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热衷于“慢就业”,且比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就业”现象不仅给学生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也给高校就业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阻碍。“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愈发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本文从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解决同类院校就业问题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因素;对策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
根据今年3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与往届生相比,今年毕业生的整体求职预期有所降低,如今大家对单位性质、薪酬等方面的要求都在下降,更多的毕业生希望通过稳定的工作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可靠性,考公、考编、考证意愿愈发强烈,也就是求稳心态更加突出。毕业生的这种求稳心态导致了“慢就业”现象的凸显,2022年的考研和考公人数均创历年新高,这和体制内的就业偏好密切相关,如果毕业生第一次考试没能“上岸”或者对工作岗位不满意,往往会选择利用“应届生”的身份再考一年,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寻找“更稳定、更好待遇”的工作岗位,所以‘慢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
二、影响民办高校毕业毕业生“慢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加
2023届高校毕业生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基础上,今年就业工作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根据前程无忧的调查,有58%的企业表示:2023届毕业生的招聘量将少于2022年,其中68%的国有企业表示会减少招聘岗位。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市场上企业需求没有同比增长,意味着毕业生求职竞争压力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2.就业渠道拓展难度增加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扩招,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空间已经有限,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目前还有不少领域和行业的生产经营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呈现紧缩态势,有的地方反映当前的就业岗位发布在减少,有些高校反映秋季学期进校招聘的国企、互联网大厂也开始有收缩的态势。
3.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社会上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有企业招不到人,高校毕业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接轨不紧密,大部分的高校都是侧重于教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培养的学术性、研究性人才偏多,而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偏少。其次,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社会缺乏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许多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个人因素 1.自身定位不清晰
有些毕业生“慢就业”存在跟风现象,对自身没有清晰定位,盲目去考研、或者是准备相关考试,如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教师资格证及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有些毕业生是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在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了“慢就业”模式,等待更好的机会。还有的毕业生是因为不清楚自己
能做什么,或者不想走出“温室”、不想进入职场,选择了“慢就业”。也有部分毕业生存在“不愿吃苦”“拒绝低薪”逃避就业而导致的“慢就业”现象。
2.就业竞争力不强
目前民办独立学院还处于转设的关键时期,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带着偏见看待民办院校及其毕业生,这也加剧了民办院校毕业生们的求职压力[1]。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有的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跟不上社会的需求,致使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人才。还有的高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大学期间没有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参加社会实习、实践,缺乏实践经验,个人意向岗位和实际能力差距较大,在面对企业招聘时没有竞争优势。
3.就业期待过高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以“00”后为主体,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优越,物质条件较好。在选择岗位时更向往大城市,希望能找到一份安稳、薪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都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选择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很少,即使去企业,也是希望是国企、大厂。这部分毕业生因岗位目标设置过高,对自身没有清晰合理的定位,从而在求职过程被动将自己“慢”了下来。[2]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条件相对富足
近年来“慢就业”现象的出现,除了毕业生本人意愿外,不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主观上允许、包容、支持孩子“慢就业”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现在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没有生活压力,也不急于就业,家里也支持他们考研、备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这就使得一些同学在求职时从之前的“先就业再择业”趋向于“不将就”,更多地去考虑工作单位、工作岗位是否稳定、是否喜欢,所以用的择业时间相对更长。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为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提供了经济支撑。
2.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他们都希望孩子毕业后工作稳定、体面,在家长看来,公务员是一种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保障的职业。在当前的疫情影响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有一份底气。所以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特别希望孩子考公务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希望孩子考取教师、医生,或者考取事业单位,即使工资低也不计较,他们更看重的是稳定。
(四)学校因素 1.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通常都是由班级辅导员负责,辅导员本身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很繁杂,很难在就业工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也存在着工作经验匮乏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学校会定期组织就业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就业创业方面的理论培训交流,但是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求职面试方面的实战经验,能够对学生精准的开展就业指导。
2.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
民办高校通常是大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从形式上看,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采用课堂集中教学和专家讲座,虽然这样可以大范围地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集中授课,人数很多,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往往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内容上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更侧重于就业形势与政策的解读、做好就业准备、求职实务方面的了解,在培养学生求职技能方面较欠缺,没有模拟面试、办公软件等实战方面的培训。
三、应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就业促就机制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收作用,推动就业创业提质增效。从扩大基层就业空间、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便捷求职就业手续等方面助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营造全社会支持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高校毕业生用好用活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要教育引导他们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我”之中。**总书记说:“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3]
(二)学校层面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就业能力
从根本上说,抓好就业工作,保证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率,首先要抓好源头,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着力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毕业,更能够高质量就业。为此,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向“专业岗位人才”的有效过渡和转变,建立“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的贯通机制;要开好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技巧,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毕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以平实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合理定位、主动求职、尽早就业。
2.创新工作,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成效
民办高校要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服务。要完善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立体、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政策发布、信息共享、指导咨询、招聘面试、网上签约五位一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积极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供需对接,引导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扎实做好各类政策性、特定性岗位宣传和精准推介工作。健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制度,细化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包保责任,“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有效开展就业帮扶,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
(三)个人和家庭层面
1.个人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方向
“慢就业”群体之慢,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职业规划、职业准备、信息搜集、执行落实方面都慢人一步。[4]职业规划决定着我们未来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在这个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价值。作为学生个人来说,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学四年围绕职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职业技能、参加社会实习实践,为实现职业规划时刻准备着。
2.家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就业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家长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从只有“铁饭碗”、稳定工作才是好工作中转变出来。[5]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家长作为学生就业方向、选择行业最有利的参与者,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摆正求职心态。
参考文献:
[1]蔡煜,付丽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2(11):121-123.
[2]杨奇,周平.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解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3):17-24.
[3]董鲁皖龙.有本事就有舞台[N].中国教育报,2021-03-16:001. [4]孙珊珊,叶静婷.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与对策[J].就业与创业,2022(03):82-88.
[5]王爽,黄瑞华,郑云鹏.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22(02):134-137.
作者信息:
王玲 蚌埠工商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法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