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百花深处-陈凯歌导演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2022-03-23
来源:乌哈旅游
THE FILM影视——陈凯歌导演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吴 樾(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所导的短片电影。本文从主题、人物、表现手法、镜头语言和细节呈现等方面入手,赏析此短片。短片主题深刻、人物细腻鲜明、手法虚实交错、镜头语言匠心独运、细节表达画龙点睛。关键词:陈凯歌;文化反思;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短片电影。讲述了患有精神病的冯先生和四个搬家公司工人之间令人啼笑皆非、掩卷深思、心灵洗涤的故事,虚实交错、传统与现代相成。笔者将从主题、角色、表现手法、镜头语言及细节表达分析。1 发人深省的主题反思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也可以反映生活。陈凯歌导演通过影片倡导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寻找一个角度反思历史。同时,导演不仅仅是塑造一个留恋于过往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更是在这个典型性的人物上反思教育意义,让更多人记忆起往事,保护文化遗产、精神遗产。以《百花深处》为名,寓意深刻。百花代表了繁荣,这是北京现代文明的图腾。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一派繁荣之姿。《百花深处》是对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展示,同时这也是以胡同命名,这既是京派文化的标志,也是传统文明的展现。百花深处也意味着不再能轻易看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逐步消失。百花深处的胡同也逐渐消失,以胡同的消失控诉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一个疯子对胡同的念念不忘展现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中的胡同、紫檀木衣橱、金鱼缸,这是一种异化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看到百花深处的胡同。院子早已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成为一片废墟,存留在精神不正常的人的记忆中。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已然对立。都市的106▲被遗忘的百花深处钢筋大楼、消失的胡同小巷,揭示了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如何处理好社会进步、文化传承、文明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留下了回响的铃铛、青葱的大槐树,这些是传统文化的寄托。影片篇幅虽短,却表达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疯子冯先生不认识北京的平安街,这寓意着中国人在现代文明中的迷失。即使迷失中,也能找到家的方向,百花深处的胡同,自己的家。2 细腻鲜明的人物个性人物具有典型性,细腻和鲜明。冯先生的“疯”,工人的“头儿”,这些都极富感染力,也将这部戏荒诞滑稽的讽刺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冯先生头戴黄帽子,穿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色运动服,这与当代社会的时尚感格格不入。影片诙谐幽默,冯先生的“巅疯”的性格状态更具意义。对百花深处的旧房子怀有深深地执念,让这个角色更加细腻。搬家工人的唯利是图,却“小心翼翼”“佯装”搬家合演一出戏都让角色立体化。3 虚实交错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虚实交错,大量对比首发的运用,让过往与当下交相辉映。GPS的定位系统和冯先生象征中国传统戏曲的兰花指;搬家公司的唯利是图与冯先生无条件对文化的追溯与缅怀;落魄的胡同与高楼大厦的协调;冯先生对“平安大街”的陌生与小男孩兴致勃勃的“我的电脑”,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就在这虚实之间深化表达着主题。4 匠心独运的镜头语言影片中采用了实境和虚境两种视角,在镜头的运用上也颇费心思。当货车开进胡同时,镜头借用了废弃房屋的门框,表示着片中人物和观众都一起走向了虚拟的世界。当搬家公司掉头往回走,半路接到电话了解是“疯子”后,冯先生蹲在地上的背影出现在了货车的后视镜中。这样的表现在于:通过后视镜中观察冯先生;也在于冯先生的影响在后视镜这样狭小的范围里显得格外渺小与失落,镜子的不清晰也给人物一个自然虚化的功能;这种“框”在镜子里的表达方式,同样寓意着一种困境。虚实相生的镜头语言还蕴含着另一层含义:因为冯先生是“疯子”,他眼中的世界被定义为“假象”的世界;而正常人眼中的“真实”世界,让人们笃定自己看到的。在这虚实变化让人不定的世界中,让人深思:世界真如自己所见吗?冯先生的所见是假的,但有可能我们才是那个不明真相的“疯子”。5 画龙点睛的细节表达片中的细节表达也值得让人玩味。短片中的“京片子”贯穿始终,纯正的“京味儿”,容易将观众带入“北京”这个千年古都当中。并且赋予了传统艺术“相声”的喜感,在这个喜感中却隐藏着深深的哀痛。搬家公司工人一句:“如今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短短一句话道出时代变迁的迅速,老传统想留却留不住的无奈。搬家意味着新生,铃铛、紫檀衣橱、鱼缸和古董灯等一系列代表着遗产与传统的文化。当幻化的胡同房子与虚拟交相辉映时,搬家工人穿透历史风尘的眼眸让人神往。音乐的渲染也相得益彰,当看到槐树时配乐的诡异阴森;当工人配合冯先生假装搬家,配乐又鼓点式地前进,诙谐幽默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