刻的万字花纹,相当精细,在石头上雕刻了多层次的图案,整体线条流畅、疏密有致,足以和刺绣相媲美,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西厅展区,这里存放了另一件镇馆之宝,明代汉白玉石虎,它和石羊属同时同地从河北收集而来,由于当时它是卧在地上,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在外面,所以受风化的程度不同,但依然可以看出是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展厅里所展出的这些石雕,由于体积过大,都是先将物体臵入,再兴建的展厅,其中所付出的的艰辛,可想而知,馆长更是在民间历经四十余年,从全国各地进行抢救的收集,挽回了这样一批国宝级文物,为后人探所石刻民展的过程留下了有力的实证。

同样是明代的石虎,与汉白玉石虎不同是它的雕刻手法,表现手法含蓄朴实,造型憨厚可爱,很像山东一带小孩子们穿的虎头鞋,具有了当地的特色,被视为中国早期的卡通形象石虎,质地属鱼子纹石,通过牙齿、鼻孔、耳朵被把玩过的痕迹,可以看出年代久远。 因此推算开来我国卡通史也有六百多年了。

这是两件清代的柱基石,他的雕刻手法比较特别,从正面看是一个头两个身子,虽然头和身子是分开的,但有被石柱连起来的,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有整个避邪兽,和今天的三维立体一样,动感立体感很强,即使柱子稳实,又不失活泼。

接下来,是两件清代的上马石,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家中才能配臵上马石,古代的官员权贵,爱骑高头大马来显示自己的尊贵与威严,但古人个头矮小,踩在它上面下马,就十分方便了。虽然同样也可以下马,但为了计个吉利,历史中的记载只有“上马石”。

这边展出的是一件四灵柱,上面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百姓

21

称为四灵兽,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它的造型很像西方的罗马柱,柱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罗马柱的雏形,所以罗马柱的专利也就非西方独有了。

这两件是从四川收集而来的一对石狮雕刻,质地为红砂岩,南方的石狮雕刻俏皮花哨,与威猛的北方石狮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另外这两件石狮的脖子上还套有项圈,这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嘴里衔有绳子、项部带有铃铛,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狮子已被人们训化,喜爱,成为了一种宠物展柜里展出的两块汉代空心砖,上面还刻有建筑园林、草木禽兽等图案,聪明的古人使用这种空心砖建造房屋,不但使建筑美观还具有了保暖、隔热、隔音的作用。

旁边的展柜里展出是从陕北一带收集而来的拴娃石,又名炕头石,在陕北、山西一带用以炕头拴娃,避免幼儿从炕上翻落地上,同时民间意识只把狮子当作娃娃的守护神,含驱鬼消灾,保平安的寓意,娃娃稍大时,坠娃石也可成为玩具,不用时也可作为农家居室陈设时造型则是“七分头,三分身”“十斤狮子,九斤头”,形体活泼可爱,古朴憨厚,那里的人雕造拴娃狮时要先选石,在繁星满天的夜晚让石坯料吸取大自然的生气,倾注感情,再整整雕刻一百天完工,有长命百岁的寓意,全部过程庄严而神圣,注入了老人对孩子的愿望,也使得拴娃石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二楼展区,二楼主要以木雕和砖雕为主,首先看到的是一件清代的升降龙圣旨提盒,清代典制、圣旨由受封人保管,如发现破损或丢失,轻则罚俸禄,重则革职查办,所宫员们为了妥当保管圣旨,让木匠们精心设计出这种供俸圣旨的提盒,提盒的表面渡金,上面刻有“诰命”二字,说明受封人是一位五品以上的官员。

旁边展柜里展出是一件从四川成都收集来的汉代避邪兽,质地为红砂岩,神兽四肢张弛有力,长有翅膀,前蹄下抚有小兽,传说它可以腾云驾

22

雾,号令雷霆,雕刻线条自然流畅,形神兼备,动感十足是古代雕刻大师呕心沥血的神作。

这件是清代的木雕面具,流行于西南农村类似北方的石敢当,挂在门上能保佑平安,逐邪免灾。

旁边是一件是黄杨木雕刘海戏金蝉,金蝉为一只三足青蛙,古人认为得知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而刘海被民间视为财神,喜神,是古代追求富裕、快乐的象征。

这是一件清末的木雕盆架,中国早期的脸盆架的使用是附属于梳妆品,以梳妆打扮为主,清洁辅,随着西方肥皂技术的传入,清洁的目的越来越明确,装饰雕刻也逐渐从繁华厚重向简单实用演变。

这件精美的砖雕,事件都是采用镂空技术掏挖而成,刻画的是一些民居和人物,房屋上面的门窗都是半遮半掩,说明当时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砖雕的内容是一们学子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后面跟着自己的书童,前方是父母看到儿子凯旋,喜出望外,出门迎接,上面涓涓细流从桥下流过,下方是一位富家子弟骑马游玩的画面,不过由于桥窒窄马儿不也过,马夫则使劲向前拉,马儿使劲向退,聪明的马童干脆拿干草引诱,整个画面,不仅喜庆,且动感十足。

这件是木刻建筑的檐下构件,上面雕刻有一戏童,单手托盒寓意以和为贵,云彩中一对蝙蝠,象征福富双至,戏童脸上喜气天真活泼整体朴实而富有情趣。

这是一件清代的金漆飞天木雕,是园中收集来的近代工艺品,这件飞天是人民大会堂在1959年建造时,甘肃厅的装饰调配的部分构件。

这件品相完好的清朝床楣,采用浮雕、湾雕、透雕的手法雕刻于福禄寿喜、花开宝贵等图案,雕刻工精细、富丽堂皇。

这是一件天子门生匾,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

23

皇帝为了防止大臣与考生相互勾结,以此来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皇帝亲自充当考官、考中的进士也自然成了天子的门生。

这件精美的提花筒,采用镂空的刻法,雕刻层次分明,最下面是金蝉,上面是辟邪兽,金刚大力士用尽力气托住灯身,中间雕有八条龙,上方刻有八仙,喻意吉祥,是提花筒中的精品。这六件是广州潮州一带的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杉木为原料,雕刻的形式有浮雕、主体雕和透雕,表现的内容多为三国、水浒等一些民间故事,早期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后来有一些富商也请工匠专门来做,摆放在自家中展现自己的权贵。

这张桌子质地为黄花梨,其木材的名贵程度仅次于紫檀木,木性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有一定的韧性,共花梨木的纹理很清晰,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方。

这个是浙江东阳民居月梁,上面刻画有戏曲人物故事,一对老夫妻焦急的等待三个儿子高中榜首,荣归故里的场景。这种场景是古人最希望实现的“一门三鼎甲”。儿子们考中状元、榜眼、探花,全国前三名,体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这边展柜中,展出是秦汉瓦当,有圆形和半圆形,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起到保护木制、美化屋面的作用,分文字瓦和图案瓦两种类型,瓦不旭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对研究建筑史、文字演变史提供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石碑林,园内珍藏碑刻五十余件,其中包括圣旨碑、功德碑、题字碑、状元书法等等。

大家看到驮碑的动物就是龙的儿子赑屃,它好负重,后被磊禹治水收服,与大禹一同治水,治水成功后它被玉皇大帝指定驮上治水的功绩碑,之后它成为了一种驮碑的吉祥物。

这里有一件清朝开国皇帝顺治的御笔。“茂时育物”大概意思是指:天

24

育特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用来告诫世人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能滥用自然资源,提倡环保。

垂三不朽:是一块功德碑:“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品德,另外要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最后敢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三不朽”虽久不废,留传百世。

万世师表:上面刻有先师孔子行教像,各朝帝王对他的评价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唐以后历朝历代人们尊孔、敬孔,把这种石刻像供奉在贡院内的大成殿,公堂还有孔庙中,当作至圣先师受后人敬仰。 另外两件是唐代的石雕“胡人牵马”虽然头部已在文革时期间遭到破坏,但从他的服饰,体格上仍能看出是“游牧民族”。在唐朝,由于“丝绸之路”开拓,使得经济繁茂,胡人牵马来到中原做贸易,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经济昌盛。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瀑布潭影”,充分利用了山体的高低错落,山水相接,即体现了大气,又不失灵气。瀑布下方的两块灵壁石上分别是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提写的“西楚潭影”和中国美院教授、西冷印社社长刘江先生提写的“奇境”,充实了点石园的陈列种类。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徐州籍雕塑大师吕顺的作品《盛宴》,根据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改编而成,表现主体的动物“猪”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内涵,充满欲望,充满规则,讽刺现代社会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不良风气。

在点石园石刻艺术馆中,大家观赏了众多的石刻艺术精品,这些文化瑰宝原本都流失在民间,是由徐州圣旨博物馆馆长、点石园石刻艺术馆馆长周庆明先生,历经数十载,走遍大江南北收集而来。周庆明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是著名的书画家、民间收藏家。他一生致力于抢救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创办了圣旨博物馆、点石园石刻艺术馆。特别是圣旨博物馆,

25

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题展出皇帝圣旨的专题性博物馆,一举填补了我国皇牍文化研究的空白,成为利用民间资金抢救保护文物的典范,圣旨博物馆也被评为“中国民营博物馆50家”。下面,就请各位随我到我们这次文化之旅的最后一站,圣旨博物馆。

请各位举目向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件东杨木雕藻井,取意为“天圆地方”、“龙吟九天”。希望他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幸福,地上以荷花为图形的石雕鱼池,寓意为和谐美满,金玉满堂。而奉天承运金匾则取意圣旨开首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告诉大家我们是秉承上天的旨意,踏向人生的里程,愿各位步步高升,鸿运当头!

我馆是国内首家以圣旨为载体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最具有特征的民营博物馆之一。我馆已从二000年的400平方米的展馆,发展成了占地39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博物馆。我馆由中国成都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造价6000余万元。这是一家私人博物馆,现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各类珍贵文物7000余件,从而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件民国时期雕刻制作的宝座,全部以红木贴金制作,是依照太和殿、保和殿的宝座式样制作,整套宝座屏风重约1.5吨,虽是民国仿制,但做工精良,洋洋大观,故而也十分珍贵。

油画《听政》:反映的是慈禧持政时的情况。主要人物有慈禧、光绪、李鸿章、翁同龢、恭亲王等。我馆是由圣旨类文物、科举类文物、和其他类文物三个展厅组成。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圣旨类文物。所谓圣旨就是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生者为封,死者为赠)。明清定制:一至五品诰命授予、六至九品敕命授予。由于当年所授官员级别不同,所以颁发的诰命圣旨和敕命圣旨的颜色也不一样。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的蚕丝,由专供皇宫颁发圣旨锦江宁织造制

26

成的绫锦织品。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撰拟,书写者称为“庶吉士”,是在进士中择其最优秀者,由皇帝亲自选定。

首先看到的是一道明代的诰命圣旨,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这是明英宗(明朝第六位皇帝),敕封徐洪、徐铎(安徽人)祖先敕封昭信校尉爵位,所以皇帝为了区别与其他普通封赠,根据典章用织锦龙边圣旨加封,以示皇恩浩荡。

接下来看到的是明代天启六年颁发的一道诰命圣旨,颁发给的官员的级别越高,圣旨的颜色、底纹图案也就越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这道圣旨,是明熹宗对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的一品大员李从心的嘉奖,同时对李的父母一至到曾祖父母都有褒奖,该圣旨全长4.6米,鹤锦面钤印两方玉玺,字大而突兀,用笔稳健犹如楷帖,堪为美谈。它跨越了近400个春秋,至今仍字迹清晰光彩照人,足可证其珍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圣旨虽用于天启,却是上一代帝王织造(泰昌元年),而光宗朱常洛在位不足半年,因此更为珍奇。 接着这里陈列的都是清代的圣旨类文物,也是文物最为丰富的一个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象牙雕像:这两尊象牙雕像是清中期嘉庆年间,宫廷造办处,以乾隆高宗纯皇帝和孝圣皇后为蓝本,雕琢而成,雕刻技法娴熟,表现手法细腻,再现皇帝九五之尊、至高至上。

金册:该册高22.8㎝,宽10.5㎝,由四片连缀而成,满汉合壁,同银册一样出自于一位老收藏家之手,由他儿子捐赠,该册封是清代嘉庆十八年册封给成哲亲王继福晋博罗佳氏的银册,虽然按清代祖制律典同明代一样不得僭越,但制作时无不为了尽显皇室气派,还用24K纯金作了鎏金,这样做就像汉代律典天子可用金缕玉衣王侯类推,但经常也可见报道当时各地汉王僭越现象比比皆是,非常耐人寻味。

27

银册:该册高22.8㎝,宽10.5㎝,由两片连缀而成,此册是浙江一位老收藏家的儿子在老人去世后他本人出国前捐赠给我馆,本册是册封给明代嘉靖十年八月二是十二日东安王妃万氏的铜册,在当时制作上因为有祖宗礼制,下面各王都不得僭越,所以既便是制作工艺上独具匠心,采取铜鎏银,但册封上还只能以铜册封之。

丹书铁券:该铁券长38㎝,高22㎝,重约1300g,是唐代武德元年李渊封给开国功臣刘文静的丹书铁券(俗称免死牌)此券的持有着除叛逆谋反以外,无论犯有何罪,都无死罪,所谓但有犯罪,免罪免责,随着社会逐渐文明制度化,至民国时予以废止,丹书铁券始于战国时的铜节,成型于西汉,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铁缪铁券属国内现有最早的一块铁券,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筹,这与现代的勋章,立功章的涵义是相同的。

银鎏金诰命夫人凤冠: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这幅油画《大宴》表现的是皇家过年的情景。

这边展出的是两顶官帽,官帽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为夏季所戴称“凉帽”,按清礼仪,官帽上的顶珠可以辨别出官品的高低,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取所戴顶子。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几道清朝圣旨都是馆藏精品,清代几乎全盘继承了明代形成的诰封制度。将圣旨使用推向顶峰,稍有区别 在于明朝圣旨只

28

有一种汉文书写;清代圣旨则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訡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在当时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圣旨,在圣旨的两端还织上了当时的防伪标记,两条上下翻飞的升降龙,龙中间织有四个篆字“奉天诰命”或“奉天敕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经历康雍乾三朝五封的圣旨,上下两边都织有龙纹,能够享有这种级别待遇的官员有两种:一是皇亲国戚,二是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下面是一道雍正年间颁发的圣旨,雍正帝在中国古代400位皇帝中被评为勤政第一,每年只给自己放假一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曾有日批奏章2000道的惊人之举。从这道圣旨的时间来看,这是雍正在世的最后一年。 朝廷明文规定,受封人得旨后,对圣旨要严加保管。如遇水、火、盗、毁等失去者必须申请补给;如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坏或受潮污染者,罚俸禄六个月;如将圣旨典当,经查实则革去官职;如违反刑律,则追夺缴还……所以,我们见到的一些圣旨,常伴有名贵木材精雕细刻的用以防霉防蛀的匣子,我们称它圣旨箱。还有一些人为了 满足光宗耀祖的特权愿望,把对家人的褒奖刻在木牌匾之上,刻法采用阳刻,制作精美,文字端庄秀丽,笔画突兀,刻底平整,因而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有很高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珍品。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圣旨匾。

接下来看到的是“葛尔萨巴图鲁”门额。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满语中“身手矫捷的勇士”的意思。3年后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这种区分官员的等级方法最

29

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 清代,文官的补子通常是禽: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用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所以成语“衣冠禽兽”一语最初是赞语,随着政治黑暗,朝廷腐败,文官武将,声名狼藉,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接下来是一块“诰命”门额,门额的位臵在大门门楼的顶檐正中,比较醒目,悬挂“诰命”二字以示恩宠。

这两道圣旨也是历经文革时期所保留下来的,看上面这一道,这是当时红卫兵在上面写的批斗语:孙秃子私藏皇帝老儿圣旨妄想复辟罪该万死.孙秃子是圣旨接旨人的后代,一行字中帝字倒着写,意思是说把皇帝打的永不得翻身。下面这道圣旨历经文革保存的比较完好,四川的一位老太太为了躲避红卫兵的搜查,把圣旨的正面用红纸贴上,背面用剪纸贴上当时的文革口号—劳生动,也就是劳动生产,劳动光荣之类的,然后就这样挂在自家厨房墙壁上,谁也没想到口号的背面是圣旨。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

这里是一双朝靴,朝靴又叫厚底皂靴,平民不可以穿,只有官吏或官家子弟方可穿着。这就是“内联升”所做的朝靴,鞋底厚达32层。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这是晚清、民国上层人士的标志穿戴,连清末皇帝穿的也是内联升做的龙靴。内联升就是当时中国鞋业最早的“奢侈品品牌”。“内联升”的名字就来源于它的产品定位——“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 级。

大拉翅: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30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孝和睿皇后大事档:此册为孝和睿皇后的一生大事记。由中国书店拍卖而得。

大清会典理藩院事例:《大清会典》,简称《清会典》,是中国清朝编修的会典。它是按行政机构分目的法律汇编,《理藩院事例》是清朝理藩院治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基本法律依据。

31

这一张指叙令是溥仪时期颁发的一道文件,当时溥仪只做了3年的皇帝,后来又和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亮光中可以看到指叙令上有“满洲帝国”四个水印防伪标志,这个防伪标志和现行人民币的防伪标志的技术已经非常的相似了。由于政局动乱,所以指叙令发行数量也非常有限,也是中国最早使用水印防伪标志的文件。

袁世凯钤有大总统印的荣命圣旨,颁发于中华民国二年二月十三日(1913年2月13日)。国父孙中山为了民族利益,退让大总统位,同日窃国大盗袁世凯继位,此道闪耀满清皇帝光环且书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圣旨出笼了,因而更加弥足珍贵!

这是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既1922年)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继末代皇帝宣统后,颁发表彰山东张王氏优秀品德的一道褒奖状,其用纸非常讲究,为金箔所制,以呈现金碧辉煌之感觉,其书法行笔流畅娟秀,耐人寻味。钤印为“荣典之玺”,带有闪烁的皇帝光环,为研究我国自西周开始,延续2000多年的特殊档案—圣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是一份奏折,奏折是督抚衙门的官员向皇上请示汇报的一种文书形式,其用纸、尺寸格式,方案排列,都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规定。此奏折是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七日,负责军机后勤的官员,对下属的驻军马匹、骆驼存栏及变化情况巡查造册报户部后,向皇太后、皇上汇报的一份文件,军机大臣汇报之后,代批为“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字样。当时正是慈禧当权时代,所以皇太后之位驾于皇帝之上。此奏折用满汉两种文字,均书写工整秀丽,同样也是难得的一件优秀书法艺术品。

马褂是中国清朝时一种官方服饰,马褂是满清官员制服的一种,设计上方便骑马时穿著,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著着的阶级有关,当中黄色是

32

皇帝的专用颜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著,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的荣耀。 根据清朝会典记载规定;有三类人可以穿著淡黄色的黄马褂

第一类是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黄马

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行职褂子”。 第二类黄马褂是皇帝狩猎校射时所赏赐的称之为“行围褂子”。 第三类黄马褂是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清末时慈禧太后曾赏赐为其开火车的司机“黄马褂”一件。

四合如意花卉云肩,云肩也叫披肩,是新娘出嫁的礼服,多以丝缎织锦制作而成。此云肩用四个大如意云纹分片而成,上面绣富贵牡丹,四季花卉,婴儿嬉戏,大都寓意着连年有鱼,多子多福,连生贵子等等。这是明清时最为流行的吉祥图案。这些披肩大都在婚庆喜宴等场合穿用。其它两件一件为柳叶式云肩,一件为荷叶式云肩。只是绣的款式不同,形制不一样而已,其作用也都叫做云肩。

霞帔是宋以来贵妇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补服。到了清代胸前背后缀以补子,补子纹样只绣禽鸟,而不用兽纹,下摆缀以五彩垂缘吊穗。此款霞帔肩领处饰以如意纹,边缘施金绣,当胸处施以补纹,腰胯处有行龙、仙鹤、祥云,下饰海水江崖,前后两片富有动感,整幅图案热烈而奔放,造型优美而规整,纹饰精致而典雅。现在许多庆典场合礼仪小姐们身上佩戴的绶带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33

这件“钦定大谕”牌是清朝皇帝下达的全民德育牌,告示天下都要按此修身养性,以保证天下安定。九条祥龙中间是“钦定大谕”是皇印和圣谕内容:“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莫作非为”。这些做人的准则,仍有其现实意义,此牌制作工艺精湛,很有观赏价值。

皇帝颁发的命令称为圣旨,而皇太后、皇后所颁发的诏令便称为懿旨。慈禧在清后期因其专权,签定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留下了很坏的名声,但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份公告全民的“一视同仁”懿旨中,确有进步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二劝阻汉族妇女缠足的劣习,使其恢复自然。三为了不挠民,禁止在汉人中选秀女。所以大家请看展柜中的这几双“三寸金莲”便是我们从民间征集到的。说起“三寸金莲”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差不多有一千余年了。据说南唐李后主非常喜欢能在莲花上起舞的小脚女子窈娘,一时间宫内宫外竟尚小脚。妇女这种绣鞋主要用绸缎制成,以便于当时标准美足一一“三寸金莲”相匹配。可以说就是这小小的“三寸金莲”在支撑着属于她们的审美世界。不过这也是对当时妇女的一种摧残。辛亥革命成功,作为政府行为,严禁缠足,结束了这一陋习。

笏板是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多用竹、玉、象牙等材料制成,用于记事、记录上朝前向皇帝奏报承办事项的结果及奏请事项,并记录皇帝的圣喻。到清朝时已废止使用笏板。这件象牙笏板是从河南洛阳地区征集而来,长42公分宽8公分,由于年代久远已变成黄色,显得古老而沧桑。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安南”名始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年),1803年清嘉庆皇帝将安南改称为越南,1885年被迫沦为法国殖民地。1887年,法国占领越南,把越南的南、中、北“三圻”和柬埔寨及老挝组成“法

34

属印度娜联邦”“联邦”的一切军政大权均由法国总督掌管,从此越南没有了自己的国名。直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胜利,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越南人民才有了自己的国名。

这道越南圣旨是嗣德二十五年(公元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颁发的藉以表彰为国捐躯的英雄阮廷庄的。根据越国国典,为国献身者均应追加官爵。今以宁省精兵协管阮廷庄因剿匪有功,勇敢杀敌,献身阵前,特追赠其为信义都尉副管,为后人效法,流芳千古。越南圣旨与中国圣旨相此,越南的圣旨宽而短,且用的不是绢、麻料,而是纸质。越南圣旨正反两面均用金银粉绘制出精美的龙、云等吉祥图案,背面则呈现出中国的青龙、朱雀、玄武,只是把白虎改成麒麟。此圣旨全长116cm,宽48cm 。130多年以前颁发的纸质越南圣旨,历经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革命等重大运动,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确实不易。

这道日本昭和四十二年的圣旨颁发于1967年,是奖赏给远藤竹夫本人的褒奖状。上面盖有“大日本国玺”、“内阁总理大臣之印”和“总理府赏勲局长之印”三枚玺印,并且还有当时内阁总理大臣和总理府赏勲局长的姓名。这道带有圣旨性质的褒奖状对研究日本近现代的官制和奖励机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日本在古代被称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改名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直至今日。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日本在古代深受汉文化影响,尤其以唐代最为突出。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姓氏等其它方面都带有汉文化元素。

35

旁边这也是一件木雕,是从皖南木雕之乡徽州地区收集到的。它是清代床上装饰品,此床面雕工精细,工匠雕刻的手法娴熟,人物神态刻画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亭台楼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表现的故事情节完美。展现出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是一件罕见的木雕工艺品。

蟾宫折桂:这是个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接下来展出的是中国科举文物〃

“痒序之教”影壁:商代学校叫痒,周代学校叫序,痒序就是泛指学校,我们要从一个人上学开始讲起。

科举考试学生作弊用的丝绸夹带,科举考试考生隐藏在身上作弊之物统称夹带,本馆收藏的这件丝绸夹带长45厘米,宽36厘米,对折成两部分,展平后两边的字相对写成,而且是双面书写。内容为“四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字大小2-3毫米,笔划细如发丝,书面俊秀,全篇三万四千余字,共计48篇文章,据说是用老鼠的三根胡须拧成的一个小毛笔写出来的。

这件袖珍“四书备旨”夹带高约五厘米,宽约三厘米,分上下两册装在一只精巧的书匣内,仅此火柴盒略大一些,其印制,装帖颇为考究,为了藏带方便已经小到不能再小印制,于光绪己亥春季石刻印(1893)。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书扉页上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表明“幸勿误带入场”,说明出版商的刁钻狡猾,一旦作弊露馅可防株连自己,该书虽印制于一百多年前,书内字大小只有二毫米见方,注解小字只有一毫米见方,笔画细如发丝。上下两册共二十余万字,包含全部四书和注解,可见当年石刻制版印刷水平的精到。难得的是此书经百余年后品相完好。

此书箱是清朝科举考试(俗称赶考)学子赴京城赶考用的书箱,用料考究,做工精巧,内有六个抽屉,分别用于放臵纸、墨、笔、砚。

36

清代科举制度严谨要求极高,除要求考生严格执行考场纪律,按照命题作八股文章外,书法要求也非常高,这里展出的均为各级考试的试卷题范本等,书法工整娟秀、耐人寻味,不少试卷不失为一件优秀书法作品。

乡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这是河南洛阳县学附生姚毓华乡试三场考试试卷。清代,对于试卷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起首为考生姓名,面相、年龄、描述后书写三代姓名,另外还必须写明考生上溯三代籍贯仕途情况,并钤有主考闭防和弥封官,外收掌官,内收掌官,各种官防印。

这是一份乡试朱卷。为了防止考官们认识考生答卷的笔迹,发生亲朋舞弊现象,决定由布政司各府、州、县书吏挑选有一定书法能力的誊录书手,将考生的墨书试卷用朱砂红笔誊录一遍,所批阅的只是誊录官誊好的朱卷,不是考生的笔迹,考生姓名也由弥封官封掉以避免作弊。

此部分书籍是科举考试学子必读之书。

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文人家庭,正中悬挂的是“像图”,民间俗称“祖宗像”,在没有照相技术以前,这是祭祀祖先或功臣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工笔画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

陈宝琛:宣统皇帝的老师,这件试卷是他于同治七年(1868年)参加殿试时带有同治皇帝朱批的殿试卷,主要是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以考察学生的实用之学,他提出的“立法度而安四方,察官吏而明政治,深耕织而殷字民,勘兴图而绥边疆”等见解。就其书法而言,笔墨工整流畅,体现出作者功力深厚,是一件优秀的书法精品。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既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科举制度的倡导者。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

37

中国历史,被尊为“万世师表”。拜孔、祭孔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尤其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这幅是非常醒目的一个“寿”字书法,是由洪钧书写的。洪钧是同治七年的状元,对于洪钧我们比较陌生,但是晚清时期出了一位名妓赛金花,洪钧就是赛金花的丈夫。洪钧堪称“中国状元之最”,他曾经代表清政府出使德、俄、奥、荷四个国家的对外使节,回国之后由于百病缠身,就死去了。就寿字而言写的比较大气,笔力强健,气度宏大,从中我们既可领略到洪钧强烈的个性神韵,而且还能看到其深厚的根基。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广东番禺人,1875年生。著名学者、书法家。清代科举时自报籍贯属汉军正白旗人。 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龙门对联为“鱼跃海三山,凤衔花万寿”,取的是“鱼跃龙门、丹凤朝阳”的典故,来祝贺考中进士的人。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后以“鱼跃龙门”典故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凤则经常代指优秀的人才。

刘墉号石庵,就是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就是全国统考第五名,我们希望诸位都能“鱼跃龙门,一步登天”。

清朝时期在北京有一座最高的学府叫“国子监”,现在,北京还保留着。因为它不仅是清朝最高的学府,而且是封建王朝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

38

当时,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其中一种是以举人的资格考入国子监的称为是“举监”;一种是出资报捐自费捐钱上的叫“捐监”;皇帝特许的称为“恩监”;还有一种是官员之子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入学的叫“荫监”。所以,监照就相当于国子监的一张学生证明。那么,请您看监照上怎么描述的:张天榜这个学生,年龄是五十四岁了,长得怎么样呢?瓜面有须——瓜子脸,有胡须,这个也是防假冒顶替的。“户部执照”,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当时有一部分考生是捐钱上国子监的,首先把钱交到财政部给您形式开个收条。上面注明到:在本省藩库捐银子一百两,相应换给部照以杜假冒,说得明白一些户部执照相当于今天自费生的收条。

“功牌”在清代以前为银制,至清代改为纸制,清初功牌视军功大小分为五等,据《世祖实录》载:两个三等功牌可作二等,两个二等功牌可作头等,积累三个头等功牌吏部可以授官。“功牌”获得方法,作战时,获盗五名士兵准赏功牌,平时训练时,成绩优异者也可获赏“功牌”。这张功牌具体时间是光绪二十一年,什么事件?钦命援剿甘肃军务,这个“军务”我们考证一下可能指的是甘肃少数民族叛乱,上文也提到了叫“逆回”。另外比较讲究的是“功牌”上还盖有骑缝章,和介绍信一样还有存根,两个半章一对起来,这也是用来防伪的。也许有人要问现在圣旨为什么这么罕见和稀少,主要是经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破四旧,当时的老百姓为了躲避这场劫难,想尽了很多的办法来保管隐藏。这幅嘉庆年间的圣旨就是当时藏在自家的柴堆里,被老鼠给咬了,因为是被卷起来咬的,所以比较有规则,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圣旨上的文字却完好无损,经专家鉴定,墨汁里掺和了胶,这种胶有难闻的气味,可以说这是一种预防措施。

现在馆中存有一张带皇帝圣旨的毕业文凭,该文凭为宣统元年颁发的证书,长55cm宽45cm,从大清光绪至宣统帝共发放了约2000份,保存了

39

下来非常罕见。带圣旨的毕业文凭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清王朝和任何封建王朝一样,绝不甘心自己退出历史舞台,它越是接近减亡,就越要垂死挣扎,从而利用一切工具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带圣旨的“毕业文凭”很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它是我们认识和研究清末封建统治和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

“海屋添筹”,是光绪十七年时孙毓汶送给冯存福七十大寿的寿匾,也许我们都知道翁同和的名字,他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光绪的老师,与他一起考取功名的孙毓汶身居第二名榜眼,不过在当时孙毓汶的政治地位要比翁同和高很多。在当时他一人身兼五职,经延讲官(为慈安﹑慈禧讲治国安邦的人)﹑太子少保(小皇帝的老师)﹑刑部尚书(司法部长)﹑总理各国事物大臣(外交部长),军机大臣(国防部长),在当时他的权威仅次于慈禧,就连李鸿章也要敬他三分,而这块匾上“海屋”象征着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添”作增加讲,“筹”也颇有含义,寿字底加竹子头,因为在当时古人们喜欢用竹筷作为单位计算年龄的单位,添一岁就往竹筒里放一根筷子,添寿吗,所以寿字上加个竹子头,也就代表又长了一岁,并且我们可以把“筹”字拆开读谐音“竹寿”同(祝寿)。

到这儿为止圣旨博物馆的参观已经结束了,我们的龟山汉墓景区文化之旅也告一段落,我代表龟山汉墓全体员工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