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07-26 来源:乌哈旅游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1. 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某一远古人类,距今约3万年,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

技术。据此可知这个远古人类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 如图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经专家鉴定,其中80%

以上与现代栽培稻近似),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原始群居 B. 游牧生活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3. 暑假期间,小华同学跟父母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游玩,看到

了炎黄二帝的雕像和相关介绍,内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写了一篇观后感。其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早期猿人 B. 半坡遗址 C. 人文初祖 D. 禅让制度

4.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

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 夏朝 B. 商朗 C. 西周 D. 东周

5.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河南“殷墟”的发掘最有助于研究( ) A. 禅让制的形成与演变 C. 西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史

B. 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史 D. 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6. 《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

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 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C.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 西周王室权威动摇

7.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

大,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影响

8.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

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第1页,共13页

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B. 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D. 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

9. 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司母戊鼎

C.

圆形方孔半两钱

D.

“汉并天下”瓦当

10. 下列有关项羽的历史故事中,最具“正能量”、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是( ) A. 鸿门宴

B. 破釜沉舟

C. 霸王别姬

D. 四面楚歌

11.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休养生息 C. 盐铁官营 D. 统一铸币

12.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

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举措( )

A.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 )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D.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3. 汉文帝在春耕时节会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这主要是为了向天下表示其A. 以德化民

是( )

B. 鼓励农耕 C. 勤俭治国 D. 轻徭薄赋

14. 某同学准备以“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为题撰写文章。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汉武帝北击匈奴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文成公主入藏 15. 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 A. 望闻问切

B. 辩证施治

C. 治未病

D. 临床诊疗

16. 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遥想公瑾(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再现的是( )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7.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

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 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 C. 承上启下与走向统一

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D. 割据纷争与民族交融

第2页,共13页

18. 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B.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D.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19.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历史人物,右图中①处应为( )

类别一: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 类别二:张骞班超甘英 类别三:锺繇顾恺之 ① A. 曹操

B. 华佗

C. 王羲之

D. 贾思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西周克盉,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

材料二 2002年6月,考古队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秦简,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任何记载。里耶古井出土的公文简牍中却频繁出现“洞庭郡”这个行政地名。里耶秦简是用明确的文字颠覆了历来对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

——某门户网站

(1) 材料一中文物的记载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用该文物来证明这一制度的存在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秦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请简要说说秦简的史料价值。 (3)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各类史料探讨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21. 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运用所掌握的

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 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把下列成语分类填入表格。(只填序号) ①草船借箭 ②纸上谈兵

第3页,共13页

③退避三舍 ④三顾茅庐 ⑤风声鹤唳 ⑥草木皆兵 来源 春秋战国 《三国演义》 淝水之战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 根据如图年代尺,结合所学,算算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共经历了多少年?东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能直观呈现这一局面?

相关成语典故

【任务三】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3) 综上探究,谈谈你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22.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1) 材料一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测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最终得以不断完善,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请

结合所学,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包含产生和发展的时期、表现等。)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4页,共13页

材料二 如果从艺术风格来说,云冈石窟的造型反映北魏前期的生活写真,其雕像的线条粗犷洗练,胡人的味道很重……后来北魏从大同南迁洛阳,北魏政权为了更好统治和减少民族冲突,全面汉化……这时候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 (1) 根据材料一,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石窟造型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谈谈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石窟艺术是珍贵的历史“活化石”,请你为保护石窟艺术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第5页,共13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据“距今约3万年,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排除C项;铁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万年,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成就,说明贾湖遗址居民懂得了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的生活。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内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知道贾湖遗址居民懂得了农业生产。

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A.早期猿人是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代表,为更新世早期,生活于距今3百万年至1百50万年前的人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它是距今约6000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

C.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C项正确。 D.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传给贤能的人,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重要制度,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第6页,共13页

故选:C。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A

【解析】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故选:A。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夏朝。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解析】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出现于原始社会,排除A;商朝盘庚迁殷,与西周无关,排除C;商朝盘庚迁殷,与西域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知道河南“殷墟”的发掘最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史。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盘庚迁殷和甲骨文等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与青铜器具无关,排除A;西周时期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诸侯势力做大,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强调的是分封制走向崩溃,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诸侯纷争的问题,排除C;王室权威动摇属于表象,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D。

第7页,共13页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庄子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对人民的同情,也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各派在民生问题上的共同点,但是不能就此说明各家学说的融合,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故C项错误;

老子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庄子的主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相同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故选:B。

本题考查项羽破釜沉舟。

本题考查学生对项羽相关事件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相关事件的内容与影响。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

第8页,共13页

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故A项正确。

B.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尊崇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项。 C.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C项。

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打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思想方面的措施和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13.【答案】B

【解析】A.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重视“以德化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根据材料“汉文帝在春耕时节会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结合所学可知,作为汉朝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行“籍田”之礼,反映出汉代皇室对农业的重视,同时通过行“籍田”之礼,鼓励民众发展农业。故B符合题意。

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重视农业,和勤俭治国无关,排除C项。 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重视农业,和轻徭薄赋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考查汉初农业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汉初农业发展的举措和影响。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符合题意;汉武帝北击匈奴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排除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文成公主入藏在唐朝,排除D。

第9页,共13页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重点掌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开辟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C

【解析】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古代中医理论治未病的创新应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张仲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张仲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遥想公瑾(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这首词再现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役国时期,排除A;楚汉之争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排除B;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和袁绍之间,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逐项排除。

17.【答案】D

【解析】由材料“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可知,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割据纷争,社会的动荡加剧了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排除A;这一时期政治分立,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并结合所学逐项排除。

18.【答案】B

第10页,共13页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等。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仔细观察一位同学分类梳理历史人物,图中①处应为王羲之;锺繇是书法家,顾恺之是画家,王羲之是书法家,他们同属于艺术家。曹操是政治家,华佗是医学家,贾思勰是农学家。 故选:C。

本题以一位同学分类梳理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艺术。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0.【答案】【小题1】分封制;可靠;西周克盉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

【小题2】郡县制;秦简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起到纠正学术研究的作用。 【小题3】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②③

【小题2】①④ 【小题3】⑤⑥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上谈兵和退避三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①草船借箭和④三顾茅庐与《三国演义》相关;⑤风声鹤唳和⑥草木皆兵属于淝水之战的。

(2)根据如图年代尺结合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公元220东汉灭亡,因为两个时间之间有公元元年,故计算方法是二者相加减去一,即202+220-1=421,故共经历了421年;东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能直观呈现这一局面。

(3)综上探究,我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要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之下学习等。

第11页,共13页

故答案为:

(1)春秋战国②③;《三国演义》①④;淝水之战⑤⑥。 (2)421年;示意图等;

(3)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要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之下学习等。 本题以表格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成语的分类、三国鼎立、学习历史的方法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2.【答案】【小题1】牛耕;生产力水平提高。

【小题2】北方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小题3】先进的生产工具、战乱、劳动力、生产技术等。(,任意两个方面,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以及影响、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因素。

23.【答案】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

儒”给儒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谷,导致大量经典的遗失。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大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把儒家思想的地位推到了最高峰。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低一高的两个阶段。 故答案为: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给儒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大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在秦朝时受到打击,在汉朝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儒家思想,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4.【答案】【小题1】佛教;善于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

【小题2】造型开始圆滑细致,呈现汉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观;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小题3】尊重历史,造福子孙。

【解析】本题考查了佛教的盛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第12页,共13页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佛教的盛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13页,共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