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2021-10-17 来源:乌哈旅游
第32卷第1期 2017年1月 灾害学 Vo1.32 No.1 Jan.2017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赵志军,徐刚,白基恒,等.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J].灾害学,2017,32(1):194—198.[ZHAO Zhijun,XU Gang,BAI Jiheng,et a1.Study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ongqing[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7,32(1):194—198.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7.01.034.] 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赵志军,徐 刚,白基恒,周婷婷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摘要:利用重庆市各区县自然灾害资料,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单灾种自然灾害分布图,进行图层叠 加,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图斑合并,并结合重庆市地貌格局对自然灾害区域界线进行调整得到重庆市自 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将重庆市划分为渝东北部和渝东南部中山低山自然灾害区、渝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自然灾 害区等两个一级区,进而按照自然灾害区域分异与组合,划分6个二级自然灾害区。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研究可为重庆市的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灾害;区域分异;综合区划;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7)01—0194—05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7.01.034 区域自然灾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自然一社 会”综合体,它由区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与承灾 体共同组成的结构系统,其系统功能由孕灾环境 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 构成¨ 。区域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量变 逐渐过渡到质变的性质,其毗邻区域之间的边界 呈现出叠置和不分明的过渡性。区域自然灾害占 据不同的空间范围,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空间灾害 等级体系。从低级单元到高级单元,其差异性增 加,而相似性减少。因此揭示自然灾害地域组合 与分异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探讨自然灾害地域发 展演变和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自然 灾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划分不同规模的自然灾 害区,构成结构有序的自然灾害区域等级系统, 做出与实际接近的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 2]。 自然灾害区划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研究已被列为中国21世 纪议程中防灾减灾的行动之一。我国对自然灾害 区划的研究已经40多年,在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 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I4 J。自然灾害 区划的类型主要包括灾类区划、灾情区划、灾害 强度区划、灾变区划、孕灾环境区划和减灾能力 区划等。一些学者对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进行了 研究,已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一自然灾害区划 方面 ;秦志英 和蒋勇军 探讨了重庆市自 然灾害综合区划,提出了不同的区划方案。他们 在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中都只选择了旱灾、洪灾 和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区划,没有考虑高温、连阴 雨、风雹灾害、冷冻害、雷电灾害和地震灾害等 自然灾害,区域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面不够宽, 没能全面反映重庆市自然灾害的状况和区域差异; 区划的等级体系、区划单元及其边界的划分等还 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针对现有重庆市自然灾 害区划存在的不足之处,遵循区域自然灾害系统 理论,在对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域分异和组合规律 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全面的灾害资料,注 重区划新方法的探讨和应用,将定量分析和GIS空 间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自然灾害区划,提出重庆 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和区划成果。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东西 横宽约470 km,南北纵贯约450 km,面积8.24× 10 km 。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多样,生 态环境脆弱,地表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是 我国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庆市地势 高差大,层状地貌发育,受地势起伏的影响,气 候地域差异大,垂直气候带显著 j。重庆市地貌 复杂多样,稳定性差的孕灾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类 型多,其区域分异受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制约,自 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区域差异显著。 收稿日期:2016—06—15 修回日期:2016—07—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177) 第一作者简介:赵志军(1991一),男,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貌和灾害地貌研究. E—mail:zzj0223@¥WU.edu.cn 通信作者:徐刚(1959一),男,四川乐山人,教授,主要从事地貌学、城市地貌和灾害地貌研究.E-mail:xuliumin@SWU.edu.cn 1期 赵志军,等: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195 50%左右,海拔1 000 1TI以上基本无伏旱。低海拔 河谷地带高温灾害严重,海拔上升至400 m处,高 温影响已显著减轻,海拔800 m已基本无高温危 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空间范围大 害。统计分析表明重庆市海拔每上升100 m,高温 小不等,区内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之间的相 天数减少5.7 d。相反,重庆市低温灾害主要分布 1 重庆市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异 互分化,从而形成区域差异的客观规律。由于孕 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灾)体具有显著的区域 差异,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总结自然 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做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拟定区划等级系统和区划 边界的理论基础 。 重庆市地域内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是在纬度地 带性规律的背景下,由地貌、地质构造、气候和 社会经济等因素导致的地方性和局地性地域分异 规律。 1.1 自然灾害地方性分异 重庆市地貌宏观空间结构是渝东北部和东南 部的低山中山区和渝中西部的丘陵低山区,它们 决定了重庆市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异。渝东北部和 渝东南低山中山对强对流天气的动力抬升作用 强,增大了暴雨、雷电、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灾 害性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并引发山洪、滑坡、崩 塌和泥石流等灾害,使本区域成为重庆市强对流 天气灾害的主要分布区。该区域地形海拔较高, 自然灾害的垂直分异明显,这是本区自然灾害的 另一大特点。渝中西部丘陵低山区,地形和气候 是导致自然灾害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区 地势较低,加剧了高温和干旱的范围和强度,尤 其是长江、嘉陵江和綦江等河谷地带,海拔低、 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扩散,使得河谷地带成为 重庆市高温和伏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带。河谷地带 也是暴雨洪水和过境洪水危害的主要地带。受地 质构造、地形和河流侵蚀的影响,本区地质灾害 呈条带状分布,背斜低山两侧的山麓带,沿软弱 夹层滑坡灾害发育,其面密度是重庆市平均密度 的3~6倍,面模数是全市平均值的2—10倍;沿 嘉陵江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滑坡和崩塌灾害众 多,其面密度是重庆市平均密度的2~5倍,面 模数是全市平均值的2—8倍。本区地质灾害的 空间分异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城镇、工矿、公 路和铁路沿线,切坡和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强 烈,造成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城镇、工矿和交 通线成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之地。总体而言,本 区自然灾害点多面广,尽管单个自然灾害的规模 较小,但因发生在城镇和工矿等人口稠密地区,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这是本区自然灾害的 一大特点。 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变化形成山区自然灾 害的垂直分异,这在大巴山区、巫山和武陵山区 表现尤为明显。海拔低的地区高温伏旱严重,海 拔较高的地方轻。海拔200 m的地带伏旱频率 80%~90%,至海拔600 1TI高度带伏旱频率下降至 在大巴山、巫山、七曜山、方斗山、金佛山和武 陵山等海拔较高的地区。 在重庆地区相对高大的中山对暴雨形成落区 和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山地引起的气流辐合和上 升运动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降雨量的增加;地形 也可改变边界层气流,构建起低空急流向暴雨区 输送水汽,造成不稳定的能量释放,促使暴雨的 产生;地形可阻挡暴雨雨团移动,影响暴雨落区 和降雨量 J。因此,重庆市主要的暴雨中心在几 条山脉的交汇地带。开县一梁平暴雨中心位于观 面山、铁峰山、南山和大巴山的交汇区,酉阳的 暴雨中心位于武陵山东南坡,北碚一渝北暴雨中 心位于沥鼻峡山、缙云山、中梁山和龙王洞山与 华蓥山的交汇区。这三个地区暴雨次数多、强度 大,常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是重庆 市主要的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区。 1.2 自然灾害局域性分异 由局部地质和地貌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地 域分异称为局地性的地域分异,其典型代表是地 质灾害的空间分异。重庆市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 坡和崩塌,其次是塌陷,地裂缝和泥石流等,它 们的分布受地形、岩石、地质构造、降水和河流 侵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宏观上,重庆市地质灾 害空间分布呈现出分布的不均匀性,局部又呈现 出分布的集中性。重庆市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集 中在河流两岸地区,呈带状分布,如长江沿岸、 乌江一彭水一武隆一涪陵段、大宁河巫溪段,任 河城口以下河段。地质灾害多发区广泛分布在地 势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岩层倾斜较大的山区和 丘陵区。地质灾害少发区分布在地层近水平、地 形和缓的向斜谷地,呈条状分布。地质灾害偶发 区零星分布在山地盆地和缓丘平坝区,如秀山盆 地、黔江盆地和梁平盆地、沙坪坝走马缓丘平坝 区和潼南区太安、塘坝缓丘平坝区等地。 重庆市冰雹主要由局地冰雹过程产生,其形 成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的影响,在中小尺 度扰动下,由于地形动力抬升作用,产生强热对 流,形成局地冰雹。因此地形是重庆市冰雹区域 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重庆市冰雹灾害主要 分布在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酉阳、黔江和秀山等地, 年均冰雹0.5—1.2 d;其次是大巴山、巫山的城 口、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和巫溪等地区,年 均冰雹天数0.3 d;其余地区冰雹较少。 2 自然灾害区划原则和方法 自然灾害综合区划边界的确定一直是区划工 196 灾害学 32卷 作的一个难点。一方面,自然地域界线具有过渡 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界线是由量变到 质变的点的连续,界线两侧是相似性和差异性相 互交织的地带,绝对的界线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 因此合理的界线划分应该是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 真实性的反映,这就需要与重庆自然灾害区划相 符合的自然灾害区划原则和方法。 2.1 自然灾害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划分或合并自然灾害区域等级系 统的指导思想,是确定区划依据、指标与区划方 法的基础。自然灾害综合区划要遵循地理区划的 一般性原则,又要体现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特殊性 的区划原则¨ 。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遵循以 下区划原则。 (1)综合分析和主要灾害相结合的原则。区域 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孕灾环境、致 灾因子和承灾体相互联系和作用,具有整体涌现 性。必须进行系统综合分析才能较好把握区域自 然灾害系统的特征、强度和区域分异。从技术层 面看,自然灾害综合区划要全面分析区域自然灾 害类型组合及其灾情程度,同时抓住主要的自然 灾害类型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起主要的作用,它 们决定着区域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2)相对一致性原则。这是区划的基本原则, 要求在区划时必须保持区内的一致性。这一原则 具体应用到自然灾害区划时,要求区域自然灾害 孕灾环境的一致性,区域自然灾害类型组合的一 致性、区域自然灾害防灾减灾途径和措施的一 致性。 (3)区域共轭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区 划单位都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区域单元,即不存在 “空白区”,也不存在既属于该区划单元又存在另 外一个区域的“飞地”现象。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 毗邻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对于自 下而上合并的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具有尤为重要的 意义。 (4)自然灾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 原则。自然灾害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下, 由自然变异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的,自然变 异体现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承灾体的脆弱性 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在进行自然灾害综 合区划时,必须把这两方面的属性结合来进行分 析,才能做出符合现代灾害系统思想的区划 成果。 2.2 自然灾害区划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的反距离权重 法做出每种自然灾害的年均发生频率图,并进行 五级划分,做出每种灾害的致灾因子强度等级图, 进行图层叠加,得到260个基本图斑,采用“自下 而上”的方法进行图斑合并。依据自然灾害综合区 划原则,主要依据孕灾环境、自然灾害类型组合 和灾害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二级区划。 一级区依据孕灾环境和区域自然灾害组合进行划 分,其区域界线主要依据地貌界线确定,将重庆 市分为两个一级区。二级区主要依据自然灾害组 合和灾害程度进行区划,将重庆分为六个二级区 (图1)。 图1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 2.3 自然灾害区划命名 本区划自然灾害组合型的命名法,即根据自 然灾害区的地理位置、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的 大小进行命名。 3自然灾害分区概述 3.1 渝东北部和渝东南部中山低山自然灾害区(I) 本一级区分布在重庆市东北和东南边缘的大 巴山、巫山、七曜山、方斗山、武陵山、金佛山 和四面山等中山和低山区,海拔大多在600 m以 上,最高峰2 793.8 m,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和 区域分异影响很大。自然灾害以暴雨山洪、干旱、 风雹、寒冻和地质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垂直分 异显著。本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相对较小,防 灾减灾能力较差,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灾害对 农业影响巨大。 3.1.1 渝东北伏旱地质山洪大风秋冬旱灾害亚区 (I ) 该区包括巫山、巫溪、城口、奉节西部和万 州东南部。主要地形包括大巴山、巫山。该区自 然灾害的种类多,干旱是影响该区农业的主要自 然灾害,该地区伏旱、秋旱和冬旱均比较严重, 尤其伏旱发生频率最高,年均发生频率超过75%, 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大巴山区一带受 地形影响多暴雨,山区地质环境不稳,暴雨容易 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风也是 这里的主要灾害类型,巫溪和奉节是大风的高发 区,年发生日数超过5 d。本区自然灾害的另一大 特征是自然灾害垂直分异显著。海拔800 m以下的 地区,干旱、山洪、冰雹和地质灾害是主要自然 灾害;海拔800~1 500 m,山洪、低温阴雨、大风 和地质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拔1 500 rn以 上,低温阴雨和冷冻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1期 赵志军,等: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3.1.2 渝东南部伏旱地质冰雹雷暴冷冻连阴雨灾 忠县、云阳和石柱西北部,川东平行岭谷东部地 害亚区(I ) 区,伏旱灾害严重,年发生频率超过80%,万州 该区包括酉阳、秀山、彭水、黔江、石柱、 超过85%,是全国伏旱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武隆、南川和江津南部。主要山地有方斗山、七 高温日数多,万州年均高温日数超过37 d,云阳超 曜山、毛坝盖、金佛山和四面山等。渝东南地区 过40 d,是全国高温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风雹灾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春季寒潮低温、暴雨洪灾、风 也是该区重要的致灾因子,大风和冰雹时常相伴 雹灾、高温伏旱、秋季低温阴雨、冬季霜雪凌冻、 发生,对农作物的破坏非常严重,甚至造成绝收。 滑坡、崩塌等。春季寒潮低温的频率和强度是武 该区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库区沿岸地质灾害发生 陵山区大于七曜山和方斗山地区,沿江河谷丘陵 频繁,尤其万州和云阳,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区重于中山区;4月份的“倒春寒”对农业的危害最 云阳每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密度是17.1个/km , 大。暴雨洪灾的地域分布是武陵山区多于七曜山 和方斗山区,酉阳暴雨洪灾最多,且强度大,其 次是秀山。冰雹多是局地性的,以山脊两侧出现 冰雹最多,由山区向平坦开阔地带移动,冰雹的 地区分布以酉阳和秀山最多,这里也是重庆市主 要的冰雹灾害区。高温伏旱以海拔400 131以下的沿 江河谷地区较为严重,如石柱、武隆、彭水等地; 海拔400—700 m为一般伏旱区;海拔700 m以上 为轻旱或无旱区。秋季低温阴雨是影响本区农业 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性天气,低温阴雨出现的越 早、海拔越高,低温阴雨的危害越重。从全市来 看,酉阳、秀山等地的低温阴雨Et最多,年均超 过5 d。处于武陵山东南坡的黔江、酉阳和秀山, 冬季易受冷空气的侵袭,加之地势较高,常发生 凌冻,对越冬农作物、输电线、通讯线和竹木的 破坏严重,道路结冰阻碍交通。 3.2渝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自然灾害区(II) 该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高,地形特征是山 岭和谷地相间分布,主要的山地有明月山、黄草 山、中梁山、铜锣山、缙云山、巴岳山等。灾害 分布具有条带状特征。地质灾害主要在长江、嘉 陵江和乌江下游沿岸,较大规模崩塌和滑坡时有 发生,对沿岸地区的交通和工业生产造成很大影 响,有时候甚至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夏旱发生频率高,伏旱年均发生频率高于70%, 对谷地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渝西部地区地 形起伏小,地形对灾害的分布制约小,春旱连阴 雨发生面积大,发生频率高。 3.2.1 开县、梁平、垫江山洪伏旱地质灾害亚区 (II ) 该区包括开县、梁平和垫江东部,位于川东 平行岭谷的北部,地貌上山谷相间分布。夏秋时 分在副高控制下,伏旱严重,年均发生频率超过 80%。开县、梁平一带受地形影响年均暴雨日数超 过4 d,而且暴雨强度大,开县最大暴雨日降水量 为295.3 mm,居重庆市34个气象站第二位。 “1982—7—17”和“2004—9—4”特大暴雨山洪地质 灾害给开县、梁平等地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该区山谷两岸地质不稳定,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对山区农村住户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大。 3.2.2万州、忠县、云阳伏旱洪水地质风雹夏旱 灾害亚区(II:) 该区位于七曜山和方斗山山麓西部包括万州、 是重庆市地质密度最高的县,万州地质灾害密度 是14.5个/km ,位居第二。由于三峡的水位抬 高,造成沿江两岸地质灾害多发。长江沿岸受过 境洪水的影响易形成洪水灾害。 3.2.3 重庆市主城区九区、綦江、璧山、江津高 温伏旱洪水地质灾害亚区(II ) 该区主要包括主城九区、綦江、璧山、江津 北部和涪陵中西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高,是 重庆市精华所在,工商业繁荣,自然灾害多,但 抗灾能力强,自然灾害损失小。地形特征是山岭 和谷地相间分布,主要的山岭有明月山、黄草山、 中梁山、铜锣山等,灾害分布具有条带状特征。 地质灾害主要在长江和嘉陵江沿岸,较大规模崩 塌和滑坡时有发生,对沿岸地区的交通和工业生 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伏早年均发生频率高于60%,对谷地地 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使作物枯萎和和脱水, 影响作物产量。 3.2.4 渝西部伏旱地质低温连阴雨春旱灾害亚区 (II4) 本区在华蓥山、巴岳山、黄瓜山以西地区, 包括潼南、铜梁、荣昌、合川和永川。地形主要 以方山丘陵地貌为主,自然灾害以气象灾害为主。 本区春旱、夏旱和伏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大 部分地区伏旱超过70%,合川的伏旱发生率超过 85%。伏早期间高温少雨,粮食减产严重。在重庆 市,本区春雨开始最晚,而且变率大,是重庆市 的主要春旱区。夏旱年均频率超过35%,是重庆 夏旱的高发区。荣昌和永川低温灾害严重,年均 低温天数超过28 d,其他地区的低温天数在25~ 28 d之间,尤其春季低温的持续对农作物的生长 发育产生较大影响。连阴雨以大足和荣昌较严重, 年均超过50 d,其他地区连阴雨天数超过36 d,低 温和连阴雨是影响该地区农作物主要的主要气象 灾害。合川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其密度达到11.7 km。永川年均大风天数4。7 d,仅次于巫溪县, 是重庆市大风灾害高发区之一。 4结论和讨论 重庆市是我国自然灾害高发区,区内自然灾 害区域差异显著。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 198 灾害学 32卷 分析技术,在总结和分析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域分 异和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重庆市的自然灾害综合 区划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重庆市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区之一,具有 自然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 成损失严重等特点。重庆市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有暴雨山洪、干旱、风雹、低温阴雨、滑坡、崩 塌和泥石流等。它们在各地区都有分布,但其发 生的数量、规模、频率、强度和结构有显著的区 域差异。 (2)重庆市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是在纬度地带性 规律的背景下,主要由地貌、气候、地质构造、 岩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导致的地方性和局地性地 域分异规律。受地貌宏观格局的制约,重庆市东 北部和东南部低山中山区与重庆市中部和西部丘 陵低山区的区域自然灾害有显著差异。前者具有 自然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和垂直分异性;后者的 自然灾害点多面广,强度较小,但因分布在人口 经济密集区,自然灾害损失较重。在这两大自然 灾害区内部,由更小尺度的地形和气候因素造成 更小空间尺度的自然灾害区域分异。上述自然灾 害区域分异是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依据。 (3)根据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和灾害 组合,将重庆市分为二个一级自然灾害区和六个 二级自然灾害区。 (5)自1990年代开展“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以 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自然灾害作了大量的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区域自然灾害资料,应将定量分析 和“3s”与传统的区域理论和方法相结合,遵循区 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进行新时期的自然灾害综 合区划。自然灾害区划边界是以自然边界为好, 还是以行政边界为好,可根据自然灾害区划的目 的来确定。若区划目的是为自然灾害管理服务, 应以行政边界作为自然灾害区划边界;若区划目 的是为了探讨自然灾害形成和分布规律,则以自 然边界为好。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 报,2005,14(6):1—7. (4)与现有的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相比,本文 提出的区划方案有如下进步:第一,区划中全面 考虑了重庆市的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区域分异和组 合,使区划结果的综合性更强、更全面。第二, 作者提出了主要依据宏观的孕灾环境、区域自然 灾害组合和特征,划分第一级自然灾害区;主要 依据区域自然灾害组合、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 在第一级自然灾害区基础上划分第二级自然灾害 区。这一区划思想和区划方案更符合重庆市自然 灾害区域分异的实际,区划的依据更充分,结果 更合理。 [2] 史培军.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 报,2009,18(5):1—9. [3] 马晋宗,高庆华,王喜年,等.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 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42—143. [4]王静爱,史培军,王平,等.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1—223. [5]杨茜,高阳华.基于GIS的重庆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J]. 西南大学学报,2013,35(7):133—138. [6] 唐余学,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 划[J].气象科技,2011,39(4):423—428. [7]秦志英.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0,25(3):310—316. [8]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等.GIS支持下的重庆市自然灾 害综合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85 —490. [9] 程炳岩.重庆市气候业务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12:16. [10]李炳元,李钜章,王建军.中国自然灾害区域组合规律[J]. 地理学报,1996,51(1):1—10. [11]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M].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31. [12]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和思考 [J].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 [13]王静爱,史培军,王平.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规 律综合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31(4):536 541 Study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ongqing ZHA0 Zhijun,XU Gang,BAI Jiheng and ZHOU Tingting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 1 5,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 4007 1 5,China) Abstract:Using Chongqing’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natural disaster data and adopting Are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obtain each single natural disaster hazard maps and conducted Overlay by Bottom.uD Approach to merge polygons,The regional boundaries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 Chongqing were adiusted according to the macro land— form patterns in Chongqing to obtain Natural disaster comprehensive zoning map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disasters reg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natural disaster region in middle mountains and low mountains in the north— .east and southeast Chongqing and the natural disaster region in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in the mid and west Chongqing.The two regions were divided into 6 sub.regions in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atu— ral disasters.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Chongqing. Key words:natural disasters;regional differentiation:comprehensive zoning:Chongqing Ci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