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基于“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2023-10-29 来源:乌哈旅游
基于“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作者:葛玉华

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2期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启秀小学 葛玉华

【摘要】“问题引领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教学主线,借助问题的引领进行有效教学,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用问题拓展学习时空,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问题引领式;问题驱动;问题引路;问题交流;问题发散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若无疑,则无收获。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引擎,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源泉。聪明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会进行枯燥单调的讲解,而是善于发挥问题的作用,借助问题的引领进行有效教学,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用问题拓展学习时空,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并获得知识的自主建构。笔者在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引领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实现自主性发展。现结合《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谈谈基于“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驱动,激趣引思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实践、观察”。数学教学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问题是思维的种子,是学生学习的抓手。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

兴趣,才会引发思考,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数学问题应能够激趣引思,能够驱动学生探究。

问题驱动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问题激趣诱思。问题驱动的效果如何,关键看问题的质量如何,优质的问题驱动性更强,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以增强问题的驱动力。真实而有趣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兴趣,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到问题的现实性与趣味性,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借助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创设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吸引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思维,让学生卷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笔者创设了一个与学生有关的真实情境:“在昨天的单元检测中,小敏和小君两人得到满分,老师想要奖励她俩。”我边说边拿出一块巧克力,“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分?”“每人半块!可是老师真抠门!”小华的回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又拿出一大盒巧克力说:“现在老师够意思吧,这盒巧克力一共有5块,平均分给他们俩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块?各得这盒巧克力的几分之几?”我边出示巧克力边接着提问:“现在谁来帮我分一下?分对了我就另外奖励一块巧克力。”学生一听兴奋不已,个个跃跃欲试。真实的生活问题,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让问题更具融趣味性与驱动性,就这样,分巧克力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开启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二、问题引路,深入探究

问题不仅能够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支持和推进学生思考,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化。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喜欢用问题引路,用问题激发学生交谈和思考,用提问为学生搭建起探究的桥梁,通过提问推进教与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

问题引路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第二步,即用问题引导探究之路,设计问题链是引导探究的关键。有些问题的结论不是一步就能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分步设计问题,将某个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通过有机联系的问题链条,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支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深水区,逐步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什么是分数”是《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包含着好几个概念,学生一下子无法搞清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它拆分成三个问题:“什么是平均分?”“什么是单位1?”“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笔者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逐一进行探究,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分别是“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圈一圈”“涂一涂、说一说”,当学生完成了这些活动后,也基本弄清楚这三个问题,他们自然也就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一条思维链条,给学生搭建了思考的阶梯。

三、问题交流,归纳总结

“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在孤独中加工和表达。”学习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开门交流,交流给学生创造了分享与碰撞的机会,交流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换,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交锋,有助于结论的形成与思想的诞生。班级授课为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组织学生积极交流,合作研讨。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我们要给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对未解的疑问集体讨论,在交流中归纳总结。

问题交流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该环节是旨在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擦除思想火花,提高学习深度,让学生获得深刻理解,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在引导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具体探究之后,笔者没有给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而是问学生:“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现在谁能说出什么是分数?”提问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交流碰撞,自主概括总结,在问题交流过程中,笔者做到让引结合,激励学生表达,同时对学生守望相助,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提高总结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经过集思广益,学生自己准确提炼总结出分数的意义。

四、问题发散,练习巩固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数学知识需要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丰富的练习进行消化巩固,在反复的应用中变得熟练灵活。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的同问题打交道的过程,练习的过程是应用知识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新知在问题解决中习得,在问题解决中巩固。

问题发散是“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第四个流程,即以例题为核心,在原先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发散变化,萌发出新的枝丫,生成新的类似问题,给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问题发散不同于一般的练习,让问题更加聚焦学习主题,发散性练习万变不离其宗,确保练习紧紧扣住教学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在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在练习中巩固新知,笔者从分巧克力问题开始发散,从分巧克力变为分橡皮,从分实物转向分图形,从动手分转为动手画,有填空有判断,有写写,有说说,所有练习主题都围绕分数的意义,从“单位1”“平均分”“分数单位”等内容来展开。发散性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助推学生思维拔节,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发散性。

数学教学始于问题,问题贯穿教学始末。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推学生有效探究,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展开深入而高效的探究,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云飞.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Z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