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郦.道元(lì) 属.引(shǔ) 都护在燕.然(yān) B.藻、荇.交横(xìng) 飞漱.(sù) 素湍.(tuān) C.与.其奇者(yù) 千转.(zhuǎn) 互相轩邈.(miǎo) D.横柯.(kē) 缥.碧(piǎo) 没.马蹄(mò)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王命急宣(或许) 素湍.绿潭(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 良.多趣味(甚,很) C.但.少闲人(只是)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D.东皋薄.暮望(接近)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3.下列句子与课文不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隐天蔽日,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水经注校证》—郦道元—北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与朱元思书》—《吴均集校注》—吴均—南朝梁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5.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 。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200字的篇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远的意味。
D.《与朱元思书》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千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在对山水景
物的描写中表达了热爱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7.综合性学习。(4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某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9.请描绘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三峡》,完成题目。(13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B.良.多趣味(甚,很) C.晴初霜旦.(早晨) D.林寒涧肃.(严肃)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乗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的手法,其作用
是 。(3分)
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2分)
1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江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増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挖运泥土的用具。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轼诣.武卫营 诣: (4)卒.全其城 卒: 1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8.【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他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
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①,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④,注于山下。经营一(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⑤。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⑥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⑦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①甔甀(dān 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 lǐ):美酒。 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历: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涂: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臭: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缘: 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则醉,经旬乃醒
22.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西溪 张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欲都.之 都: (2)后人遂.以名 遂: (3)过岭为.
西溪 为:
(4)招余同隐 隐: .
24.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地丰厚”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参考答案
一、1.D 【点拨】A.shǔ-zhǔ; B.sù-shù; C. zhuǎn-zhuàn A.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 D.后人遂以.
名 2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2)当以西溪为最。
26.下列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西溪的名称最初是宋高宗命名的,后来人们都这样称呼。 B.西溪有很多的古梅,这些古梅大得好像是黄山的松树。
C.西溪有一处地方叫秋雪庵,长满芦花,到了晚上,在明月的照映下就像积雪。 D.张岱认为西溪是避世的好地方,但他忙于世俗琐事,而没去那里避世。 三、习作展示(50分)
27.“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请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A “或”是“有时”的意思。
3.A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B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为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此文不是选自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
5.C 这段话中主要说“我”的看法,所以应为C项中的“”我以为”,结合下文可知谈到的正是猿影、啼声。 6.D 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
7.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治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8.叙事写景 思乡
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2分) 10.D 肃:肃杀,凄寒
11.(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12.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1分)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2分) 13.示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任选两处进行描写即可得满分)
14.A 文章接照夏—春 冬—秋的顺序来写。 15.(1)步:散步 (2)但:只是 (3)诣:到 (4)卒:最终
1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7.(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荐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如果富人出了城,百姓都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3)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
18.甲文还流露出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2分)。乙文表现了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2分) 19.(1)涂:通“途”,道路 (2)臭:气味 (3)缘:沿着,顺着
20.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21.(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22.“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1分)。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2分)。 23.(1)都:建立都城 (2)遂:于是,就 (3)为:是 (4)隐:归隐,隐居
24.C 因为。A.用来;B.借;D.用来。
25.(1)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
(2)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
26.B 文中说“梅格短小”,说明其枝条短小;“大似黄山松”不是说梅树大,而是说很像黄山松 27.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