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探索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城镇化是未来10年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需求增长、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安全等问题也成为挑战。
继“2009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复合概念之后,近期召开的以“生态、低碳和数字化: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型”为主题的“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再一次将“低碳生态城市”的话题推向了高潮。
■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
专家认为,所谓“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综合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做主题报告时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则强调,低碳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如果离开“使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任何城市,包括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都将失去本身的意义。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探索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全新探索。仇保兴曾就低碳生态城市做过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只能走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模式中跳出去;重新审视城市作为复杂自组织系统的本质,探讨城市规划应从着眼宏观到关注细节、关注人文和关注自然共生来强化其实效性和可实施性。
“不仅是碳排放,中国还面临大量其他类型的环境灾难。”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说。他强调,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应有系统观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绝不是“低碳”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城市完整的特性;选择生态本底条件优越地区低强度城市建设不等于城市生态化,高强度、高集约化是中国城镇化空间模式的必然选择。 ■谨防表面文章、人浮于事
重庆建筑设计招聘
据介绍,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已有近100个城市正在逐步加入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名片的行列。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然而,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理论、技术、管理体制到实践都还不成熟。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也有专家指出:一些城市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现象,需要防止“大跃进”现象的发生。
在大会分会场——“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专题论坛现场,记者无意中看到两份关于本次论坛的问卷调查,在“你认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最大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的问题后面,两位来自于科研单位、未具名的与会者分别写道:“决策者思想观念体制限制,GDP的政绩考核标准”;“政府做表面文章,人浮于事”。“一个实际行动胜于千万句口号。”邹德慈说。 河北: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成全省共识和行动
2007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2007~2010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分解出19类86项硬性指标,许多指标就是针对绿色、生态和数字化的要求而设定的。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全省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了17.21%%,累计竣工节能建筑1.6亿平方米,污水、垃圾处理率比两年前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比2007年提高3.3和3个百分点,新建小区绿地率全部达到30%以上。唐山市将昔日采煤沉降区改造为南湖城市生态公园,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石家庄滹沱河整治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保定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城市。 当前,河北省正在谋划第二个“三年上水平”的目标和举措,将以“绿色、生态和数字化”的理念重新审视每项规划、每项设计,在省、市和重点县三个层面,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把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数字城市的实践,由点的探索逐步向整个城市扩展。 深圳:建设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2010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根据协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合作,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渐进常态化”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将深圳市逐步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典范。 双方具体的合作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总结经验,
重庆建筑设计招聘
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以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等地区为试点,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可再生能源等各类示范项目。
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他们按照政府引领、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因地制宜、加强合作、全程优化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中国高密度城镇化地区低碳城市建设的模式。具体工作包括:加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的带头作用,将其作为全市低碳生态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引进一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等不同类型的具体项目,先行探索;加快一些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规范的出台,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 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的低碳模式
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所副所长洪昌富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介绍,在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中,规划建设单位始终将节能减排作为指导方针,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地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优化布局,提高绿化水平,增加城市碳汇,降低热岛效应。保护并利用场地自然山水格局,强化乡土植物以及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在不增加人均用地标准的前提下,提供高标准的人均城市绿化。二是严格工业区准入制度。就业当地平衡,减少交通出行;基本城市功能集中在平坝地区,减少居民出行距离;严格控制有大气污染隐患的产业发展。三是绿色交通,慢行优先。构建合理尺度、功能主导的道路交通网络;道路网络规划布局以优先满足可达性为基本前提,以小宽度、小间距、高密度为基本原则;建立充分优化的慢行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四是倡导绿色建筑。所有建筑都按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设计。五是清洁能源利用。建立以地区电网、燃气管网为依托的基本能源保障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给方式。六是倡导基于用能定额的全过程节能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