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10年后就逐渐失效,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害虫已能进化出很强的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害虫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经逐代积累和加强便产生了抗药性 B.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农药通过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其逐渐增强害虫产生抗药性 D.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桦尺蠖体色的变化、雷鸟的保护色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据此解答。
【详解】
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A、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这种变异不会产生抗药性,A不正确。B、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会产生抗药性,B不正确。C。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C正确。D。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
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
2.在无菌条件下将铁皮石斛植株的组织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培育出许多与原来的铁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个体。上述培育技术( ) A.属转基因技术,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状 B.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 C.与克隆技术相比,二者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 D.属组织培养技术,能使后代获得比亲本更优良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情况下,将植物体内的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如茎尖、芽尖、形成层、根尖、胚芽和茎的髓组织等从植物体上分离下来,放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分化最后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据此解答。 【详解】
在无菌条件下将铁皮石解植株的组织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培育出许多与原来的铁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个体。这属于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的范畴,新植株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故B符合题意。 【点睛】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下列关于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 D.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
上有一个1个DNA分子。 【详解】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A正确; 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B正确;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C正确;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包含一个DNA分子,D错误。 【点睛】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能吐丝的时期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家蚕属于昆虫,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图中A是蛹,B是幼虫,C是受精卵,D是成虫。 【详解】
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春蚕吐丝”主要是幼虫发育后期吐丝作茧,化为不食不动的蛹,蛹过一段时间羽化为成虫。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能吐丝的时期是幼虫。 【点睛】
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5.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是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A.古代鸟类和古代哺乳类 C.古代鱼类和两栖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详解】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D.古代爬行类和古代鸟类
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故D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了始祖鸟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证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6.月季花很漂亮,家庭种植时常用扦插的繁殖方法。下列与此生殖方式不同类的是( ) A.马铃薯块茎繁殖 C.水稻的种子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
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属于无性生殖。马铃薯块茎繁殖,桃树的嫁接繁殖,红薯用根繁殖都属于无性生殖;而水稻的种子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故C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B.桃树的嫁接繁殖 D.红薯用根繁殖
7.下列有关人类性别遗传的叙述,你认同的是( ) A.自然状况下,生男孩的几率大于女孩的几率 B.男性的每一个体细胞都只有X、Y两条染色体 C.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后代是女性 D.从形态上看,X染色体大于Y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A. 自然状况下,生男生女概率都一样,A错误。
B. 男性的每一个体细胞中都含有23 对染色体,可表示为22对+XY,B错误 C. 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后代是男性,C错误。 D. 从形态上看,X染色体大于Y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过程以及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8.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与基因无关 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精子或卵细胞中
C.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明显大于50% D.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经确定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体细胞的内的染色体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有关,性染色体上有DN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性别属于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选项A不正确。性染色体存于体细胞中,精子或是卵细胞中只是体细胞中染色体的一半,选项B不正确。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X精子和Y精子,女性产的卵细胞是X 卵细胞1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X卵细胞与X精子或是Y精子是随机的,比例是1:1,即各50%,选项C不正确。Y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XY基因的受精卵是男孩,X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的XX受精卵是女孩,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确定,选项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
9.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相互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从属关系。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实,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哪一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 ) A.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芽的结构如下:
B.根
C.茎
D.叶
。
【详解】
由分析可知: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一个枝芽就发育成了枝条。所以说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点睛】
芽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要分清叶芽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11.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生存斗争现象普遍存在 B.自然界的生物通过生存斗争获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条件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环境起选择作用 D.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与进化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现象普遍存在;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正确;自然界的生物通过生存斗争获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条件,B正确;适者
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环境起选择作用。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不利变异有时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可以适应环境变成有利变异,如在常刮风的残翅昆虫,D错误。 【点睛】
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2.鸟卵中,将来可孵化成雏鸟的部分是 A.卵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图是鸟卵的结构:
B.卵白
C.胚盘
D.卵黄系带
鸟卵各部分的作用是:卵壳、外层卵壳膜、内层卵壳膜的作用是保护卵细胞; 卵白能够保护卵细胞,还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 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系带能够固定卵细胞,还能减轻震动;
胚盘、卵黄、卵黄膜构成卵细胞。其中胚盘中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将来可孵化成雏鸟;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气孔分布在卵壳上,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
A、卵黄储存着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卵细胞的主要的营养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卵白起保护卵细胞的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水分。故不符合题意。 C、胚盘内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鸟。故符合题意。 D、卵黄系带固定卵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此题为基础题,本题主要考查鸟卵的结构及功能,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灵活答题。。
13.曾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并探究了各岛屿上地雀进化的情况,后来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范•海尔蒙特 C.米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 【详解】
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B正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D错误,故选B。 【点睛】
掌握生物学中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B.达尔文 D.巴斯德
14.结合如图分析,下列关于鸟卵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卵壳,起保护作用,防止卵细胞受伤害 B.②为卵黄,内有遗传物质,因此都能发育成胚胎 C.③为胚盘,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 D.④为卵白,为胚胎的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 鸟卵的结构:
卵壳起保护作用;
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既能保护卵细胞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卵黄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
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 图中①卵壳,②胚盘,③卵黄,④卵白。 【详解】
A.①为卵壳,起保护作用,A正确。
B.②为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但不是所有胚盘都一定能发育成胚胎,如没受精的卵或出现病变等就不能发育成胚胎,B错误。 C.③为卵黄,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C错误。
D.④为卵白,保护卵细胞,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D错误。 【点睛】
鸟卵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在中考中经常考到,同学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观察,以加深记忆。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与黄果 B.牛身体上的黄毛与棕色毛 C.有尾的小白鼠与剪去尾巴的小白鼠 D.果蝇的缺翅与全翅 【答案】C 【解析】
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尾的小白鼠与剪去尾巴的小白鼠不
属于相对性状,因为剪去尾巴只是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而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16.下列关于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北方地区生活的鸟都是晚成鸟 C.鸟类的生殖方式都是体内受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晚成鸟的定义,鸟卵的结构特点,鸟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分析解答。 【详解】
A.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所以在北方地区生活的鸟既有早成鸟,也有晚成鸟,故A错误。 B.一个卵细胞由卵黄膜,卵黄和胚盘组成,一个鸟卵除卵细胞外还有卵壳,卵白,系带等结构,故B错误。
C.鸟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上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故C正确。
D.鸟类的发育实际从体内已开始,鸟卵产在外界由于温度不适宜停止了发育,在适宜的温度发开始孵化,所以鸟类的发育既有体内发育,也有体外发育,故D错误。 故选:C。
B.一个鸟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D.鸟类的发育在体外进行
17.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据图可见: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正确;据图可见:鳃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正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鳃进化,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D正确。
18.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能确定圆粒为显性性状的组别是 ( ) 组别 父本 母本 子代 A 圆粒 圆粒 全为圆粒 B 圆粒 皱粒 有圆有皱 C 皱粒 皱粒 全为皱粒 D 圆粒 圆粒 有圆有皱
A.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详解】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因此表格中D组,亲本性状表现圆粒×圆粒,而子代中出现了皱粒,说明圆粒是显性性状,皱粒是隐性性状,故能确定圆粒为显性性状的组别是D组。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B.B
C.C
D.D
19.“工程菌”是指能够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特殊物质的细菌,科学家将人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合成了人的生长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是运用了组织培养技术 ②这是运用了转基因技术 ③细菌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④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⑤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生物之间是相通的 A.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详解】
科学家将人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合成了人的生长激素。这是运用了转基因技术,细菌具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从而说明了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在生物之间是相通的。故②③⑤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转基因技术原理和应用,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
20.某家庭白化病的性状表现如简图所示,用A、a代表控制该病的显、隐性基因。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子代正常孩子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B.亲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C.出现白化病是发生了变异,与基因遗传无关 D.通过该简图无法判断出正常与白化病的显性与隐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详解】
根据表中信息分析白化病,A表示正常基因,a表示白化病基因。父母正常,子代有患白化病的孩子,因此患病的基因组成为aa,父母的基因组成为Aa,遗传图解如图:
子代正常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故A错误;根据A的解答可知,亲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故B正确;出现白化病是发生了变异,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与基因遗传有关,故C错误;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子代有白化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患者,其体细胞中的白化病基因组成为aa,由此可知白化病属于一种隐性遗传病,从图表可以推测,正常肤色为
显性性状,故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