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诫子书教案范文6篇
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小组合作学习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小黑板出示)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下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发言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__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__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要求: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诵课文。
诫子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__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__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__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
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 澹泊:: 淫慢: 险躁: 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__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诫子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__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__?――《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__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
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__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__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__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__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__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__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__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__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__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__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__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__,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__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
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__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__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