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2022-05-05 来源:乌哈旅游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第 1 页 共 12 页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第 2 页 共 12 页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第 3 页 共 12 页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

第 4 页 共 12 页

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第 5 页 共 12 页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第 6 页 共 12 页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第 7 页 共 12 页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

第 8 页 共 12 页

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

第 9 页 共 12 页

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络资源,在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第 10 页 共 12 页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

第 11 页 共 12 页

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