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外国文学概论论文的材料——《瓦尔登湖》

[文学]外国文学概论论文的材料——《瓦尔登湖》

2022-02-14 来源:乌哈旅游
可修改可编辑

一本清爽、健康、引人向上的书 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 西方环境科学名著之一 构成美国性格的10本书之首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它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 这是一本清爽、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残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死仍然极为痴迷。 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书中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打动了众多读者。

梦中的瓦尔登湖 在我还未接触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前,我从有贺书刊上了解到这本书作为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不管从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町,种豆、生火、做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 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索、沉思。 现在,仿佛我就站在瓦尔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了,沉醉于瓦尔登湖的意象中。 我的眼光开始明亮,眼光的作用是相对于明亮而言的,是瓦尔登湖那幽蓝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显示出眼光的力量,所谓的目击,正是因为如此,才拒有威慑力。而对于幽暗,眼光的力量犹如利箭遇到了柔软的藤盾,无声息地被弹了回来,力量锐减了不少,我对梭罗的看法也许正如此,所以我内心的愧疚和难为情渐次增多。在幽暗中阅读这个世界,将失去许多能够感人的东西,也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曲解和变异。 《瓦尔登湖》是本悄悄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湖水中的草、流动的鱼和在水流中不动的石子,湖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天空。这里的确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上帝的神来之笔,难怪孤独、寂寞的梭罗会在这里建筑木屋、开荒种地、沉思写作,沐浴在瓦尔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痴迷的幻想里,过着一种原始、质朴、自然、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他是这样以手中的妙笔来描绘瓦尔登湖的:“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讽沅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

梭罗在失去了情人后说,不必给我爱;在失去兄长和朋友后说,不必给我金钱与荣誉;现在他似乎只剩下了生活的真理了——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耸远离喧器的恬静,选择在春天里那份难得的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从容不迫地生活,聆町生活的教诲和真善,让自己“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梭罗有一颗受过伤的心,但他常常忽视这个伤口的存在,执著地走向自由的境界,以孤独医疗孤独,从而抵达崇高的孤独之美,让自己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瓦尔登湖》的写作距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著者梭罗和译者徐迟也已远离瓦尔登湖,把瓦尔登湖美丽和澄明的月光永远留给了我们。徐迟先生当年说:“这是100多年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不但没失去,反而更受当下读者的喜爱和青睐,原因何在?在现代文化的屄迫之下,人们离质朴恬静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远,一些古朴的令人神往的原始生活已经褪化得九霄云外,取而代之是嘈杂、焦灼、浮躁和不安;人毕竟又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向往自然之心难泯,这或许就是人们持久不断地喜欢《瓦尔登湖》的理由吧. 当一个远离了城市,毅然骑一匹精神的野马,走向那一场场浩大的风雪,那一望无边的草原,他能否抖落喧闹城市强加给他的烦恼与骚动?洗唰掉一脸的漠然与困惑?去迎迓那善良淳朴如旭日处升般的人类美好的感情?

这也许是一种心灵是的再生,原本冲淡而迷茫了的信仰与理想,此刻犹如草原的当月皓空,清爽而明朗.那些纠缠着的困扰着的沉浮着的一切,如烟缕般远逝.丑陋与罪恶,终究敌不过这样一种坦诚平静之心的反顾.这是一种灵魂的自我寻找、自我沐浴和救赎。当你获得一个真实的生活感悟与人生的认知时,你就会开始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这样一部混沌现实中难以寻觅的一块圣洁之地,是一个心灵的憩园,上一束精神世界的强光。他使我们走入了一个重返人性、塑立人格的精神世界。 个人是渺小的,毫不足道的,然而,精神的力量却是无边的.......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的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这一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句子平铺直叙(straight forward),简洁(concise)和有观点(to the point),完全不像维多利亚中期散文那样散漫、用词精细、矫情和具体,也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本写于19世纪的作品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有的读者往往对梭罗有错误的印象,即他只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放弃现代文明。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间断。他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瓦尔登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的话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梭罗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他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 means unimproved ends),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划脚。

梭罗于1837年刚进大学时就曾言,他要将圣经中关于一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教义,改为工作一天休息六天。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一愿望。在那里他仅花28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梭罗当年的忧虑成了严峻的现实。对此,我们不妨将《瓦尔登湖》翻出,细细阅读并领悟其思想,改变一些我们的生活态度,这对现实生活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卧轨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带着王曦之的《兰亭序》去见阎王爷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

与梭罗同时代的人多半认为,《瓦尔登湖》中描述康科德的动植物的章节是最精彩的部分,美国有的书评家甚至这样奉劝其读者“你一定要读《瓦尔登湖》,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你可以选择阅读描写自然界方面的部分。在梭罗之前,美国就不乏描述自然的大家,如吉柏·怀特,约翰·奥杜庞。然而真正能以描写大自然形成一个明确而独特文学结构的,梭罗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有人把《瓦尔登湖》中的有关潜鸟的一节与约翰·奥杜庞所著的《美国鸟类》中潜鸟的一节作比较,发现后者远不如前者来得绘声绘色。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二十八元一角二分来建立一个家,用二角七分钱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六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敷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四十六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更有趣的事是梭罗曾在书中特地说:“我决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谁也说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还是先见者的劝说?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在《瓦尔登湖》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要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为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梭罗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往往是不要的;而“成功”常常是“失败”;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时的更快乐而完满。联想到梭罗在《消极抵抗》中说的话:“我相信这箴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我们不能不承认梭罗的先见之明了。 梭罗深信如果人能专注于乐观,就能在人世间创造出一个天堂,而且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梭罗是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超越论者相信人人有上帝所赋予的能力,用于在对与错之间做选择,不幸的是,目前的人类对内心的乐观需求变得冷酷无情,因此人类只有恢复那孩童们的天真无邪,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进展。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的人,无疑关注了《瓦尔登湖》中人类灵性恢复这个主题。

《瓦尔登湖》在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也许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将有近二百种不同的版本,同时已译成各种重要的现代语文。这说明《瓦尔登湖》所写的主题具有世界性。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对于《瓦尔登湖》,有时语言是多余的,我只想重申一下,这是一本充满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自然它也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可是,“你想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读《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是一本被沉郁的孤独感包裹的书。它的读者始终只有一小部分。那些孤独的阅读者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刻才能走进梭罗那片神秘而洁净的世界。我发现,越是喧嚣的地方越能找到这本安静的书。我曾试图寻找其中的某种关联或者隐喻,但我终究只是明白:越是喧嚣浮躁的地方,越是需要一种安静的存在;也正是这种需求,决定了《瓦尔登湖》的价值。

我于夏日的一个傍晚走近了那片温婉明澈波光粼粼的湖泊。当时,斜阳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我所在的那个窗口,被树叶筛下的光辉暖暖地抚摸着,安静极了。 梭罗的世界是自由的。瓦尔登湖是自由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从而造就了那个独特自由、干干净净的世界。那是19世纪北美大陆的一片原始树林,里面有鲜花绽放的习习清香,有嫩草拔节的轻微声响,有飞鸟掠过的优美身影,有小虫交欢的喁喁细语。梭罗就穿梭于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且富有野性的世界,进行着他生存之必须探寻的纯粹而独特的体验。

事实上,梭罗所倾心的远不止自然。他在瓦尔登湖的苍翠、明净、辽远里,考量人的生存究竟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以及人在此生此岸应该选择哪种生存方式?哪样的生存方式最适合?我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生存方式离自然很近,离生命很近。 在瓦尔登湖,梭罗的鸟叫鱼翔、花开叶落,皆呈现出一种哲思的状态。而梭罗本身就是以一棵树的姿态生存的。这棵树是独立的、有思想的,它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树。然而这树又不是孤独的、与世隔绝的。它是一棵为整体性生存而存在的树。不仅如此,梭罗还通过树了解世界,他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是的,风从那里吹走了一些东西,云又从外面带来了另一些东西。梭罗以树的姿态收获了世界,同时也使他的生活逃脱了一种范式,一种可以分门别类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梭罗的独特之处,他所焕发的魅力让《瓦尔登湖》烛照了此后一个多世纪,并将继续烛照下去。

梭罗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时常安静下来,思考一下,检索一下,在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让思维穿透,然后远行。而我们总是过于匆忙,急于奔向下一个目标。我们很少停下来,静驻在山水间,听听掠过的风,看看飘过的云,注视一株律动的草,观察一只爬动的虫子。 那年夏天,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静。我原以为我每天都纠缠在寻找未来的路上,没有闲暇手捧一本安静的书舔舐伤口。事实上,我可以。在瓦尔登湖的旅行让我改变了很多。我先前认为是时间飞驰而去,现在我明白了,时间是停驻的,是我们飞驰而去。 两年后,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只留下一座空湖,数百年来孤独着。一位老人走了,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很多人来了,却穿不透瓦尔登湖厚厚的尘。等到他们也离开的时候,瓦尔登湖重又在寂寞中孤独着。

重读《瓦尔登湖》是好多年后的事情。 那年回老家,我前脚刚踏进家门,雪后脚就跟了过来。天地间霎时柳絮纷飞,铺天盖地。不到半天的光景,整个村庄就成了雪白蓬松的世界。

那个冬天,没什么事可做。村庄里空荡荡的。和我一样大的玩伴如今都一个个离开了村庄,散落在了村庄之外的某个角落。实际上,就算他们在村庄,也过了滑雪船打雪仗的年纪。人一旦从童年里拽出来就永远无法再回去了。

此刻,惟有读书。身边没有其他的书,只有一本《瓦尔登湖》。重读一本书是需要勇气的,即使它是一本好书。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整个冬天,我都蜷伏在火炉旁,就着温暖的炉火,阅读《瓦尔登湖》。这种阅读姿态,有些闲散,有些慵懒,有些心不在焉。而正是这种随便的阅读姿态,让我更轻易地走进了一种深刻。

故事还是那些故事,情节仍是那些情节,有些已经淡忘,有些还残存着。 重读的时候,我的阅读常常被一些思绪扰乱,比如梭罗对自然的关切。 梭罗对自然的亲近并不纯粹。在瓦尔登湖的两年多时间里,据说,他的朋友经常救济他,一直给他以金钱、物质的帮助,比他纯粹的作家、诗人在中国比比皆是:陶潜、谢灵运、王维……他们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中寻找一种个体生命的诗意的栖居方式,去实现诸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生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他们有硬朗的主体精神、有理性的知性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探寻在此生此岸个体生命的舒畅和通达。而梭罗的生存体验终究只是体验,他认为够了,就走了。

后来我又听说,所谓的瓦尔登湖,也不过是一个人工湖。梭罗就在这样一个人造的假象世界里,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由、人与生命醇厚质朴的血肉关系,多少有些隔膜。

但我终究明白,梭罗实际上是想体验远离产生的深沉的观照所带来的悲怆苍凉的感觉。他是在寻求一种孤独,一种孤独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 这种感觉肯定神秘而不可捉摸。 作为一位彻底的超越论者,梭罗向我们展示的是他独特的只属于他的唯一存在,一种别人无法模仿、无法企及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栖息身体、安顿灵魂的地方。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宁。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 所以《瓦尔登湖》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 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 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精选文档

可修改可编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 .

精选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