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体意识 引发创新热情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性探究
盱眙县盱城镇中心小学:侍步兵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创新”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
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创新”是基础,学生是创新的主体,一个没有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的学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其次通过具体做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平等 兴趣 参与 主体意识 创新热情
“创新”一词目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什么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创新的理念等。一句话,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谁创新,谁就会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不创新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而教育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因为学生是创新的主体,一个缺乏主体意识的学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
一、 强化主体意识,需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例如:
1
在教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学生考老师”的开讲内容:今天只要同学们随便说出个数,老师就能很快地判断出其能否被2或5整除。在学生看来平时都是老师考我们,现在轮到自己考老师,因此积极性非常高,你说一个,他提一个,但最终都被教师一一化解,学生没辙了。这时老师说:“其实老师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先于你们掌握了起判断方法,如果你们了解其中的奥秘也会像老师一样。”通过“学生考老师”这一切入点,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求老师爱护每一个学生,能平等地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容许并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现在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潜意识认为: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是错了,学生也不能反对。基于这一点敢于课堂提问、质疑问难的学生少了。可见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热情的激发。
二、强化主体意识,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急切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趣味性、好奇性的原则,精心设计,巧设诱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早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一位教师在叫“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块平均分成4块,给猴(1)一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这时猴王有那出第三块饼,又把它平均分成了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一
2
样多。”紧接着教师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位教师别具匠心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入了新课。
这样通过谜语设疑,故事激趣,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主动地获取知识。原苏联教育家N.M杜贺夫内伊说过:“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的想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
不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年级段有各自的特点。低年级学生一般对声音、色彩、图像、动作和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这一特点,积极地采取直观教学,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以及游戏活动,寓教于乐。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由对外在的过渡到对学习内容、问题解决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教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根据每立方米需砖525块,让学生帮助家长预算一下盖房子所需的砖;学过按比例分配后,根据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例来测算水泥、沙子和石子的用量。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成功体验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好数学的责任感。
三、激励参与,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离开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活动都不能顺利完成,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总结新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如“相等”“多”“少”是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基础,建立如何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教学时教师先在磁性黑板上出示以下几组实物图形,先让学生观察。
O O O O O O O O
△ △ △ △ △ △ △ △ △ △
然后引导学生拿出学具按要求动手摆一摆:上面摆一个O ,下面对着摆一个△ ,上面再摆一个O ,下面再对着摆一个△ ,……。结果 O没了,△ 也没了,像这样情况就可以说O 的个数与△ 的个数“相等”或“同样多”。通过学具操作直观地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最初的实物图形中的哪一组是同样多?是怎样看出来的?(一个对一个比较);不是同样多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呢?(一个对一个,O 没了△ 还有)在此基础上又建立起“多”“少”的概念。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是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动态中感知,有利于把外在的活动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体积”是学生由二维空间上升到三维空间所先接触的一个重要概念,建立得如何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产生影响。教学时我先准备一桶沙子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实验时启发:如何把这个小木块放入桶里去?指名学生操作。为什么要抓出一些沙子?(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拿出小木块再把大木块放入桶里,能直接放入吗?(不能,还要抓出一些沙子)为什么?(因为大木块所占的空间比小木块大)这样通过操作直观形象地建立起“体积”概念。
4
当然,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弄清学习目标;能与同学开展合作、讨论;能积极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能独立地设计活动内容、方法和步骤;能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学习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强化和培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