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眼,此為逆也。 2、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3、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4、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眼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5、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煩躁,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鞭,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6、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7、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8、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9、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為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湯。
10、傷寒,無大熱,口躁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吐,或小便不利,少
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12、傷寒,心中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
寒去欲解也。
13、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14、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15、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16、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
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17、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18、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以?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
其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以?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19、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自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
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20、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21、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22、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23、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