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为保证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本制度旨在规范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三、职责与分工
1. 医疗机构应设立消毒灭菌管理组织,负责对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
2. 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负责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3. 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定期接受消毒灭菌培训和考核。
四、消毒灭菌流程
1. 使用后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进行消毒,再进行清洁,最后进行再次消毒或灭菌。
2. 消毒方法应根据物品的污染程度、材质和特性进行选择。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低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低中水平消毒方法或清洁处理。
3. 消毒时间应根据消毒剂的性质和浓度、物品的材质和污染程度进行确定。
4. 消毒灭菌过程中,应保持物品的清洁、干燥,避免受到污染。
5. 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应妥善存放,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五、消毒灭菌剂的选择与使用
1. 消毒灭菌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具有有效的消毒灭菌效果。
2. 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应遵循说明书或相关规定,注意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3. 消毒灭菌剂应定期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如发现消毒灭菌剂过期、失效或污染,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更换或处理。
六、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
2. 监测方法可采用生物学监测、化学监测等技术。 3. 如发现消毒灭菌效果不符合要求,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消毒灭菌。
七、记录与追溯
1.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灭菌记录制度,记录消毒灭菌的时间、地点、人员、方法、消毒剂等信息。
2. 消毒灭菌记录应真实、完整、准确,便于追溯和查询。
3. 如发生交叉感染或其他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根据记录进行调查和处理。
八、培训与教育
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消毒灭菌工作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2. 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
九、制度管理与持续改进
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消毒灭菌工作水平。
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灭菌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 医疗机构应关注消毒灭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管理方法。
十、法律责任
1.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违反本制度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