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缘由
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这是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的含义。我国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科目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也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化在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民俗文化是各地人民根据自身需要,在特定的地域和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继承和发扬才形成现在这种复杂而又丰富的局面,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在课程中探索的新领域。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学习也越来越有效。而民俗文化是大众文化,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与儿童的现实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幼儿喜闻见乐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不可避免的与幼儿的学习交融并相互影响,这就成了民俗文化能在课程中运用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儿童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蕴含着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儿童在这些生活环境中生活,通过参与、交往、探究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身体素质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笔者在自主学习和见习生活当中,对有关民俗文化的教育比较关注,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园方和教师在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往往忽视生活当中蕴含的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幼儿园教育中缺少了相当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而在近期的一次幼儿园见习当中笔者发现本人所见习的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俗文化的特有价值,其于近期在幼儿园当中也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如在走廊和楼梯墙面展示自制的关于泼水节、赛龙舟、舞狮等相关图画;在手工制作中也有关灯笼、戏剧方面的内容;在课程当中也渗透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这说明这个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进行一定程度的运用。
同时,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合理有效的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使幼儿在新鲜趣
味当中增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初步培养民族精神,发挥民俗文化的深厚教育价值。同时,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也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建设特色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需要。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要求亟需幼儿园课程进行改革,扎扎实实地开展中国化、本土化课程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成为学前教育界一个重要任务。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前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特色幼儿园的需要。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选择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调查研究的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此研究旨在揭示目前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现状;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初步认识教师和家长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态度;找出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运用的问题与不足;在了解相关民俗文化运用现状基础之上尝试性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幼儿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及兴趣程度,使教师正确的对待民俗文化对幼儿的作用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丰富幼儿园地方课程内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相配合,使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特色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帮助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加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挖掘;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及地方的要求,幼儿园课程中应适当渗透本地优秀的民俗文化科学合理的进行运用,以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民俗文化:“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改词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通用学科名词。有些国家的学者对民俗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仍然存在着狭隘的民俗观,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我们认为: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都市民俗;既包括传统民
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是生活,民俗是生活方式,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每天实践着民俗,演绎着民俗。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民俗,诸如饮食、服饰、居住、生产等民俗事项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民俗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方式。
2.文化资源: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定义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从性质的角度,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文化资源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从历时性角度,文化资源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 3.幼儿园课程:课程定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纬度: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经验纬度将课程界定为“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目标纬度界定课程,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为课程的观念日趋完善,约翰逊将课程定义为“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以计划的纬度界定课程,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塔巴将课程定义为“是一种学习计划”。我国关于幼儿园课程也有各种定义:张雪门认 为“幼儿园的课程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 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活动也”。刘晓东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系统。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存在一个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习经验,最后落实为儿童发展的逐渐展开过程;从课程自身的发展来看,以上过程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而正是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经验等等不断的
⑩
⑨
⑧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①
②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林继富 王丹著 《解释民俗学》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顾钰民 方家良. 《文化经济学通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申维辰. 《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五页
钟启良编著. 《现代课程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③④⑤⑥⑦
Johnson,M,课程理论的限定和模式,教育理论,No.1967,4 P.130 ⑧
Taba,H.《课程和发展:理论和实践》,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 Vich,1962,pp.10-11
⑨
张雪门. 《幼儿园课程》,见戴自庵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⑩
张沪编,《张宗麟幼儿教育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优化,课程也得以完善和发展。
①
(二)国内外关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专注于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并不多,大都从大的方面比如文化与教育、文化与课程、社会与教育,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关于民俗文化、民俗传统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问题,但是并不专业化、系统化。外国关于民俗文化与教育的研究除了以上方面还可见于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当中。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从教育产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还是简单初级的形式,远古人类要将狩猎、种植、驯养、歌舞等技术和艺术传给下一代就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初级的课程进行教授,现代幼儿园的发展与之已截然不同,但仍然能看到远古时代课程的影子,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随着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理论也不断进步,而文化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亟待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以探索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我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开始研究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果与进步。
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是以1840年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建立为标志的,所以笔者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的探究仅以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为例。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硕士论文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师网等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国外相关研究较早,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欧文在幼儿教育中要求儿童在参加文娱活动时都要穿上色彩鲜艳的苏格兰民间服装,不过他并未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地方性文化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特.吉尔兹(Geertz,C.)最先使用“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阐明了地方性知识具有重要价值,不过并未将其应用到幼儿园课程当中;之后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论述也说明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对于学校课程的重要性;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文化》中说明课程是如何反映文化信念、民间传统、社会和政治组织及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期关于民俗文化和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民俗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以及对课程的影响逐渐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果。中国关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起步较晚,较早一批涉及到此研究的教育家主要有陶行知、陈鹤琴 ①②
③
②
③
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第三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1次版 杨汉麟 周采著.《外国幼儿教育史》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一版
克利福特·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等人。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有大量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涉及到诸如民间儿歌、民间游戏等内容,主要见诸于各个报刊和书信;陈鹤琴先生此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儿童故事、儿童图画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民俗文化成分,此时的课程并未专业化、系统化。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部分教育者开始关注此方面,大部分研究都存在于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当中,到现在为止,比较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著作如倪蓉主编的《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蔡萍、丁卫丽所著《幼儿园节日课程》、王春燕著《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等等,近几年的研究取得不俗的成就。现将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鲍尔斯和金蒂斯主张“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关于知识、技能、艺术等文化的体现都需要国家来规定,这就要通过课程表现出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做了大量关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他将“教育资本”的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工具。教育制度需要一种文化能力,而这又不是教育本身所能提供的,这就是“文化潜在”部分。美国教育家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主张“把课程看成文化”,他认为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想象成一个具有不同家庭文化、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观的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的家庭文化、价值观等又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存在着一种文化。在《教育文化》一书中,布鲁纳举了许多事例,用以说明文化是描述和理解课程的一面镜子,他写到:“学校总是高度选择性的,许多选择又是民间传统或社会阶级传统的派生物。学校课程和课堂氛围总是受一些明确的计划和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关于课程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对以往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的课程理论。顾明远教授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和课程 鲍尔斯.金蒂斯.《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③
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著 余强译. 《课程文化》.世界课程研究前沿译丛(第二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④
布鲁纳. 《教育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
顾明远.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①
①
②
③
④
⑤
活动形态”。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郑金洲教授在《教育文化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文化的概念,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它揭示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郑金洲教授关于课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教育家的一大突破,指出了课程作为文化本体的意义。胡定荣博士从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对课程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现实社会历史文化对国家课程改革、课程决策的影响,指出了文化对课程改革影响的特点、原因、途径和条件,课程改革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变革等。刁培萼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社会积累的文化是课程的主要源泉,而课程则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他又论述了学校课程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吸收和融合各国先进文化的功能以及学校课程在文化传播中的增殖现象。 2.民俗文化与儿童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倡导“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是他的不可能性。”她在另外一本著作《菊与刀》中论述了关于日本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她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化对幼儿具有的深刻的影响力。关于等级训练、教养方式、民族服饰、传统节日等都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对幼儿品格形成的影响。这表明一个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和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必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指出:“不管是从起源上,、社会关系或历史活动上研究人的本质,还是从规范上、心理上、遗传上或结构功能上给人下定义,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意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2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
胡定荣. 《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
刁培萼主编. 《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⑤
维果斯基 苏联 《儿童文化发展中的问题》,1929 ⑥
露丝.本尼迪克特. 美国.《文化模式》 北京:三联书店,1988 ⑦
露丝.本尼迪克特. 美国.《菊与刀》秦海霞译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次版
①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义的文化世界。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王娟教授在关于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有这样的论述:教育功能是民俗事项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文字和教育设施的种族和人群来说,一些民俗事项,如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雄传说及历史故事等便成为一种教育工具。它们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起着培养和训练作用,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周围的文化土壤,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关于周围的人和事,民俗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顺理成章的对儿童进行最早的文化陶冶,儿童也从这里开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3.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在国外主要包含在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当中,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地方文化与教育等。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 Spodek)1991年提出学前教育课程的三个来源:儿童的发展、知识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观。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地方幼儿园的课程来源,民俗文化在地方文化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行为方式、认识结构、观念态度等都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符合特定地区和儿童的需要。国外有关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大量实践研究。日本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行事活动。行事活动是日本幼儿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入园式、花祭、端午、远足、七夕、合宿等,其中包含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日本在幼儿园中推行“行事活动”的课程内容不仅实现了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增强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等功能,同时也实现了幼儿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韩国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新的“全国幼儿园课程”,新课程与2001年3月1日生效实施。在这部幼儿园课程大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首要原则就是“在每一个课程领域都要强调基本的礼貌举止、创造性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要引导幼儿了解韩国传统艺术、愿意听民间故事和民谣等。课程大纲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时 司马云杰 《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的学说》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②
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③
王娟编著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p23 ④
朱家雄. 《从一位国际著名学前教育专家的反思说起——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幼儿教育,2007 ⑤
张燕. 《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一期 ⑥
张燕、张咏. 《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1期
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代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社会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方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理论方面: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以其适应性为前提。幼教课程应充分考虑所处文化的支持与制约作用,并发挥文化传统与文化选择功能。幼教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构建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教课程。民俗教育是一种国情教育,具有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具有建设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在实现儿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内容(从京剧、木偶到茶叶、筷子),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都是儿童生活中所熟知的,也是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另外,虞永平教授也指出,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民间艺术可能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方面:上海市南中路幼儿园历经八年的实践编写成《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书中涵盖对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的分类、2-6岁幼儿民俗文化教育的活动与指导及相关的71篇教学活动设计,全书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是一本将幼儿真实生活体验与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幼儿民俗文化教程。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五年以上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编写成《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组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围绕文化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初步归纳了川西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并对民教游戏、童谣、剪纸、川剧、民俗节日等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基本策略。在“十一五”期间围绕川西民间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间艺术、川西民间节日,以民间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如民间童谣、川剧艺术、剪纸染艺、民间游戏、民风民俗节日为载体,着力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三.研究内容
潘月娟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什么》 2006 ②
柳茹 《继承与融合》 学前教育(幼教班)2006年第9期 ③
赵海燕、杨晓萍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阐释》2012年第2版 ④
刘晓东、卢乐珍等著 《学前教育学》2009年3月第一版 ⑤
虞永平 《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 期刊:学前教育研究 2009年 ⑥
倪蓉主编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设,败家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⑦
毛颖主编 《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①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研究,加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依据当前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 (一) 民俗文化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 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三)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四)在课程中运用民俗资源的问题; (五)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相关问题,以常熟市6所幼儿园为基础,选取大班幼儿及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对家长及教师的探讨和对部分有关文化单位的调查,收集到大量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主要通过教育期刊、网站搜索、书籍、硕士论文等来源搜集相关资料,其中设计包括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在其中查找相关研究的缺失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2.观察法
鉴于客观条件和时间限制,笔者主要采用自然观察、直接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和参与性观察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在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当中,笔者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幼儿园关于民俗文化的环境布置以及园长关于游戏中民俗文化理念的实际体现,同时对于教师关于民俗文化的课程进行非参与性观察,对幼儿的活动进行适当参与性观察。 3.问卷法
此问卷是笔者为调查家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幼儿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而设计的,预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空白2份。本问卷包括8个问题,问题成层层递进式,由此以窥家长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 4.访谈法
笔者将采用直接访谈的方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有关民俗课程内容的看法、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教师在组织民俗文化课程
遇到的问题等。 5.实物分析法
笔者在两次见习当中经教师的允许复制了2—4月份的主题教育计划,对本研究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同时对幼儿园内走廊、楼梯内有关民俗文化环境布置的图片、图画、物件等进行拍照,通过这些实物来分析园内教育工作者由此表现出来的观念、行为及情感等。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笔者研究资料包括三个来源,一为实地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问卷、文化事业单位的调查,二为直接进入到幼儿园实践教学当中,观察记录收集相关信息,三为通过与幼儿教师及幼儿的直接访谈或间接访谈获得相关信息。笔者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图表、表格等方式予以呈现。 (四)时间安排
2013年3月份查阅国内外关于文化与课程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期刊等;
2013年4月份进入幼儿园实践当中进行两个星期的见习,搜集有关课程中有关民俗文化运用的信息及有关环境创设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份搜集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国内外文献并撰写问题提出部分;
2013年6月份进行相关调查,进行资料整理和归纳,并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到六月中旬完成;
2013年9月至12月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收集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并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活动当中,接触相关实践活动;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份整合资料,进行正文的撰写,5月上旬完成论文。
五、民俗文化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
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是他的不可能性。”为什么选择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民俗文化作为文化土壤中的特殊成分又会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是指人在与环境关系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社会适应性等“主体”品质。就目前来看,相当多的儿童知识掌握特别好,但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意识较差,社会适应性较弱。造成儿童主体性发展不足的原因很多,但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民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疑对幼儿主体性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将幼儿比作树苗,那么民俗文化就是其成长的沃土,缺少民俗文化的土壤是没有营养的,幼儿便缺少坚韧、独立的品格。
不同地域的幼儿都会接触到不同的民俗文化,自出生起就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便会产生主人翁感,幼儿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强烈的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保护环境、积极参与公关活动......从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二)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进行一些民俗游戏或进行有关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时,如果幼儿对一个活动感兴趣并愿意继续下去时就需要一些社会性的技能,那么幼儿就可能与他人主动交往、努力合作等,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图片1:老鹰捉小鸡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民俗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社会的产物,自然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刚好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比如玩一些传统民俗游戏老鹰捉小鸡、扔沙包等促进儿童合作、共享品质的培养;和父母一起体验中秋节吃
月饼的快乐,促进家庭的和睦等等。
(三) 促进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对于传统民俗文化,幼儿最感兴趣也最乐此不疲的就是传统的民俗游戏,这源于幼儿好动的天性及喜欢游戏的身心特点。很多幼儿园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传统的民俗游戏材料受幼儿们的欢迎,促进了儿童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图片2:踩高跷
一些落后的地区文字的使用并不普遍,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便随性编起民歌,唱起来朗朗上口,提高了人们的记忆力和思维力。笔者出生于河南信阳农村,至今对十几年前一首流行的民歌记忆犹新:
《编花篮》 编,编,编花篮, 编个花篮上南山, 南山开满红牡丹, 多多花儿开得艳, 银个丹丹嘿银牡丹, 祖国春色没个边。 摘,摘,摘牡丹, 三朵两朵摘一篮, 花儿开的多娇艳, 姑娘见了好喜欢,
五彩缤纷嘿齐争艳。
民俗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活泼、有趣的表现形式往往深受幼儿喜欢,在参与其中的同时不仅促进身体的发育也促进智力的发展。
(四) 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体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可以说,幼儿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影响,幼儿园要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美好。我国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纷繁瑰丽的民俗文化,并且相互交融,流传后世。满族女性的旗袍成为典型的东方服饰,风靡世界;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为汉族创造了辉煌的錦织文化;壮族的山歌经过现代媒体的传播时而在耳边萦绕……不少幼儿园选用的教材里都有诸如春节、中国功夫、皮影戏、脸谱等民俗文化内容,在使幼儿感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六、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课程”有多种概念,关于课程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每一种界说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同样的,“学前教育课程”也有多种内涵且每一种内涵也都不是标准而唯一的,选择哪种课程定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依据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而做出的科学的决策。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理解与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解息息相关,所以多种的课程内涵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取向。幼儿园课程资源通俗的讲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一) 关于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从现代普遍的理论上来说,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经验、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关于发展儿童智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验、关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情感态度的经验。 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类型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类型有多种,如按学科划分课程内容;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实行草案)》中,将课程内容分为体育、语言、常识、音乐、计算、美术六科;按学习领域划分课程内容: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纲要》中,将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按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划分课程内容:西方一些国家,将课程内容分为游戏、工作、唱歌、律动、感觉训练等。此外,其他一些国家和教育机构也有不同的划分类型。
3.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1)与课程目标相一致;(2)考虑发展的适应性;(3)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4)儿童感兴趣的;(5)源于生活,并加深对生活的认识;(6)要有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7)要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目前关于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主流理论,从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类型、要求出发,并以此为依据,可以对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
(二) 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1.民俗文化的类别
根据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的划分,民俗文化可以分为如下种类:
(1) 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民俗、渔业民俗、游牧民俗、工匠民俗等; (2)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等; (3) 社会组织民俗,包括宗族组织民俗、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等;
(4)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以及地方节日等; (5) 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等; (6) 民间文学,包括儿歌、传说、故事等;
(7)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 (8) 民间游艺,包括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等。 2.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纷繁多样,其中包含着糟粕与精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伴随着封建与虚无,我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 稚拙古朴,源远流长; (2)神秘奇异,巫术性强; (3) 礼俗混同,封建味浓; (4)丰富多彩,注重实践。 3.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民俗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以及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我们在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原则的基本要求下针对民俗文化确定具体的选择标准,以甄选出合适的民俗文化内容。
最适合儿童的往往是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经常接触的东西最容易被儿童接受,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例:
表2:江苏各地端午风俗大不同
城市 端午风俗
南京 吃五红: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黄鳝;小孩子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用雄黄在额头上写“王”字。 苏州 苏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苏州有五色五黄避五毒的民俗: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鹅仔;要吃炒五毒,旧时用韭菜、茭白、木耳、银鱼、虾米代表五毒;孩童手臂、手腕处要拴五色丝保平安。 无锡 端午之日,早晨吃粽子、小笼包,中午要吃鹅。 徐州 要包斧头粽子,煮鸡蛋,出门逛五毒庙会。 盐城 东台民间端午节吃红萝卜。 宿迁 不仅要煮鸡蛋、吃鸡蛋,有小孩子的家庭还要编鸡蛋网,孩子还要戴五彩丝,叫做扣绒。 常州 常州端午的重头戏是“张丈母娘”,也叫“强端阳”,一般在节前的四月底,女婿要给丈人家送礼,而且新女婿送礼的分量要比老女婿重。 镇江 孩子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扬州 有吃“十二红”的习俗,旧时“端午十二红”,一是取食材的“红色”,二是取“红烧之色”。到底是哪些菜没有定论,不过,苋菜、咸鸭蛋、黄鱼、老鹅是必不可少的。 南通 南通人按风俗要吃“和菜”(和音“贺”),材料是粉皮、蛋皮、韭菜、瘦肉丝、绿豆芽等。 (注:资料来源《扬子晚报》2013年6月12日刊)
以上为江苏个城市在端午节日的不同习俗,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表现在儿童身上的多为饮食、服饰、游戏等,这些内容皆是儿童耳濡目染触手可及的东西,具有日常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这成为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条件。家长在能接触到这些风俗习惯时就要带儿童融入其中,丰富其生活经验、满足其好奇心好探索欲。
从以上关于学前课程内容的特点、要求及民俗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确定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封建迷信的民俗文化如占卜、算命、古老禁忌等不仅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更不适合用于单纯天真的儿童,民俗文化必须具有科学性才能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另外,比如踩高跷这种对肢体要求较高的游戏对成人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来说就会有危险性,从儿童角度来说,难以操作、不安全的也属于不科学的。 (2)教育性原则。民俗文化的内容有教育意义才有价值,比如从山歌当中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能体会到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等。就当前来说,挑选的民俗文化内容应融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当中去,符合教学活动的要求。
(3)日常性原则。所谓日常性就是说合适的民俗文化必须是儿童日常能接触到的,或者是在电视、报纸、图书当中经常能见到的民俗文化内容。
(4)趣味性原则。无法引起儿童兴趣、激发儿童探索欲的民俗文化内容不仅不能保证教
学或游戏活动的顺利展开,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如皮影戏、滚铁环等往往能够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促使活动的顺利开展。
初步确定基本原则之后,在这里,笔者以图例说明如何确立这些原则以甄选出合适的民俗文化内容,如下图:
图2:幼儿园课程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取向
如上图所示,红色区域A代表四个基本原则的重叠部分,即选择民俗文化内容时应该同时遵循这四个原则才能到达合理的取向,达到A的状态是最完美的状态。选择一项民俗文化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必须兼顾科学性、趣味性、日常性、和教育性原则。但并不是说选择一项民俗文化内容必须都占每一项原则的四分之一,具体的选择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开展一个以“生日”为主题的活动,有的同学说吃“长寿面”,其日常性就高一些,趣味性相对低一些。依据上图所示,便可以选择相对较为合适的民俗文化内容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
七、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民俗文化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其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精华,又需要
我们保存和发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到幼儿园课程当中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所以,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运用出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运用现状对于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至关重要。
(一)民俗文化内容在幼儿园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小
部分幼儿园采用的是综合型课程,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而关于民俗文化的内
容很少,以A幼儿园大班和中班的教材为例:
图3:教材中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活动数
对四本教材进行总体统计,总课时量分别为小班上学期126节、小班下学期122节、中班上学期146节、中班下学期170节、大班上学期170节、大班下学期172节,进一步进行分析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
图4: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
由以上两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前五学期不断递增,至大班下学期骤减。笔者在调查之前猜测关于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是随学期增加而增加并且至大班下学期达到最大化,但实际上数据显示到大班下学期时关于民俗文化
内容的课程比重骤减至历史第二低。随后笔者对大班下学期的课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幼儿园毕业即将升入小学而服务,即注重幼小衔接。由此可以看出由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任务也影响着课程设置,尤其在关于民俗文化课程方面。所以,采用综合课程从民俗文化角度方面来说是不合理的。 (二) 近年来部分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课程的状况
以常熟幼儿园为例,不少幼儿园近几年开始采用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使民俗文化内容融合于五大领域。
表3:渗透式领域课程含有民俗文化的课程数
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数 总课程数 占比 小班上学期 12 181 6.63% 小班下学期 7 175 4.00% 中班上学期 10 191 5.24% 中班下学期 7 198 3.54% 大班上学期 25 249 10.04% 大班下学期 35 253 13.84% 总 96 1247 7.70% 平均 16 207.83 1.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分配趋于合理
如表3所示,平均每学期开展16节有关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关于民俗文化的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所占比重在3%到14%之间,变动并不是特别明显。在这16节教学活动当中完全有可能安排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每个学期都有诸如挑花灯、少数民族的服饰、春节、元宵之类的教学活动。以A幼儿园为例,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不失时机的组织了一次关于中秋节做月饼的活动,受到广大幼儿的喜欢,所以实际上幼儿所接触的民俗文化课程并不止教材书上的那几节或十几节关于民俗文化的活动。加之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一些传统民俗游戏,这样,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已经相当合理了。
2.关于民俗节日的课程比重较大
笔者通知在见习期间和实习期间的观察以及仔细检阅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发现民俗节日的课程在所有关于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当中所占比重最大,如下图所示:
图5:传统民俗节日课程的比重
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在大、中、小班都有所体现。笔者实习所在幼儿园整个二月份都在组织以“中国节”为主题的教育计划,在五大领域上也都围绕着节日安排,如语言:拜年,社会:闹元宵,科学:灯的故事,美术:中国节,健康:放鞭炮。钟敬文先生将民俗文化划分为:物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习俗、吉祥文化习俗,而幼儿园民俗节日课程占到所有含有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比重最高达到57.14%,最低也有34.29%。实际上关于民俗节日的课程组织起来较为简单,幼儿在未入园前已有此方面经验,节日习俗又特别迎合幼儿的体验需要,所以园方也愿意跟随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这样,关于民俗节日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增加了。 八、民俗文化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 (一)幼儿缺乏相关经验
如访谈1中教师所言,受西方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纯净的民俗文化走向衰落,除了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外,幼儿已经接触不到什么较为优秀的民俗文化了,只有当园方组织,幼儿才能接触到一些如脸谱、皮影戏、泥娃娃之类的传统技艺,平时就更难觅踪迹,尤其是对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幼儿来说。 (二)教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较浅
幼儿园中有相当一部分较为年轻的教师,在生活中接触的民俗文化并不多,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缺乏较为理性的态度,不少教师将“旧”、“老”、“封建迷信”等词放到民俗文化上面,对于民俗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浅。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如皮影戏、脸谱等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在实际当中就很
难运用起来。
(三)家长对待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
考虑到家长在家园共创中扮演重要角色,幼儿园课程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家长的热心协助,探索家长对将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态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际当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家长对待幼儿园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与幼儿的交流,从而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
通过对诸如民俗文化的内容等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家长对民俗文化一般了解,很不了解和很了解的同为10%。如表1:
了解程度 百分比
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家长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统计结果如下:
图1:家长对待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
很不了解 10% 一般了解 80% 很了解 10%
由上图可知,大部分家长对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持宽容态度,另外家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影响着其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如90%的家长一般了解或很了解民俗文化,同时他们也基本认同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资源,这就为我们顺利开展民俗文化课程从家长角度找到一个突破口,即促进家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只有深刻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内容和本质,家长才可能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民俗文化的熏陶,对于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课程也给与巨大支持。 (四)教师对待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态度
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着主导作用,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待民俗文化作
为课程资源问题的态度上有着更深入的见解,主要内容如访谈1:
A:您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程度如何?比如端午、春节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等等。
B: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毕竟生活了几十年,对当地的民俗民风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A:您觉得民俗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如何?
B:很紧密啊,因为吃穿住行可能都要考虑到风俗习惯。
A:您所在的幼儿园开设有关民俗文化的课程吗?
B:没有特意的系统的开设有关民俗文化内容的课程,我们幼儿园都是以科学科技方面的课程为特色,要说民俗文化内容只在平时活动中有穿插。
A:在您的幼儿园内和班级内外有没有进行有关民俗文化环境的创设呢?
B:在节日期间布置的比较多,平时也有布置,多集中在教室内外和游戏区,其他如走廊、过道、楼梯并没有相关环境的布置。
A:您上过的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B:大多都是关于节日的,围绕传统节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现在的课程都是渗透型课程,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中结合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游戏,比如滚铁环、丢沙包等等。
A:有关民俗文化在课程中是怎样安排的呢?
B:都是跟着节日走,节日到了,我们就上有关节日的课程,比如“三月三”,春天来了,要组织有关春天的活动,并出去春游。
A:在有关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遇到哪些问题?
B:幼儿相关经验比较少,本身了解比较浅,平时接触不多,只在传统节日时接触比较多,同时呢,受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涉入,民俗文化逐渐低落,很多纯净的民俗文化已见不到踪影。
A:你对待幼儿园开设民俗文化课程有什么态度呢?
B:非常支持,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注:A为本人,B为教师)
由以上内容可以推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经常可以遇到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诸如民俗节日、民间游戏、民间故事等深得幼儿的喜欢,教师也乐意投入其中。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幼儿园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内容比较缺乏,仅仅局限于传统节日或一些民间游戏上,只在某些课程上有穿插,而且在世纪的教学当中教师也遇到不少问题,对此B教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幼儿经验少、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社会发展湮没了相当多的民俗文化。因为有关于民俗文化活动的经验,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不仅符合当下课程改革的
要求,也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激起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对民族的热爱、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所以教师对此表示赞同和支持。
九、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策略
要将民俗文化自然合理的融入到课程当中并到达预定的教育目标显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民俗文化课程时需采用一些有效策略来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展开。以A幼儿园组织关于中秋节的活动为例:
(一) 家园共创策略
民俗文化可以说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家长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来看,家长在其中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在以上活动中,教师先在活动开展之前请小朋友回家询问爸妈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然后在第二天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在由幼儿亲手制作月饼并由园方烘烤完成后分发给各个小朋友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品尝,感受节日的团圆气氛。 (二) 发挥隐性课程优势的策略
幼儿园隐性课程是除正常课程和计划之外的潜在课程,属于广义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园的隐性课程通常包括创设生活情景、环境创设、课外活动等,一般通过幼儿园创设符合教育目标的情景对幼儿的情感、行为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这次组织关于中秋节的活动中,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剪纸、灯笼、月亮图片等布置主题墙、走廊、楼梯,也让幼儿倾听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亲自制作月饼等,让幼儿体验节日的气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基础。 (三) 体验性策略
“体验”即个体亲自经历活动。各个幼儿的智力、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能力不
一,统一的教学很难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民俗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特殊成分需要儿童亲自体验,只有幼儿亲自参与,对民俗文化进行理解和感受才能丰富儿童的经验。本次中秋节活动最有特色的一点是制作月饼环节,教师首先师范做月饼的步骤,然后由幼儿尝试并制作自己的月饼,最后再由幼儿带回家与父母一起品尝,体验节日的快乐,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画上完美的句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