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1、简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区别:两者含义不同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为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作为形式反映经济体制
适当的经济体制对于维护和完善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什么是级差地租,其形成条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哪两种形态
(1)含义: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2)形态: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有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那些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的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实务资本形态 无形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形态 5、用公式说明资本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此公式所表示的内容是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即“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货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但是进一步考虑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则发现上述公式应作相应的调整。 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余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6、资本经营的主要形式
(1)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租凭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卖出股权等形式。 (2)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性交易。
(3)对资产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结构。 (4)无形资产经营。
7.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二者是什么关系? 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 二者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相适应延长工作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手工劳动为主和技术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
联系:二者都是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形式,本质是一致的,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制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也
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8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手段。 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参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
围和限度内为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调整。
调节手段: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产业政策 4、收入政策 、辨析题
1、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联系: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能是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他在竞争中加快资本
集中;资本集中又能是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2)区别:首先,资本积聚一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易积累为必要前提。
其次,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火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
的制约。
再次,资本积累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
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最后,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积累,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便的资本。 实体资本:也称作真是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或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质标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实现实体资本价值,同时,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
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收入和平均利率决定的。
3.经济系数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越平等,而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则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经济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指标。在洛伦兹曲线中,它是指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比例。经济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越接近于0,表示社会财富平等。 4.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得到的。
(4)超额剩余价值是个个资本家直接追求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
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联系:
1、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2、相对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劳动价值,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四、论述题
1、试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并说明
2、试分析资本家的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二者的统一。
(2)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占有。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主要是价值增殖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是价值形成过程。即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
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试分析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同上---
4、阐述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