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福珍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年第2期
朱福珍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慕课”正在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风暴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给出高校教师应对“慕课”浪潮的建议,倡导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应对慕课时代的到来,推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建设。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师;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70-02
收稿日期:20115-06-02
作者简介:朱福珍(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数字水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神经网络、压缩感知等方面的研究。
“慕课”是MOOCs的谐音,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简称,是近两年全球范围内新兴的一种在线教育模式。2011年,“慕课”起源于美国Stanford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人在该校Udacity在线课程平台上注册学习;2012年4月Stanford大学创建的Coursera在线课程平台学生人数超过100多万;同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Harvard大学联合建设edX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第一批课程学生注册人数突破37万[1]。目前,Udacity、Coursera、edX并称为“慕课”的“三架马车”。随着“慕课”在线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中国也迅速响应。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加盟“慕课”,与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签约,并宣布共建中文“慕课”,现在已有多门共享课程在中国大陆上线。“慕课”正如来势汹涌的巨浪,冲击着高等院校学生,也冲击着高校教师。面对着势不可挡的“慕课”浪潮,如何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一、“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
“慕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别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公开课程。“慕课”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①规模大,慕课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课程受益者可无限扩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甚至现代教学视频和公开课远远不能及的;②课程质量优秀,一方面名校名师保证了课程品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来自于全球著名高校,是各领域的资深人士,另一方面,“慕课”视频生动有趣,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慕课”制作,充分利用了视频、动画、微课程、测试等辅助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关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互动性、实时性好,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提出并及时得以解答,形成线上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学习社区,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不到的。
“慕课”已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教育革命[2],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随着“慕课”的强劲发展,一旦学生找到了通往免费大学教育的捷径,他们还会来到实体大学学习吗?还愿意坐在几百人的教室中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吗?当世界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高等院校
以及高校教师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慕课”的到来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担心,也导致了教育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将表现在国家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
二、“慕课”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高校教师应该敏锐洞察“慕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警觉即将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做好思想和实战准备。
(1)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正面临挑战。深受学生认可和喜爱的课程是教师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大多高校对教学、科研重视程度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大都远少于科研方面;同时,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博士学位一定程度反映了专业知识的深度,但知识的广度不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人文、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高校老师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很多综合类的知识需要补充和完善。另外,很多高校老师都缺乏企业实践的工作经历,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这就导致了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动手能力亟待提高。
(2)教师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正面临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幻灯片为主,呈现出教师满堂课“填鸭”式灌输、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授课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慕课”的授课形式不同于传统45分钟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程都按知识点切割成几分钟的“微课程”,并且知识点间的关联都经过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这符合人脑认知的规律,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同时,“慕课”教与学的互动更有效,教师不再只是低头对着计算机屏幕讲,根本不顾学生的反映,而是可以通过手写板、微视频等方式将许多问题和知识点连贯起来,学生只有完成或答对才能继续下一步的学习,犹如游戏通关一样。两种授课模式对比可见,传统授课方法亟待改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3)教师的创新能力面临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调查表明:很多高校教师仅把教书育人视为谋生手段,对已习惯化、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不想改变也不愿改变;思想陈旧保守,缺乏创新的胆量和勇气,怀疑自己的创新能力,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创新,诸如此类的消极和惰性心理,严重阻碍着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慕课”引发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竞争中,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教师应对“慕课”冲击的对策及启示
“慕课”正在改变着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应该受到国家、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提前警觉,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选课人数的流失,甚至面临失业的危机,因此,建议高校教师关注以下方面:
(1)理性认知“慕课”浪潮,扩宽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慕课”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不论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接受,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高校教师必将面临冲击和挑战,只有理性迎接,积极应对,才能成为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成功者。要充分意识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MOOCs,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储备广博的各方面知识,丰富人生的阅历,这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2)借鉴“慕课”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慕课”具有知识点独立、时间短、师生互动及时等优点,这一切取决于“慕课”老师的精心设计,制作时要分析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控制时间,精心设计讲解过程,这也正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也能真正树立并践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潜
心研究教法学法,合理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严谨而生动,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等,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增加课件制作的元素,加强动态课件的展示。例如,平时课件大多是静态文本配以相应的图示,教师只是对照图示讲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疲劳,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每隔20分钟插入一些动态视频,就可以起到缓解学生视疲劳、吸引同学注意力的目的,从而,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帮助。
(3)创建翻转式课堂教学,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前录制好授课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课,课堂上主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答疑和测试等教学活动。“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慕课”有着传统课堂难以做到的开放性、互动性、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名校、名师等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也有着“慕课”无法取代的地方,如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交体验等,因此,二者结合必然可以扬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标,将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积极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真正成为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
(4)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现代多媒体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凝结了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可以借鉴“慕课”在线平台实施过程,例如一门完整的“慕课”从设计、录制到最后上线要付出一个专业团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有人专门负责课程规划和设计,有人专门负责视频录制、编辑,有人负责道具制作,有人负责网络在线维护等等。高校教师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打造尽量完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提升教学质量。
(5)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技能。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教师应该具备广阔的视角,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通过各种会议、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创新灵感和动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定期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自身价值和教师职业魅力。
“慕课”正以洪流不可逆转之势影响和冲击着中国的高等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这种冲击也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高校教师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应对,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张星男,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J].大学(学术版),20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