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腔内置管引流12例临床分析
2020-10-05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794 重庆医学2007年9月第36卷第17期 ・基层园地・ 心包腔内置管引流1 2例临床分析 陈 勇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2160) 中图分类号iR542.12 文献标识码:B 心包积液是临床常见征象,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其病因有 炎症性、肿瘤性、尿毒症、SLE、黏液水肿及创伤等,其发病率占 心血管疾病的1.5 ~6 ,大量心包积液可致心包填塞,引起 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心包穿刺术是心内科常用的 针对心包积液的治疗技术,但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 尤其是积液量少时,致命性的并发症可高达l1.4 ~2O _1]。 以往多采用反复进行心包穿刺抽液,此方法使患者痛苦且危险 性大。2003年4月 ̄2005年l2月,我科对l2例心包积液患 者进行心包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应用药物,取得较好 疗效,安全性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3年4月~2005年l2月共收治l2 例心包积液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6~72岁,平均(52± 12)岁。其中结核性4例,肿瘤性6例,尿毒症性l例,原因不 明性l例。12例均有不同的心悸、气促、胸闷,体检心浊音界 均有扩大,其中半卧位9例,颈静脉怒张8例。全部病例均做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化验三大常规、肝功、肾功电解 质,部分病例做胸部CT检查,化验CEA、AFP、Ta、T 、FrTa、 FrTd、TSH等。获取心包积液标本均化验常规、生化、化验 CEA、LDH等,找抗酸杆菌和脱落细胞,并做细菌涂片检查、细 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2方法心包置管前先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包积液的情 况,并进行初步定量,右室前壁5~9mm为中量,≥10mm为大 量;左室后壁>10mm为中量,≥20mm为大量。若剑突下或 心尖区脏壁层心包间液性暗区>10mm时即可行穿刺。术前 行心电监护,建立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并适当的快速补充生理 盐水,采用美国ARROW成套中心静脉置管包。方法l:确定 穿刺点(选择剑突与左肋弓交界处下方l~2cm处,或选择胸 骨左侧第5肋间心浊音界内l~2cm为穿刺点),用2 利多卡 因局部逐层浸润麻醉,用10ml注射器抽取2ml生理盐水,去掉 针头,连接到穿刺针上进行穿刺。穿刺针进入皮下后给予负压 并继续进针,待有液体涌进针管且无阻力时停止进针。若为血 性液体,即刻验证是否为积液。方法2:(1)抽取l~2ml置于 干管中,静置3 ̄5min,若不凝集则为心包积液;(2)将液体滴 于干纱布上,若中心为深红色沉积物、周围为淡红色渗液则为 心包积液。确认穿刺针在心包腔后,固定穿刺针,从侧孔置入 导丝约20 ̄25cm,然后拔出穿刺针,用扩张管扩张1次,然后 顺导丝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导丝,用无菌注射器回抽,再次 确认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腔且回抽无阻力,然后用3M透明贴 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导管尾端接一个无菌三通开关,连接管 及引流袋,通过三通抽液或进行持续引流。穿刺后即时可抽取 积液100 ̄500ml,注意速度要慢。以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持 续、缓慢、匀速地开放引流;或间断夹管引流(每3~4小时1 次,放液量300 ̄500ml不等,每次放液后,用稀释后的肝素封 文章编号:1671—8348(2007)17—1794—02 管,以防凝固),直至每日引流量<100ml既拔管。有时需留置 导管更长时间,以便经心包注药。 2 结 果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穿刺部位经剑突下lO例,经心尖部 2例,l2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达100 。心 包积液引流后,患者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明显缓解,颈静脉 怒张消失,收缩压一定升高,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心率减慢。 引流管留置时间6h ̄4d,平均(1.2±2.3)d,引流液量200 ~2 600ml,平均(650±720)ml。每日引流量<100ml或引流 管基本无液体流出,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仅存少量积液后,拔出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过程中l例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等迷走神经反射,经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和间腔胺20mg后 心率、血压恢复正常。引流过程中2例发生堵塞,经用肝素生 理盐水冲洗通畅后继续引流,无l例发生穿刺处皮肤感染与化 脓性心包炎。对于结核性心包炎向心包腔内注入尿激酶、异烟 肼、地塞米松等药物;对于肿瘤性心包积液,注入顺铂、地塞米 松等,结合其他治疗,心包填塞症状均很快控制,心包积液均显 著减少或消失。 3讨 论 心包穿刺抽液、减压是缓解和解除心包填塞最简便、直接 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的穿刺方法是在胸骨左侧第5或第 6肋间心浊音界内2.0cm左右,或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处为穿 刺点,或在B超检查定位后进行心包穿刺;并将穿刺针与绝缘 可靠的心电图机胸导联电极相连接进行监护,以防损伤心 肌 ]。此方法操作繁琐,易发生血气胸、心肌或冠状动脉损伤 等并发症,且需反复B超定位、反复穿刺抽吸,增加患者痛苦 及经济负担,积液量越少时误伤心肌及冠脉的可能性就越大。 鉴于此,我们借用心导管术的Seldinger穿刺法,采用超声定位 下,进行经皮心包穿刺,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外接三通开关 及引流袋引流心包积液,取得满意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与传统心包穿刺法相比较,我们体会到其有较多优点:(1) 操作简单,一个人可单独完成;(2)导管既柔软又有一定的弹 性,标有刻度,能按术前超声波提示的深度进针,避免盲目试 穿,置人体内不会损伤血管和组织,降低了穿刺的危险性;(3) 引流管带有流量调节阀,能控制引流速度;(4)全封闭式引流, 杜绝液体外溅污染医务人员及环境;(5)负压吸引袋的吸引力, 减少医师一筒一筒地抽吸;(6)避免反复穿刺抽吸,增加患者恐 惧、痛苦及经济负担。 但在置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心包穿刺前,临床医生应 与超声医生协作,观察心包积液量、心包积液分布、寻找心包积 液最多处。即液性暗区最厚同时避开肝、肺组织处为最佳穿刺 点,测量至液性暗区间距以判定穿刺深度,保证穿刺针进入心 包腔浅并保证针尖不触到心肌,同时定好穿刺方向,以利进行 心包穿刺。(2)穿刺置管前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思想准备,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医学2007年9月第36卷第17期 除顾虑,取得患者的合作,配合医生置管;并且,置管前可适当 应用镇静剂,应当进行心电监护及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观察患 者情况与及时静脉抢救用药及补液。(3)引流导管的深度不能 进人过深,以导管中流出液体后再进人lcm为宜,如过深易将 导管头端送人心底部而引流不畅;引流速度不能过快,引流过 快患者会出现不适症状,大量心包积液时,引流速度应控制在 300ml/h以内,血压维持在≥90/60mm Hg(1mm Hg一0.133 kPa);引流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如病情需要, 应定期更换导管。(4)中心静脉导管较细,只有端孔,有可能发 生被积液中纤维沉积物堵塞的情况,因而留置导管应每天应用 1795 的地方[4]。诸如:穿刺针尖非常锐利,致使穿过心包的感觉消 失,容易穿过心肌使心包填塞发生率增加;穿刺材料价格较贵 限制其推广应用;穿刺者的经验对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有影响 等。另外,尽管超声心动图使心包穿刺的安全性大为提高,穿 刺方法也有所改进,但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技术。因此, 对心包穿刺应小心谨慎。 总之,经皮心包穿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内置管引流 技术,对中、大量心包积液需反复进行心包穿刺或需向心包腔 内注射药物的患者而言,该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引流彻底,疗 效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以防堵塞。(5)对结核性心包积液留置引 流管可将含有大量纤维蛋白的心包积液尽早彻底排除,并通过 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反复用生理盐水进行心包腔灌洗引流,将 残留于心包内的纤维素进一步清除,其后向心包腔内注人非特 异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剂尿激酶,让其发挥溶解纤维蛋白 的作用。本法对保持积液引流畅通、减少纤维蛋白在心包腔内 沉积、防止心包粘连及缩窄具有积极意义,是防治心包粘连及 缩窄的有效方法之一_3]。(6)恶性心包积液确诊后,以往心包 腔内注人化疗药物均需穿刺,现可由导管向心包腔内注人化疗 药物,减少恶性心包积液渗出,较以往更加方便。(7)若穿刺引 流过程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其主要表现为血压降低与心动过 缓,与穿刺刺激、患者紧张恐惧、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防治 方法是术前补足液体,麻醉充分,术中心电监护,发现迷走神经 反射后快速大量补液,静脉注射阿托品等,迷走神经反射即会 消失。(8)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尽管有许多优点,仍有值得改进 ・E13刘坤申,夏岳,叶蔚,等.心包穿刺硅胶管引流103例经验 总结EJ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0):605. E2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1317. [3]刘晓康.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加尿激酶灌洗法治疗结 核性心包积液14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4,15 (1):39. E4]覃数,雷寒,马康华,等.心包腔内置管引流与传统心包穿 刺抽液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J].重庆医学,2004,33 (1):28. (收稿日期:2007—01-06) 基层园地・ 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86例临床分析 王为波 ,杨永志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卫生院:1.内科;2.儿科 318017)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07)17—1795—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糖尿病(DM)患者逐年增 加,已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一类疾病。DM患者免疫功能 受损,易并发感染;因感染而产生应激,又加重病情。据文献报 道,DM并发感染的患者中,泌尿系感染居第2位,仅次于肺部 感染_1]。为了解DM并发尿路感染(UTT),就本院2000年1 月~2006年1O月诊治的1 42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尿路 感染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 ),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652例中并发尿路感染24例(占 3.7 ),女性775例中并发尿路感染62例(占8.0 ),女性发 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有尿路刺 激症状者25例(29、1 ),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者61例 (70.9%)。 2.2病程与血糖、肾功能、尿蛋白关系 与未并发UTT组比 较,UTT组病程更长、肾功能更差、血糖水平更高、蛋白尿也增 多(表1)。UTT组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尿路感染发生率 3.1 ,5~10年为4.8 ,>10年为6.9 ,随病程延长,尿路 感染发生率上升。 2.3尿菌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86例,阳性47例(54.7 ), 阴性39例(45.3 A);尿菌阳性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 o(61.7 )。其中大肠杆菌25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酵母菌4 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肠球菌3株,变形杆菌2株,链球菌2 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 2.4泌尿系感染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1 427例糖尿病患 者合并脑血管病127例、高血压631例、冠心病226例、糖尿病 肾病274例,以上合并症中尿路感染分别为4例(3.15 )、2O 例(3.17 )、7例(3.10 )、23例(8.39 )。前三者尿路感染 1.1一般资料 86例均符合WHO1999年规定的糖尿病诊 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符合1985年全国肾脏病学 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有泌尿道手术史、导尿史、妊娠 等。男25例,女61例,年龄37 ̄85岁,平均64.7岁。糖尿病 病程5个月~28年。取清洁中段尿做培养。随机选择非 UTT糖尿病患者86例,做对照组分析。 1.2观察指标 血糖(空腹)、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糖尿 病其他并发症、尿培养菌株分布等。 1.3统计学处理2 结 果 用SASS软件包, 检验和t检验。 2.1 1 42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86例并发尿路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