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肺挫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21-07-25
来源:乌哈旅游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25期 胖患者等易造成漏、误诊。张波等报道,B超诊断慢性阑尾 血、水肿、糜烂、脓性分泌物等镜下表现,结合患者的病理学 炎的准确率为68.4%;本组为50.0%(26/52),且结肠镜检 检查及临床表现,一般可准确诊断阑尾炎。本组44例阑尾 查诊断阑尾炎的确诊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李杰莲等报道, 炎(其中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及病理检查与结肠镜 高频B超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为87.5%,阑尾及其周 检查结果相符,8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说明结肠镜结合 围炎症越重、病变范围越广,其声像图特征越明显;本组2例 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阑尾炎的有效方法,其准确性优于B 急性阑尾炎患者的B超诊断与结肠镜诊断一致,提示B超 超;如术前联合行B超及结肠镜检查,其诊断阑尾炎的准确 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率较高。 率会更高。 随着结肠镜的II缶床应用,其检查对诊断阑尾炎提供了必 (收稿日期:2011-03—13) 要的信息,根据阑尾炎开口变形、隆起、不规则及周围黏膜充 多层螺旋CT在肺挫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张谦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0) 肺挫伤是指胸部创伤导致的肺组织损伤,据报道,其发 平面。病灶以肺下叶为主12例,病灶多发但无肺段分布规 生率在交通事故中为50%~60%,在钝性胸外伤中为30% 律27例。根据孔江明等分型法,本组肺挫伤为边缘型l6 一70%。因患者伤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临床易忽视肺挫 例,弥漫型15例,节段实变型8例。③预后:因本组患者肺 伤诊断,且肺挫伤无特殊治疗;但如发展成为急性肺损伤甚 挫伤诊断及时,处理得当,其肺挫伤阴影于伤后6—13 d完 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则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40%~ 全吸收36例,另3例合并感染。出院时复查CT显示肺实质 50%。因此,尽快确诊肺挫伤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 内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完全吸收,无发生严重 临床意义。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院采用多层螺旋 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住院时间16~45(24.8 CT检查诊断肺挫伤患者39例。现报告如下。 ±5.6)d。 临床资料:本组39例肺挫伤患者中,男27例、女12例, 讨论:肺挫伤是胸部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 年龄14~68(38.9岁±12.3)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23例, 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当胸廓受挤压、撞击时,冲击 高处坠落伤9例,击打伤3例,爆炸伤、重物砸伤各2例;主 力由胸壁传导入肺内,引起肺细胞、血管损伤及出血,血液进 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血性泡沫痰、胸痛、胸闷,部分 入肺实质;另外,挫伤后炎症反应促使炎性细胞沉积和炎性 合并脑外伤者有昏迷、呼吸音减低、肺部干及湿罗音等。患 介质释放,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渗出血管外 者均在伤后12 h内行CT检查,诊断为肺挫伤。 间隙,聚集到肺泡和肺间质,引起通气血流失衡和低氧血症。 检查方法:采用TOSHIBA Aetivionl6多层螺旋CT机,对 胸部创伤常为复合伤,因肺部创伤易被脑损伤或其他部位的 患者行胸部平扫,范围从肺尖至肋膈角。扫描参数:电压 伤情掩盖而被忽视或漏诊,故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20 kV,电流150~190 mA,扫描层厚5~10 Inln,薄层重建层 其病死率为14%一4o%。由于肺挫伤早期x线表现多不明 厚1.25—2.50 mm,重建间距1—10 mm,螺距1.0~1.2 mm。 显,伤后24—48 h才能诊断。因此,肺挫伤后早期行x线检 利用肺窗、纵隔窗、骨窗进行观察。 查容易误诊或漏诊。cT检查可发现早期肺挫伤,其主要表 结果:①肺挫伤部位及范围:肺挫伤位于左肺18例,右 现为肺实质内、创伤部位周围有散在而模糊的斑片状密度增 肺13例,双肺8例;累及单个肺叶16例,2个以上肺叶23 高影,亦可见于对侧肺内;病变呈肺叶或节段性分布,在致密 例。并发血胸22例,肋骨骨折10例,气胸7例;合并脑外伤 实变的肺组织内可见透亮的支气管腔;严重者可见大片致密 26例,腰椎骨折2例,其他骨折2例。②CT表现:肺挫伤轻 状增高影,或病变呈广泛分布。因此,CT检查诊断早期肺挫 度6例,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局限或弥漫性增多、增粗,边缘模 伤临床价值很高,应将其作为早期诊断肺挫伤的常规检查方 糊、粗细不均匀;伴有小斑点片状阴影,为肺实质内散在斑点 法。 状、小片絮状稍高密度灶,边缘模糊不清。肺挫伤中度28 肺挫伤多在24~48 h开始吸收,如伤后3 d病灶无吸收 例,表现为肺实质内边缘模糊的片絮状阴影,为磨玻璃改变、 反而扩大,且病情加重,应想到是否为局部肺内继续渗血或 云雾状稍高密度灶,似一层薄纱覆盖肺野;但其血管影及细 发生继发感染等合并症,并进行短期复查,仔细观察肺、纵隔 支气管影可见。肺挫伤重度5例,表现为肺实质内大片状或 及胸壁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组39例肺挫 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其内密度欠均匀,边缘不规则、模 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均及时确诊并判定损伤程 糊或有肺气囊影;为大片实变影内囊状无肺纹理区,或云雾 度,为临床医生合理救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取得良好疗效, 状及磨玻璃状阴影内有薄壁囊腔样病灶,或气囊内可见液气 且无发展成为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 107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25期 总之,本研究认为多层螺旋cT扫描早期诊断肺挫伤有 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等优势,其可及时确诊并判断肺挫伤程 度,为临床医生合理救治提供可靠依据,减少重症患者的病 死率。 (收稿日期:2011-05-24) 直肠癌Miles术后造瘘口旁疝18例原因分析 姜国丹,刘慧峰,李晓滨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北京101149) 1996年6月一2010年6月,我院对175例中晚期直肠 癌患者施行Miles手术,术后发生造瘘13旁疝18例。现对其 术后造瘘口旁疝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直肠癌行Miles手术患者175例,男97 例、女78例,年龄36~83岁、平均55.2岁。术后发生造瘘 瘘口、安放造瘘袋困难等,引起漏出和造瘘口周围皮炎,导致 疼痛、不适;还可影响患者的穿衣、美观及形象,对其生活造 成极大不便,使其遭受巨大的精神负担。结肠造瘘术后,患 者仰卧位时在造瘘口周围触及腹壁缺损,或站立位咳嗽及用 力时造瘘口周围出现膨隆,即可诊断为造瘘口旁疝;CT及B 超检查可确诊造瘘口旁疝。本组18例均通过视诊及触诊确 诊。 口旁疝l8例(占10.3%),距手术时间3个月~1 a、平均5.1 个月。手术经腹壁直接造瘘、造瘘处腹直肌部分切断8O例, 发生造瘘口旁疝12例(15.O%);经腹壁直接造瘘、造瘘处腹 研究表明,造瘘口旁疝的主要原因为:①术中筋膜开口 大于2.5 ctn,肠壁与腹壁缝合不紧密,形成潜在间隙,导致 造瘘口旁疝。②术中损伤腹直肌及血管神经过多,导致术后 腹壁肌肉萎缩,腹壁强度降低,引起造瘘口旁疝。③目前,多 数学者认为通过腹直肌引出造瘘口是降低造瘘口旁疝发生 的重要环节。另外,切口感染与愈合不良、肠造瘘口狭窄致 直肌未切断72例,发生造瘘日旁疝6例(8.3%);经腹膜外 遂道造瘘、未切断腹直肌23例,无发生造瘘13旁疝者。经腹 膜外遂道造瘘、未切断腹直肌患者的造瘘13旁疝发生率均明 显低于另两种术式(P均<0.05)。 方法及结果:本组造瘘口旁疝为皮下型11例,肌间型7 例;其中12例行补片修补者均治愈,6例行保守治疗者均好 转,术后3个月均未复发。 排便困难及腹内压增高,都易引起造瘘口旁疝。 为预防造瘘口旁疝发生,我们认为在腹膜外造瘘13时, 应将造口的结肠段从腹膜外作~近10 cm遂道,然后经腹直 肌造瘘口处(直径2.5 em)引出,腹直肌纵行分开不作离断, 使造瘘口的结肠与肠管运动方向夹角减小到接近于0。;这 样能有效地避免肠管不断的集团运动,冲击造瘘口周围产生 不同方向的剪力;且造瘘的结肠管紧贴腹壁,增加了腹壁强 讨论:造瘘口旁疝是腹壁切口疝的特殊类型,是肠造瘘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直肠肛管癌患病率上升, 造瘘口旁疝发生率随之升高。结肠造瘘口旁疝发生率为 5%~10%,回肠为3%~10%;暂时性肠造瘘术后造瘘口旁 疝发生率低,永久性肠造瘘发生率为36%一48%;本组为 10.3%。 度,可有效地避免造瘘13旁疝发生。术后坚持扩肛半年,避 免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合并症(如慢性支气管炎伴咳嗽,前列 造瘘口旁疝分为皮下型、肌间型、造瘘口内型及经结肠 口型,多由于肠管不断地集团运动,冲击造瘘口,其周围产生 不同方向的剪力等所致。本组造瘘口旁疝皮下型11例、肌 间型7例。造瘘口旁疝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在造瘘 腺增生、便秘等),在造瘘口旁疝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 总之,造瘘口旁疝的处理重在预防,贵在个体化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在专业造瘘师的指导下进行护 口旁有不明显的肿胀,偶而有漏出物;多伴有局部坠胀不适 感,肿物较大者疝囊内容物反复突出与回缩,交替牵拉腹壁 皮肤,破坏造瘘口器材及装置的紧闭性;有的可出现灌洗造 理和非手术治疗;对确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术前对其身 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及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严格掌 握手术指征,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收稿日期:2011-02-25) ・告读者・ 启事 《山东医药》第5l卷第21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一文 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计划课 ̄_(Z2008289)。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