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1-08-25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彭慧 潘国政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03期

摘要: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是其爱国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国家统一应是全面的统一,应包含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和财政统一。实现国家统一以和平统一为主,武力统一为保障。中山先生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至今闪烁着炽热的爱国主义光芒。继承和弘扬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对于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孙中山;国家统一;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3-0009-05

孙中山的革命一生是始终同祖国的统一大业紧密联系的,追求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博大精深,含有祖国统一的趋势、内容、方法等丰富内涵,其核心就是将国家统一与中国存亡、民族兴衰及人民福利联接一起,强调,“使中国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是我们应“尽力完成的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山先生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至今闪烁着炽热的爱国主义光芒,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我们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一、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重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疯狂掠夺,清朝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使曾经创造灿烂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影响过全人类的中华民族,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课题,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目标。孙中山从投身民主革命开始,就将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列为其革命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辛亥革命前,他担心中国被分割,认为“今日最要紧之事,乃各省当统一是也”。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割据,国家陷于四分五裂,他“以统一中国为职志”,认为整合裂变国家是抵抗列强侵略,捍卫革命果实,巩固共和制度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孙中山倡导并终生实践的“国家统一”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统一目标的完整性

孙中山统一思想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同一目标的完整性。他明确提出要实现“五大统一”、要结成“国族团体”、要建立“单一之国”。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中山先生对中国统一的含义作了阐述。他把统一归纳为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五项统一。这是对国家统一范畴的全面设计,强调国家的主权要全方位落实。

1、关于民族统一,孙中山认为国家统一的关键在于民族统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历来对于保卫边疆、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作用。中山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风俗齐一,性质相同”,“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绝不容许列强“分割”。

辛亥革命后,正是在沙俄、英国、日本加紧对中国的外蒙古、西藏和东北进行侵略,祖国边疆处在危急的情况下,中山先生明确提出,要救中国,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民主国家。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含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含汉、满、蒙、回、藏诸民族为一人,是日民族统一。”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又提出:“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他还说:“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明确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实行五族共和,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统一”的共和国。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五族共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他说:“我们要扩充起来,融化我们中国所有民族,成个中华民族。”“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应“努力于文化及精神之调洽,建设一个大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民族团结富有创意、深意的概念,其实质是根据中国历年来多民族共处的国情,用“文化与精神之调洽”的方法,呼吁各民族“联合起来”,凝聚“四五万人民的力量”,为中国摆脱时为帝国主义列强“次殖民地”的地位、争取主权独立和完整“共同去奋斗”。 2、实现“领土之统一”,是孙中山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在追溯我国统一的发展史时多次指出:“中国为地球上最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国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之一”,“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无论就国势,还是就民情而论,“均无可分割之理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革命成功后的共和政府,将保证中国“独立及领土完全”,同时还要“收复已失疆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日领土之统一。”

武昌起义后,中国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己在华利益,公然提出“南北分治”分裂中国的主张,并企图以此作为对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承认的前提条件。一位美国记者对孙中山说:“假如你们与北方协议把国家划分为二,每边各自建立一个政府,你们就会得到承认。”孙中山不拿统一作交易,断然回答道:“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有的人都反对满清,都站在我们一边,北京并没有政府。”并严厉谴责:“为什么要把向来统一的国家再来分裂呢?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鼓吹中国分裂的言论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仇敌”。后来,孙中山在回顾南北和议的局势时,还一再强调他坚决抵制了南北分治的谬说,坚持了统一原则的立场。他说:“对于当时某些人制造的南北分治之说,余绝不赞成,故思协力调和南北,以为国家永久之联合。”

孙中山的“五统一”思想,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和领土统一是其前提和核心,把民族与领土的统一置于首要地位,其重大意义即为:对外谋求国家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对内实现民族平等的任务。军政、内治和财政统一是实现民族和领土统一的保证,军政统一是为了保证国内安定,内治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秩序,财政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二)统一思想的源泉

中山先生国家统一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意识和优秀文化,是中国实现兴革、发展与进步的需要,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和时势所趋。

1、中国“有统一之形,无分裂之势”,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深刻主张,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分更有合,总趋向是朝向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认知,来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以和为贵”等思想的高度认同。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因素和功能所在。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由小统一到大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价值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社会主导形式。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人们也心归统一、力争统一。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而整合后的文化更具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过来又增强了国家一统。

孙中山认为中国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中国所以能克服历史上短暂的分裂而走向更广范围的统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针对当时中国分裂的现实,他指出:“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所以“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现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这种割据,我们要铲除它”。他坚信中国“有统一之形,无分裂之势”,“中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确系将来必然之事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国家统一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的统一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治乱及兴衰存亡。孙中山强调国家的统一,是重造共和民国和进行近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欲振中华就必须实现与维护国家的统一。统一是民富国强的保障,“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他认定,国家的统一能促使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他说,只有国家“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这有利于人民积极性的发挥、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只有国家统一后,国资源的开发、农工商业的振兴和文教事业的发展等才成为可能,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他强调,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使“国民蒙共和之福”。“目前之中国,为进步中之邦国,随而其前途一旦统一,必能渐次放大光明”,“中国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并“再经过10年或50年当成浑然统一之状态,如斯天下统一之中国,随社会之进步……当能成一大文明国”。

3、国家统一是国利民福的依托、民心所向。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孙中山深知,全国统一是国利民福的依托及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所在。他指出“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我们“应竭诚应其要求”,使“分离之民国……归于统一”。他多次指出,“今日虽已共和,尚未大定,欲其大定,必须统一”,“我辈热衷于统一中国……民国之幸福,以统一为主”;并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既阐明了“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强烈愿望,更表明了“统一”是自身“顺天应人”的热切追求。

二、孙中山统一中国的实践

孙中山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信念等方面,论证“中国必然统一”;从国家兴革、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国人民心所愿等方面,呼吁“中国必须统一”,精辟阐述了国家统一的丰富思想内涵,而且系统谋划如何实现中国统一,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他认为,“谋求中国统一的方法,有舆论和武力两种”。一条是“用文治去感化”,一条是“用兵力去征服”。由于“世事变化不定”,统一的办法,“没有一定的公式可以遵循”,“总要随机应变”地依据时局条件,灵活运用武力和和平这两种方式。

1、以和平统一为主。

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和平统一中国。他从清末明初民生涂炭的现实出发,深知“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他反复重申:“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笔”。所以他坚决反对“兄弟阋于墙”,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1923年1月,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中说:“文窃以为谋国之道,苟非变出非常,万不得已,不宜轻假兵戎,重为民困。”他多次讲:“真是和平统一,全国人民便可以享共和的幸福。”这“是全国人民子子孙孙万世的幸福”,为此他强调:和平统一是“中国前途的一线生机”,“凡赞助和平统一者,皆吾友;反抗和平统一者,皆吾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他一再表示“愿以和平之方法,力谋中国之统一”。孙中山不仅在理论上主张和平统一,而且在实践中,以真诚的态度,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百折不挠谋求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为结束南北对峙,避免国家陷于分裂,维护和平统一,4月1日,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国表面上似乎是统一的共和国了,但实际是“内力日竭”,国内各派别、集团争权夺利;同时,“外患日逼”,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南北分治”。孙中山力排众议,接受袁世凯的邀请于1912年8月17日毅然北上共商国是,开启南北和谈。到达北京的前一天,孙中山发表了郑重声明:“余此次来北之意,不外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中国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只宜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决不宜为鹬蚌之争。”充分体现了他维护中国和平统一大局的意愿,是他以和平方式争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一次重要实践。

此后10多年,为推动谈论和平统一问题,中山先生在多种场合多次表示:“建议召开和平会议”、随时“准备同接受我条件的任何领袖合作”、赞同召开“南北各方领袖平等联席会议”等等。1924年“北京事变”后,中山先生分别致电冯玉祥、段祺瑞,同意北上共商国是。行前,孙中山先生于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宣布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要“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并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还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并阐明此次北上的目的是,“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在上海,孙中山先生举行招待记者茶话会,再次阐明二次北上的目的,他说:“我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孙中山先生到达北京后,由于长年奔波,积劳过度,于1925年3月12日带着未竞的事业,病逝北京。即使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2、以武力统一为保障。

辛亥革命后,面对军阀割据称雄、民国有名无实、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孙中山重新负起再造民主共和制度与重新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于1917—1923年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府,连续筹划组织了三次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斗争。

1917年,孙中山针对北洋政府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为了反对段祺瑞政府“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孙中山联合南方军阀,于1917年8月在广州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并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后因南方军阀与北方军阀实现了妥协,第一次护法运动遭到失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次武力统一中国的斗争始于1921年。1919年5月,孙中山发表《护法宣言》,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制定了统一两广,以西南为依托,挥师北伐,消灭南北军阀,统一中国的计划。他指出:由于封建军阀“因袭数千年之帝王思想……相吞并,相长雄”,结果弄得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统一固不得不谓吾国现在最切要事”,“吾国必须统一,惟以民治为统一方法,然后可期长久”。他强调:“目前奉直交哄,天予吾人以统一之好机(会)”,强调“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1921年10月,孙中山提出了北伐案,经国会通过后,孙中山即于11月4日抵桂林组建北伐大本营。指出此次北伐的目的,就是“扫除政治上的障碍,统一中国”。正当北伐进军节节胜利之际,陈炯明于1922年6月15日发动了武装叛乱,第二次护法功败垂成。 1923年3月,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形势,孙中山在《和平统一宣言》中表示:“为救国危亡计,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他在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前后,多次强调要尽快结束祖国分裂、完成实现中国统一这项神圣任务。他指出:“吾人以统一中国为职志者”,“本大总统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要中华民国成统一的国家,从此就要打破各省的界限。本大总统这次回广东来,是要统一滇、桂、粤诸军,造成统一的中华民国”。“我这辈人举旗打天下,是为了建立共和国”,我们今后“重大的责任,便是在整顿内部,以广东为模范统一西南,以西南为模范统一中国”。

孙中山在历次的反复辟、反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斗争中,试图依靠军阀打军阀的方式进行的国家统一,结果是革命不能成功,统一不能实现,他感慨道:“能战而后能和”,到后来他终于坦言“欲统一中国之现状,势不能不借武力,武力统一乃我辈所热心者也。”他认识到“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了创建革命军队,用武装的革命力量同武装的反革命作斗争,中山先生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道,依靠苏联的帮助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孙中山在被迫采取军事手段的时刻,也没有忘记和平方式,遇有机会仍然要采取和平手段。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认为出现了和平统一中国的转机,于是,为促进迅速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接受了冯玉祥北上共谋南北统一的邀请,他表示,自己“一向是主张和平统一”,“以前因为没有这个机会,所以筹谋计划,反抗武力‘,来造成这个机会。现在已经得到这个机会”,所以决定“单骑到北京,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这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家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为救国拯民而坚持民主共和制、执着祖国统一富强的献身精神。

三、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有益启示

“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完成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崇高历史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命。中山先生当年发出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号召,至今仍有其深刻意义。和平、奋斗、兴中华,理应成为当前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海内外全体华夏子孙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我们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谋求祖国统一和人民福祉的主张是真诚的。这不仅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2006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相亲。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同胞包括各党派、各团体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中山先生国家统一思想对我们今天肩负的国家统一使命、反对台湾分裂势力的阻扰、反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具有深刻启示。中山先生曾经多次说:“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他一直心系台湾,十分关怀当时还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台湾同胞。把台湾作为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根据地,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奔走台湾,致力于抗日救国的统一事业,决心使沦陷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他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收复。但为大局着想,必须讲求方法。”“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追求和毕生的愿望,同时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中山先生关于统一的中国“已牢牢地印在我国历史意识中”的论述,帮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崇尚统一、维护统一的至高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维护统一的强大凝聚力。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5月26日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面时强调,要“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山先生关于谋求统一需要各民族共建“国族团体”的论述,引导我们更加明确地立足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积极打造两岸生命共同体。

孙中山先生曾把“民本”观点融入祖国统一思想之中,即所谓“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在中山先生看来,既然国家是人民的国家,那么国家的统一,势必离不开人民。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必须靠全体国民的团结奋斗。他指出:“统一与否事关中国存亡,唯能否达到目的,全视国民奋斗力如何。”“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达到。”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两岸民众是统一祖国的主体,创造性地提出“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方针和“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的政策,“将一如既往地与广大台湾同胞一道,与赞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各党各派各界人士一道”,“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为遏制分裂、促进统一,继续努力奋斗”,“可以使两岸经济更好地互补互利,使两岸同胞携手共谋发展;可以使两岸一起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使两岸同胞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可以真正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两岸同胞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山先生关于实现统一要坚决“打破两个东西”(军阀及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列强)的论述,推动我们更加有力地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国际支持力量;中山先生关于“可以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的论述,启示我们为统一“尽最大努力采取和平方式,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有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也有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中山先生关于中国的统一要建立“单一之国”、不能实行联邦制或“联省自治”以及对台湾既要“必须收复”、又要“讲求方法”等论述,鼓励我们更加坚定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符合历史潮流,所以胜利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要失败。振兴中华,实现统一,符合历史潮流,也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相信最后一定会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