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提升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思考
韩
摘要:
俭,景涛,郭璐(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可感染操作者的危险生物因子,重视医学生培养中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师生
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是长远之计。本科在校阶段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影响提升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提升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强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提升医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建设相关资料库,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和管理体系建设;重视培养医学生对意外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关注其他医学学科领域的生物安全问题等。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学;
R37
实验室建设;
A
生物安全
2095-1450(2019)01-0041-03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19.01.14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检查,将生物安全教育贯彻到病原微生物实验教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环节;增加经费投入,推进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和资料建设,为提升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创造条件。2
加强师资队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培养和技
生物安全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备受关注,尤其是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实验室。国内外已经有过多起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相关人员的伤亡,影响极大
[1,2]
。调查报道发现,许多实验室生物安
[3,4]
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水平
。
重视和提升医学生培养中的病原微生物实验
能培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规范操作的示范者,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的青年教师队伍中,本科阶段为医科背景的呈减少趋势,因此,他们中许多缺乏病原体及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即使是具有医学背景学历的教师,也往往缺乏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系统培训,生物安全意识较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检验医学等学科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包括生物安全的理论知识、相关政策法规、不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BSL)实验室管理要求和安全工作行为、常用生物安全防护仪
室生物安全防范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师生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
[5,6]
,是长远之
计。医学生培养中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的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探讨。1
管理层重视
高校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可能涉及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师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向学校的管理层申请、汇报、沟通,让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在校培养阶段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重要性。管理层的重视有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培养和管理政策;加强相关学科师资的生物安全培训;加强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
兰州大学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15)
1971-07生,E-mail:hanj@lzu.edu.cn韩俭,男,博士,教授,2018-09-06
·42·
器设备的使用、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生物安全实验室突发事故处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及环境的消毒和灭菌等,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培训学习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赴国内外有BSL-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机构进行学习;与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科研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科医师交流等。通过专项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水平、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了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除了重点培训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专业教师外,应该梳理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学科工作中均可能涉及到的生物安全问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形式的培训,让各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医疗工作中,随时强调可能遇到的生物安全问题。3
强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提升医学生生物安全防范
意识
在以往的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所占比例和课时很少,讲授的内容少,知识点往往未纳入考核内容范畴,因此学生在备考复习时也忽略此部分内容,导致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生物安全知识少,防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较低。因此,需要强化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内容写进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在理论教学中固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明确教学中重点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考核中纳入生物安全及防范的关键知识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课安排中,必须加入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安全工作行为的相关内容,如实验室气溶胶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防护原理及应用;各种活菌(毒)株标本的取样、接种技术;防护服、口罩和手套的穿戴及处理;菌(毒)液沾至皮肤、手套或洒出至台面后的应急处理方式;有菌(毒)的离心管爆裂后的处理;患者排出的血、尿、痰等样本的处理;含菌(毒)垃圾的处理;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标识辨认等。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强化相关内容。这种实践培训将极大的提升医学生
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9,Vol.21No.1
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4
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建设和丰富相关资料库,
提升教学质量
生物安全防范主要集中于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坐而论道的针对原理、管理制度的课堂讲授往往抽象且枯燥无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建设相关资料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对生物安全的研究和认识起步较晚
[6]
,
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
物安全通用准则》
。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相关部委等机构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引入《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仅有十多年时间
[7]
,因此,无论
是编写者的经验和各教学单位的相关教学素材等诸多方面都需要继续积累,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和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安全工作行为和生物安全宣传方法,同时,应该结合现代数字
化科学技术,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8]
,制作或购置相
关生物安全视频,示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安全工作行为,如呼吸防护及隔离衣的穿戴、生物安全柜的作用原理及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及接种技术、菌种冻干技术及安瓶的开启、实验室有菌废弃物的处理等。虽然BSL-3级以上实验室在医学生本科教学中不会用到,但是相关的防护知识可以作为拓展内容进行介绍,视频演示教学就更能彰显价值。有条件和技术的高校,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高级别实验室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实验感受,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
完善实验室建设
5.1
硬件建设
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用于病原微
生物实验室学生教学的微生物属生物安全分类3类,依据我国相关法规,需要在BSL-2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因此,各教学单位需要加大投入,完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善实验室建设,配备必需的设备(如生物安全柜、消毒灭菌器、洗眼设施等)和防护材料(如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等),保证师生安全,也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技能创造条件。5.2
管理体系建设
实验室管理体系是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必需的建设内容[2]
。完善的实验室管理
体系既可以保证师生安全,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则的习惯和安全工作行为,提升生物安全防范能力。要重视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的管理。6
重视培养医学生对意外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
理能力
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管理可有效降低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工作中总有可能遇到突发事故,因此,实验室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生物安全突发事故资料,如活菌飞溅入眼睛、沾到皮肤或误吸入口中;带有病原体的锐器刺伤;被患者可能带有病原体的标本污染皮肤或伤口;被动物咬伤等。针对意外事故要制定紧急处理措施,并在学生的生物安全教学中进行示范和和演练,提升学生应对突发生物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7
其他学科教学和工作中的生物安全问题除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外,生物安全问题也存在于医学其他各学科,如以寄生虫感染期为研究对象的寄生虫学试验[9]
;病理学工作中采集带有病原
体的标本
[10]
;药理学研究中构建病原体感染动物模
型;实验动物带菌(毒);临床带病原体标本检测;临
·43·
床接触病原感染患者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预防医学实践中进入有病原体的现场等。因此,在医学生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相应生物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
生物安全防范是医学生培养和今后他们在工作岗位时时相伴的内容,应该得到各级教育和卫生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应积极寻找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对策,既要保证学生在校培养阶段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要努力探索提升医学生生物安全防范能力的方法,培养他们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规定,为今后漫长的医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NORMILED.Infectiousdiseases.MountinglabaccidentsraiseSARSfears[J].Science,2004,304(5671):659-661.
2]李婉宜,李华,邝玉,等.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
建设与思考[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1):155-157.3]兰德增,畅青霞,姚士锦,等.北京市海淀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
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5):459-464.
4]徐庆华.安徽省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况调查[J].安徽
预防医学杂志,
2008,14(5):336-338.5]陈利玉,王莉莉,马琼山,等.提高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与技能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66-367.6]李嫄渊,吴淑燕,黄瑞.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探
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33(5):275-277,282.7]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3.
8]刘彦,吴移谋,李忠玉,等.病原生物学数字化多元教学模式的
构建[J]
.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1):924-927.9]熊彦红,官亚宜,曹建平.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
估[
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3):342-344,363.10]彭波.病理学研究生实验室的生物危害与生物安全管理[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5):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