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RO设计及现场案例简析

RO设计及现场案例简析

2021-11-22 来源:乌哈旅游
案例一: 系统基本信息:

原水:自来水,工艺流程:原水--->超滤--->反渗透。 症状:

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出水电导越来越高,半年后脱盐率只有87%。 现场检测:

超滤每30分钟反洗一次,并投加次氯酸钠杀菌,反渗透进水余氯浓度0.2~0.4ppm。 结论: 膜被严重氧化

案例二: 基本信息:

原水:井水,工艺流程:井水----〉砂滤---〉炭滤---〉反渗透 症状:运行3个月后,产水流量在短短1周内从65t/h降到25t/h。 现场检测:

SDI值测不出,絮凝剂投加量达到14ppm,打开一段压力容器发现膜已经都为棕黑色,疑为絮凝剂投加过来量。 对策:

进行酸碱清洗,产水量恢复,降低絮凝剂投加量至2~3ppm,SDI达标。 收获:

刚运行时,由于井为新打井,出水浊度高,絮凝剂投加量大,运行3个月后,井水浊度大大降低,而没有调低絮凝剂投加量,导致产生絮凝剂过量污染

案例三: 系统信息:

原水:黄河水自来水,流程:多介质---〉活性炭---〉反渗透 症状:

运行1个月后,产水流量大幅度下降,清洗后即可恢复,一个月后又下降。 现场检测:

SDI合格,取出二段最后一只膜称重达22KG(标准重量14.5KG),说明结垢严重。 对策:

先彻底清洗反系统膜元件,再选择适当的足够剂(经测原水中钙硬度为5mmol/l) 启示:

往往一些最低级的错误,在设计时却没有解决好,造成了系统的问题

案例四: 基本信息:

0.5t/h小系统,用2支4040膜并联,水源为地下水电导2000 工艺流程:原水---〉砂滤---〉炭滤---〉软水器--〉反渗透 症状:

运行1周后,产水量降低一半,简单用酸清洗后流量恢复,1周后又降低至一般,清洗不能恢复。 现场检测:

取出膜元件,发现农水侧有大量白色水垢,称重发现膜增重2.5kg,且发现并联的一只膜堵塞严重,另外一只堵塞较轻。 对策:

加大软水器选型,多添树脂,每天再生,将膜单只彻底清洗,系统再投运。 结果:

1个月后仍正常运行。 启示:

由于最先软化没有做好,导致2只膜都严重结垢,产水量下降,第一次清洗时,由于膜是并联,并且结垢的疏松程度不同,导致只有其中1只完全洗干净,而另外一只仍然堵塞严重,说明偏流在系统运行和清洗时都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注意。

案例五:

系统基本信息:自来水,电导490,水温20。采用4支RE8040-BE膜,2芯压力容器并联。 症状:

装入膜后调试,产水电导20,脱盐率达不到98% 现场检查:

对单个压力容器作探管试验,数据为:5.6,5.7,9.0,25.7,21.7,22.6,;5.4,5.7,7.5,12,15,27。说明一个压力容器中膜之间联结件密封不好,另外一只压力容器端头密封有问题。拆出膜元件,发现膜元件外表面有大量油腻腻的东西,且膜中有大量活性炭细粉。 对策:

重新用甘油安装,且更换压力容器端头所有密封圈。 结果: 产水电导<7.0 启示:

对于小压力容器,特别是不锈钢压力容器,加工精度差别较大,往往存在微微的渗水(注意不是泄漏!!!),导致产水电导偏高。并且不锈钢容器内有的有防腐油脂,建议装膜前好好清理干净不锈钢压力容器。

案例6: 系统基本信息:

原水扬州自来水,温度32,电导440,3t/h双级反渗透工艺流程:原水箱---〉砂滤--〉炭滤-〉一级反 渗透-〉中间水箱-〉二级反渗透。一级反渗透采用4支RE8040-BE膜,2芯压力容器串联。二级采用2支膜 串联。 症状:

调试时,1级产水电导12,二级产水电导6(调试人员说加碱了),调不下来。 现场检测:

测一级2支压力容器2端中心管出水电导:3,4,5,15;说明1个压力容器(又是不锈钢!!!密封不好

)。

对策:更换1级压力容器端头o型密封圈,仔细调节二级反渗透进水加碱量(加碱流程最好达到18米,反

应时间在30秒以上效果最佳) 结果:

调整后,一级产水电导6.9,二级产水电导1.2 启示:

不锈钢压力容器的渗水仍然是大问题,二级加碱调节的尺度需要把握好,可以通过控制进水PH,浓水电 导,加药量需要微调,有时还需要回调。

案例8: 系统信息:

电镀废水,电导4000,温度31,工艺流程:砂滤--〉炭滤-〉反渗透 9支膜,3芯压力容器2:1 症状:

产水电导120,浓水黄色浑浊 现场检测:

SDI测不出,5秒钟膜片堵死,回收率达到了70% 对策:

改造多介质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降低SDI值,降低回收率至60% 结果

产水电导70,运行稳定 启示:

与处理一定得做好,回收率不要超过太多,造成反渗透膜的负荷过大。关于各种排列的建议回收率在以后论述

案例9: 系统背景:

自来水,电导380,温度25;系统流程:原水-〉砂滤-〉炭滤-〉反渗透;一只RE4040-BE膜 症状:

调试时,压力在9公斤时,产水电导9,提高压力至12公斤时,产水电导在22 现场调查:

了解到,砂滤装砂后冲洗5分钟就投运;取出膜元件在清水桶中上下冲洗,可见桶底有大量石英砂颗粒 结论:由于砂滤冲洗不彻底,导致石英砂进入膜元件,在膜表面留下轻微划痕,造成压力提高时透盐率 增加。 启示:

系统调试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彻底冲洗砂滤和炭滤罐,特别是大的系统更是如此。当然,

有人会说,我做了好多年水处理了,都是简单一冲就没问题了,但是往往调试十个工程遇到一个这种原

因的,哭都来不及。建议调试时,还是别太心急吧,让它冲着,一边打牌去呗先。

案例10: 系统背景:

井水,电导700,工艺流程:砂滤-〉炭滤-〉软化-〉反渗透,4支RE4040-BLR串联。 症状:

调试时,总产水电导20,测各压力容器电导都为20多。 现场检测:

注意!压力容器为两芯装的不锈钢!!!(最讨厌不锈钢!),取出膜元件,检查压力容器端头O型密封

圈发现已经被切损坏。好多调试人员认为安装时很紧密封就会好,这是一个大误区,只有力度合适的推

入才能说明密封完好。同时,发现原水电导700,而软水器后电导为1500。 对策:

将压力容器端头小O型圈换细一点点的,同时用甘油充分润滑后装膜;软水器彻底冲洗干净。 结果: 产水电导8.5 启示:

不锈钢压力容器的小O型圈问题多多,同时调试时,不能心急,要把预处理彻底冲洗干净,当然包括软水

案例14: 系统背景:

井水,电导率650,工艺流程:多介质过滤器-->反渗透-->除碳器-->混床,4芯装压力容器2:1排列 症状:

运行3个月后,产水电导明显升高,检测发现二段最后一只膜损坏,随即更换,产水正常;又运行2个月后,二段最后一只膜又损坏. 分析:

可能操作不当或者产生了被压 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发现,反渗透产水收集后通过一条目管送至脱碳塔顶部喷淋而下,净高程约8米,且管路未装逆止阀或排空阀. 结论:

反渗透停机时,产水管中的残水存在静压力,形成了一个微小的被压,长期导致脱盐层和支撑层发生了微小的鼓泡现象,导致脱盐率降低。一般反渗透膜要求净被压力任何情况下不应超过3m。 启示:

并不是膜厂家的每一个提醒都需要通过惨痛的教训来验证,设计是充分考虑防止被压至关重要

案例15: 系统背景:

电镀废水,工艺流程:砂滤--〉炭滤--〉反渗透;设计50t/h,6芯压力容器6:4排列。 症状:

调试时,实际产水量只能达到20吨! 现场调研:

发现进水电导率为13000,而工程公司设计时按照电导率2000设计。追究根源发现,电镀厂原先废水排放时,为避免环保局罚款,在排污沟底部通过暗管掺入大量自来水,导致最初设计水质指标偏差巨大。 处理方法:

通过改变排列方式和段间增压方式,在膜数量不变情况下可以达到40吨产水量。 启示:

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收集是基础中的基础,甲乙双方在工程实施前应该做到所有技术方面基本资料交底,否则可能产生很多不必要得麻烦。

韩国现代汽车零排放项目参观总结

一、系统概况 该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不同的废水处理工艺后在砂滤器单元汇合,再经炭滤器、软化,保安滤器进入反渗透膜。经过两级反渗透处理,浓水经过蒸发干燥单元,将所有水分回收利用,最后只有固体废渣排到车间外收集。 工业废水(4500t/d) pH调节、絮凝→气浮→预氧化→生化→沉淀澄清 生活污水(500t/d) 简介 工艺流程 →砂滤→炭滤→软化→1um微滤→一级抗污染膜反渗透(12×6:6×6:3×6) 一级浓水→5um微滤→抗污染处理海水膜反渗透(4×4:2×4:1×4:1×4) 浓水→蒸发干燥器→固渣外运 反渗透产水→全部回用于生产 COD (mg/L) 进水水质 SDI (15分钟) 电导率 (us/cm) 60 >6.0 4920 TOC(mg/L) 23.6 浊度 (NTU) 温度 2 32℃ 二、运行情况 滤芯更换 1级1um滤芯 压差达1.5kg更换 5um滤芯 压差达1.0kg更换 约15天/更换一(数量少) 约1天/更换一次 次 清洗周期 约1周例行清洗一次(新一代抗污染膜水量衰减15%周期约40天) 清洗方法 串洗,不分段 第一步,盐酸配方清洗 第二步,氢氧化钠配方清洗 吨水费用 约15元/吨(吨污水处理费用,浓水蒸发为固渣耗能较高) 一级旧膜 工况: COD:50,SDI>5.0 每周例行清洗 连续运行>2年 一级新膜 工况: 压力:In进水 1~2段 2~3段 out浓水: bar: 15 12.5 11.5 4.5 温度:32.1℃; 回收率:76%; 脱盐率:96.5% 进水电导:4030us/cm; 产水电导:147us/cm 压力:In进水 1~2段 2~3段 out浓水: bar: 8.1 7.9 7.5 6.5 温度:31.9℃; 回收率:80%; 脱盐率:97.7% 进水电导:5170us/cm; 产水电导:120us/cm 压力:In进水 1~2段 2~3段 3~4段: bar: 31 29.8 29 28 温度:33.4℃; 回收率:50%; 脱盐率:98.5% 进水电导:18100us/cm; 产水电导:266us/cm 膜的状态 COD:50,SDI>5.0 每周例行清洗 连续运行>20月 海水膜部分 工况: COD>50,SDI>5.0 每周例行清洗 连续运行>2年 三、优化建议 1、 预处理部分,活性炭过滤器未投入运行 运行现状 2、 SDI值日常不进行测试 3、 每周例行清洗 优化探讨

案例7:

1、 进行日常SDI检测,适当调整预处理控制参数,优化反渗透进水指标 2、 根据产水量变化和进水压力变化确定清洗时机和清洗频率 关于反渗透产水口感的讨论:

在系统脱盐率达标的情况下,为什么口感会有差别,为什么反而脱盐率低一些口感反而有可能改善???

有时纯净水发甜,有是发苦,原水由于各种杂质较多并且各种味道相互掩盖,使人的味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蒙蔽。反渗透产水比较纯净,能够引起发苦的微量的钙镁在纯水中的相对刺激能力提高了,对味蕾的影响有所加强,舌根两侧能微微感到苦味。另外,ph对味觉得影响也比较大。

更准确的原因有待研究? 期待------

案例号外1:关于系统回收率

对于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很多工程公司特别是小工程公司有很大误解,普遍认为最多的数据有75%和50%

其实系统的回收率与水源水质条件,膜的数量和流程长度,系统是否有回流等条件相关。 关于75%:条件是普通苦咸水,系统流程为12米 典型流程长度与回收率关系:

18%/1米;32%2米;50%/4米;58%6米;68%8米;80%/12米;90%/18米

典型误解:

一半一半(50%):好多小膜系统1~2支膜,在没有部分回流的情况下,好多工程公司认为浓水和产水比例为1:1。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得看你用了多少只膜串联,没有回流情况下,1只膜和4只膜回收率可能一样吗?

75%(21排列):一些人认为,我按照2:1排列了亚,应该可以达到75%回收率亚。同样,还是得看膜的串联流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